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细菌感染与免疫xys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by-细菌感染与免疫xys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by 细菌 感染 免疫 xys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重重 点点 与与 难难 点点 重点:重点:名词概念: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血名词概念: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等概念。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等概念。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抗感染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抗感染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医院感染的防控医院感染的防控难点:难点:名词概念名词概念细菌的致病性:致病机理,内毒素,外毒素细菌的致病性:致病机理,内毒素,外毒素机体获得性免疫机体获得性免疫2021/1/52 微生物侵入机体,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病原菌病原菌 非病原菌非病原菌:正常菌群正常菌
2、群 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微生物微生物2021/1/53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为病原菌(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为病原菌(pathogenpathogen)或致病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pathogenic bacterium)。病原菌从一个宿主到另一宿主体内并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从一个宿主到另一宿主体内并引起感染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 or communicationinfection or communication)。有)。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特定些情况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特定些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这类细菌称
3、为机会致病菌(下才可引起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条件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conditioned pathogen)。)。2021/1/54抗感染免疫:是指微生物入侵宿主机体后,宿主免疫系抗感染免疫:是指微生物入侵宿主机体后,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统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以抑制或避免微生物致病作用以抑制或避免微生物致病作用的过程。的过程。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被称为免疫防御。在宿主抗感染免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被称为免疫防御。在宿主抗感染免疫的压力下,微生物
4、还会产生免疫逃逸现象疫的压力下,微生物还会产生免疫逃逸现象,以逃避宿以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主的免疫防御功能。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与机体对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构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与机体对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构成了一对基本矛盾。这一对矛盾力量的消长决定着疾病成了一对基本矛盾。这一对矛盾力量的消长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发生、发展与结局。2021/1/55一)概念:寄居在正常人体开放性部位的正常微生物群,正常时对人体有益无害,并与宿主保持动态平衡的生态体系.因以细菌为主,又称为正常菌群Groups:resident flora 常住菌 transient flora 暂住菌 第一节第一节
5、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Normal flora and opportunistic Normal flora and opportunistic pathogen pathogen 2021/1/562021/1/57 鼻咽腔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外耳道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口腔甲,丙型链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奈氏菌、乳杆菌
6、、梭杆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肠道肠道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阴道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菌非致病性分枝等非致病性分枝等 皮肽皮肽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眼结膜眼结膜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尿道尿道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
7、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2021/1/58肠道的正常菌群肠道的正常菌群健康青年健康青年粪便涂片粪便涂片健康壮年健康壮年粪便涂片粪便涂片健康老年粪便涂片健康老年粪便涂片2021/1/59肠道的正常菌群肠道的正常菌群健康青年健康青年粪便涂片粪便涂片健康壮年健康壮年粪便涂片粪便涂片健康老年粪便涂片健康老年粪便涂片2021/1/510 不同组织部位其种类不同 同一部位不同层次其种类不同 A.深层原籍菌(常住菌)是有益的 如:结肠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 B.表层外籍菌(暂住菌)可能是有害的 2021/1/511 生物拮抗生物拮抗 Antagonism Antagonism 营养作用营养作用
8、 Nutritional function Nutritional function 免疫作用免疫作用 Immunity Immunity 抗衰老作用抗衰老作用 Anti-decrepitude Anti-decrepitude 抑癌作用抑癌作用 Anti-tumor Anti-tumor 2021/1/512 生物拮抗机制生物拮抗机制 正常菌群通过竞争受体,营养和空间及正常菌群通过竞争受体,营养和空间及产生有害代谢物等方式,抵抗外来致病菌,产生有害代谢物等方式,抵抗外来致病菌,使之不能定植或被杀死使之不能定植或被杀死A.A.竞争黏附(占位性保护)作用竞争黏附(占位性保护)作用 竞争上皮细胞表
9、面受体,形成生物膜,竞争上皮细胞表面受体,形成生物膜,使外来菌不能定植而入侵机体,发挥屏障和使外来菌不能定植而入侵机体,发挥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占位性保护作用B.B.产生有害代谢产物:产生有害代谢产物:酸类、酸类、H2O2H2O2 C.C.竞争营养物质竞争营养物质 通过竞争营养,大量繁殖,处于优势地通过竞争营养,大量繁殖,处于优势地位位2021/1/513二、机会致病菌二、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opportunistic pathogen)2021/1/514 寄生在正常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各寄生在正常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
10、,超出正常范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疾病称围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为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是滥用抗生素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是滥用抗生素2021/1/515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免疫功能改变免疫功能改变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2021/1/516Microdysbiosis prevention and cure A.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B.服用微生态调节剂服用微生态调节剂 正
11、常微生物优势菌种(益生菌)正常微生物优势菌种(益生菌)促进正常微生物生长物质(益生元)促进正常微生物生长物质(益生元)C.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D.保护微生态环境保护微生态环境 E.保护宏观生态环境保护宏观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空气、水、土壤)如: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如:乳糖、蔗糖、麦芽糖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微生态失调的防治2021/1/5172021/1/518致病性(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致病性(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毒力毒力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L
12、D50或半数感染量或半数感染量ID50ID50:在一定: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时间内,通过指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菌数或毒素量。基本概念基本概念2021/1/519细菌的致病性与抗菌免疫细菌的致病性与抗菌免疫细菌细菌机机体体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抗菌免疫抗菌免疫 结局?结局?2021/1/520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宿主的数量细菌侵入宿主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部位细菌侵入的部位 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侵袭力毒素毒素2021/1/521侵袭力:病原菌有突破宿主皮
13、肤、黏侵袭力:病原菌有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体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粘附包括粘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菌生物被膜等。毒素:含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毒素:含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成分。主要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成分。主要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毒力因子毒力因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2021/1/522概念: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概念: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14、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繁殖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2021/1/523作用机制:作用机制:2021/1/524一类细菌表面与黏附相关的蛋白质。一类细菌表面与黏附相关的蛋白质。细菌的黏附作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细菌的黏附作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即黏附素和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即黏附素和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体。体。分为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两大分为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两大类。类。配体与受体相结合的方式在细菌的黏配体与受体相结合的方式在细菌的黏附过程中最为多见。附过程
15、中最为多见。2021/1/525细菌菌毛细菌菌毛2021/1/526粘连蛋白粘连蛋白膜磷壁酸膜磷壁酸 G+菌毛菌毛受体(糖类)受体(糖类)细菌细菌G-2021/1/527常见细菌黏附素及其受体常见细菌黏附素及其受体类型类型 宿主细胞受体宿主细胞受体产生细菌产生细菌菌毛黏附素菌毛黏附素 I I型菌毛型菌毛 CFA/I CFA/I P P菌毛菌毛 菌毛菌毛D-甘露糖GM-神经节苷脂P血型糖脂GD1神经节苷脂E.coliE.coliE.coli淋球菌非菌毛黏附素非菌毛黏附素 LTA LTA P1 P1、P2P2、P3 P3 P1 P1蛋白蛋白 表面血凝素表面血凝素纤维连结蛋白纤维连结蛋白唾液酸N-乙
16、酰氨基葡糖A群链球菌梅毒螺旋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2021/1/528抗吞噬细胞吞噬抗吞噬细胞吞噬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黏附作用黏附作用2021/1/529侵袭素侵袭素由侵袭性基因(由侵袭性基因(invinv)编码的蛋白质)编码的蛋白质介导细菌侵入临近的上皮细胞内介导细菌侵入临近的上皮细胞内侵袭性酶类侵袭性酶类侵袭性胞外酶侵袭性胞外酶利于细菌抗吞噬作用,并向周围组织扩散利于细菌抗吞噬作用,并向周围组织扩散2021/1/530侵袭素侵袭素侵袭性感染:病原菌主动侵袭性感染:病原菌主动侵入宿主细胞(主要为黏侵入宿主细胞(主要为黏膜上皮细胞)的感染过程。膜上皮细胞)的感染过程。侵袭侵
17、袭基因基因编码编码侵袭素侵袭素(蛋白质)(蛋白质)出现在菌出现在菌细胞表面细胞表面介导细菌介导细菌侵入上皮侵入上皮细胞内细胞内志贺菌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的质粒志贺菌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的质粒invinv基因,能编码侵袭素。基因,能编码侵袭素。2021/1/531许多细菌可释放侵袭性胞外酶,有利许多细菌可释放侵袭性胞外酶,有利于病原菌的抗吞噬作用并向周围组织于病原菌的抗吞噬作用并向周围组织扩散。扩散。如致病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透明质酸如致病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酶等。2021/1/532概念: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概念: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分泌命的材料表面
18、后,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2021/1/5332021/1/534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动态过程,包括细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动态过程,包括细胞粘附、微生物菌落生成、细胞外多聚基胞粘附、微生物菌落生成、细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等质包裹等3 3个阶段。个阶段。2021/1/5352021/1/536内镜中的细菌生物被膜内镜中的细菌生物被膜 2021/1/537 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物膜扫描电镜照片2021/1/538凭借其耐药屏障保护细
19、菌不被机体免疫系凭借其耐药屏障保护细菌不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统识别和清除能降低抗菌药物渗入细菌体内的浓度能降低抗菌药物渗入细菌体内的浓度,导导致生物被膜菌较浮游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致生物被膜菌较浮游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造成临床上生物被膜菌相关性感染的慢性、造成临床上生物被膜菌相关性感染的慢性、难治性特点。难治性特点。2021/1/539黏附与定植黏附与定植 侵入(侵入非吞噬细胞)侵入(侵入非吞噬细胞)繁殖与扩散繁殖与扩散局部扩散局部扩散全身扩散全身扩散局部表层扩散局部表层扩散局部深层扩散局部深层扩散(特定的靶位感染)(特定的靶位感染)2021/1/540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e
20、xotoxin)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endotoxin)2021/1/541u来源: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来源: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u按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按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三类。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三类。2021/1/542o外毒素特征:外毒素特征:o蛋白质蛋白质o毒性作用强毒性作用强 o选择性强选择性强o理化稳定性差理化稳定性差 o抗原性强抗原性强 外 毒 素 exotoxin2021/1/543常见外毒素常见外毒
21、素 肠毒素霍乱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腹泻、呕吐 肠毒素腹泻呕吐、腹泻肠毒素食物中毒刺激呕吐中枢 呕吐、腹泻2021/1/544白喉霍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2021/1/545A A型肉毒毒素面部除皱型肉毒毒素面部除皱2021/1/546u分子结构: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为分子结构: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为A-BA-B模式,即由模式,即由A A和和B B两种亚单位组成。两种亚单位组成。A A亚单位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亚单位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效应;B 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靶细胞表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导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
22、导A A亚单位进入靶亚单位进入靶细胞。细胞。A A或或B B亚单位单独对宿主无致病作亚单位单独对宿主无致病作用,因而完整性是致病的必要条件。用,因而完整性是致病的必要条件。2021/1/547活性单位活性单位结合单位结合单位A A细胞表面细胞表面B B2021/1/548ABAB型外毒素的作用过程型外毒素的作用过程2021/1/549来源:内毒素是阴性菌细胞壁的来源:内毒素是阴性菌细胞壁的LPSLPS,在菌,在菌体崩解时释放出来。体崩解时释放出来。化学成分与特性:由脂类化学成分与特性:由脂类A A、非特异核心多、非特异核心多糖和最外层的寡糖重复单位(糖和最外层的寡糖重复单位(O O抗原决定簇)
23、抗原决定簇)三部分组成。耐热,经甲醛处理后不能成三部分组成。耐热,经甲醛处理后不能成为类毒素。为类毒素。生物学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低生物学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低血压和休克、血压和休克、DICDIC及对机体的保护性效应。及对机体的保护性效应。2021/1/550内毒素内毒素 endotoxin endotoxin2021/1/551o 脂多糖脂多糖 LPS LPS lipopolysacharide lipopolysacharide o 菌体裂解释放菌体裂解释放o 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o 不能成为类毒素不能成为类毒素o 免疫原性弱免疫原性弱内毒素 endotoxin2021/1
24、/5522021/1/553 生物学活性:公认的活性结构为类脂生物学活性:公认的活性结构为类脂A 发热反应:内毒素发热反应:内毒素 白细胞枯否细胞白细胞枯否细胞 下丘脑发热下丘脑发热白细胞反应:早期白细胞下降;白细胞反应:早期白细胞下降;12小时后白细胞小时后白细胞 上升上升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Shwartzman与与DIC:败血症的皮肤表现2021/1/5542021/1/5552021/1/556区别要点区别要点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来源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编码基因编码基因质粒、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质粒、
25、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染色体基因染色体基因存在部分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出化学成分化学成分蛋白质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稳定性稳定性60608080,3030分钟破坏分钟破坏160160,2 24 4小时破坏小时破坏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应,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克、DICDIC等等抗原性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