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实用课件34.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为政以德实用课件34.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政 实用 课件 34
- 资源描述:
-
1、华夏思想智慧的源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师10/7/20221 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指遇事能明辨不疑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段的总结.10/7/20222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
2、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10/7/20223“论语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论语”的的“论论”是是“论纂论纂”的意思,的意思,“论语论语”的的“语语”是是“语言语言”的的意思。意思。“论语论语”就是把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论纂”起来起来的意思。的意思。(2)“论语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论语”这一书名这一书
3、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语言的论纂。10/7/20224“论语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的言语行事。10/7/20225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论语全书共篇,论语全书共篇,每篇包含若干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
4、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篇幅都不长。10/7/20226教材内容归纳 第一章,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第一章,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就可以就可以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第二章,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第二章,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对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对违反规范却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违反规范却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礼治,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10/7/20227 第三章,孔子主张
5、对民要富而教之。在孔第三章,孔子主张对民要富而教之。在孔子看来,富是治国前提,教才是治国目标。子看来,富是治国前提,教才是治国目标。有意思的是,孔子的这种主张似乎表明他有意思的是,孔子的这种主张似乎表明他深知今天所学的政治经济学中深知今天所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的原理。第四章,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第四章,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
6、子眼里是很重要的。里是很重要的。10/7/20228 第五章,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第五章,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做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做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爱民。爱民。第六章,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认第六章,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认为治理国家要靠均、和、安,要修文为治理国家要靠均、和、安,要修文德德 第七章,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第七章,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财财 第八章,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第八章,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降低税收以足民年降低税收以足民 第九章,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第九章,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应正身应正身 10/7/20229 第十
7、章,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第十章,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姓 第十一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庄、孝、第十一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庄、孝、慈,要举善、教不能,这样百姓就能慈,要举善、教不能,这样百姓就能敬、忠且劝敬、忠且劝 第十二章,通过称赞南宫适,表明孔第十二章,通过称赞南宫适,表明孔子主张统治者不应靠杀伐而应靠以身子主张统治者不应靠杀伐而应靠以身作则来统治作则来统治 10/7/202210第一课第一课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一、本课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总的思想内容:孔子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用道德
8、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德治”或或“礼治礼治”。二、本课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21,以德为政,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教民(法治、礼治)139,富民、教民,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富民、正己 15,161,正己,正己 1117,举贤(去恶),举贤(去恶)129,富民,富民 136,正己,正己 1219,正己,教民,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举贤,正己,教民,举贤 145,正己(德治),正己(德治)10/7/20221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第一章:第一章:譬譬如如 共共之之
9、 第二章:第二章:道道之以政之以政第三章:第三章:冉冉有有 既既庶庶 第五章;第五章;道道千千乘乘之国之国第六章:第六章:颛臾颛臾 社社稷稷 何以伐何以伐为为 虎虎兕兕 柙柙 椟椟 近于近于费费 第八章:第八章:盍盍彻乎彻乎 第十章:第十章:偃偃第十二章:南宫第十二章:南宫适适 羿羿善射善射 奡奡荡舟荡舟 躬躬稼稼10/7/202212三、章节梳理三、章节梳理 21子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居其所而众星其所而众星共共之。之。”【评析】【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
10、自动围绕着你转。这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而非严刑峻法。成语成语 众星拱北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北,北辰,北极星。10/7/2022
11、13 23子曰:子曰:“道道之以政,之以政,齐齐之以之以刑刑,民,民免免而无耻;道之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本章内容教民。本章内容教民。【评析】【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针。孔子认为,刑罚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
12、应指出:孔子的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为政以德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提问提问: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好?10/7/202214 139子子适适卫,冉有仆。子曰:卫,冉有仆。子曰:“庶庶矣哉!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富之。之。”曰:曰:“既富矣,又何既富矣,又何加焉?加焉?”曰:曰:“教之。教之。”【评析】【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在
13、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富民”和和“教民教民”的思想,而且是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10/7/202215 127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足食,足兵,民食,足兵,民信信之矣。之矣。”子贡曰:子贡曰:“必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曰:“去兵。去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
14、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曰:“去食。自古皆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有死,民无信不立。”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的理解。答案:答案: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
15、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也可。)也可。)10/7/202216 15子曰:子曰:“道道千乘之国,千
16、乘之国,敬敬事而言,节事而言,节用用而爱人,使而爱人,使民以时。民以时。”本章内容是正己。本章内容是正己。【评析】【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执政者而言而言的,是关于的,是关于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治国安邦的基本点。的基本点。提问提问: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
17、哪些)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成语成语 节用爱人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节约财用,爱护百姓。10/7/202217 161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评析】【评析】这一章的内容是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而患不安”
18、。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10/7/202218探究之二: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探究之二: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
19、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10/7/202219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
20、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失德而走向灭亡。10/7/202220成语成语 陈力就列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21、,献出才力。: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就列,归入行列。持危扶颠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开柙出虎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来”、“安安”都是使动用法。都是使动用法。“之之”指代上文的指代上文的“远人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之”虚化,起
22、补充音节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作用。分崩离析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
23、自起矛盾造成祸患。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10/7/202221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曰:“非吾非吾徒徒也。小子鸣鼓而也。小子鸣鼓而攻攻之可也。之可也。”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成语成语 鸣鼓而攻之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10/7/202222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年饥,用不,用不足足,如之何?,如之何?”有有若对曰: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二,吾犹不
24、足,如之何其其彻彻也?也?”对曰:对曰:“百姓百姓足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足?”【评析】【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担。只要百姓富足了
25、,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得借鉴的价值。10/7/202223 136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虽令不令不从。从。”本章内容是正己。本章内容是正己。10/7/202224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如杀无道无道,以就,以就有道有道,何如?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政,子为政,焉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