疟疾检验技术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疟疾检验技术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疟疾 检验 技术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疟原虫检验技术疟原虫检验技术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年3月授课内容授课内容1.厚薄血膜的制作厚薄血膜的制作 2.四种疟原虫的基本特征3.厚、薄血膜中间日疟、恶性疟各期疟原虫的形态结构及其鉴别。4.镜检示教。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发展迅猛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确诊但是确诊疟疾的疟疾的“金标准金标准”仍然是血液显微镜检查仍然是血液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是唯一可鉴别显微镜检查是唯一可鉴别4种疟原虫的方法种疟原虫的方法厚薄血涂片的检查仍被认为是不可替代的疟厚薄血涂片的检查仍被认为是不可替代的疟疾诊断的金标准疾诊断的金标准实验室技术实验室技术厚薄血膜的制作厚薄血膜的制作 血片制作血片
2、制作在制作血片前,首先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在制作血片前,首先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住址年龄和住址取血部位和血量取血部位和血量采血部位采血部位和和取血方法取血方法:耳垂耳垂或无名或无名指,通常在耳垂取指,通常在耳垂取血血,先用先用75%75%酒精棉球消毒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取血部位,待酒精干后,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垂上方或无名指指尖或无名指指尖,右,右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皮肤,皮肤,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挤压出血。右手中指轻轻挤压出血。厚血膜血量约一粒米大小。厚血膜血量约一粒米大小。厚血膜厚血膜 用推片的
3、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用推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5微升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转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转24圈,涂成直径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薄血膜薄血膜再取一小滴血再取一小滴血.将血置于第一张玻片离厚血将血置于第一张玻片离厚血膜适当远的地方膜适当远的地方.将采血玻片将采血玻片(推片推片)的边缘紧贴的边缘紧贴载玻片使载玻片使 血液沿边缘散开血液沿边缘散开(如图示如图示).正确的推片姿势正确的推片姿势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片位置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片
4、位置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标准血片标准血片门诊发热病人血片门诊发热病人血片居民普查血片居民普查血片厚薄血膜的标准厚薄血膜的标准 厚血膜血量适宜,不宜过多或过少厚血膜血量适宜,不宜过多或过少 薄薄血膜平整血膜平整,无皱折和空泡无皱折和空泡.红细胞单层排列红细胞单层排列血片染色血片染色 两种染色方法两种染色方法:吉氏染色法吉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法 常用吉氏染色法常用吉氏染色法吉氏染液吉氏染液(原液原液)的配置的配置 吉氏染粉吉氏染粉 (Azure B type)5g 甘油甘油 (纯纯)250ml 甲醇甲醇(纯纯)250mlv吉氏粉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吉
5、氏粉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然后边加边磨,然后边加边磨,直至甘油加完,将研磨的染液倒入棕色瓶中,在直至甘油加完,将研磨的染液倒入棕色瓶中,在 研钵中加入研钵中加入少许甲醇清洗研钵,然后倒入棕色瓶中,再放入甲醇清洗,少许甲醇清洗研钵,然后倒入棕色瓶中,再放入甲醇清洗,反复数次,直至甲醇用完。盖好瓶盖,将染液充分摇匀,置反复数次,直至甲醇用完。盖好瓶盖,将染液充分摇匀,置于室内,每天晃动数分钟,存放一周后经过滤即可使用。保于室内,每天晃动数分钟,存放一周后经过滤即可使用。保存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存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v整个染色液配制时间不能少于整个染色液配制时间不能少于5个小时个小时稀
6、释吉氏原液稀释吉氏原液原液需经原液需经pH7.0盐酸缓冲液(盐酸缓冲液(PBS)或净)或净水稀释后,方可用于厚薄血片染色。水稀释后,方可用于厚薄血片染色。吸取母液时,不要晃动瓶子吸取母液时,不要晃动瓶子,以免沉淀物以免沉淀物泛起影响染色效果泛起影响染色效果.操作操作1(快染)(快染)配制配制5%染液,(每张血片约需染染液,(每张血片约需染液液2ml):量筒内量:量筒内量2ml缓冲液或净水,直接滴缓冲液或净水,直接滴加吉氏原液加吉氏原液7滴,混匀,滴入待染标本的厚薄血滴,混匀,滴入待染标本的厚薄血膜上,染色膜上,染色10min,清水细缓冲洗,晾干镜检。,清水细缓冲洗,晾干镜检。操作操作2 (慢染
7、慢染)在染色量筒内量在染色量筒内量2ml蒸馏水或净水,蒸馏水或净水,再再滴加吉氏原液滴加吉氏原液4滴,混匀,滴入待染标本上,染滴,混匀,滴入待染标本上,染色色3040min。清水细缓冲洗,晾干镜检。清水细缓冲洗,晾干镜检。吉氏染液浓度吉氏染液浓度门诊染色门诊染色将已用甲醇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倒入将已用甲醇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倒入3%吉氏染液稀释液(吉氏染液稀释液(3毫升吉氏原液加缓冲液或净水毫升吉氏原液加缓冲液或净水97毫升,混匀)浸没血片,同时对厚薄血膜染色毫升,混匀)浸没血片,同时对厚薄血膜染色30min(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染色时间和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染
8、色时间和浓度),然后用清水轻轻将染液漂洗干净,将血片标度),然后用清水轻轻将染液漂洗干净,将血片标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晾干,包装,镜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晾干,包装,镜检。检。成批血片染色成批血片染色v质量好的染色质量好的染色:核呈红色核呈红色,胞浆呈蓝色胞浆呈蓝色 v如果血片偏红如果血片偏红,说明染液偏酸性说明染液偏酸性v如果血片偏蓝如果血片偏蓝,说明染液偏硷性说明染液偏硷性外观吉氏染色血片外观吉氏染色血片染色过程染色过程将血片平置于染色板上。将血片平置于染色板上。用吸管吸取已稀释的吉氏液约用吸管吸取已稀释的吉氏液约2ml于厚薄血于厚薄血膜上,染色膜上,染色10 min。用清水
9、细缓冲去染液。用清水细缓冲去染液。置玻片于插板上,自然晾干。置玻片于插板上,自然晾干。血片干燥后血片干燥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用甲醇固定薄血膜。血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血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使用前载玻片一定要清洁,不然会影响使用前载玻片一定要清洁,不然会影响 血血片制作和镜检结果片制作和镜检结果 厚血膜干燥时不要加热,加热会使原虫变形,厚血膜干燥时不要加热,加热会使原虫变形,影响镜检结果影响镜检结果 配置母液时过滤可除去杂质颗粒,有助于提配置母液时过滤可除去杂质颗粒,有助于提高镜检质量高镜检质量 固定薄血膜时不要将甲醇触碰到厚血膜固定薄血膜时不要将甲醇触碰到厚血膜 冲洗染液时,不要冲走厚血膜。
10、冲洗染液时,不要冲走厚血膜。原虫密度计算原虫密度计算估计疟原虫感染程度有三种方法:估计疟原虫感染程度有三种方法:半定量计数法半定量计数法 检查厚血膜检查厚血膜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法检查厚血膜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法检查厚血膜红细胞感染率计算法检查薄血膜红细胞感染率计算法检查薄血膜用厚血膜每个视野中所观察到疟原虫的平均数粗略用厚血膜每个视野中所观察到疟原虫的平均数粗略地估计出疟原虫密度。这种方法简便,缺点是计数地估计出疟原虫密度。这种方法简便,缺点是计数的疟原虫数受血膜厚薄影响,只能定性,不宜作定的疟原虫数受血膜厚薄影响,只能定性,不宜作定量分析。量分析。国内常用。此方法将密度分为国内常用。此方法将密
11、度分为6级:级:1.全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全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内,记录实际数字个以内,记录实际数字2.全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全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上,但平均每个视个以上,但平均每个视野不到野不到1个虫,记录个虫,记录“少少”3.平均每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15个虫,记录个虫,记录“”4.平均每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610个虫,记录个虫,记录“+”5.平均每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11100个虫,记录个虫,记录“+”6.平均每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100个虫以上,记录个虫以上,记录“+”。半定量计数法半定量计数法白细胞疟原虫密度计数法(白细胞疟原虫密度计数法(WHOWHO推荐)推荐)白细胞疟原虫
12、密度计数法重要性白细胞疟原虫密度计数法重要性 用于疟疾研究用于疟疾研究 用于临床诊断用于临床诊断 用于抗疟后疟疾考核用于抗疟后疟疾考核在厚血膜,按要求选择视野,计数在厚血膜,按要求选择视野,计数200个白细胞中的个白细胞中的疟原虫数(可分有性体和无性体),如果原虫密度疟原虫数(可分有性体和无性体),如果原虫密度较低,可增加白细胞计数(较低,可增加白细胞计数(500 1 000 个)。个)。白细胞疟原虫计算公式:白细胞疟原虫计算公式:疟原虫数疟原虫数 患者每微升血的白细胞数患者每微升血的白细胞数 计数的白计数的白细胞数细胞数=疟原虫数疟原虫数/l血。血。如果不知患者的白细胞数,则每微升血以如果不
13、知患者的白细胞数,则每微升血以8 000个个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白细胞疟原虫密度计数法(白细胞疟原虫密度计数法(WHOWHO推荐)推荐)白细胞疟原虫计数法举例白细胞疟原虫计数法举例假设计数假设计数200 WBC中有中有35个疟原虫,在不知患个疟原虫,在不知患 者白细胞数的情况下,以每微升血者白细胞数的情况下,以每微升血8000个白细个白细 胞为数胞为数,由此计算出每微升血液疟原虫密度为由此计算出每微升血液疟原虫密度为:35(原虫数)(原虫数)x 8000200(白细胞数)(白细胞数)=1400/l答:该患者原虫密度为答:该患者原虫密度为1400/l。薄血膜不同区域的红细胞
14、疟原虫感染率有较薄血膜不同区域的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有较大差别,通常血膜后端和边缘部疟原虫密度大差别,通常血膜后端和边缘部疟原虫密度常比前半部或中央部高,所以,镜检时不宜常比前半部或中央部高,所以,镜检时不宜只检查一个角落,应顺玻片的横轴检查。只检查一个角落,应顺玻片的横轴检查。镜检时,应当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各种疟原虫镜检时,应当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各种疟原虫虫期,不要笼统地记录为虫期,不要笼统地记录为Pv或或Pf。红细胞感染率计算法(薄血膜)红细胞感染率计算法(薄血膜)1.按以下公式计算:按以下公式计算:红细胞原虫感染率(红细胞原虫感染率(%)=疟原虫数疟原虫数 X 100 计数的红细胞数计数的红细
15、胞数2.显微镜下选择红细胞排列整齐密集,无重迭的视显微镜下选择红细胞排列整齐密集,无重迭的视野(野(300-500红细胞红细胞/视野)视野)3.按一定顺序移动血片记数红细胞的同时,记录疟按一定顺序移动血片记数红细胞的同时,记录疟原虫数原虫数4.如果能见到疟原虫,但是记数如果能见到疟原虫,但是记数500010000个红细胞个红细胞时却没有感染红细胞,那么设定感染率为时却没有感染红细胞,那么设定感染率为 红细胞感染率计算法(薄血膜)红细胞感染率计算法(薄血膜)如何确定疟原虫血片为阴性如何确定疟原虫血片为阴性 检查全部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检查全部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 最少检查最少检查100个厚血膜油镜视
16、野未查见个厚血膜油镜视野未查见 疟原虫疟原虫人类四种疟原虫的人类四种疟原虫的 基基 本特征本特征感染人的疟原虫有四种感染人的疟原虫有四种:v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 v间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 P.vivaxv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P.malariae v卵形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P.ovale 恶性疟恶性疟 P.falciparum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 无免疫力者感染后出现急性症状无免疫力者感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不及时治 疗可危及生命疗可危及生命 在我国主要流行云南省和海南省在我国主要流行云南省和海南省 间日疟间日疟 P.vivax 间日疟原虫分
17、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 引起间日疟引起间日疟,病程呈良性病程呈良性,但有复发但有复发 三日疟三日疟 P.malariae 三日疟在我国已基本消灭三日疟在我国已基本消灭主要发生在晚秋及初冬主要发生在晚秋及初冬,无复发无复发 卵形疟卵形疟 P.ovale又称蛋形疟原虫又称蛋形疟原虫,在我国已基本消灭在我国已基本消灭引起症状与间日疟相似引起症状与间日疟相似,但很少复发但很少复发疟原虫的镜下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形态及鉴别人体疟原虫的基本结构v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质(细胞质(胞浆胞浆)、核和疟)、核和疟色素色素这三要素。三要素。v1.1.细胞浆
18、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薄血膜中间日疟、恶性疟薄血膜中间日疟、恶性疟各期疟原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各期疟原虫的形态结构特点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薄血膜疟原虫形态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间日疟 环状体环状体感染的红细胞:感染的红细胞:胀大胀大不明显,基本正常。不明显,基本正常。虫体大小:虫体大小:较大,约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为红细胞直径1/3。胞浆:胞浆:环状,浅蓝色。环状,浅蓝色。核:核:红色,一个,偶红色,一个,偶有二个。有二个。疟色素:疟色素:无。无。约占寄生红细胞的约占寄
19、生红细胞的1/3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寄生2 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 2个核。个核。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恶性疟环状体环状体感染的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虫体大小:较小,约为红细胞直径1/5-1/6。胞浆:蓝色,环状纤细,有时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常见多个原虫同寄生于一红细胞的现象。核:红色一个,常有二个。疟色素:无。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环状体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薄血膜间日疟大滋养体形态薄血膜间日疟大滋养体形态感染的红细胞:感染的红细胞:胀大褪色,胀大褪色,出现形状
20、大小相等、分出现形状大小相等、分布均匀、数目较多、鲜布均匀、数目较多、鲜红色的薛氏小点。红色的薛氏小点。虫体大小:虫体大小:较大。较大。胞浆:胞浆:不规则,浅蓝色,不规则,浅蓝色,出现阿米巴伪足,有空出现阿米巴伪足,有空泡。泡。核:核:红色,一个。红色,一个。疟色素:疟色素:有,细小杆状,有,细小杆状,黄褐色,分布不均匀。黄褐色,分布不均匀。间间 日日 疟疟 大大 滋滋 养养 体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阿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小,黄褐色。素细小,黄褐色。间日间日疟大疟大滋养体滋养体恶性疟大滋养体恶性疟大滋养体受感染红细胞:受感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21、,可出现较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红色茂氏小点。虫体大小:虫体大小:较小。胞浆:胞浆:蓝色,圆形,坚实,体积小。核:核:一个,红色。疟色素:疟色素: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恶性疟大滋养体恶性疟大滋养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小点。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浅蓝色。核: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间日疟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薄血膜疟原虫形态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间日日疟疟未未成成熟熟裂裂殖殖体体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有茂氏小点。深,可有茂氏小点。大小:大小:较小。较小。胞浆:胞浆:规则,圆形或卵圆形,
22、规则,圆形或卵圆形,蓝色。蓝色。核:核: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色素:色素: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色团块。黑褐色团块。间日疟间日疟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胀大,褪色,可见薛氏小点。薛氏小点。大小大小:个体较大。:个体较大。胞浆和核胞浆和核:裂殖:裂殖子子1224个,个,通常为通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个,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浆浅蓝色。则,核红色,胞浆浅蓝色。疟色素疟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边。原虫的一边。间日疟裂殖体间日疟裂殖体恶性疟恶性疟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大小正常,颜色 较
23、深,可见茂氏小点。较深,可见茂氏小点。大小大小:虫体较小。虫体较小。胞浆和核胞浆和核:裂殖子裂殖子832 个,通常为个,通常为818个,个,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浆蓝色。浆蓝色。色素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黑褐色,集中于中央或一侧。或一侧。恶性疟成熟裂殖体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v裂殖子裂殖子8 83232个,通常个,通常8 81818个,个,排列不规则排列不规则v疟色素集中成团块状疟色素集中成团块状v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2/3至至3/4 3/4 薄血膜薄血膜间日疟雌(大)配子体间日疟雌(大)配子体形态形态形状大小形状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胞浆胞浆:深
24、蓝色。核核:一个,较小,深红色,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染色带。疟色素疟色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目较多。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间日疟雄(小)配子体形态形状大小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胞浆胞浆:浅蓝色。核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疟色素疟色素:黄褐色,散在分布。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恶性疟恶性疟雌(大)配子体雌(大)配子体形态形态形状形状:新月形,两端稍尖。胞浆胞浆:深蓝色。核核:一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带。疟色素疟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围。薄血膜薄血膜恶性疟雄(小)配子体恶性疟雄(小)配子体形态形态形状:形状:腊肠形,两端钝腊肠
25、形,两端钝圆。圆。胞浆: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浅蓝色或淡紫红色。色。核:核:一个,较大,疏松,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位于中央,浅红色,核周可见不染色带。核周可见不染色带。疟色素:疟色素:黑褐色,松散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分布于核周围。将(未)成熟雌配子体将(未)成熟雌配子体与与成熟大滋养体成熟大滋养体(核分裂前,刚要进入裂殖体前期)的形态鉴别的形态鉴别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胞v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v胞浆:边缘清楚,不含空泡v疟色素:颗粒较多较粗,均匀散在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的3/4v核:一个,延长呈带状,周围无明显的不染色带v胞浆:边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