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723176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格式:PPT
  • 页数:108
  • 大小:271.5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西医结合 消化 进展 展望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10)危北海危北海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近年来,现代消化病学随着高科技的应近年来,现代消化病学随着高科技的应用,随着发病学和治疗学的认识不断深用,随着发病学和治疗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整个面貌正在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入,整个面貌正在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在吸取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在吸取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两者之长,互相融会贯通,交中医药学两者之长,互相融会贯通,交互渗透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茁壮成长。互渗透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茁壮成长。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现

    2、代消化病学的进步,为促进中西医结现代消化病学的进步,为促进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发展的前提,中医现代化为推合提供了发展的前提,中医现代化为推动中西医结合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因此,动中西医结合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因此,中西医结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消化病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再结合中医药的丰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再结合中医药的丰富临床实践,开拓创新,寻找结合点,富临床实践,开拓创新,寻找结合点,探索突破口,才能做到有所发现,有所探索突破口,才能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本文拟就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前进。本文拟就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以供参考。以供参考。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一

    3、、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一、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本病是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一百多年本病是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一百多年来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耗费大量的卫来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耗费大量的卫生资源,直至生资源,直至20世纪世纪70年代年代H2受体拮抗受体拮抗剂问世,临床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剂问世,临床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发明者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发明者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80年代以来,质子泵抑制剂(年代以来,质子泵抑制剂(PPI)在临)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床得到广泛应用,1983年幽门螺杆菌被年幽门螺杆菌被发现,才揭开了这类疾病治疗的新纪元,发现

    4、,才揭开了这类疾病治疗的新纪元,在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上发生了根本性在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的变革。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随着抑酸剂的正确应用和随着抑酸剂的正确应用和HP的根除的根除治疗,目前消化性溃疡的近期治愈率已治疗,目前消化性溃疡的近期治愈率已达达90左右,远期复发率降至左右,远期复发率降至5以下,以下,但是尽管取得了这些显著的疗效,并不但是尽管取得了这些显著的疗效,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仍有很是说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仍有很多难点有待我们继续努力。多难点有待我们继续努力。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7所以,今后除了继续跟踪现代医学的发所以,今后除

    5、了继续跟踪现代医学的发展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展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81、重点观察中药对、重点观察中药对HP阴性的消化性溃阴性的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主要探索中药对粘膜保护因疡的疗效,主要探索中药对粘膜保护因素的作用以及溃疡愈合质量和随访远期素的作用以及溃疡愈合质量和随访远期复发率及治疗质量。复发率及治疗质量。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92、寻找对、寻找对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的更为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的更为理想的根除方案以及克服耐药问题。中理想的根除方案以及克服耐药问题。中西药结合可能发挥优势进一步提高疗效,西药结合可能发挥优势进一步提高疗效,减

    6、少复发和耐药率,以及对西药治疗失减少复发和耐药率,以及对西药治疗失败者实施补救治疗,尤其对败者实施补救治疗,尤其对HP顽固耐药顽固耐药菌株,更值得深入研究。菌株,更值得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03、总结老年人溃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结老年人溃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特点,老年人溃疡病有其用药特点,很特点,老年人溃疡病有其用药特点,很多西药往往有副作用而受到限制,如选多西药往往有副作用而受到限制,如选用铋剂会造成排便困难,老年人肝肾功用铋剂会造成排便困难,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选用能减退选用H2RA,会令其在血中半衰期,会令其在血中半衰期延长,剂量要加以调整,尤其对肌酐清延长,剂量要

    7、加以调整,尤其对肌酐清除率达除率达50ml/分钟以下和严重肝功能不全分钟以下和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更应注意新一代的者,更应注意新一代的H2RA并不显示比并不显示比老一代制剂更为安全。老一代制剂更为安全。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1近有报道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可引起近有报道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可引起严重的头痛综合征。服用严重的头痛综合征。服用Nifedipine者如者如同时服用法莫替丁,可加重对心肌收缩同时服用法莫替丁,可加重对心肌收缩力的损害,特别对有充血性心衰患者,力的损害,特别对有充血性心衰患者,老年人常同时有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老年人常同时有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应注意用药禁

    8、忌。压病、糖尿病等应注意用药禁忌。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2选用选用PPI者常可引起老年人胃酸低下者常可引起老年人胃酸低下和菌群失调,加重消化不良症状。因此和菌群失调,加重消化不良症状。因此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副作用少、疗效高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副作用少、疗效高的老年溃疡病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老年溃疡病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34、对药物性、对药物性Nsaids和应激性溃疡的治和应激性溃疡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具有更大优势,可以进疗,中西医结合具有更大优势,可以进行深入探讨,但是当前关键在于加强中行深入探讨,但是当前关键在于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科学性和

    9、创新性,进行西医结合治疗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进行严谨科研设计的大样本观察,从更高层严谨科研设计的大样本观察,从更高层次探讨最佳治疗方案,筛选出疗效可靠,次探讨最佳治疗方案,筛选出疗效可靠,重复性强的药物。重复性强的药物。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4二、慢性胃炎二、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5有关慢性胃炎,目前西医因无特殊有效疗有关慢性胃炎,目前西医因无特殊有效疗法故而较少涉及疗效的研究,近法故而较少涉及疗效的研究,近10年来,中医年来,中医却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但由于慢性胃炎发却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但由于慢性胃炎发病因素复杂,病情迁延多变,个体差异较大,病因素复杂,病情迁

    10、延多变,个体差异较大,更主要是临床疗效观察设计不易做到严谨,活更主要是临床疗效观察设计不易做到严谨,活检取材部位难于做到治疗前后一致,所以至今检取材部位难于做到治疗前后一致,所以至今疗效的确定尚未得到国内统一认识。疗效的确定尚未得到国内统一认识。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6但多数专家认为,坚持但多数专家认为,坚持36个月的中个月的中药治疗,对临床症候的明显改善是肯定药治疗,对临床症候的明显改善是肯定的,至于病理形态的改变一般认为急性的,至于病理形态的改变一般认为急性炎症性病变范围相对较为弥漫,易于进炎症性病变范围相对较为弥漫,易于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因此中药对消退急性行治疗前后对比,因此中

    11、药对消退急性炎症是较为确切的,对轻中度肠上皮化炎症是较为确切的,对轻中度肠上皮化生也可能有逆转作用。生也可能有逆转作用。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7重度萎缩性病变和异型增生能否逆转重度萎缩性病变和异型增生能否逆转尚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因此按照循证尚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因此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大力开展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学的要求,大力开展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是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值西医结合是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82000年国内中华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年国内中华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对慢性胃炎的分类、诊断和治疗达成会对慢性胃

    12、炎的分类、诊断和治疗达成了一个共识意见,这无疑把人们对该病了一个共识意见,这无疑把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尤其对该病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尤其对该病的几个困扰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有了的几个困扰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进一步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191、在胃镜检查时,几乎所观察到的胃、在胃镜检查时,几乎所观察到的胃粘膜都存在粘膜都存在“红白相间红白相间”的表现,故有的表现,故有“胃镜所到之处无不炎胃镜所到之处无不炎”之说,显然,之说,显然,这有扩大这有扩大“慢性胃炎慢性胃炎”诊断界限之嫌,诊断界限之嫌,但胃镜所见,确实如此,而且但胃镜所见,确实如此,而且

    13、“红白相红白相间间”与活检组织学验证有良好的相关性,与活检组织学验证有良好的相关性,故在旧的诊断标准中,已将此作为慢性故在旧的诊断标准中,已将此作为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胃炎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0在这次共识意见中,将胃镜下慢性胃在这次共识意见中,将胃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和萎缩性两炎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和萎缩性两类。根据此诊断标准,可将单纯的红白类。根据此诊断标准,可将单纯的红白相间而未见其它病变如糜烂、出血和粘相间而未见其它病变如糜烂、出血和粘膜粗糙不平等即诊断为膜粗糙不平等即诊断为“胃粘膜未见明胃粘膜未见明显病变显病变”的大致正常的胃粘膜,以区分的大致正

    14、常的胃粘膜,以区分有胃粘膜病变如糜烂和出血斑点的慢性有胃粘膜病变如糜烂和出血斑点的慢性胃炎。胃炎。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1虽然虽然“红白相间红白相间”确表示活检的胃粘确表示活检的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对这只能看作是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对这只能看作是一种反应性炎症细胞浸润性改变,应有一种反应性炎症细胞浸润性改变,应有别于真正的慢性胃炎,正常胃粘膜固有别于真正的慢性胃炎,正常胃粘膜固有膜内可有少量的淋巴浆细胞浸润,但上膜内可有少量的淋巴浆细胞浸润,但上皮层不应有炎细胞浸润,这样便可以纠皮层不应有炎细胞浸润,这样便可以纠正正“胃镜所到,无处不炎胃镜所到,无处不炎”的窘境。的窘境。中西医结

    15、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22、井冈山共识意见中,提出了慢性、井冈山共识意见中,提出了慢性胃炎的慢性炎症的评价是以炎症细胞在胃炎的慢性炎症的评价是以炎症细胞在粘膜层的浸润深度进行分级,将炎症细粘膜层的浸润深度进行分级,将炎症细胞浸润于粘膜浅层,不超过粘膜层的胞浸润于粘膜浅层,不超过粘膜层的1/3者为轻度,达到粘膜层者为轻度,达到粘膜层2/3者为中度,炎者为中度,炎症细胞浸润全层粘膜者为重度。症细胞浸润全层粘膜者为重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3但这个标准在实际使用中,有些局限,但这个标准在实际使用中,有些局限,因为胃镜活检取材,常常不能包括粘膜因为胃镜活检取材,常常不能包括粘膜全层,不能

    16、观察到粘膜肌层,同时活检全层,不能观察到粘膜肌层,同时活检组织块较小,细胞包埋和切片常无方向组织块较小,细胞包埋和切片常无方向性,难于做到纵行切面,因此不易对病性,难于做到纵行切面,因此不易对病变的深浅作出正确的诊断。变的深浅作出正确的诊断。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4在活检标本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在活检标本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应在上皮内观察到淋巴将细胞的浸润,应在上皮内观察到淋巴将细胞的浸润,根据固有膜内炎细胞量的多少再进一步根据固有膜内炎细胞量的多少再进一步分级,若上皮层内炎细胞聚集成团时,分级,若上皮层内炎细胞聚集成团时,此时不论固有膜内炎性细胞量多少,均此时不论固有膜内炎性细

    17、胞量多少,均可判为可判为“重症炎症重症炎症”。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5正常胃粘膜,无论腺上皮或固有膜内正常胃粘膜,无论腺上皮或固有膜内均不应有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当固有膜均不应有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当固有膜内出现中性粒细胞时,可判断为内出现中性粒细胞时,可判断为“轻度轻度活动性炎症活动性炎症”,一旦表面上皮或腺上皮,一旦表面上皮或腺上皮层内出现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动性炎症层内出现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动性炎症则在中度以上。则在中度以上。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6由此可见,从张亚历的研究表明,由此可见,从张亚历的研究表明,HP感染主要引起粘膜上皮细胞的炎症性感染主要引起粘膜上皮细胞的炎症

    18、性破坏,只有腺上皮内出现炎细胞浸润的破坏,只有腺上皮内出现炎细胞浸润的才能判为粘膜炎症,这样就为正常胃粘才能判为粘膜炎症,这样就为正常胃粘膜与炎症粘膜划分建立了区分界限。膜与炎症粘膜划分建立了区分界限。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7这种炎症分类方法适应了内镜活检组这种炎症分类方法适应了内镜活检组织取材小,切片方向不易控制的特点,织取材小,切片方向不易控制的特点,与临床胃镜下粘膜形态与临床胃镜下粘膜形态HP感染病变程度感染病变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有良好的相关性。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8以上这些观点,无疑对中西医结合治以上这些观点,无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估中都有帮助,值

    19、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估中都有帮助,值得我们参考。得我们参考。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29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三、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0近年来随着近年来随着HP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现代医学研究进展,HP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取得了初步可喜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取得了初步可喜的成绩,一是初步阐明了的成绩,一是初步阐明了HP感染与中医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辨证分型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1全国不少文献报道都提出全国不少文献报道都提出HP感染所感染所致的急性活动性炎症和溃疡的患者中医致的急性活动性炎症和溃疡的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脾胃湿热证,或脾胃虚热证;辨证

    20、多为脾胃湿热证,或脾胃虚热证;而病程日久,年老体衰的慢性萎缩性胃而病程日久,年老体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癌前病变如异型增生、重度肠炎伴有胃癌前病变如异型增生、重度肠化的患者,中医辨证多属脾胃虚寒或脾化的患者,中医辨证多属脾胃虚寒或脾虚血瘀,血瘀越重,癌前病变可能越重;虚血瘀,血瘀越重,癌前病变可能越重;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2慢性浅表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有急性活动萎缩性胃炎伴有急性活动性炎症病变的患者,中医辨证多属肝郁性炎症病变的患者,中医辨证多属肝郁脾虚兼夹湿热;一般而言,脾虚兼夹湿热;一般而言,HP感染患者感染患者初起时热证多于寒证,实证多于虚证,初起时热证多于寒证,实证多于虚

    21、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脾胃虚热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脾胃虚寒证。湿热证越重,胃虚寒证。湿热证越重,HP感染的频率感染的频率和程度越重。和程度越重。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3二是根据多数文献报道,单纯应用中二是根据多数文献报道,单纯应用中药治疗,药治疗,HP的根除率约为的根除率约为70左右,明左右,明显低于西药的新三联疗法,中药显低于西药的新三联疗法,中药+西药的西药的铋剂三联疗法或铋剂三联疗法或PPI三联疗法,则三联疗法,则HP根根除率可提高到除率可提高到90左右或以上。左右或以上。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4联用中药的特点是联用中药的特点是 进一步提高了疗效;进一步提

    22、高了疗效;副作用轻微或减少某些抗生素的副作用;副作用轻微或减少某些抗生素的副作用;胃内病变如溃疡愈合质量较好或活动性胃内病变如溃疡愈合质量较好或活动性炎症消退快。炎症消退快。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5三是中药对三是中药对HP的实验研究:前些年较的实验研究:前些年较多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筛选出不少(约多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筛选出不少(约200多味)单味中药或复方有抑菌作用,多味)单味中药或复方有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以清热解毒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以清热解毒药,抑菌作用最强,但由于中药剂型提炼不抑菌作用最强,但由于中药剂型提炼不纯,干扰因素较多,未采用血清药效学纯,干扰因素较多

    23、,未采用血清药效学方法,尚待进一步验证。方法,尚待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6近年来开展了近年来开展了HP感染相关性动物模感染相关性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筛选出一些疗效较为确型的实验研究,筛选出一些疗效较为确切的复方,如灭切的复方,如灭HP煎剂、四黄调胃汤等。煎剂、四黄调胃汤等。今后在今后在HP感染方面,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感染方面,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方向可提出以下几点商榷。方向可提出以下几点商榷。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71、对、对HP感染的治疗,抗生素的应用日益感染的治疗,抗生素的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耐药性问题将逐步增广泛,随之而来的耐药性问题将逐步增强,基于强,基于

    24、HP基因组而筛选出对基因组而筛选出对HP有高度有高度敏感性的药物可能尚待时日。中西药物敏感性的药物可能尚待时日。中西药物的结合应用可能有助于减少或延缓耐药的结合应用可能有助于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对一些多次应用三联疗法甚性的产生,对一些多次应用三联疗法甚或四联疗法仍达不到根除的或四联疗法仍达不到根除的HP感染者,感染者,也是中西医结合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中西医结合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82、中西药物的结合应用可能起多途径、中西药物的结合应用可能起多途径、多层次和多靶点作用于多层次和多靶点作用于HP感染及其引

    25、起感染及其引起的病变的效应。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的病变的效应。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HP经多次治疗未达到根除的病人,结合应经多次治疗未达到根除的病人,结合应用中西药后不仅临床症候改善快,病变用中西药后不仅临床症候改善快,病变修复好和副作用减轻,而且根除率也有修复好和副作用减轻,而且根除率也有所提高。所提高。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39这说明中药具有综合的整体调节作用,这说明中药具有综合的整体调节作用,显示其药效不是单一的,因此我们现在显示其药效不是单一的,因此我们现在评估评估HP的疗效时,是否不宜单纯从根除的疗效时,是否不宜单纯从根除率这一点上考虑,还要包括生活质量和率这一点上考虑,还要包括生

    26、活质量和远期随访等,这样可能会更全面些,也远期随访等,这样可能会更全面些,也更反映了中医治疗的特色。更反映了中医治疗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03、我很赞赏北大胡茯莲、第一军医大学、我很赞赏北大胡茯莲、第一军医大学张万岱教授的提议,张万岱教授的提议,HP的研究协作是今的研究协作是今后该领域的重要的发展模式和前进动力,后该领域的重要的发展模式和前进动力,未来医学实践的依据不再是个别医生的未来医学实践的依据不再是个别医生的经验,也不是小样本的研究结果所能决经验,也不是小样本的研究结果所能决定,而是依据循证医学的大样本、多中定,而是依据循证医学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协作研究。心的临床协

    27、作研究。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1我们专业委员会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专业委员会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因的重要性,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因此我们将把认真组织好该领域内的中西此我们将把认真组织好该领域内的中西药结合的协作研究作为这次会议的重点药结合的协作研究作为这次会议的重点之一,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之一,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24、在我国、在我国HP感染看来是一个很复杂的感染看来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其感染率之高,可谓是社会问题,由于其感染率之高,可谓是居各种传染病之最,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居各种传染病之最,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

    28、耗费医药资源之严重亦堪列为各类疾和耗费医药资源之严重亦堪列为各类疾病之前茅,尤其近年来临床上所应用的病之前茅,尤其近年来临床上所应用的各种三联疗法,虽然有较高的疗效,但各种三联疗法,虽然有较高的疗效,但其耐药性却不断增加。其耐药性却不断增加。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3因此,在这样一个关乎千百万人民健康因此,在这样一个关乎千百万人民健康的问题面前,我们中西医结合研究能做的问题面前,我们中西医结合研究能做什么工作,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摆正什么工作,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摆正我们的位置,尽到我们的责任,希望大我们的位置,尽到我们的责任,希望大家展开一些讨论。家展开一些讨论。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

    29、进展和展望44四、胃肠功能性疾病四、胃肠功能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5按照罗马按照罗马诊断标准,这是指一大组诊断标准,这是指一大组有消化道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证据,有消化道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证据,或不能解释其症状的病证。这类疾病常或不能解释其症状的病证。这类疾病常有动力和感觉的异常,其发病和生物有动力和感觉的异常,其发病和生物心理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和脑肠轴调节社会等因素有关,和脑肠轴调节障碍有关,各类胃肠功能性病症之间常障碍有关,各类胃肠功能性病症之间常有重叠现象。有重叠现象。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6依据一组亚太地区依据一组亚太地区951例胃肠功能性例胃肠功能性疾病

    30、患者的统计资料,其中疾病患者的统计资料,其中66.5的病例的病例至少有两组或以上的重叠,如至少有两组或以上的重叠,如FD和和IBS的并存。胃肠功能性疾病和胃肠动力障的并存。胃肠功能性疾病和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相比较而言,两者虽均属于神碍性疾病相比较而言,两者虽均属于神经胃肠病学,但后者侧重于有动力异常经胃肠病学,但后者侧重于有动力异常的证据,且无需规定病程,可有形态学的证据,且无需规定病程,可有形态学和病理学的改变。和病理学的改变。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7如肠神经、平滑肌的变性和退化等。动如肠神经、平滑肌的变性和退化等。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方法也有进展,由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方法也有进展

    31、,由于测压方法不能记录到胃非腔关闭性收于测压方法不能记录到胃非腔关闭性收缩,需用超声、核素闪烁、核磁共振等缩,需用超声、核素闪烁、核磁共振等技术才能观察到餐后精细的非腔关闭性技术才能观察到餐后精细的非腔关闭性胃体和胃窦的收缩。胃体和胃窦的收缩。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8胃电图能记录胃肌电活动,反映胃收缩胃电图能记录胃肌电活动,反映胃收缩的强弱,同时和消化不良症状有关,饮的强弱,同时和消化不良症状有关,饮水试验结合超声检查可对近端胃进行功水试验结合超声检查可对近端胃进行功能检查,三维超声技术为研究近端胃的能检查,三维超声技术为研究近端胃的功能提供了一种无创、符合生理和更精功能提供了一种无

    32、创、符合生理和更精确的方法,超声多普勒可以检查胃幽门确的方法,超声多普勒可以检查胃幽门十二指肠的协调功能。十二指肠的协调功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49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大多数研究证实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大多数研究证实其病理生理障碍有一半以上为胃排空延其病理生理障碍有一半以上为胃排空延缓,同时可能有胃内食物分布异常和胃缓,同时可能有胃内食物分布异常和胃感觉功能过敏的紊乱。感觉功能过敏的紊乱。饮水试验结合超声检查不仅在健康人中饮水试验结合超声检查不仅在健康人中具有重复性,而且可用于评价胃动力障具有重复性,而且可用于评价胃动力障碍情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碍情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FD的发病机

    33、的发病机制。制。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0根据罗马根据罗马标准,将标准,将FD定义为位于上腹定义为位于上腹正中的疼痛或不适,认为左或右的上腹正中的疼痛或不适,认为左或右的上腹症状与症状与FD无明显相关性,严重而持续的无明显相关性,严重而持续的烧心和打呃亦被排除在外,后者多归因烧心和打呃亦被排除在外,后者多归因于胃食管反流病。于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1上腹正中症状可持续或阵发,与进餐及上腹正中症状可持续或阵发,与进餐及排便无关,但要求症状发生时间一年内排便无关,但要求症状发生时间一年内在在12周以上。目前看来,经过国内外多周以上。目前看来,经过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表

    34、明,年来的研究表明,FD的病因病机比较复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不是单因素所致,可能是多个因素杂,不是单因素所致,可能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2现在临床上现在临床上FD的热点问题之一是的热点问题之一是FD与与HP感染的关系,究竟感染的关系,究竟HP是否为是否为FD的一的一个发病因素?个发病因素?HP阳性的阳性的FD是否需要治疗?是否需要治疗?尽管目前有两种不同意见,今年尽管目前有两种不同意见,今年8月在北月在北京刚召开过的全国京刚召开过的全国HP研讨会上即提出来研讨会上即提出来了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3我个人是赞成正

    35、方的意见,因为在我多我个人是赞成正方的意见,因为在我多年的临床经验中,若遇到症状严重且经年的临床经验中,若遇到症状严重且经较长治疗而效果不显的较长治疗而效果不显的HP阳性的阳性的FD,加,加上根除上根除HP的三联疗法,的三联疗法,70左右的患者左右的患者可得到病情的明显缓解,因此我认为根可得到病情的明显缓解,因此我认为根除除HP对对FD是有益的。我愿提出这个问题是有益的。我愿提出这个问题供我们中西医结合的同道们共同探讨。供我们中西医结合的同道们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4众所公认,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众所公认,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FD显显然是有优势的,不仅改善症状快,而且然是有

    36、优势的,不仅改善症状快,而且疗效较稳定,有综合整体调节或双向效疗效较稳定,有综合整体调节或双向效应,我们这次会议就是要积极认真地组应,我们这次会议就是要积极认真地组织一个织一个FD多中心的随机分组对照的中西多中心的随机分组对照的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观察的协作研究。医结合的疗效观察的协作研究。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5我们倡议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仁人志士我们倡议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仁人志士踊跃参加到这个协作组中来,这件事不踊跃参加到这个协作组中来,这件事不仅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需要,为人仅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需要,为人民健康做些有益的工作,而且对学科的民健康做些有益的工作,而且对学科的学术发

    37、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用价值。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6胃肠功能性疾病除胃肠功能性疾病除FD外,主要还有胃食外,主要还有胃食管反流病(管反流病(GERD)及肠易激综合症)及肠易激综合症(IBS)。)。GERD是一个今后中西医结合是一个今后中西医结合消化领域内值得重视的疾病,一是其发消化领域内值得重视的疾病,一是其发病率高,人群病率高,人群GER症状发病率为症状发病率为8.97,GERD的发病率为的发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率为)发病率为1.9,与西方国家比较,与西方国家比较大致相同。大致相同。中西医结合消化病

    38、学的进展和展望57二是其疗效不够理想,二是其疗效不够理想,GERD是一种慢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近期控制率可以较高,性复发性疾病,近期控制率可以较高,但很少有自然痊愈,确有发展为但很少有自然痊愈,确有发展为Barret食管和食管癌的风险,食管和食管癌的风险,50岁以上的老年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尤其是多数人群尤其是多数GRED患者在停止治疗患者在停止治疗后的一年内复发,因此维持治疗是必要后的一年内复发,因此维持治疗是必要的。的。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8许国铭报告应用奥美拉唑对难治性食管许国铭报告应用奥美拉唑对难治性食管炎患者治疗炎患者治疗616个月,持续内镜下愈合个月,持续内镜下愈合达达8

    39、9,在临床上我曾遇到,在临床上我曾遇到10多位多位RE病病人,终年离不开人,终年离不开PPI制剂,是否可称为制剂,是否可称为PPI依赖性的依赖性的GERD,后在中药,后在中药6个月的个月的调理下,才逐渐撤掉。调理下,才逐渐撤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59长期应用长期应用PPI不仅副作用大,而且费用也不仅副作用大,而且费用也难以负担。因此,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治难以负担。因此,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此大有可为,应用中药或许有助于疗对此大有可为,应用中药或许有助于撤减撤减PPI,也可以达到维持治疗的目的。,也可以达到维持治疗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0IBS的治疗是消化临床上的一

    40、个难题,中的治疗是消化临床上的一个难题,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尚未见有确切疗效的系医和中西医结合尚未见有确切疗效的系统报告,目前尚难加以评述,中医药治统报告,目前尚难加以评述,中医药治疗疗IBS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尚未总结规范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尚未总结规范性的治疗方法,不过这是一个中西医结性的治疗方法,不过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十分值得探索的领域。合十分值得探索的领域。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1五、炎症性肠病五、炎症性肠病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2该病是消化临床的常见疾病,一般认为该病是消化临床的常见疾病,一般认为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

    41、当然也应把一些少见的结肠炎恩病等。当然也应把一些少见的结肠炎症性疾病如嗜酸细胞性结肠炎、慢性粘症性疾病如嗜酸细胞性结肠炎、慢性粘膜脱垂和门脉高压性肠病等归属在内。膜脱垂和门脉高压性肠病等归属在内。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3临床上我们常常遇见一些含义不清的诊临床上我们常常遇见一些含义不清的诊断名称如断名称如“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其实,其实“结肠结肠炎炎”是一个病理性的诊断概念,并不是是一个病理性的诊断概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可能是介于溃疡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可能是介于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之间的一种疾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之间的一种疾病状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病状态,可由

    42、多种病因引起。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4有些长期或间歇发作性的腹泻患者,其有些长期或间歇发作性的腹泻患者,其结肠粘膜仅呈轻度正常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粘膜仅呈轻度正常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中不具有真正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固有膜中不具有真正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难以作出难以作出“结肠炎结肠炎”的诊断。但却具有的诊断。但却具有肠道功能性紊乱的表现。肠道功能性紊乱的表现。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5其实,炎症性肠病的实质,不管是溃疡其实,炎症性肠病的实质,不管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是克罗恩氏病,固有膜中的性结肠炎还是克罗恩氏病,固有膜中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认为是病理学炎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认为是病理学炎症

    43、的可靠的客观性标志,是急性炎症时的主可靠的客观性标志,是急性炎症时的主要细胞,也持续存在于慢性炎症中。要细胞,也持续存在于慢性炎症中。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6在急性炎症时(病程第在急性炎症时(病程第12周),中性粒周),中性粒细胞主要在固有膜上层保持聚集状并且也细胞主要在固有膜上层保持聚集状并且也可混杂在浆细胞、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可混杂在浆细胞、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中。胞中。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7至慢性炎症阶段(病程至慢性炎症阶段(病程34周或更长)以周或更长)以浆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向固浆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向固有膜深层浸润扩散,并长期持续下去。有膜

    44、深层浸润扩散,并长期持续下去。随后也可发生隐窝破坏(包括隐窝脓肿、随后也可发生隐窝破坏(包括隐窝脓肿、溃疡),上皮反应性增生,血管纹模糊、溃疡),上皮反应性增生,血管纹模糊、粘膜皱褶和结肠袋形消失等。粘膜皱褶和结肠袋形消失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8因此在作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临床因此在作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临床诊断与结肠镜检查必须紧密配合,结肠诊断与结肠镜检查必须紧密配合,结肠镜检中,肉眼观察和病理活检也要联合镜检中,肉眼观察和病理活检也要联合应用,否则难以作出确切的诊断。内镜应用,否则难以作出确切的诊断。内镜检查时肉眼观察的可疑病变不作活检,检查时肉眼观察的可疑病变不作活检,

    45、可能误诊了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可能误诊了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69病理活检时若不作多点取材,或对活检病理活检时若不作多点取材,或对活检组织观察不细,仅作出组织观察不细,仅作出“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或或“非特异性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的诊断,则既不的诊断,则既不能反映炎症的类型和程度,也不能区别能反映炎症的类型和程度,也不能区别炎症细胞浸润的状态,对临床诊断意义炎症细胞浸润的状态,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不大。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70故而一般在无凝血障碍或其他禁忌的情故而一般在无凝血障碍或其他禁忌的情况下,对慢性腹泻或脓血便的患者建议况下,对慢性腹泻或脓血便的患者

    46、建议应行常规内镜检查和活检,诊断应建立应行常规内镜检查和活检,诊断应建立在临床和病理相结合的基础上,肉眼观在临床和病理相结合的基础上,肉眼观察和病理活检相互参照,才能作出正确察和病理活检相互参照,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的诊断。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71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与遗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基因(传易感基因(MOD2,16号染色体上)号染色体上)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临床治疗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临床治疗上虽有一些新药出现,如上虽有一些新药出现,如5-ASA制剂包制剂包括前体药物,控释和缓释制剂,口服后括前体药物,控释和缓释制剂,口服后在近端小肠

    47、不被吸收,能达远端小肠和在近端小肠不被吸收,能达远端小肠和结肠处发挥药效,以达到治疗作用。结肠处发挥药效,以达到治疗作用。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72如爱迪沙(如爱迪沙(Etiasa)控释型,颇得斯安)控释型,颇得斯安(Pentasa)缓释型(用半通透性乙基纤)缓释型(用半通透性乙基纤维膜包被维膜包被5-AS)、奥沙拉嗪和巴柳氮等,)、奥沙拉嗪和巴柳氮等,但疗效并无显著提高。我们若是总结多但疗效并无显著提高。我们若是总结多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演变过程,或许就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演变过程,或许就可以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可以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73该病传统上依赖

    48、于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该病传统上依赖于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氨基水杨酸和皮质甾类作为治疗的基础。氨基水杨酸和皮质甾类作为治疗的基础。对类固醇难治、依赖和耐受不良的病人对类固醇难治、依赖和耐受不良的病人则采用环孢霉素作短期治疗,则采用环孢霉素作短期治疗,6-巯基嘌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作长期治疗。呤或硫唑嘌呤作长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74下一个发展方向可能包括涉及免疫反应下一个发展方向可能包括涉及免疫反应的多靶向治疗新药,例如阻断肿瘤坏死的多靶向治疗新药,例如阻断肿瘤坏死因子产生或作用的药物引起很大关注。因子产生或作用的药物引起很大关注。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包括白介素、目前正在研究

    49、中的治疗方法包括白介素、干扰素、干扰素、T细胞选择性抗体、涉及细胞传细胞选择性抗体、涉及细胞传输和信号传递、粘膜愈合或生长因子以输和信号传递、粘膜愈合或生长因子以及新的类固醇药物。及新的类固醇药物。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75其他治疗包括其他治疗包括probiotics、肝素和抗胃溃、肝素和抗胃溃疡治疗的药物也正在挑战我们对溃疡性疡治疗的药物也正在挑战我们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并可能对未来结肠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并可能对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见解。的治疗提供新的见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主要是本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主要是本着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治本与辨证论治的原则,辨

    50、病与辨证、治本与治标、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进治标、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进行整体调节而灵活应用。行整体调节而灵活应用。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76根据吴清明的一个综合评估,对根据吴清明的一个综合评估,对60余篇报余篇报道进行荟萃分析,在中药治疗的道进行荟萃分析,在中药治疗的654例患例患者中,临床治愈率为者中,临床治愈率为53.4,显效,显效26.1,总有效率为总有效率为96.5。同时,统计。同时,统计30余篇西余篇西药对照组的疗效,临床治愈率为药对照组的疗效,临床治愈率为42,显,显效率为效率为30,总有效率为总有效率为85。中药的疗。中药的疗效稍优于西药,但可能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展和展望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2317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