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课件-2.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药学基础课件-2.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药学 基础 课件 _2
- 资源描述:
-
1、10/7/20221概述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1 12 23 310/7/20223l望舌的内容 l常见病脉及其主病 l八纲辨证 10/7/20224l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术中独特的诊察手段,以长期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最能客观地反映病情。对辨别病证性质,推断病情轻重浅深,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等,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l 10/7/20225l 由
2、于舌的一定部位,与有关的脏腑相联系,所以历来舌诊时,都将舌面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四大部位,分别诊察相应的心肺、脾胃,肾和肝胆等脏腑的病变。10/7/20226l 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质也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面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正常舌象,舌体柔嫩,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苔则干湿适中,上被薄白的均匀颗粒,一般称作“淡红舌,薄白苔”。一旦发生变化,则两者的病理反映,各有特点,所谓“辨舌质可以候五脏的虚实,视舌苔可以察六淫之浅深”。临床上必须把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才能全面认识问题。10/7/20227l 主要诊察舌质颜色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
3、脏腑气血的虚实存亡。10/7/20228l(1)舌色 l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浅淡,称为淡白舌。主寒证、虚证。多是阳气衰弱,气血不足之象。l 红舌:舌色较正常红色为深,称为红舌。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如鲜红无苔或少苔,则为阴虚有热;舌尖红为心火。10/7/20229l 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主热盛。外感病见之为邪热入于营分、血分;内伤杂病见之,多属阴虚火旺。如舌色红绛,光亮如镜,乃胃阴已亏;若舌绛干枯,是肾阴内涸。l 紫舌:舌质青紫,或有青紫斑块瘀点,称为青紫舌。主血行瘀滞。仅微呈紫色(紫气)是轻证,表示气滞血行不畅;如舌色青紫,同时面目俱青者,是心阳虚脱之征;若舌见青紫瘀斑,属心脉瘀阻;若
4、舌紫而干,是邪热深入血分,气血壅滞见象。l 10/7/202210l(2)舌形 l 老嫩:凡舌质坚敛苍老(舌纹理较粗,肌肉紧张度正常或较高),多属实证。舌质娇嫩(舌纹理较细,肌肉松弛,甚至晶莹透明。)多属虚证。l 胖瘦:舌体较正常胖大的为胖大舌。舌胖而淡白,边有齿印者,多属气虚或脾肾阳虚;舌体肿大而深红,多是心脾热盛。舌体瘦小而薄,称瘦薄舌,总是阴血不足的表现。若瘦薄红绛而干,是久病津液耗伤,多较严重。10/7/202211l 裂纹:舌面有各种形状之裂沟或皱纹,称裂纹舌。外感病多为热盛伤阴,颜色往往红绛;若内伤病舌色淡者见裂纹是气血两虚;舌绛是阴虚火旺。也有部分正常人,终年舌质有深深裂沟,应该
5、注意区别。l 芒刺:舌面乳头比平常高突,称为芒刺,表示有热。芒刺干燥,多属邪热亢盛;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体两边有芒刺,多系肝胆郁热见象。10/7/202212l(3 3)舌态 l 强硬:舌体强硬,运动欠灵,致使语言謇涩,称为“舌强”。见于外感病热入心包时,每伴舌质红绛,杂病中每与偏瘫或口眼歪斜并见。l 歪斜:舌体偏斜一侧,称为歪斜。多是中风或中风先兆。10/7/202213l 颤抖:舌体震颤,不能自主,称为舌体颤抖。见于外感病热极动风或虚风内动。久病患者,则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l 吐弄:舌体伸长,吐露口外,称为吐舌;舌舐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称为弄舌。两者多见于小儿,是心脾有热或动风先
6、兆;智能发育不全的患儿,也不少见。10/7/202214l2 2、望舌苔 l 主要观察苔色和苔质两个部分,来辨认感受外邪的类别、性质和浅深、轻重。10/7/202215(1 1)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l 薄白苔常见于风寒表证;薄白苔而舌质偏红,是风热表证。杂病见白苔而水滑,是里有寒湿或痰饮;外感见白苔而干厚,是实热伤津。白苔不化,转变为其他颜色,说明病情在进展。10/7/202216l黄苔:主里证、热证。l 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是热结。微黄、薄黄则属外感风热,或表证开始化热入里;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黄厚而干,是胃热伤津。因黄苔主里主热,故每与红舌、绛舌并见。10/7/20221
7、7l灰苔:主里热甚,或里寒甚。l 舌苔显示灰色,是病证发展深重的象征,其演变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寒证白苔转化而来,舌面多滑润或浊腻,是寒湿内停或湿浊内蕴;一是从热证黄苔转化而来,舌面多干燥乏津,则系燥热伤津所致。一寒一热,性质迥然有别,最要注意。关键要掌握润燥,严格区分。10/7/202218l黑苔:主热极,或寒极。l 黑苔是灰苔的进一步发展,反映病情极度严重。一般黑而润滑,属阳虚寒盛,痰饮深伏;每伴淡白舌,或胖淡舌质。若黑而干燥,甚则有芒刺;多与红绛舌质并见,是热极津涸。l 由此可见,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密切关系,所以是临床推断病证性质的有力依据。10/7/202219 (2 2)苔质 l 厚
8、薄:l 厚薄是就舌苔体积而言,一般以透过苔层能隐约见到舌质的称薄苔。表示疾病初起及病邪轻浅。如苔层增厚,不能见到舌质的称厚苔。表示病邪较盛或已由表入里,病情较重;或为肠胃积滞,痰湿内阻等病证。l 10/7/202220l 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反之由厚变薄,表示病退。若由无苔逐步生苔,是胃气来复;如病中舌苔突然消失,又为胃气受伤之兆10/7/202221l润燥:l 润燥是机体津液盈亏和输布功能的反映。舌面水份过多称滑苔,是阳虚阴盛,水湿内停;舌面干燥少津称舌燥,多为热盛伤津和津不上润所致。l 舌苔由润转燥,表示津液见耗,是热势加重,邪从热化,病情在发展;反之由燥转润,是热邪渐退,津液来复,说
9、明病情有好转 10/7/202222l腻腐:l 腻腐是就苔质结构的疏密而言。苔质颗粒大,疏松而厚,刮之易去称腐苔。苔质颗粒细腻如米糊,不易刮去称腻苔。都见于食积、痰浊等证。前者表示邪势将解,后者意味着缠绵难愈,两者在判断疾病预后上有一定参考价值。10/7/202223l花剥:l 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剥苔,多为正气虚弱,胃之气阴两伤,常见于久病重病患者。部分妇女,有周期性剥苔,属冲任失调。小儿食滞、消化不良也显示花剥苔。10/7/202224l舌诊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l姿势 伸舌宜自然,要充分暴露舌体,舌面平展,不可卷缩,也不能过分用力挺直。l采光 舌诊时光亮需充足,灯下望舌,容易失
10、真,必要时应在白天复查。l染苔 某些食物、药物,可以影响舌苔颜色变化,造成染色假苔,必须鉴别,杜防乱真。如橄榄、乌梅可使舌苔染黑;枇杷、黄连、橘子可使舌苔染黄;进食、漱口影响厚苔变薄,饮水可使舌苔湿润等等,均需注意。10/7/202225l1 1、脉诊的部位 l 脉诊的部位,通常选用“寸口脉”即桡动脉搏动处)。并以掌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将寸口脉再分成寸、关、尺三部。正对高骨处为“关”,关前(远端)为“寸”,关后(近端)为尺。个别病人有生理异位,可出现反关脉。10/7/202226l2 2、切脉的方法 l 切脉前,应让病人稍事休息,使气血比较平静。切脉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平伸,手掌
11、向上,以使血流通畅。然后医生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高骨处定关脉,接着用食指放在寸部,无名指放在尺部。一般三指靠拢,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肚按触脉体。小儿寸口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则用一指定关即可,不必再细分三部。10/7/202227l 切脉时需用不同指力仔细候测,轻按皮肤为浮取,稍加指力为中取,用力重按为沉取。一般都先轻后重,顺序寻按。l 切脉主要分辨脉搏的部位深度(浮、沉),频率速度(迟、速),搏动强度(虚、实),充盈度(洪、细),流利度(滑、涩),紧张度(濡、弦、紧),以及搏动节律(代、结、促)等。总之,都有形象可征,也有对照比较,只要认真体验,是不难掌握的。10/7/202228l3
12、 3、正常脉象 l 正常脉亦称平脉或缓脉。其脉象不浮不沉,中取三部可得,来去从容,和缓有力,一息4545至(每分钟约60906090次),节律均匀。但随年龄、性别、体型、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改变。如小儿脉象较软而数,女性脉象较为细弱;瘦人较浮,肥人较沉;运动员脉象较迟;夏令脉象常稍浮大,冬季脉象又较沉细;除此之外,喝酒、运动、劳动以及情绪波动等因素,也能引起暂时性的变化,这就不在病脉之例,而尚属于正常范围 10/7/202229l4 4、常见病脉 l 凡是和“平脉”相出入的,就属病脉。前人整理归纳有二十八种之多,兹就十七种常见脉象及主病扼要介绍如下:10/7/202230(1)浮脉 l
13、脉象:轻按即能感到脉搏的跳动。l主病:表证。有力属表实,无力属表 虚。l 外邪侵袭体表,卫阳起而抗拒,鼓动脉气于外,故脉浮有力;若卫外阳气不足,则脉象但浮而无力。10/7/202231(2)沉脉 l脉象:轻按不显,重按乃得。l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l 邪郁在里,困滞气血而正邪相搏,故脉沉而有力;若脏腑气血不足,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 10/7/202232l(3 3)迟脉 l脉象:脉跳迟慢,一息三至(每分钟不足6060次)。l主病:寒证。有力为积冷实证;无力为虚寒证;正常人也可见迟脉。l 寒性凝滞,影响脉行流畅,而阳气犹奋力鼓动,故见脉迟而有力;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行,则脉
14、象迟而无力 10/7/202233l(4 4)数脉 l脉象:脉搏频率加快,一息六至(每分钟9090次以上)。l主病:热证。有力为阳盛实热,无力为阴虚内热。l 邪热扰动,血行加速,故脉数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则脉来细数无力。10/7/202234l(5 5)虚脉 l脉象:轻取重按,三部指感都软弱无力。l主病:气血两虚证。l 气不足以鼓动血行,血不足以充盈脉体,故脉象虚软乏力。10/7/202235l(6 6)实脉 l脉象:三部脉轻取、重按,指感明显搏动有力。l主病:实证。l 邪盛而正实,邪正交争剧烈,故脉象应指有力。10/7/202236l(7 7)洪脉 l脉象:脉形洪大,应指充盛,如波涛汹
15、涌之有冲击感。l主病:热盛证。l 里热蒸蒸,脉道充盈,气盛血涌,故脉见洪大之象。10/7/202237l(8 8)细脉 l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l主病:诸虚劳损,以阴血虚为主。l 阴血亏虚,不足以充脉道,故脉体细小。10/7/202238l(9 9)芤脉 l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l主病:主失血、失精。l 失血之后,血虚于内,气浮于外,故见浮大中空之脉象。10/7/202239l(10)滑脉 l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l主病:痰盛,实热证。l 痰食内滞,邪气盛实,气实血壅,冲动脉搏所致。10/7/202240l(11)涩脉 l脉象:往来艰涩,流行不畅通。l主病:气滞血瘀证,精伤血少证。
16、l 气滞血瘀,邪阻经络,故见涩象,是属实证。精亏血少,经脉失濡,脉气往来艰涩,亦见涩象,是为虚证。10/7/202241l(12)弦脉 l脉象:脉管紧张,如按琴上细弦(脉幅较细)。l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l 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而经脉拘紧,故肝胆病及痛证皆现弦象。痰饮之邪,阻遏阳气,影响气机周流,也见弦脉。10/7/202242l(13)紧脉 l脉象:脉管紧张,弹指有力,如拧绳索(脉幅较粗)。l主病:寒证,痛证。l 寒性收引,寒盛则经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可使脉道紧张,而见弹指的紧脉。10/7/202243l(14)濡脉 l脉象:浮而细软,重按即无。l主病:湿证,气虚证。l 濡脉浮软,
17、有如揉水中棉花。是以主湿;如诸虚不足,脉道气血充盈不足,亦可见到濡脉。10/7/202244l(15)促脉 l脉象:脉来急速,时有歇止,止无定数。l主病:阳盛热极,阴血不足。l 阳盛热极则阴不和,故脉速急而时有歇止。10/7/202245l(16)代脉 l脉象:脉有歇止,止有定数,或间歇之后,节律不整。l主病:脏气衰弱。l 脏气衰弱,一时脉气不及衔接。10/7/202246l(1717)结脉 l 脉象:脉来较缓,时有歇止,止无定数。l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l 凡气血不足,或阴盛阳微,以致气血留滞郁结,流行不畅,故见结脉之象。l 疾病情况每多复杂,故临床脉象往往几种脉象同时并见。如浮数有
18、力,沉而细数无力,弦滑有力,弦而数等等。因此,必须将各种脉象及主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综合,才能比较正确的判断病情。10/7/202247l 辨证,是中医辨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它的特点,着眼于疾病过程中的整体性病变反映“证”。其内容包括病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且就抓住这个“证”,作为下一步治疗疾病的依据。10/7/202248l 中医学中有很多传统的辨证方法,常用的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侧重,但都能在辨证过程中,起到由博返约,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中八纲辨证,更提纲性地概括了病位、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最基本的情况,也正由于
19、它概括了各种辨证方法的共同本质,所以八纲辨证就成为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10/7/202249l 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矛盾。八纲辨证就是运用了在对立统一原则指导下的矛盾分析方法。以表里辨别病变部位,以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以虚实辨别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再用阴阳加以概括。这样并列对比,有利于辨认疾病的证候。10/7/202250l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的一般顺序是:首先辨别表里,找到病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细察邪正盛衰;最终归属阴阳,加以总的概括。大体上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10/7/202251l 表里、寒热、虚实虽似各立门户,实际上三者是相互交
20、织,共存于一体的;所以辨证时必须联结一起,不会孤立存在。譬如表证,这是从病位角度出发的一种分析。在这病位上,必须存在着非寒即热性质的病象,而且同时在邪正斗争的矛盾中,也一定有非实即虚的显示。所以只有综合分析,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病证。10/7/202252l 八纲辨证,对临床治疗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并对具体药物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以及“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都是以八纲为依据的。10/7/202253l、表里 l 表里两纲,是用以概括和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纲领。凡病在人体的肌肤、经络的,一般都属于表证范围;病在脏腑的,一般都属于里证
21、范围。表证病邪尚浅,病症较轻;里证病邪深入,病症较重。10/7/202254l(1)表证 l 表证是属外感病初起,六淫邪气侵犯体表所反映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l临床表现:以恶寒(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无汗或有汗等症状。l 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大致表证中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的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脉浮缓的为表热证。表证无汗称表实证,有汗的称表虚证。10/7/202255l(2)里证 l 里证是指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以及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干扰,使脏腑功能失调所反映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10/7/202256l 临床表现:一般外感病表邪入
22、里之后,不再显示恶寒、脉浮。内伤病涉及面广,根据受病脏腑不同,可有各自独特的症状表现,如心 悸、咳 喘、呕吐等,可通过学习脏腑辨证来理解掌握。l 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里证,大多表现为热证与实证,但也有少数表现为寒证或虚证。内伤杂病的里证,更是多种多样,有寒、热、虚、实之分,这里暂不作详述。10/7/202257l(3)表里同病与半表半里 l A、表里同病 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其形成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初发病时即见表证和里证。如寒邪侵袭于表,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等表证;同时又有寒邪入里,而出现腹痛、腹泻等里证。另一种是起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出现里证,但表证
23、仍然未罢,亦称为表里同病。至于本患内伤病,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再伤饮食之类,也都属表里同病。10/7/202258l B、半表半里证 是指某些疾病发展过程,邪正交争,相持不下,病邪既不能完全入里,正气又不能安全驱邪出表,呈现往来寒热(一阵冷、一阵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闷、心烦喜呕,不思饮食等症。10/7/202259l2、寒热 l 寒热两纲,是用以概括和辨别疾病情质的纲领。寒和热实质上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景岳所谓“寒热者,阴阳之化也”,因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所以辨别疾病的寒和热,实际上也就是辨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且还是提供使用温热药物或寒凉药物
24、的依据。10/7/202260l(1)寒证 l 寒证,是由于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l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口淡不渴,或热饮不多,面色苍白,踡踡肢冷踡卧,甚则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润或黑润,脉象沉迟。10/7/202261l(2)热证 l 热证,是由于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反映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l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烦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乏津,脉象数或洪滑。10/7/202262l(3)寒热错杂证 l 单纯的寒证、热证固然不少,但更有一些患者,往往在不同部位错杂出现寒证和热证。l A、
25、里证的寒热错杂 以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为多见。l 上热下寒证:患者同时见到胸中烦热(上热)和腹痛喜暖,大便稀薄(下寒)的症状。l 上寒下热证:患者素有胃寒,呕吐清水(上寒),近又出现小便短赤,频急刺痛(下热)的病象。10/7/202263l B、表里同病的寒热错杂 以表寒里热或表热里寒的情况出现。l 表寒里热证:患者既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外感表寒证,又有口渴饮冷、尿赤便秘的素体里热证。l 表热里寒证:患者素有畏寒、肢冷、便溏的阳虚里寒证,复感风热而增见形寒发热,咽喉肿痛焮红的外感风热证。10/7/202264l3、虚实 l 虚实两纲,是用以概括和辨别人体正气强弱、邪气盛衰两个方面的证候。从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