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3716659
  • 上传时间:2022-10-0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0.8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第二 单元 官员 选拔 管理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卷注意:1. 试题考察范围: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2. 2.本试卷共24道题选择题72分、2道材料题28分,全卷共26道题,共100分。3.完成本卷以后请各位同学及时核对对答,查看解析,错的地方请及时做好批注。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1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说法有误的是()A三代“学在官府”,由太学生而为官 B客卿制是先秦时期

    2、的选官制度之一C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 D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汉代三公、刺史、太守等官员可以自辟属吏,被辟举的人即为举荐者的故吏。故吏一经辟置,即与举荐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说明()A门阀士族制度成熟 B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C地方掌握选官之权 D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3汉武帝时期,汉朝人才济济。将军卫青、霍去病出身于奴仆和奴产子。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而出。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被选拔出来的。这反映出汉武帝时期()A选才注重基层工作经历 B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C察举涉

    3、及范围有所扩大 D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念4唐朝科举中允许士子向主考官自荐。宋朝选官考试实行了糊名、锁院、誊录等制度,对于世家子弟的应试者更加严格管控,甚至还要加试。由此可见,宋代科举()A注重选拔最优秀人才 B防范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更加强调公平与竞争 D旨在防止考场徇私舞弊5宋代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大多出身寒微,缺乏家族的基础,也没有世袭的凭借,流动性很大,与世袭的皇室相比,自然显得微弱无力,不得不特别推尊皇帝。这一现象表明()A科举制度施行淡化了等级观念 B基层政权向社会下层民众开放C社会流动加速有利于君权加强 D选官和用人制度实现公平公正6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

    4、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7明朝统治者每三年对全国地方官进行一次全体考察,谓之“朝觐考察”,又称“大计(群吏)”。每逢大计之时,吏部需对全国地方官做出去留、黜陟的裁决,吏部的判决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官员的直属上司给其开注的“考语”来完成。每逢大计届期的疏议当中,有关如实注考的奏请史不绝书。这反映出明朝()A考语未能成为地方官员升迁降调的依据B选官制度不能兼顾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C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

    5、中的人数比例不高D存在考语描述与官员实绩严重不符的情况8鲁迅先生认为,八股考试是“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标准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从考试角度而言,八股考试体现了()A格式复杂的程序性设计 B公平取士的制度化障碍C选拨方式的标准化考量 D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规范9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 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 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10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

    6、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11下图是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径占比变化情况表,对表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清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德行成为清代选官的主要标准C甲午战败加剧了卖官鬻爵现象 D战争导致财政困难是重要原因12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

    7、以判断,该规定()A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 B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C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D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13孙中山说,“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权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官员选拔思想()A兼采中西,传承创彩 B立足国情,成效显著C平等开放,规范严密 D政治高远,选才为民1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下列举措属于国民政府参照北洋政府做法的是()A由考试院负责考试选拔人才 B允许符合年龄的男女参加考

    8、试C采用甄别审查措施取得任用资格 D推行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151930年,国民政府成立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依法行使考试、铨叙之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构之干预,全面负责各类公职人员考试及各级公务员管理。该机关的成立()A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 B标志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C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D保证了政府考试公平公正的实现161929年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表明()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9、 D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17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恶化C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很大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18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说明()A英国考试制度为西方所借鉴 B西方照搬了中国的考试制度C英

    10、国有世界最先进的选官制 D西方文官制与科举制有渊源19“文官”(CivilServant)的“文”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它指的是相对武官和法官而言的。诚然,法官并不是武官,但是他们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干涉,有着区别于其他非武职官员的特点,因此不应将他们同行政各部的文职官员相混同;其次它又是相对于政务(political)而言的。下面有关“文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B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C西方国家釆取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体制D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干部制度就等同于西方的文官制度20下表内容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

    11、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一战末期二战后行政级(若干职级)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行政人员行政、执行、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一等书记级与高中毕业程度相当二等书记级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专业人员法律、统计等女书记级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B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C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D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21有学者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资产阶级有意识进行的社会调节与控制的一部分,并且取得了相当成功的一部分。这一“成功”的重要表现是()A文官对本国工业化作出的贡献较大 B文官制度保障了国家政策的连续

    12、性C文官积极参与资产阶级的党派活动 D文官制度首先确立了择优录取原则22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英国就出现了文职官员。英国的文官是政府中的“非政治分子”,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英国的文官体制()A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提高了中央行政办事效率C保证了体制运行相对稳定 D加剧了党派斗争时局混乱23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该制度()A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B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C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 D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24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

    13、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至1972年,日本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据此可知()A政务官和事务官“泾渭分明” B文官忠实执行政府政策C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D两官分途走向交叉互融二、材料题25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乡举里选”、察举制、

    14、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一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材料二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

    15、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摘编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产生的原因。(1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官体系萌芽于西周时代,秦始皇时代的文官制度已极为庞大,极有效率,不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秦代文官制度终究只是工具性的。汉朝尤其在汉武帝时大力打击社会势力

    16、,国家得胜的结果是发展出察举制度。察举使各地的俊杰之士进入政府,政令也经由各地俊杰之士达到各地,文官体系也同时获得了儒家意念。照理说,文官体系应该与国家互补,但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所以与王权实际上不断有对峙的紧张。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材料二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而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原因在于,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

    17、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方国家基本上经历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化的转型,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体系的特点。(3分)(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选官制度的变化。开结合所字知识,分所其变化的原因。(8分)(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读读你从中西文官体系发展演变中得到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

    18、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DCCADC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ACCBADAC题号21222324答案BCBD二、材料题25【答案】(16分)(1)影响:选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教育的开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加速社会流动。(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2)构想: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任答两点8分)背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中国古代选官、监察

    19、制度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的开展,大量新式人才的涌现;借鉴西方现代文官制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每点2分,任答2点2分)26【答案】(12分)(1)特点:悠久性;工具性;目的性;经世性。(3分)(任答三点,3分)(2)变化:从个人赡徇制或政党分肥制到现代文官制度。(3分)原因: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理念与启蒙思想有契合之处: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转型的需要。(任答四点,4分)(3)认识:人才选拔要注重公平公正:重视东西方文化互鉴:制度要结合本国国情:制度要符合国家治理的需要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

    20、“三代以上,出于学”实际上夏商周时期选官主要是世亲世禄制度,而不是由太学培养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战国至秦,出于客”可知战国时期,士的兴起,主要由贵族养士而形成,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即朝庭通过他们在本籍寻找德才兼备的人推荐到中央,再由中央任命为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从此科举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说明征辟制度使世家大族的势力变强,威胁统治,这与当初设置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初衷背离,故选D项;门阀士族制度成熟是在魏晋时期

    21、,时间不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设立的,排除B项;材料中是选择吏不是官,且汉代的三公属于中央官员,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出身低贱、平凡的人跃居将军、丞相、御史大夫等高位,说明汉武帝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念,故选D项;选才注重基层工作经历与“卫青、霍去病出身于奴仆和奴产子”不符,排除A项;汉高祖时就形成了布衣将相(由布衣出身的人致身将相的局面)之局,排除B项;没有比较,得不出“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朝选官考试实行了糊名、锁院、誊录等制度,对于世家子弟的应试者更加严格管控”,可知宋代科举相比唐朝更加注重考试的公平公正,防止考试作

    22、弊,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宋朝对科举考试程序进行了更加严密的规范,并未对人才的个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排除A项;宋代依然存在恩荫等方式使世家子弟可以进入仕途,排除B项;宋代科举规范考试程序,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缺乏家族的基础,也没有世袭的凭借,流动性很大不得不特别推尊皇帝”,可知材料认为科举制所产生的寒门士大夫因为缺乏门第、血缘的优势,不得不仰仗于皇权的支持,进而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C项;“不得不特别推尊皇帝”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对皇权专制的影响,而不是科举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基层政权

    23、主要指的是地方的乡里组织,材料是从国家整个统治秩序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对皇权专制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只是相对九品中正制而言,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

    24、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有关如实注考的奏请史不绝书”说明对官员的实绩其“考语”有不符的情况,故选D项;“吏部的判决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官员的直属上司给其开注的考语来完成”可以看出“考语”是地方官成绩优劣的主要依据,排除A项;“明朝统治者每三年对全国地方官进行一次全体考察”这不是选官而是属于官吏的考核和管理,排除B项;“每逢大计之时,吏部需对全国地方官做出去留、黜陟的裁决,吏部的判决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官员的直属上司给其开注的考语来完成”可以看出这只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方法,无法判断其官吏

    25、的来源,排除C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鲁迅认为八股考试是“合于功令的格式”“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说明八股考试有固定的格式,便于衡量考生水平,即选拔方式的标准化考量,故选C项;鲁迅认为八股考试的格式固定,便于衡量考生水平,并不是程序复杂,排除A项;材料反映鲁迅对八股取士这种标准化选拔方式的肯定,并不是公平取士的制度化障碍,排除B项;八股取士不是人才培养的规范,而是选拔方式的规范,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晚清政府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形成学堂选官制度,这一制度推动选官方式向近代转型,故选A项;学堂选管制正式形成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排除B项;“根本”一词过于

    26、绝对,排除C项;科举制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各部尽先补用”等信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北洋大学堂的学生接受的是新式教育,授予毕业生以官职,体现了当时“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1905年科举制正式废除,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仅提到清政府的选官制度改革,没有明确民国后北洋政府的统治基础,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学堂选官,没有明确提到六部分别办学,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排除。11【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内容可知,1840年后,清朝地方官入仕途径中捐纳的比重不断上升

    27、,反映出鸦片战争后,由于战争不断,清政府财政出现问题,希望通过捐官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故选D项;科举制比例虽然下降,但仍占47.9,反映出科举制仍是重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根据比例图可知,科举和捐纳是重要的入仕途径,故才能和财富是主要标准,排除B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95年捐纳比重比1871年有所下降,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年满25岁,在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有毕业论文者可以参加文官高等考试,结合所学选官制度的史实可知,这是近代时期,对于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才能报考文官高等

    28、考试,与民族民权政治无关,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权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这里既有西方的三权分立,也有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方法,体现了兼采中西的特点,故选A项;“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可见还是一个愿望,无法得知结果,排除B项;“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可以看出其主要是对国内政治体制的设想,不是对外关系的政策,排除C项;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体现了他的政治组织架构,不是专门为人才选拔而作,排除D

    29、项。14【答案】C【解析】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故选C项;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诠叙,方得任用”,而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由政事堂诠叙局负责,排除A项;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亦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南京国民政府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排除B项;推行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依法行使考试各级公务员管理”可知,这与孙中山提

    30、出的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即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相符,故选C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排除A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且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国民政府考试法重视学历,但也不唯学历,如“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也可报考,男女均可考试,体现了注重开放、公平,故选B项;“北洋政府”不合史实,

    31、北洋政府存在于19121928年,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甄别制度,排除C项;“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为清朝末期的选官制度,题干也未提及学堂选官,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务员的选拔办法比较科学和严格,有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这就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故选A项;科学而又严格的公务员选拔办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恶化,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腐败现象,排除B项;“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选拔办法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而不是“影响不大”,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

    32、及公务员的选拔办法,并没有述及有关“女性”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材料“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可知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科举制度的启发,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英国向中国学习,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向英国学习,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和中国科举制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公平考试、择优录取对英国文官制度影响较大,在考试内容和程序上并不相同,不属于照搬,排除B项;材料“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可知材料没有对英国选官制做出明确评价,各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要符合本国国情,也很难评价哪个国家的制度是最先进、最好的,排除C项。19【答案

    33、】A【解析】“首先它指的是相对武官和法官而言的。诚然,法官并不是武官,但是他们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干涉,有着区别于其他非武职官员的特点,因此不应将他们同行政各部的文职官员相混同;其次它又是相对于政务(political)而言的”材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文职,二是事务官非政务官,故选A项;“文官(CivilServant)的文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看出,材料着重在于解释文官的属性,无法说明英国文官制度确立,排除B项;“文官(CivilServant)的文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着重解释了文官的性质,无法判断其政体的结构,排除C项;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西方的国家由于国家性质的本质区别,干部制

    34、度也有本质的区别,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二战后英国文官的分类主要分为了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两类,打破了一战末期文官的学历分类和职业分类,体现出更加具备专业化的特点,故选C项;一战末期的文官分类主要同受教育水平相结合,排除A项;表格中二战后英国文官的分类主要分为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反映了文官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官政治进步的必然结果,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在文官系统中的地位差别,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文官制度实行文官常任的原则,既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治体制的稳定,故选B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是伴随着工

    35、业革命的完成而建立的,排除A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原则,不参与党派政治活动,排除C项;我国古代科举制即已经实行了择优录取的原则,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文官是“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是“非政治分子”,即英国文官实行政治中立原则,不与政党共进退,这保证了体制运行的相对稳定,故选C项;英国文官体制形成于1870年,君主立宪制形成于1689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英国文官制度不与政党共进退,保持政治中立,有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与办事效率无关,排除B项;文官体制的存在削弱了党派斗争的时局混乱,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

    36、开考试的方式”面向所有公民即意味着所有阶层可平等地参与政权,说明统治基础广泛,故选B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里体现了文官的录用程序,无法知道其职能,排除A项;“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从程序上看,不受政党的干预,排除C项;“职位面向所有公民”其前提是公民,而不是所有人,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由材料“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日本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可知英国、日本都出现事务

    37、官成为政务官的现象,按照传统事务官为文官公务员系统成员,这些变化打破了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说明政务官和事务官之间的交叉互融,故选D项;材料中强调政务官和事务官的相互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文官对政府政策的执行情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官不再保持政治中立的现象,排除C项。25.【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选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人才选拔、国家政治体制和统治秩序、主流价值文化、教育制度、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都会产生的深刻的影响。首先对人才选拔而言,考试的方式取代传统的举荐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是中央直接向全国选拔人才,大大减少了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程序,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其次对国家政治体制和统

    38、治秩序而言,选官制度的演变本身也是封建官僚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部分,随着选官制度的逐渐完善,封建统治秩序也随之不断趋向稳定;再次对主流价值文化而言,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到南宋以后基本以儒家思想为主,所以科举制的建立也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然后对国家教育制度而言,在策试制度的前提下,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迫使读书人乐于通过接受教育来步入仕途,使社会形成崇尚重学的风气,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最后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而言,在科举制度的推行下,社会底层人士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2)第一小问构想,据材料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可知孙中山认为

    39、国家主权来自于人民,所以国家官员应该是国民的公仆;据材料二“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可知孙中山认为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所以国家需要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据材料二“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可知孙中山主张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来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为官员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对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是建立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上;首先政治上,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

    40、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民主政治在中国逐渐确立,中国逐渐开始政治民主化建设;其次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就存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考试制度对孙中山的文官制度的设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当时的教育体制上看,近代教育的开展使大量新式人才涌现,为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从中外关系来看,19世纪中期欧洲已经确立起了文官制度,长期留学欧美的实践经历,使得孙中山深受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影响,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孙中山对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26.【解析】(1)据材料一“文官体系萌芽于西周时代”可得悠久性;据材料一“秦代文官制度终究

    41、只是工具性的”可得工具性;据材料一“但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可得目的性;据材料一“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可得经世性。(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西方国家基本上经历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化的转型,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可得从个人赡徇制或政党分肥制到现代文官制度。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可得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据材料二“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可得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理念与启蒙思想有契合之处;据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方国家基本上经历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化的转型”可得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转型的需要,根据所学还可能有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等。(3)据材料二“机会均等”可得人才选拔要注重公平公正;据材料二“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这个现象实质是东西方文化互鉴,根据所学官吏选拔是国家治理非常重要的手段,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符合国家治理的需要等。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16659.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