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pdf

  •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 文档编号:375375
  • 上传时间:2020-03-16
  • 格式:PDF
  • 页数:99
  • 大小:2.8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pdf》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化学 知识点 规律 大全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化学_高中
    资源描述:

    1、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 反应如 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 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 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则该反 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

    2、剂与还原剂 概 念 含 义 概 念 含 义 氧化剂 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 反应物 还原剂 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 反应物 被氧化 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 过程 被还原 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 过程 氧化性 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 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 氧化反 应 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 的反应 还原反 应 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 的反应 氧化产 物 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 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 物 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 得到的产物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

    3、只能作氧化剂(注: 不一定是强氧化剂)。重要的氧化剂有: 活泼非金属单质,如 X2(卤素单质)、O2、O3等。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 物,如 MnO2、NO2、PbO2等。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 H2SO4、HNO3等 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 KMnO4、KClO3、K2Cr2O7等金属阳离子等,如 Fe3 、Cu2 、Ag、H等过氧化物,如 Na 2O2、H2O2等特殊物质,如 HClO 也具有强氧化性 (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 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 活泼金属单质,如 Na、K、Ca、Mg、Al

    4、、Fe 等某些非金属单质,如 C、H2、Si 等 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 CO、SO2等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 的化合物,如含有 2 S、 4 S、 1 I、 1 Br、 2 Fe的化合物 H2S、Na2S、H2SO3、Na2SO3、HI、HBr、 FeSO4、NH3等 (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 H2O2、SO2、Fe2 等 (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 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例 如,盐酸(HCl)与 Zn 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 MnO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

    5、(1)不同反应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MnO2+ 4HCl(浓) MnCl2+ C12+ 2H2O 绝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这一类 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2H2S+ SO23S+ 2H2O KClO3+ 6HCl(浓)KCl+ 3C12+ 3H2O 在这类反应中,所得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一物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归中反应 (2)同一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同一反应物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KClO32KCl+ 3O2 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H4NO3N2O+ 2H2O 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同一价态间的氧化还原

    6、反应例如: C12+ 2NaOHNaCl+ NaClO+ H2O 3NO2+ H2O2HNO3+ NO 在这类反应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有一部分升高了,另一部分则降 低了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由图可 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 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 指向化

    7、合价降低的元素, 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 在单线桥法中, 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 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 “得” 、 “失” 字样 (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 向 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 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 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 、 “失”电子及数目例如: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规律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无关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单质(

    8、原子)的还原性也越强,而其离子的氧 化性越弱如还原性:MgFeCuAg;氧化性:Ag Cu2Fe2Mg2 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 特殊情况;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为:HClOHClO3HClO4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般而言,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朝着强氧化性物质与强还原性物 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与弱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在一个给出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 弱关系为: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反之,根据给出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动进行 反应条件的难易不同的氧化

    9、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 则对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 浓度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 H 浓度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氧化剂为含氧酸或含氧酸盐,则溶液中 H 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 (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一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 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 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 而处于中间价态时则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但须注意, 若一种化合物中同时含最高价态 元素和最低价态元素时,则该化合物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 HCl 价态不相交规律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相

    10、互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产物时, 化合价升高 与化合价降低的值不相交, 即高价态降低后的值一定不低于低价态升高后的值, 也可归纳为 “价态变化只靠拢、不相交” 所以,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种 元素间隔中间价态,发生归中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当一种氧化剂(还原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氧化剂)相遇时, 该氧化剂(还原剂)首先与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发生反应, 而只有当还原性(氧化性)最强 的物质反应完后,才依次是还原性(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发生反应 (4)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 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

    11、等于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一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配平的基础。 2离子反应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类型和发 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 (2)离子反应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 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使反应朝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即离子反应就会发生 a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u2 + 2OHCu(OH) 2 注意:注意:当有关离子浓度足够大时,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也能发生如: 2Ag + SO 42 Ag 2SO4 Ca2 + 2OHCa(OH) 2 或者由微溶物生成难

    12、溶物的反应也能生成如当石灰乳与 Na2CO3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 Ca(OH)2 + CO32 CaCO 3+ 2OH b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如:H + OHH 2O H + CH 3COO CH 3COOH c生成挥发性物质(即气体)如:CO32 + 2HCO 2+ H2O NH4 + OH NH3+ H2O 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即 反应朝着氧化性、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例如: Fe + Cu2 Fe2+ Cu Cl 2 + 2Br 2C1+ Br 2 2MnO4 + 16H+ 10C12Mn2+ 5C1 2+ 8H2O 书写离子方

    13、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电解质在非电离条件下(不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虽然也有离子参加反应,但不 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因为此时这些离子并没有发生电离如 NH4Cl 固体与 Ca(OH)2固体混 合加热制取氨气的反应、浓 H2SO4与固体(如 NaCl、Cu 等)的反应等,都不能写成离子方程 式相反,在某些化学方程式中,虽然其反应物不是电解质或强电解质,没有大量离子参加 反应,但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离子,因此,仍可写成离子方程式如 Na、Na2O、Na2O2、SO3、 Cl2等与 H2O 的反应 (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若易溶于水,则成盐的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可拆开写成离子的形 式,而酸根中的 H

    14、 与正盐阴离子不能拆开写例如 NaHS、Ca(HCO 3)2等,只能分别写成 Na 、HS和 Ca2、HCO 3 等酸式酸根的形式 (3)对于微溶于水的物质,要分为两种情况来处理: 当作反应物时?,微溶物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不能拆开 当作反应物时,若为澄清的稀溶液,应改写为离子形式,如澄清石灰水等;若为浊液或固 体,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而不能拆开,如石灰乳、熟石灰等 (4)若反应物之间由于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即反应物之间可发生不止 一个反应时,要考虑反应物之间物质的量之比不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也不同例如,向 NaOH 溶液中不断通入 CO2气体至过量,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15、CO2+ 2OH CO32 + H 2O(CO2适量) CO2+ OH HCO 3 (CO 2足量) 在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 几种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实质上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发生反应 若离子间不发 生反应,就能大量共存;否则就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若发生下列反应之一,就不能大量共 存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 Ca2 与 CO 32 、SO 42 、OH;Ag与 C1、Br、I、SO 32 , 等等 (2)生成气体如 NH4 与 OH;H与 HCO 3 、CO 32 、S2、HS、SO 32 、HSO 3 等 (3)生成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如 H 与 C1O、F、C

    16、H 3COO 生成弱酸;OH与 NH 4 、 A13 、Fe3、Fe2、Cu2等生成弱碱;H与 OH生成 H 2O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氧化性的离子(如 MnO4 、 ClO、 Fe3等)与具有还原性的离子( 如 S2 、I、SO 32 、Fe2等)不能共存应注意的是,有些离子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可大量共存, 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大量共存,如 SO32 与 S2,NO 3 与 I、S2、SO 32 、Fe2等 *(5)形成配合物如 Fe3 与 SCN因反应生成 Fe(SCN) 3而不能大量共存 *(6)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因易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 Al3 与 HCO 3

    17、 、 CO32 、A1O 2 等 说明:说明: 在涉及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时, 要注意题目中附加的限定性条件: 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 如 Cu2 (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MnO 4 (紫色) 在强酸性溶液中在强酸性溶液中,与 H 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在强碱性溶液中在强碱性溶液中,与 OH 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 而只有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时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后才能导电(因此,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是存在自由移

    18、动的离子)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等单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因为非电解质归属于化合物, 故如 C12等不导电的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区 别 能否导电 溶于水后或熔融状态时能导电 不能导电 能否电离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能电离产 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能电离,因此没有自由移动的离 子存在 所属物质 酸、碱、盐等 蔗糖、酒精等大部分有机物,气体 化合物如 NH3、SO2等 联系 都属于化合物 说明 某些气体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 但其原因并非该物质本身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 的离子,因此这些气体化合物属于非

    19、电解质例如;氨气能溶于水,但 NH3是非电解质氨 水能导电是因为 NH3与 H2O 反应生成了能电离出 NH4 和 OH的 NH 3H2O 的缘故,所以 NH3H2O 才是电解质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溶于水后只有一部分分子能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代表物质 强酸:如 H2SO4、HNO3、HCl 等强 碱:如 KOH、NaOH、Ba(OH)2等盐: 绝大多数可溶、难溶性盐,如 NaCl、 CaCO3等 H2O弱酸:如 CH3COOH、HF、 HClO、 H2CO3等

    20、弱碱: NH3 H2O、 A1(OH)3、Fe(OH)3等 电离情况 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电离不可 逆)电离方程式用“”表示 如:HNO3H + NO 3 不完全电离(部分电离), 存在电离平 衡电离方程式用 “”表示 如: CH3COOHCH3COO + H十 水 溶 液 中 存 在 的 微 粒 水合离子(离子)和 H2O 分子 大部分以电解质分子的形式存在, 只有少量电离出来的离子 离 子 方 程 式 的 书 写 情况 拆开为离子(特殊: 难溶性盐仍以化学式 表示) 全部用化学式表示 注意注意: (1)在含有阴、阳离子的固态强电解质中,虽然有阴、阳离子存在,但这些离子不能 自由移动,

    21、因此不导电如氯化钠固体不导电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注意:不是取决于自 由移动离子数目的多少)溶液中离子浓度大,溶液的导电性就强;反之,溶液的导电性就 弱 因此,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但在相同条件(相 同浓度、相同温度)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比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 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所谓实际参加反应的离 子,即是在反应前后数目发生变化的离子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 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H + OHH 2O 可以表示强酸与强碱反应生

    22、成 可溶性盐的中和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 :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2)“拆” :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开改写为离 子形式;而难溶于水的物质(难溶性盐、难溶性碱)、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氧化 物、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 :将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包括个数)删去,并使各微粒符号前保持最简单的整数 比 (4)“查” :检查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左右相等 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总是朝着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具体表现为

    23、: (1)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Ba2 + SO 42 BaSO 4 (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如 H + OHH 2O (3)生成气体如:CO32 + 2HCO 2+ H2O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 热量 + 其他形式的能量 放热反应可以看成是 “贮存” 在反应物内部的能量转化并释放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反 应过程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 热量

    24、 + 其他形式的能量 吸热反应也可以看成是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并 “贮存” 为生成物内部能量的反应过程 *反应热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统称为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 H 表示,单位一般采用 kJmol 1 (2)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关系:H生成物键能的总和 反应物键能的总和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反应热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含义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 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 物转化为生成物时放出热量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 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 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吸收热量 反应本身的 能量变化 反应放出热量后使反应本 身的

    25、能量降低 反应吸收热量后使反应本 身的能量升高 表示符号或H 值 “” H0 “+” H0 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 312 所示 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为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 也不同若不注明时, 则是指在 101kPa 和 25时的数据 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要注明同一化学反应,若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反应热就 不同例如: H2(g) + 1/2O2(g)H2O(g) H241.8kJmol 1 H2(g)

    26、+ 1/2O2(g)H2O(l) H285.8kJmol 1 比较上述两个反应可知,由 H2与 O2反应生成 1 mol H2O(l)比生成 1 mol H2O(g)多放出 44 kJmol 1的热量 反应热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放热时H 用“” ,吸热时H 用“” 例如: H2(g) + 1/2O2(g)H2O(g) 241.8kJmol 1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只表示物质的量(mol),因此, 它可用分数表示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例如: 2H2(g) + O2(g)2H2O(g) Hl483.6 kJmol 1 H2(g) + 1

    27、/2O2(g)H2O(g) H2241.8kJmol 1 显然,Hl2H2 *盖斯定律盖斯定律 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 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 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 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 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4燃烧热和中和热 燃烧热 中和热 定义 在 101 kPa 时,1 mol 物质完 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 放出热量 在稀溶液中, 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 成 1 mol H2O 时所放出的热量 热化学方程 式中的表示 形式 以燃烧

    28、1mol 物质为标准来配 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平其余物质的化学 计量数 注意点 “完全燃烧” 包含两个方 面的意思: 燃烧的物质全部 燃烧完;生成稳定氧化物, 如 C 完全燃烧生成 CO2, S 完 全燃烧生成 SO2;等等 当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 应时, 1 molH 与 1 molOH发生反应生 成 1 molH2O,都放出 573kJ 的热 量即: H (aq) + OH(aq)H 2O(1) H57.3 kJmol 1 说明 利用燃烧热可以计算物质在 燃烧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 当强酸与弱碱或弱酸与强碱或弱酸与 弱碱发生中和反应时, 因生成的盐会发 生水解而吸

    29、热,故此时中和热要小于 57.3 kJmol 1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碱金属 1钠钠 钠的物理性质钠的物理性质很软,可用小刀切割;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常见的钠的表面为淡黄色); 密度比水小而比煤油大(故浮在水面上而沉于煤油中);熔点、沸点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钠的化学性质钠的化学性质 (1) Na 与 O2反应: 常温下: 4Na + O22Na2O,2Na2O + O22Na2O2 (所以钠表面的氧化层既有 Na2O 也有 Na2O2,且 Na2O2比 Na2O 稳定) 加热时: 2Na + O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 与非金属反应:钠可

    30、与大多数的非金属反应,生成+1 价的钠的化合物例如: 2Na + C122NaCl 2Na + SNa2S (3)Na 与 H2O 反应化学方程式及氧化还原分析: 离子方程式: 2Na + 2H2O2Na + 2OH + H 2 Na 与 H2O 反应的现象: 浮 熔 游 鸣 红 (4)Na 与酸溶液反应例如: 2Na + 2HCl2NaCl + H2 2Na + H2SO4Na2SO4 + H2 由于酸中 H 浓度比水中 H浓度大得多,因此 Na 与酸的反应要比水剧烈得多 钠与酸的反应有两种情况: 酸足量(过量)时:只有溶质酸与钠反应 酸不足量时:钠首先与酸反应,当溶质酸反应完后,剩余的钠再

    31、与水应因此,在涉及有 关生成的 NaOH 或 H2的量的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5)Na 与盐溶液的反应在以盐为溶质的水溶液中,应首先考虑钠与水反应生成 NaOH 和 H2,再分析 NaOH 可能发生的反应例如,把钠投入 CuSO4溶液中: 2Na + 2H2O2NaOH + H2 2NaOH + CuSO4Cu(OH)2 + Na2SO4 注意:注意:钠与熔融的盐反应时,可置换出盐中较不活泼的金属例如: 4Na + TiCl4(熔融) 4NaCl + Ti 实验室中钠的保存方法实验室中钠的保存方法 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在实验室中通常将 钠保存在煤油里,以隔绝与空气中的气

    32、体和水接触 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 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故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 (主要为 NaCl,此外还有 Na2SO4、Na2CO3、NaNO3等)存在 钠的主要用途钠的主要用途 (1)制备过氧化钠(原理:2Na + O2Na2O2) (2)NaK 合金(常温下为液态)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原因:NaK 合金熔点低、导热性 好) (3)冶炼如钛、锆、铌、钽等稀有金属(原理: 金属钠为强还原剂) (4)制高压钠灯(原因: 发出的黄色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2钠的化合物钠的化合物 过氧化钠过氧化钠 物理性质 淡黄色固体粉末 化 学 性 质 与 H2O 反 应 2Na2O2 + 2

    33、H2O 4NaOH + O2 现象: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余烬的木条复燃;反应放出的热能使棉 花燃烧起来 与CO2反应 2Na2O2 + 2CO2 2Na2CO3 + O2 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强氧化剂 能使织物、麦秆、羽毛等有色物质褪色 用 途 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作漂白剂 说明说明 (1)Na2O2与 H2O、CO2发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如下: 由此可见,在这两个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2O 或 CO2只作反应物, 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2)能够与 Na2O2反应产生 O2的,可能是 CO2、水蒸气或 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是实验

    34、室制氧气方法之一,其发生装置为“固 + 液 气体” 型装置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Na2CO3 NaHCO3 俗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颜色、 状态 白色粉末碳酸钠结晶水合物的化 学式为 Na2CO310H2O 白色晶体无结晶水合物 水溶性 易溶于水 溶于水,但溶解度比 Na2CO3小 热稳定性 加热不分解 加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 + CO2+ H2O 与酸反应 较缓慢反应分两步进行: CO32 + H= HCO 3 HCO3 + H= CO 2+ H2O 较剧烈,放出 CO2的速度快 HCO3 + H= CO 2+H2O 与 NaOH 反应 不反应

    35、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酸式盐与碱反应可生成盐和水 与 CaCl2 CO32 + Ca2= CaCO 3 不反应。Ca(HCO3)2溶于水 溶液反应 鉴别方法 固态时: 分别加热,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是 NaHCO3 溶液中: 分别加入 CaCl2或 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Na2CO3 主要用途 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等 制烧碱 用作制糕点的发酵粉用于泡沫 灭火器治疗胃酸过多 相互关系 说明说明 (1)由于 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 Na2CO3,因此,向饱和的 Na2CO3溶液中通入 CO2气体,能析出 NaHCO3晶体 (2)

    36、利用 Na2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时相互滴加顺序不同而实验现象不同的原理, 可在不加任何 外加试剂的情况下,鉴别 Na2CO3溶液与盐酸 *侯氏制碱法制侯氏制碱法制 NaHCO3和和 Na2CO3的原理的原理 在饱和 NaCl 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 NH3、 CO2气体,有 NaHCO3从溶液中析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 + H2O + CO2 NH4HCO3 NH4HCO3 + NaCl NaHCO3+ NH4Cl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3碱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特征 碱金属元素包括锂(Li)、钠(Na)、钾(

    37、K)、铷(Rb)、铯(Cs)和放射性元素钫(Fr) (1)相似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1 个,次外层为 8 个(Li 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 2 个)因 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而显+1 价 (2)递变规律:随着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 增强,金属活动性增强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其中铯略带金黄色);柔软;熔点低;密度小, 其中 Li、Na、K 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导电、导热性好 (2)递变规律:从 Li C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特殊:K 的密度小于 Na 的密度),但熔点、沸点逐渐

    38、降低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钠相似 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1 个, 因此在化学反 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是强还原剂;又由于从 Li Cs,随着核电荷数的 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故还原性增强 (1)与 O2等非金属反应从 Li Cs,与 O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 Li 与 O2反应只生成 Li2O: 4Li + O22Li2O 在室温下,Rb、Cs 遇到空气立即燃烧; K、Rb、Cs 与 O2反应生成相应的超氧化物 KO2、RbO2、CsO2 (2)与 H2O 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

    39、为: 2R + 2H2O = 2ROH + H2 (R 代表 Li、Na、K、Rb、Cs) 从 LiNa,与 H2O 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K 与 H2O 反应时能够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 Rb、Cs 遇 H2O 立即燃烧并爆炸生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其中 LiOH 难溶于水) 焰色反应焰色反应 是指某些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灼烧时,火焰呈现出的特殊的颜色 (1) 一些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黄色;钾紫色;锂紫红色;铷紫色; 钙一砖红色;锶洋红色;钡黄绿色;铜绿色 (2)焰色反应的应用:检验钠、钾等元素的存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卤素 1.氯气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的物理性质

    40、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 氯 (2)常温下, 氯气可溶于水(1 体积水溶解 2 体积氯气) (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 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 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 1 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 剂 (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 壁附着有棕黄

    41、色的固体粉末 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 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 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说明 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 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 CuCl2、FeCl3) 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 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 NaCl 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氢气反应 H2 + Cl2 2HCl 注意注意

    42、在不同的条件下, H2与 C12均可发生反应, 但反应条件不同, 反应的现象也不同 点 燃时,纯净的 H2能在 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 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 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 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雾” 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 要 注意“雾”与“烟”的区别 H2与 Cl2反应生成的 HCl 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 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 称盐酸 (3)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C12

    43、 + H2O HCl + HClO 离子方程式: Cl2 + H2O H + Cl + HClO 说明说明 C12与 H2O 的反应是一个 C1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 原剂,H2O 只作反应物 在常温下,1 体积水能溶解约 2 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色同时,溶解于水中的 部分 C12与 H2O 反应生成 HCl 和 HClO,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三种分子(C12、HClO、 H2O)和四种离子(H、Cl、Cl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 OH)的混合物所以,新制氯水 具有下列性质:酸性(H),漂白作用(含 HClO),Cl的性质,C12的性质 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

    44、C12、HClO,久置氯水由于 C12不断跟 H2O 反应和 HClO 不断分 解,使溶液中的 C12、HClO 逐渐减少、HCl 逐渐增多,溶液的 pH 逐渐减小,最后溶液变成 了稀盐酸,溶液的 pH7 C1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 C12与 H2O 反应生成的 HClO所以干燥的 C1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混有水蒸气的 C12能使干燥布条褪色,或干燥的 C12能 使湿布条褪色 注意“氯水”与“液氯”的区别,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 (4)与碱反应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 氯气 + 可溶碱 金属氯化物 + 次氯酸盐 + 水重要的反应有: C12

    45、+ 2NaOHNaCl + NaClO + H2O 或 Cl2 + 2OHCl + ClO + H2O 该反应用于实验室制 C12时,多余 Cl2的吸收(尾气吸收) 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 说明说明 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 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 Ca(ClO)2和 CaCl2,有效成分是 Ca(C1O)2 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 漂粉精和漂白粉用于漂白时,通常先跟其他酸反应,如: Ca(ClO)2+2HClCaCl2+2HClO 漂粉精和漂白粉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

    46、 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Ca(ClO)2 + CO2 + H2O CaCO3+ 2HClO 2HClO2HCl + O2 由此可见,漂粉精和漂白粉也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氯气的用途氯气的用途 杀菌消毒;制盐酸;制漂粉精和漂白粉;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各种农药 次氯酸次氯酸 次氯酸(HClO)是一元弱酸(酸性比 H2CO3还弱), 属于弱电解质, 在新制氯水中主要以 HClO 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保留化学式的形式 HClO 不稳定,易分解,光照时分解速率加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O 2H + 2Cl + O2,因此 HClO 是一种强氧化剂 HClO

    47、 能杀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目前已逐步用 C1O2代替) HClO 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将 Cl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实验室中, 利用氧化性比 C12强的氧化剂如 MnO2、 KMnO4、 KClO3、 Ca(ClO)2 等将浓盐酸中的 Cl氧化来制取 C12。例如: MnO2 + 4HCl(浓) MnCl2 + C12+ 2H2O 2KMnO4 + 16HCl(浓) = 2KCl + 2MnCl2 + 5Cl2+ 8H2O (2)装置特点:根据反应物 MnO2为固体、浓盐酸为液体及反应需要加热的特点,应选用“固 + 液加热型”的气体发生装置所需的仪器主要有圆底烧瓶(或蒸馏烧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537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