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建筑在杭州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后现代建筑在杭州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后现代 建筑 杭州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后现代建筑在杭州后现代建筑在杭州建筑师李承德在杭城的建筑创作调研建筑师李承德在杭城的建筑创作调研关键词:现代关键词:现代 传统传统 空间空间 材料材料 构造构造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启发和推动了后现代主义运动。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我理解的现代主义运动产生于世界大战时期,它的中心目标是积极改革建筑工业的组织形式和城市开发的控制模式,倡导的是一种普遍性和普世文明,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不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新现代主义、极少主义、解构
2、主义、地域主义等等各种流派,都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产生的成果,它们都是以现代主义为基础的,是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主义的思想精神也在进步。建筑师李承德1953年李承德出生于杭州,在西子湖畔度过了青春时光。作为当代中国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外孙,自小生活在美院校园内,深受大师们的艺术熏陶。1970年高中毕业的李承德被下放到杭州萧山的建筑公司当建筑工人,这一干就是三年1973年被调到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从事民用建筑设计工作,正式今入建筑创作工作1982年调到北京建筑设计院工作至今可以说,李承德一开始走的遍是在实践中摸索感悟的自学道路。李承德建筑师对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探索早在上个世纪李承德建筑
3、师对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探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设年代中叶设计潘天寿纪念馆时已经有了自己初步成功的解答。计潘天寿纪念馆时已经有了自己初步成功的解答。潘天寿纪念馆1潘天寿纪念馆是公认的纪念性美术馆中的佼佼者。不仅因为它是潘天寿艺术收藏和研究的重镇,同时其建筑也可以说为其他同类型馆提供了学习的样板和研究的典型。该建筑不仅在美术馆界具有很好的口碑,在建筑界同样得到了高度肯定。1981年 潘馆设立1985年 开始设计1988年 开始施工1991年 潘馆落成设计三年,施工三年,可见设计之精设计三年,施工三年,可见设计之精潘天寿纪念馆1场所空间营造:北南故居楼新楼以故居为中心,整合环境。新楼位于故居楼东
4、侧,使故居楼在南、北、西三个方向在南山路上都有完整的观檐视线。入口观檐视线潘天寿纪念馆1场所空间营造:北南入口庭院故居楼居中,新馆居边,共同围合出一片前庭空间。新馆与故居之间形成内院,体现“前庭后院”的中国传统。潘天寿纪念馆1建筑元素:清水砖墙新馆墙面由清水青砖砌筑而成,强化了这种类似中国水墨画的色调,与故居楼的墙面色彩保持一致。从而突出了故居楼的中心地位,实现了新馆建筑作为其背景的设计初衷。新馆背面的墙壁,因自然氧化及局部破损,形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岁月的痕迹在这里展现。潘天寿纪念馆1建筑元素:马头墙墙体顶部线脚借鉴了传统的马头墙的形式,但没有照搬原样,而是做了相应的变通,使之与整体造型相协
5、调。潘天寿纪念馆1建筑元素:剁斧石柱体采用白色剁斧石垒砌而成:一为物理承重,二为增加建筑的厚重感与永恒性。潘天寿纪念馆1建筑元素:材料组合砖块、石材、钢材、玻璃砖块、石头、玻璃、水体形成了一刚一柔的画面,既凸显了江南园林特有的景观,又增加了建筑的纵深感和建筑的现代诗性。潘天寿纪念馆的成功不仅在于是自身的成功,潘天寿纪念馆的成功不仅在于是自身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已上升为成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已上升为成功的经验.今日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建筑群的建筑形式和今日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建筑群的建筑形式和设计手法正是潘馆的延续和生发。设计手法正是潘馆的延续和生发。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1999年6月完成整改规划并开始进行工
6、程设计2000年5月动工2003年10月竣工校园的更新改造虽处于形式的需要,但在改造出路的探讨上并非仅为主观想象与意愿,乃是”经验合理性“的结果。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依托核心与轴线的布局序列依托核心与轴线的布局序列核心建筑两条轴线美院主入口是美院建筑群的核心建筑。核心建筑的中央为文化纪念广场,是一个有纵深方向系列变化的开敞通透的纪念性空间,作为美院展示过去、开拓未来、传承文化历史感、弘扬治学精神的空间载体。通过立体化组织的构成形式,地面及空中的通廊,广场从这里延伸开去,联系校园各部分建筑。美院校园整体规划以两条垂直相交的中心轴线统贯全局:一条是贯穿核心建筑中轴文化几年广场的轴线,随广场平面平台升
7、高,显示出广场的纪念性气氛;另一条是南北向纵贯校园绿化广场与运动场的轴线,通达的视线走廊暗示着一种蓬勃盎然的生机。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横向轴线随着轴线的深入,空间序列依次展开井然有序,高低起伏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竖向轴线绿色广场操场位于核心建筑的两侧,因此与横向轴线不同,横向轴线具有东方传统轴线的伦理意义,而竖向轴线则具有西方传统轴线的几何意义。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理性的建筑群体布局理性的建筑群体布局美院的整体改造工程是校园全面的更新,它包括校园整体化外部空间设计、群体建筑设计、单体建筑内部及周边环境整合等等其余建筑贴边布置中间留出大场地核心建筑核心建筑居中布置,形成南北向为主的最合理的群体布局方式
8、最大限度的形成校园中心的共享绿地和运动场地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核心建筑底层架空,使绿地空场前后呼应,视线南北贯通,突出强调校园的整体纵深感。各系教学楼底层架空,引入穿插水系,派生出明暗交替,景色各异的小院。“通、透、空通、透、空”的立体空间架构的立体空间架构立体交通:连廊、天桥、平台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通、透、空通、透、空”的立体空间架构的立体空间架构1.底层架空传统干阑式建筑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特点的第一点便是底层架空如果按传统的做法,在美院这块狭小的场地上,让所有的建筑全部实墙落地,容易给人产生“堵”的感觉。工程设计中的解决方法,首先想到的是“通、透、空”,要使人有出气的地方,
9、有通透的地方,才不至于让人有“堵”的感觉。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通、透、空通、透、空”的立体空间架构的立体空间架构1.底层架空这从校园内部环境来讲,既强化了整体的纵深感,又产生了多变的院落式格局,空间有开有合,视线有收有放,强调了通透空的感觉。在美院的校园建设中,高墙、深院、窄巷的表现使江南建筑的意境让人一眼就能体会到。正是因为建筑师领悟了当地建筑文化的背景和习俗,建筑表现必然得这样,而且在狭小的地方,就必须这样。如果场地开阔的话,也许表现方式就不一样了。中国美院南山校区2“通、透、空通、透、空”的立体空间架构的立体空间架构2.立体交通建筑群中运用了大量的连廊、天桥、平台等连通方式,相关空间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