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750183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PPTX
  • 页数:33
  • 大小:718.1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文艺 随笔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课件
    资源描述:

    1、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课件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

    2、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观点发表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运用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在开头表明观点的,此文是吗?在结尾得出了结论吗?第三段。“咬文嚼字有时是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1)本文是指在哪方面的“咬文嚼字”?在“文学”方面,具体指“阅读

    3、或写作”方面。(2)作者对“咬文嚼字”怎样理解?“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3)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起到什么作用?使思想透彻,情感凝练。(4)如何理解“有时”“通常”和“但是”等词语的运用?作者否定了对“咬文嚼字”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明确这里指的是文学层面的,同时表现了作者辩证的观点和用词的准确和严密。三个“咬文嚼字”的例子 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2)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3)你有革命家的风度。(4)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二.(1)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2)以为

    4、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三.(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2)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1)作者对“你是”和“你这”的评析。(见课文第2段)(2)作者对王若虚改文的评价。(见课文第9段)(3)作者对“推敲”的理解。(见课文最后一段)概括作者观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情味不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意境不同。例子的作用 由郭沫若修改剧本的例子引出了话题,后两个例子从不同方面(删减和替换,文章和诗句),论证了“炼字”的主题小结(1)写文章要“

    5、炼字”,表达含糊,往往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2)“炼字”要符合具体的语境、语气、情味、意境等。(3)“炼字”的方法,可以诵读,可以比较,可以替换,可以增删等,都是锤炼语言的方法。(4)朱光潜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不迷信古人,敢于质疑的精神。,论证了“炼字”的主题。炼字体会(1)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3)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4)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

    6、词找出来。(法福楼拜)(1)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2)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合适。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味无穷,大喜而改之。(3)有一天,苏轼出游到某地,当地有一位青年拿着自己的诗来求教。其中有一句“

    7、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一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叫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4)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

    8、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

    9、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

    10、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拊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

    11、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

    12、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功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拈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这种修辞叫“通感”。炼字救人性命 从前,某县尉查案卷,看到他的一个朋友的案卷。上面有一句“某盗大门而入,大门而出”,这是强盗所为,按律当斩,县尉想帮朋友减轻罪行,就在这句话的某一个字上改动了一下,定案时,此人由死罪改为流放三年

    13、,究竟是哪个字改动,竟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来是“大”字改为“犬”字。“大门而入,大门而出”的强盗行为变成了“犬门而入,犬门而出”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生死有别”呀。1报“优”这段时间,我发觉儿子隔三岔五在饭桌上向我和爱人汇报:今天某科作业得了优。而以往儿子总是眉飞色舞地报告出色的考试分数,当然,没考好的,你不逼问,他是绝对不会主动讲的。昨天吃晚饭时,我问儿子:“军军,你最近怎么总把作业得优挂嘴边上,各科测验考试的成绩咋不说说呀?”儿子立刻显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咽下口中的饭菜后,乜斜着他妈妈说:“省得我妈老说我报喜不报忧。”2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

    14、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3.“囧”和“槑”这个形似哭丧小脸的“囧”,读音同“炯”,在古汉字中的意思是光明,可是在网络上,它的含义就完全不同。同它的“长相”读音相匹配,“囧”的网络新含义表示郁闷、无奈、伤心。“呆呆”组成的这个“槑”字,由于由两个“呆”字组成,“槑”被网民们形象地用作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而在古汉语,“槑”的音、意及用法都同“梅”,和“呆”可谓风马牛不相及。4.某地有个集镇叫“坎头”。一次,笔者欲乘车前往该镇。正想上车,蓦地瞥见车窗上标着“砍头”两字,心中顿生不祥之感,这岂不是要把我们押赴刑场?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

    15、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背景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

    16、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必提倡”,“反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2)这是什么样的态度,肯定?否定?肯定,谨慎地肯定。(3)哪些词语可以证明?“一般人”,“常常”,“任何问题”,“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反对”,“没充分理由”等。“不必提倡”的是什么?不能“盲目反对”的又是什么?学习或工作不认真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上的“不求甚解”。问:由此来

    17、看,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准确严密的。(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课文第四段,有两层含义:一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第1段:“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没有理由”。第2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方法”,“不应该”“非议”。第3段:“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才有发言权。”“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第4段:“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只好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虚心,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好好体会。”第5段:对著作,“抱虚心的态度”“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必须活读”“就

    18、是说必须理解.精神实质”。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丰富”。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第8段:未晓处且放过,“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第9段:“经验证明”书要反复读,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第10段:“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引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不求甚解”很相似。三个例子有何不同?一个国外的,两个古代的;一个反面的,两个正面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例证法,从虚心、理解精神实质、了解大意等方面作正反论证,得出“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结论。文章思路 第1自然段,文章开宗明义,表明作者观点。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第510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得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5018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