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备考素材:一周时文素材(2022.09.24-2022.09.30).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高考语文备考素材:一周时文素材(2022.09.24-2022.09.30).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语文 备考 素材 一周 时文 2022.09 24 30 下载 _高中作文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高考语文备考素材:一周时文素材(2022.09.242022.09.30)关键词:的地得01.分不清“的地得”,还能做朋友吗?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2.09.13上网冲浪时,你遇到过计较“的地得”的人吗?有一些网友,他们看到“的”“地”“得”三个字使用不规范时,就会忍不住提醒对方。甚至在接受喜欢的男孩子表白时,在朋友生病求安慰时,在爸爸兴高采烈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时,也忍不住“批改”的冲动,郑重提醒对方正确使用“的地得”。“的地得”能分清吗,好分清吗,为什么要分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曾有学者对汉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发现貌不惊人的“的”字在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如同汉字之盐,
2、看似平常,实则必需,用对了不易察觉,用错了一望而知。比起“在”和“再”、“做”和“作”、“戴”和“带”,“的地得”的出场率和关注度自然高出不少。正如学会放盐是学习做菜的必要步骤,正确区分“的地得”,也可以说是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说清“的地得”的来龙去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要展开梳理这三个字的源流演变,评析对于“的地得”的学术分歧,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简言之,从历时看,“的地得”始于唐宋,兴于“五四”,成于当代,历史不算悠久,演变比较复杂;从共时看,“的地得”在现代汉语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使用规则十分明晰。在互联
3、网平台上,“的地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在少数。一方面,是一些内容平台、内容生产者对文字把关不严。另一方面,快节奏、碎片化的线上交流,拼音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的流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时即刻的通信中,准确让位于速度,严谨让位于效率,几个错别字、几个误用甚至不用的标点,通过上下文语境的补充,也能表达个七七八八。在这种条件下,即使能区分“的地得”的人,也可能来不及、顾不上、不在意了。有人觉得“的地得”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助词,用错了不影响大局,事实并非如此。某年某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叫做“诗意地生活”,题目特别强调要注意“地”字。“诗意地生活”和“诗意的生活”,“地”和“的”展现出动静有别的生活方式
4、。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这两个花瓶小的有意思”和“这两个花瓶小得有意思”,前者指的是小的那个花瓶比较好,后者的意思是两个花瓶都小都好,“的”和“得”,传递出不同的观点态度。再比如说,“她高兴地跳了起来”和“她高兴得跳了起来”,前者重点在“跳”的动作,后者重点在“高兴”的情绪,“地”和“得”,表达出不一样的关注。由此可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字小而不分。汉语经历数千年的演变,丰富而精练,博大而精微。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能担起表情达意的重任,也值得使用者一丝不苟地对待。信息因精雕细琢而准确,思维因字斟句酌而严谨。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提高思想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
5、意义。新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与人民日报有着不解之缘。1951年初夏,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让不少人觉得新奇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当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言学家吕叔湘和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语法修辞讲话每星期登两次,一直到年底才登完,其中就讲授了如何区分“的”“地”。一时间,学语法、教语法、研究语法成了时尚。学校加了语法课,就连机关干部、工人、战士等,也如饥似渴地琢磨起“主谓宾”来。这场规范中文表达的学习热潮,流布之广,力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也实实在在提高了几代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当前,现实和网络空间情形纷繁复杂,汉语使用的场景发
6、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使用者来说,具备准确区分使用“的地得”的能力不难,难的是面对快节奏、碎片化的冲击,时时刻刻保持严肃严谨对待“的地得”的较真。正确使用“的地得”,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网络空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不妨从这个使用率最高的汉字入手,在点击发送键之前,看准你要发出的,到底是“的”、是“地”、还是“得”。这正是:的地得,字小事大;你我他,看准再发;用汉语,字斟句酌;写文章,妙笔生花。链接阅读:“的地得警队”小组介绍的第一句话是“天下苦乱用的地得久已”。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的地得”都被用在正确的位置,但若是放任甚至鼓励它们随意被混用,除了造成信息
7、被误读,也会对正在掌握中文的下一代造成不利影响。试想小学语文老师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教学生区分结构助词用法,转眼一部电影一本童书又把三个字混为一谈,孩子们想“走正道”都挺难。如此下去,文字规范会受到伤害,中文独有的表达魅力也会受到伤害。近年来常被错用的汉字并不只有“的地得”。有人“在”“再”通用,有人“做”“作”不分;范围再宽一些,各类网络用语的风行也引起过“不这样就不会说话”的讨论。尼采认为,我们的书写工具也参与了我们的思维过程。互联网时代,即时沟通让书写变得碎片化,碎片化的思维和错误的文字表达也被允许存在。我们当然不能再回到出门在外报平安也要仔细酝酿写封信的年代,但若是任何时候都把快速、简洁作
8、为交流的最大追求,那么对文字的尊重将会一减再减。到最后,不仅优秀的中文写作会变得稀少,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汉字的魅力,恐怕也会大打折扣。话说回来,在表情符号都能成为“呈堂证供”的现在,谁又能保证“的地得”的使用不会影响到一起纠纷、一个案件的走向呢?从这个最实用的角度看,用好“的地得”,大家都快乐。工人日报用好“的地得”很重要口语表达时,在表情、语气的帮助下,对方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我们的意思,但在书面表达时,如果离开了普遍的用语规范,交流过程就会不顺畅,还有可能造成误会。语法,是为语言表达服务的,因此,追究、推敲“的地得”的用法不是小题大做,正确使用才是对读者、对交流双方的尊重,才是对五千
9、年象形文字的尊重。“的地得警队”小组的置顶帖里,还有一个“的地得十级学者”资格考试。小组成员要“出警”,就得先经受这一考验。题目由易到难,真要全做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提醒我们,学无止境,尤其是国人对母语的学习,不该在离开校园后就停下脚步。澎湃新闻“的地得”乱用,这群年轻人看不下去了不遵从语法、纵容错别字、误用成语,在网络聊天等开放性的场合,人们允许一些不影响理解的错误存在,以此保证沟通效率和速度,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些错误不断蔓延,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就会影响一些严肃正规场合的文字表达。我们重视文字规范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率,从而更精准地表意。不讲究文字的正确用法,歧
10、义在所难免,又怎能保证沟通效率?诚然,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是会变化的,旧的语法、词义如果不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就会逐渐改变,形成新的文字规范。但是,至少在一个特定阶段之内,遵从统一的文字规范,仍然是保证交流顺畅的关键。两种规则不可能同时存在,拿成语“炙手可热”来说,它正确的用法是形容“气焰权势之盛”,本身是一个贬义词,而一些人将其用以形容某个事物受到追捧,赋予褒义色彩,这就有些“不讲武德”了。典雅优美的汉语,可能是我们使用最多、认同感最强同时最有活力的“国潮”。春花秋月,冬雪夏雷,细究起来,每一个情景、每一个状态,汉语都有最妥帖的文法和词句。有人说,世界上堪称优美的语言,都是那些文字与所要表达意
11、思一一对应,每个词都有独特用法的语言。这好像与互联网传播的模糊性、便利性不尽相符,却是经历悠久文化积淀,让我们感受到“仪式感”的一套规则。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规范,这既是我们母语的内在魅力,也是文化环境的基本生态。年轻网友为“的地得”较真,表达的正是这种立场:保护我们文字的纯洁性,才能让交流实现更多可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中国青年报年轻人为“的地得”较真儿 让交流实现更多可能关键词:敦煌考古编制02.敦煌考古编制岗位“零应聘”,怎么破?来源:光明日报评论2022.09.25近日,“如何破解敦煌研究院招人困境”话题冲上热搜。据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晓刚称,一个考古
12、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竟没有一人应试。此后,多位受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敦煌偏僻的地理位置、严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较低的薪资待遇等因素,让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有受访者明确表示,“钱没给够、上升的途径不明确”。尽管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岗位逐年增加,却鲜少有人问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公开发声表示,人才在任何行业都是其发展的根本,考古自然也不例外。提升考古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抓人才培养。曹斌副教授还表示,希望用人单位可以放低“本科门槛”。近年来,考古热、文博热热度攀升,“敦煌”“三星堆”等已成为新晋网红IP。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考古编制岗位却无人问津。研究院
13、考古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了我国文保人才紧缺的现状。敦煌考古编制岗位空缺、人才断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据了解,招聘要求必须要“双一流”或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年龄35岁以下。事实上,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一直是门槛较高的专业,对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而敦煌学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和敦煌学理论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从业者必须拥有对口的专业基础。考古专业的人数较少,也是造成“零应聘”现状的原因之一。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676分考入北大,“爆冷”选择考古专业,再一次反映了高校“招生难”的现实问题。相对于高校里其它热门学科,在很多人看来,实习难、就业环境艰苦、方向专一等问题在
14、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生选择考古专业的阻碍因素。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敦煌地处西北,位置偏远,相对许多大城市来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差距。高校毕业后,优中择优的年轻人更加向往大城市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环境艰苦、招聘门槛高,加上较低的薪资待遇,种种因素让专业人才对考古编制这个“铁饭碗”望而却步。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发布,未来5年,山西省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有研究院工作人员认为,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要打破考古编制遇冷、人才断档的局面,找准背后原因是关键。
15、人才为什么不愿意来?来了能不能留得下?这些细节问题仍待厘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提升,中国考古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开启一个学科发展的时代。新时期考古发展的需要则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到痛点,精准施策,在谈坚守与奉献之前,不妨先做好功课,切实考虑到专业人才的切实需求。要稀缺人才,不仅要谈理想抱负,也要谈实际待遇。良好的发展环境,方能让考古情怀不是负担,更能让实际的待遇冲淡环境的艰苦。如若不能降低学历门槛,就要在待遇上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让付出和实际回报成正比。如提供适配的发展空间、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与职位匹配的薪资待遇等等。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破解考古招人难的问题。链接
16、阅读:旁观者当然可以强调敦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具有无与伦比的研究价值;当然可以很有逻辑性地把为什么要“甘守清贫、耐住寂寞,投身到有意义的研究中”等道理讲清楚。然而,对个体安身立命的需要而言,在生活、爱情、子女教育等现实面前,这些价值难免被掂量一番。说到底,一项真正意义重大的研究、一个真正国家亟须的岗位,应该有包括优渥的工资待遇、更可预期的晋升机会等有竞争力的条件相匹配。我们当然要热情讴歌那些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把一生献给考古的人。比如“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当年北大毕业之后就毅然扎根西北荒漠,一干几十年。她那种“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17、以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己任”的精神值得全社会尊敬。只是,我们不能苛求所有考古毕业生都不计得失地付出,尤其是在他们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很多外行尚且对敦煌的魅力心向往之,考古专业毕业生能不向往吗?只是,当现实给出的待遇、条件不足以对冲偏远、艰苦和寂寞,就很难说服家人、伴侣以及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还需从制度保障层面想办法:如此意义重大的研究、如此重要的岗位、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不能开出更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为什么不能给沙漠上的“文明守望者”更高的收入和待遇?越是稀缺人才,越要真心稀罕,既要讲情怀、讲精神,也要讲待遇、讲实际,并且为青年人才创造舒心、顺心的发展环境。把理想之光和现实之叶结合起来,一定可
18、以产生更多光合作用,让更多有志青年投奔敦煌、拔节成长、延绵接力。中青评论文物考古热成时尚,敦煌依然招人难?让文物事业后继有人,不仅要靠事业留人、靠情怀留人,还要靠待遇留人、靠机制留人。比如,适度放宽文物人才招聘条件,给真正对文物事业有感情有抱负同时也能适应岗位要求的人才更多机会;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为具有专业能力的全球人才敞开大门;改革文物机构薪酬发放机制,推动建立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薪酬体系,让文物人才能够通过创新和勤奋获得有吸引力的收入,等等。当文保工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文博事业定会人才济济、兴旺发达。“考古就是修国史”,这是一位考古学家留下的名
19、言。溯文明之渊薮,拾百代之遗阙,这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不朽事业。只有想方设法改善考古文博人员的工作待遇,让他们在享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尊严,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文物事业,接力续写中华文明的璀璨华章。光明日报靠事业、情怀留人,还要靠待遇、机制留人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要走出“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靠情留人之外,关键得靠事业留人。在今天,我们并不缺少热爱与情怀,可要想人才招得进、留得住,就不能空谈理想抱负,还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保障,让个人付出和回报成正比。比如,在提高基本薪资待遇的同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用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弥补工作性质的艰苦,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另外,高校也有必要优化培养机制,
20、正如专家所建议的,是否可以借鉴“订单式”文物考古人才培养,学生单独编班、定向就业,多措并举,才能确保考古事业后继有人。北京日报敦煌考古编制岗“零应聘”,拿什么留住考古人才关键词:“栓Q”03.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该担心吗?来源:光明日报评论2022.09.29爱刷短视频的人,对“栓Q”一定不陌生。最近,这个魔性的网络口头禅,出现在了小学生作文里,引发了网友讨论。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竟把“栓Q之歌”写进了作文,视频发布者张老师说,男孩今年读三年级,这是他第一次写作文。老师在批改到他那篇作文时,越看越不对劲,直到看到“栓Q”,才明白他前面写的是歌词。张老师表示,自
21、己当时瞬间血压飙升,头都大了。“没有批评男孩,也没有鼓励,只能慢慢引导,互联网对孩子影响真的是挺大。希望能够净化网络,不要给孩子看太多的网络段子。”在互联网时代,每年都会冒出来几个网络热词,每年也都会有几个小学生用在试卷里。比如,有学生用舔组词“舔狗”,用奥组词“奥利给”。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放在几年前,这个故事可能还有其他版本:学生将“蓝瘦香菇”写在答案里。其实这类事件并不陌生,传统语文教育与网络文化在试卷中碰撞在了一起。当下的作文写作中,对于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应当对其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语文教育和网络本身也是各担其责。受网络用语、短视频文案、表情包的影响,学生们在
22、网络社交中掌握了简单易懂,更具个性的口语表达。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其实也是告诉学生们,语言不止一种表达,也可以有含蓄凝练经典化的词句。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当下,一些网络用语网民早已烂熟于心,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成长在网络环境的他们愿意追随新鲜事物,这些高频的网络用语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成为了他们的表达依赖。这事并不奇怪,在过去,人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书信等媒介不断锻炼。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年轻人个体表达的主要空间,大多数真实高频的表达场景是发生在网络中而非作文中。在不用耗费较多时间去仔细斟酌的交流中,碎片化、娱乐化、趣味性的网络口语表达自然成为了流行趋势。有人看后头大,有人表示紧张。担心意蕴单
23、薄的网络词汇是否会消解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实也不必过于紧张,网络用语并非洪水猛兽。随着时间的更迭,时尚的网络语言过时也快,去年的大热词汇可能今年就变得乏味。在语言极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诞生,都像一个剖面,成为见证当时互联网语言变迁的符号化缩影。在网络空间内,由于身体的不在场,人们需要更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于是网络用语似乎以一种灵活的、凝练的、戏谑的姿态来总结人们对某种情绪的共识。比如试卷上所出现的“栓Q”,以一种方言式发音的thank you,代表着一种无奈。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通过使用网络词汇展示着对这种简单、幽默的表达方式的依赖。对于小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妨多点平常心
24、。就像是上文老师所说,去慢慢引导孩子,引导他们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边界和范围。从网络语言入手,引导孩子们去体会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比如,在新一版的新华字典中收录了一些网络流行语,“刷屏”“点赞”都被收录其中。严肃权威的新华字典与时俱进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参照视角,让老师和孩子都不必怀疑对汉语语言魅力的坚信。链接阅读:这种新的圈层语言在孩子们间流传甚至更为流行并不稀奇,前段时间爆火的“孤勇者成了儿歌”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