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感染性皮肤病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746765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PPTX
  • 页数:73
  • 大小:407.6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感染性皮肤病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感染性 皮肤病 课件
    资源描述:

    1、感染性皮肤病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王晓华细菌性皮肤病脓疱疮 概述 脓疱疮是一种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传染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夏、秋季节。其特征为发生丘疹、水疱或脓疱,易破溃而结成脓痂,有自身接种和接触传染的特点。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流行。中医称“黄水疮”或“滴脓疮”。概述素问玉机真藏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明清两代的众多外科著作对黄水疮的症状有大量详细的描述明外科启玄:“黄水疮亦为滴脓疮,疱水到处即为疮”明外科正宗黄水疮:“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疱,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概述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黄水疮:“此证初起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病因病机1.

    2、热毒外袭。酷暑湿热交蒸,风湿热毒之邪袭于肌表而法病;或因儿童嬉戏玩耍,时令之邪气与暑热之毒交互作用于肌表而法病。病因病机2.脾湿内蕴。脾为先天之本,稚童脾胃娇嫩,喂养不当,易停食停水,脾为湿邪所困,蕴湿化热,湿热博结于皮肤。病因病机3.腠理失固。幼童稚阴之体,肌肤娇嫩,腠理失于固密,风、湿、热毒之邪易于乘隙而入,客于肌表。病因病机 总之,脾虚为湿邪所困是本病内阴,腠理不固,抵御外邪能力不足,外受热、毒而法病。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感染球菌引起,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亦可为二者混合感染。临床表现(一)大疱性脓疱疮:初起为散在水疱,12日内水疱迅速增大,可到指头或更大,疱内容初

    3、为清澈淡黄色,约经一日疱液混浊,脓汁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型积脓现象,成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易破,破后露出糜烂面,干燥结痂后形成黄色脓痂,痂下脓汁流出形成新的脓疱。临床表现 本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好发于面部、四肢,自觉瘙痒,愈后部留疤痕。一般无全身症状。临床表现(二)脓痂型脓疱疮: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溃后,其渗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不断扩张与邻近皮损融合,自觉瘙痒,不断因搔抓将病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皮疹,旧痂一般710天自然脱落而愈,不留疤痕。临床表现 本型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

    4、周围、耳廓及四肢。可引起淋巴结炎、发热、急性肾炎、败血症等。辨证分型 1.暑湿蕴蒸:脓疱密集,脓稠液黄,周围有红晕,自觉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数。2.脾虚湿盛:脓疱稀散,脓清稀而白,周围红晕不显,伴纳呆、便溏,舌红苔白腻,脉濡。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1.好发于儿童,2.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3.多见于夏秋季节,4.传染性水疱、脓疱、脓痂。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水痘:多见于冬春季节,常伴有发热、流涕、咳嗽,全身酸楚不适症状,皮疹向心性分布,以绿豆大到黄豆大水疱为主中央凹脐状,同时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各个时期皮疹。可累及黏膜。2.丘疹性荨麻疹:风团样红斑上出现丘疹或水疱,好发于躯干

    5、、四肢,成批出现,反复发作,瘙痒剧烈,但无传染性。辨证论治 1.暑湿蕴蒸 治法:清热解毒,祛暑利湿。方药: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连翘10g,赤芍10g,金银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黄芩10g,车前子(包煎)10g,天花粉10g,竹叶10g,蝉衣6g,六一散10g(包煎)。辨证论治2.脾虚湿蕴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党参10g,苍白术各10g,猪茯苓各10g,泽泻10g,薏苡仁10g,车前草10g(包煎),防风6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金银花10g。常用中成药 黄连上清丸,每次服3g,每日3次,小儿酌减,用于暑热证伴便秘、头面部皮损

    6、明显者。丁半合剂,每次服2550ml,每日2次,用于热毒较重者。外治 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黄芩10g、黄柏10g,煎水湿敷,用于渗出多者,每日12次。大黄、黄芩、黄柏、苦参等份共碾粉末,取1030g,开水冲后,待冷湿敷,每日12次。青黛散或黄灵丹麻油调敷,每日12次。西药治疗1.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磺胺药等。2.外治:除去脓液,用生理盐水或1:800碘伏清洗。1%龙胆紫溶液,0.5%新霉素溶液,1%新霉素软膏,氧氟沙星凝胶,莫匹罗星软膏等外搽。预防与护理1.病变处禁止水洗,若清脓痂,可用10黄柏水或蒲公英、马齿苋、紫花地丁煎水揩洗。2.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搔抓。3对患者

    7、应隔离治疗,接触过的物品应消毒处理。细菌性皮肤病疖与疖病概述 疖是一种化脓菌引起的毛囊和毛囊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及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疖四季均可发病,但多以夏秋季节多见。疖的特征是色红、灼热、肿胀、疼痛,疮形虽肿突,但浮浅无根,随处可生。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6cm左右,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常出脓即愈。中医亦称“疖”。有头称“石疖”,无头称“软疖”概述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最早记载明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五:“痤,小疖也;痱,暑疹也。”刘涓子鬼遗方最早出现疖的病名。暑疖的病名始见于明外科启玄概述证治准绳疡医“疖者,初生突起浮赤而无根脚,肿见于皮肤之间,上阔一、二寸,有少疼痛

    8、,数日后则微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自破,出脓即愈。”描述疖的形态和发病过程概述隋诸病源候论疖候:“肿结长一至二寸,名之为疖。亦如痈,热痛,久则溃脓,捻脓血尽便瘥。亦是因风热之气客于皮肤,血气雍结所致。”说明了疖的定义、范围和病因,并与痈疽区别开来。病因病机1.热毒(暑湿)侵袭,局部气血壅滞,肉腐化脓而成疖。2.暑疖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出不畅,导致脓毒潴留日久或因护理不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腐蚀肌肉,头皮窜空,而致蝼蛄疖。病因病机3.体虚正气不足,火毒留恋不清,反复发病,缠绵难愈,则形成疖病。总之,发病总因感受热毒,暑湿,搏于经络,气血结涩不通而生疖。病因病机现代医学

    9、认为本病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深部核毛囊周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其诱因为高温炎热,潮湿多汗,皮肤破伤不洁等。此外,贫血、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糖尿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缺陷皆易生疖。临床表现1.皮疹:初起局部潮红,次日发生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多在3cm左右。有头疖先有黄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行破溃,流出黄白色脓液,肿痛即逐渐减轻。无头疖结块无头,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切开脓出黄稠,若迁延1周以上,切开则脓水稍薄,或夹血水,再经23天收口,愈后形成疤痕。临床表现2.全身症状:可有头痛、发热、口干、便秘、全身不适等症状,附近淋巴结肿大。3.好发部位:疖

    10、肿好发于面、颈、臂及臀部。临床表现4.并发症:发于面部的疖,尤其士发生于鼻及上唇者,因面部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网,且和颅内海绵窦相通,故易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甚至脑脓肿。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红肿热痛,肿势局限,浮浅无根,易脓易溃,脓出即愈;可有全身症状,淋巴结肿大好发于面、颈、臂及臀部。诊断及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痈:数目常为单个,肿势范围较大,浸润明显,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全身症状明显。2.颜面疔疮:初起有粟粒脓头,根脚较深,肿势散漫,出脓日期较晚而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全身症状。诊断及鉴别诊断鉴别诊断:3.有头疽:红肿范围多超过910cm以上,有多个

    11、粟米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全身症状明显,病程较长。(相当于西医痈)4.囊肿型粉刺:初起为坚实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辨证论治(一)内治1.热毒蕴结:常见于气盛火炎的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野菊花、紫地丁、天葵子、蒲公英等。辨证论治2.暑热夹湿: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减。连翘、天花粉、赤芍、滑石、甘草、车前子、金银花、泽泻、淡竹叶。热毒盛,合黄连解

    12、毒汤加减。辨证论治3.体虚毒恋: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阴虚内热口渴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去荆芥,加生地、玄参、天冬、麦冬。脾胃虚弱散发全身各处,溃脓、收口时间较长,脓水稀薄,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或边有齿痕,脉濡健脾和胃,清化湿热防风通圣散去大黄、芒硝加黄芪、党参、茯苓等。辨证论治(二)外治1.初起:金黄膏,青敷,鱼石脂软膏2.新鲜中草药如蒲公英、紫地丁、芙蓉叶、丝瓜叶、荔枝草、乌蔹莓、野菊花等洗净捣烂外敷。3.已成脓者,且开排脓,脓腔内插入九一丹捻子提脓拔毒,溃后可选用生肌玉红膏、生肌膏外敷,以促进疮口愈合。预防与护理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

    13、修指甲,勤换衣服,衣服宜宽畅。2.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少食甜腻饮食。3.不宜自行挤压,防止碰伤,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保持局部皮肤清洁。4.有糖尿病及体质虚弱者,应及时治疗全身疾病,以增强体质。细菌性皮肤病毛囊炎概述 毛囊炎为毛囊部位发生的化脓性炎症。由于毛囊炎发病部位不同,在中医中有多种名称,如发于后发际者称“发际疮”,发于胡须者称“须疮”,发于眉间称“眉恋疮”,发于臀部称“坐板疮”,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则称“蟮拱头”。概述证治准绳:“发际疮,初生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始因风湿上攻,或因风热上壅,若如芡实,漫肿寒热,或痛或痒。”病因病机内因:湿热蕴结 两邪相搏,结于肌肤而发病外受:暑

    14、热邪毒临床表现1.皮疹:初起位于毛囊上部,针尖至米粒大红色丘疹,顶部很快形成黄白色小脓疱,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脓疱破后干燥结痂,约经一周痂脱而愈,一般不留疤痕,自觉轻度疼痛。临床表现2.部位:好发于头皮、面、颈、背、臀及阴部等处。3.如若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数周或数月,则演变成慢性毛囊炎。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1.部位 2.皮疹特点:毛囊性丘疹,色红,顶部脓疱。3.自觉轻度疼痛。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汗腺炎:浸润比较局限,周围炎症比较轻,不形成脓栓,仅发生于腋窝、肛门周围、外阴及乳晕等大汗腺分布区域。2.沥青皮炎:有沥青接触史和日光照射史,夏秋季节发病严重,皮损在暴露部位多见,以丘疹或

    15、黑头粉刺为主,或有硬结、脓疱,一般不化脓。辨证论治(一)内治1.热毒炽盛:散在或密集毛囊性小脓疱,周围红晕明显,有的可形成疖肿,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蒲公英、金银花、丹皮等。辨证论治2.气虚邪恋:皮疹反复发作,色泽暗淡,间见脓疱,结痂性损害,尤多夹有小疖。可伴体弱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苔薄,脉细。治法:补气托毒。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人参、川芎、当归、白芍、白术、金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等。辨证论治(二)外治 1.初起可用三黄洗剂外搽。2.红肿明显,外敷如意金黄膏或青黛膏。3.小纸膏拔毒排脓。辨

    16、证论治(三)西医治疗 酌情选用抗生素内服及外用。预防与护理1.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注意皮肤清洁卫生。3.及时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皮肤浅部真菌病概述 皮肤浅部真菌病是由致病真菌侵犯表皮、毛发、指(趾)甲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见有头癣、手足癣、甲癣(甲真菌病)、体癣(股癣)及花斑癣。头癣可分为白癣与黄癣,中医分别称为白秃疮与肥疮。中医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为脚湿气,甲癣为灰指(趾)甲,体癣为圆癣,花斑癣为紫白癜风。认为致病因素为“虫”。病虫与风湿热诸邪外袭,侵入皮肤,与卫气津液相搏,聚而不散,发为本病。风盛痒剧,湿盛滋水明显,热盛红斑显见。病久营血不濡,皮毛干枯失润,缠绵难愈。治

    17、疗多以解毒化湿外用药为主。头癣 白癣 好发于学龄儿童,有与本病患者或病猫、狗密切接触史。头皮散在灰白色脱屑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中毛发干枯无光泽,距头皮23mm处折断,毛发根部绕以白色菌鞘,自觉瘙痒,病程缓慢,至青春期可自愈。黄癣 多发于儿童,偶见成人,有与本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头皮见碟形污黄厚痂,初起为分币大小,久可遍及头皮。中心粘着,有毛发贯穿,头发枯黄、弯曲,易拔出,但无折断。除去菌痂下呈萎缩性疤痕,遗有永久性脱发。自觉瘙痒,常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病程缓慢。到青春期可减轻,若不医治则绵延而不愈。手足癣 好发于手掌、足底及趾间,初发为针头大小的水疱,干燥后形成环状红斑及脱屑,可形成大片不

    18、规则的脱屑性红斑或患处皮肤肥厚、粗糙、皲裂。发于趾缝间常见皮肤浸渍覆以白皮,伴恶臭,可露出红色创面,有渗液。病程慢性,可反复发作,加重。甲癣(甲真菌病)好发于成人,多有手足癣史。初起爪甲远端或两侧见黄白点。渐扩展至全甲及甲下,甲板增厚,变脆,凹凸不平,色泽不荣,呈灰白或棕褐色、或甲板变薄、翘起,甲下蛀空,或甲板增厚而甲缘蛀蚀呈蜂窝状。体癣(股癣)好发于面、颈、躯干、臂、股等处。皮疹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红斑,大小不等,中央常自愈呈环状、同心环或多环状,相邻皮损可融合成花环状,边缘向周围继续发展,其上有丘疹、水疱、痂皮、鳞屑,瘙痒明显,发于大腿内侧及臀部者称为股癣,皮损可肥厚浸润。花斑癣 好发于颈、胸

    19、、臀及四肢近端。皮损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呈淡褐或深褐色,上附细糠秕状鳞屑,轻度瘙痒或无自觉症。夏季发作,入冬后减轻或痊愈。理化检查 黄癣在滤过紫外线灯下有暗绿色荧光,真菌培养致病菌为许兰氏毛癣菌,镜检为发内孢子及鹿角状菌丝和气沟、气泡。白癣滤过紫外线灯下见亮绿色荧光,真菌培养有小孢子菌属、毛发癣菌属等致病真菌,镜检为发外镶嵌或成堆小孢子。理化检查 手足癣真菌培养及镜检可阳性,常以表皮癣菌属及毛癣菌属为致病菌,甲癣镜检可阳性,真菌培养为皮癣菌而甲真菌病多为酵母菌及霉菌等。理化检查 体癣(股癣)真菌培养常见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及表皮癣菌属,镜检常阳性。花斑癣直接镜检见弯曲或孤形

    20、的糠秕酵母菌丝或圆形孢子。治疗1.头癣:先将发剃光,用10%明矾水或艾叶煎水洗净头皮,再涂以雄黄30g、氧化锌30g,以凡士林300g配制的软膏,或50%苦楝子软膏,每日1次,连续1个月。每次涂药前将病发拔除,可提高疗效。治疗2.手足癣:湿热蕴结证见水疱密集,渍流滋水,瘙痒无休,可先用黄芩15g、黄柏15g、苦参15g、生地榆15g、野菊花15g等煎水湿敷,黄灵丹油调敷,干燥后外涂复方土槿皮酊等每日13次。糜烂严重者可先用扑粉外扑,(枯矾粉6g、轻粉1.5g、滑石粉30g)。血虚风燥证见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不流水。可外用复方土槿皮酊,或外用黄连膏,每日13次。或以藿黄浸剂加醋浸泡,每日12

    21、次,每次2小时,直至痊愈。以夏季为宜。治疗3.甲癣:藿黄浸剂浸泡,泡前可用小刀将病甲刮薄。或先用热水浸泡,使指甲变软,再刮薄,以白凤仙花30g、明矾9g,捣烂涂患甲上,布包,换药每日1次。治疗4.体(股)癣、花斑癣:可外用复方土槿皮酊,每日13次。10%硫磺软膏,每日13次。或丁香罗勒软膏(易舒特),每日2次。花斑癣可用密陀僧30g、硫黄30g、白附子15g,共研细末,调成糊状,黄瓜蒂蘸擦。p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p Study Constantly,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The More You Know,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写在最后Thank You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感染性皮肤病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4676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