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规范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规范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维 地质 建模 方法 规范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规范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规范地质模型是指能定量表示地下地质特征和各种储层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数据体。一个完整油藏的地质模型应该包括构造模型、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及流体模型。油藏描述最终结果是油藏地质模型,而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是储层地质模型(储层骨架模型和储层参数模型)。三维地质建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储层的各种属性进行定量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三维模型。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与传统的二维储层研究相比,三维地质建模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1、能更客观地描述储层能更精确的表征地下储层形态,克服了用二维图件描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可以更好地指导油田勘探开发工
2、作者进行合理的油藏评价及开发管理。2、可更精确地计算油气储量 常规的储量计算单元是以油藏(一个油水系统)为计算单元,储量参数(含油面积、油层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均用平均值来表示,缺点是忽略了储层非均质因素。应用三维油藏模型的三维网格计算储量,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3、有利于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要求一个把油藏各项特征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定量表征出来的地质模型;实际的油藏数值模拟还要求把储层网块化,并对各个网块赋予各自的参数值来反映储层参数的三维变化。1 1、三维地质建模的目的、三维地质建模的目的三维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成果的可视化!2 2、三维地质模型的分类、三维地质模型的分类分类依
3、据分类依据分分 类类 结结 果果模型的作用与特征模型的作用与特征不同研究阶段与任务概念模型(典型化、概念化、抽象化)勘探阶段、开发早期静态模型(实体模型:一个油田实际资料点描述储层特征三维空间分布和变化)开发中期油藏描述预测模型(重视井资料点、追求控制点间的内插和外推)开发后期储层表征表达内容与属性离散型:骨架模型-相模型、亚相模型、微相模型;砂体模型有效储积空间展布特征、储层的连通与叠置形式离散型:骨架模型-流动单元模型不同渗流单元的变化离散型:骨架模型-裂缝模型网络模型、密度模型裂缝空间展布连续型:参数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饱和度模型孔、渗、饱分布层次规模与维数一维井模型:单井地质
4、模型、层内非均质模型单井储层特征二维层模型:砂体剖面模型、平面模型平面、剖面储层展布特征三维体模型:井组模型、砂体模型、参数模型、隔夹层模型三维空间储层分布特征3 3、三维地质建模的原则、三维地质建模的原则 1、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建模-地震信息预测井间储层分布、测试及动态信息预测储层的连通关系;2、相控储层建模-首先建立沉积相、储层结构或流动单元模型,然后根据不同沉积相(砂体类型或流动单元)的储层参数定量分布规律,分相进行井间插值或随机模拟,进而建立储层参数分布模型。3、等时建模-利用等时界面将沉积体划分为若干等时层,按层建模,同时针对不同的等时层输入反映各自地质特征的不同的建模参数;储层建模过
5、程中三维网块化一般在层内进行;4、成因控制储层相建模-在相建模时,应充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及沉积相模式来约束建模过程,依据层序演化模式及相模式(相序规律、砂体叠加规律、微相组合方式以及各相几何学特征)选取建模参数,以使相模型尽量符合地质实际。5、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为了尽量降低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应尽量应用确定性信息来限制随机建模的过程。随机建模不是确定性建模的替代,其主旨是对储层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4 4、地质建模的基本程序、地质建模的基本程序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总体思路:采用点-面-体的基本过程。第一步:建立井模型 关键点是把各类储层信息转化为储层地质特征参数的解释模型。通过垂向
6、连续井数据从顶界到底界依次按照一定步长“粗化”得到的数据串(网块化井数据)。第二步:建立层模型 包含构造模型(断层模型、地层模型)、平面层的储层模型。构造模型的关键点在于正确进行井间小层或单砂层的对比。一般原则是:界面划分、分级控制、相序指导、等时对比。建立平面层模型的目的是在三维储层建模中约束三维网格赋值。第三步:建立体模型 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井模型,在平面储层模型的约束下,定量给出储积体内空间各点的各种层属性值。关键点是根据已知井点的参数值内插或外推未钻井区域储层的各种属性值;采用“两步建模”方法-先建立相模型、再在相控条件下建立参数模型。难点是建立渗透率模型。5 5、地质建模的步骤
7、:、地质建模的步骤:一、数据准备1、数据类型;2、数据集成及质量检查;二、构造建模1、建立断层模型;2、建立层面模型;3、建立网格模型;三、属性建模1、建立相模型;2、建立参数模型;3、影响模型精度的因素;四、图形显示;五、模型优选;六、体积计算-储量计算;七、模型粗化1、粗化网格的设置;2、属性粗化的计算;数据集成-集成不同比例尺、不同来源的井数据、地震数据、试井数据、二维图形数据等,形成统一的储层建模数据库。数据检查-应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检查。如直方图、散点图、三维显示。影响模型精度的因素有三个:1)资料丰富程度及解释精度;2)建模方法选择;3)建模人员的地质理论水平、对工区的
8、熟悉程度、计算机应用水平、软件掌握程度,对数学算法的理解等。随机建模模型优选-复杂的过程,符合沉积模式、统计参数、忠实于硬数据、抽稀检验等。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数据准备:数据准备:储层地质建模以多学科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的丰富程度及其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建模型的精度。从数据来源来看,建模数据包括井数据、地震数据、动态数据、地质解释的二维剖面及平面研究成果和数据等。井数据包括井基本信息、岩心数据、测井及其解释数据、分层数据、断点数据等。地震数据地震数据包括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层面数据以及从地震数据体中提取或特殊处理得到的地震属性数据等。动态数据动态数据主要为单井测试及井
9、间动态监测数据。动态数据反映的储层信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储层连通性信息,可作为储层建模的硬数据,其二为储层参数数据,因其为井筒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渗透率平均值,精度相对较低,一般作为储层建模的软数据。剖面和平面成果与数据剖面和平面成果与数据在三维建模前,需要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二维剖面解释和二维平面研究,包括沉积相、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油/气/水分布等。这些成果既要以成果图表示,在建模过程中作为参考(即地质指导),还应表达为网格化数据体,用作为三维建模的趋势约束。特别注意的是,三维建模需要与一维井解释、二维剖面和平面研究互动进行,不是简单的从一维井到三维模型。数据集成及质量检查数据集成及质量检
10、查:数据集成是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储层表征和建模的重要前提。集成各种不同比例尺、不同来源的数据(井数据、地震数据、动态数据、二维图形数据等),形成统一的储层建模数据库,以便于综合利用各种资料对储层进行一体化分析和建模。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构造建模是三维储层地质建模的重要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地震及钻井解释的断层数据,建立断层模型;第二,在断层模型控制下,建立各个地层顶、底的层面模型;第三,以断层及层面模型为基础,建立一定网格分辨率的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沉积相建模:一般指示克里金插值建模主要应用井资料(井眼解释的沉积相)进行井间插值建模。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进
11、行井数据的网格化、各相比例统计、指示变差函数求取、平面相趋势设置。应用平面相图作为各相类型的平面局部概率趋势的依据。针对平面上的不同“相区”,给定不同的相比例,而同一“相区”的相比例相同。如图 所示,包括三类“相区”,即河道“相区”、溢岸“相区”、泛滥平原“相区”。分“相区”进行各相比例的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将平面相图转化为平面相比例数据体(垂向各网格层的数值相同)。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相控参数建模:应采用“相控建模”或“二步建模”方法,即首先建立沉积相,然后根据不同沉积相的储层参数定量分布规律,分相进行井间插值或随机模拟,建立储
12、层参数分布模型。数据变换可分为如下步骤:第一步:通过统计直方图查看建模数据的原始分布,一般会对数据分布的前后端进行截断,目的是滤掉不合理的奇异值(截断变换),使数据近似成正态分布;第二步:对过滤了奇异值的数据进行地质趋势分析,一般包括压垂向压实成岩趋势、垂向沉积趋势、平面横向趋势、地质体内部趋势以及三维体趋势等(趋势变换)等;第三步:对减去趋势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建模算法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变换。例如序贯高斯模拟算法要求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对渗透率参数建模时,就需要对数据做对数和标序贯高斯模拟算法要求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对渗透率参数建模时,就需要对数据做对数和标准正态分布变换。准正态分
13、布变换。一般数理统计方法:三角网插值法、距离反比法、多重网格收敛法、径向基函数法、离散光滑插值法等,均可用于储层参数的平面或三维插值。克里金插值法:通过协方差或变差函数表达了对储层参数的空间相关性。插值方法包括基本克里金插值方法(简单与普通克里金)、具有趋势的克里金方同位协同克里金插值方法等。储层参数随机建模:目前常用的方法为序贯高斯模拟。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油藏模型粗化油藏模型粗化:(1 1)油藏数模网格的建立;()油藏数模网格的建立;(2 2)网格对应关系设置;()网格对应关系设置;(3 3)油)油藏参数模型粗化。藏参数模型粗化。算法名称算法名称描述描述算术平均算术平
14、均(ArithmeticArithmetic)算术平均法适合可相加的储层参数,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算术平均法适合可相加的储层参数,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粗化过程中,可指定权参数得到更为合理的粗化结果,如含油饱和度粗粗化过程中,可指定权参数得到更为合理的粗化结果,如含油饱和度粗化时一般将采用有效网格体积作为权参数。化时一般将采用有效网格体积作为权参数。几何平均几何平均(GeometricGeometric)几何平均法适合于空间相关性不明显,且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渗透率属性。几何平均法适合于空间相关性不明显,且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渗透率属性。该方法对低值敏感。该方法对低值敏感。调和平
15、均调和平均(HarmonicHarmonic)调和平均法适合于各垂向网格层渗透率为常数,且整体呈对数正态分布调和平均法适合于各垂向网格层渗透率为常数,且整体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渗透率属性。该方法对低值敏感。的渗透率属性。该方法对低值敏感。平方根平均平方根平均(RMSRMS)平方根平均法对高值敏感。平方根平均法对高值敏感。一般一般 RMS Arithmetic Geometric Harmonic.RMS Arithmetic Geometric Harmonic.第一步:点击角点网格,完成层模型定义;第一步:点击角点网格,完成层模型定义;第二步:骨架网格剖分(断层模型检查、二级边界定义、生成顶面、
16、中面、底面第二步:骨架网格剖分(断层模型检查、二级边界定义、生成顶面、中面、底面网格骨架面);网格骨架面);第三步:构造插值(生成砂层组顶面的构造面);第三步:构造插值(生成砂层组顶面的构造面);第四步:地层创建(在砂层组顶面控制下创建小层的构造面);第四步:地层创建(在砂层组顶面控制下创建小层的构造面);第五步:垂向网格划分;第五步:垂向网格划分;第六步:第六步:BWBW创建(井数据网格化创建(井数据网格化-沉积相、孔渗饱参数);沉积相、孔渗饱参数);第七步:沉积相表征(指示克里金插值、序贯指示模拟);第七步:沉积相表征(指示克里金插值、序贯指示模拟);第八步:相控参数表征(普通克里金插值、
17、序贯高斯模拟、相控);第八步:相控参数表征(普通克里金插值、序贯高斯模拟、相控);第九步:油气水界面插值;第九步:油气水界面插值;第十步:储量计算;第十步:储量计算;第十一步:模型粗化;第十一步:模型粗化;DirectDirect软件三维地质建模流程软件三维地质建模流程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重点突出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第一:断层建模:利用地震解释的砂层组层面构造及断裂系统,充分结合单井钻遇的断点深度,修改断层模型,尤其是定向井、水平井的轨迹与层面构造的吻合程度。经井点校正后的断面三维模型要符合地质概念。第二:地层格架符合沉积规律:河流相沉积对比要满足河流相“二元结构”的前提
18、下,利用等高程对比模式、相变对比模式、河道砂体下切对比模式、多期河道叠加对比模式逐级开展小层对比与划分。不能完全按等厚进行对比,要按照砂层组-小层-单层-构型-流动单元顺序逐步开展。第三:平面相组合符合沉积模式:在岩芯标定的建立“岩电关系”基础上,识别单井相。充分利用砂层厚度分布图、测井曲线形态、砂地比,在变差函数插值生成沉积相平面图基础上,人机交互修改完善平面相组合,为相控参数建模提供合理的沉积相模型。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思路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思路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第四:声波时差标准化及测井参数二次解释 突出声波时差曲线的质量检查、在“四性关系”基础上建立测
19、井参数解释模型,为参数建模提供消除系统误差、统一刻度下的孔渗参数。其目的是提高三维模型的质量,为数值模拟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参数模型。第五:流体分布受岩性、构造、断层三大因素控制油气水分布规律要满足岩性控制、构造高部位是油及低部位是水、断层对油水的控制。第六:地质储量复算突出各小层地质储量的复算,并与上报地质储量进行对比,找出储量变化的原因。同时加强三维模型地质储量的计算结果与二维储量的对比。第七:三维建模网格设计提前与数值模拟人员结合突出网格方向与主断层走向平行,或者与物源方向一致。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思路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思路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目的:注采井组
20、主力油层三维地质建模(为数值模拟提供三维模型);资料准备:1)井位信息(井口坐标、注采井别、补心海拔高度);2)定向井、水平井的井轨迹(测深、井斜角、方位角);3)测井曲线(SP COND ML1 ML2 RT AC)4)测井解释成果表(砂体数据-砂层顶底深度、油气水解释结论、有效厚度);5)小层或单层地质分层数据(测深);6)测井解释孔渗参数公式;建模前数据检查:1)地质分层-作构造图检查分层的合理性;2)砂层与曲线的匹配检查-砂层厚度决定相、流体、孔渗参数计算;注采井组三维地质建模思路注采井组三维地质建模思路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3)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度大于50%的
21、原因分析?AC曲线的异常值检查;4)依据砂层厚度判断沉积相、流体属性。5)地质储量复算-面积、有效厚度、油气水分布范围、储量参数准备;三维地质建模:1)平面网格设计、二级边界设置-10m*10m;2)构造建模及地层建模-3-4个主力小层;3)垂向网格划分-0.25/0.5m突出层内非均质差异或物性夹层的影响;4)BW 井数据-沉积相、孔隙度、渗透率、净毛比5)相控参数建模;6)三维模型地质储量计算;7)三维模型粗化。注采井组三维地质建模思路注采井组三维地质建模思路5 5、地质建模的步骤:、地质建模的步骤:6.1 6.1 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进行地质建模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进行地质建模6.2
22、 6.2 地质模型规模的级别地质模型规模的级别6.3 6.3 地质模型的基本内容和数字化地质模型的基本内容和数字化6.4 6.4 地质模型中区域的确定地质模型中区域的确定6.5 6.5 地质模型中层段的确定地质模型中层段的确定6.6 6.6 地质模型的储量地质模型的储量地地 质质 模模 型型6 6、三维地质建模流程及技术标准、三维地质建模流程及技术标准6.1 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进行地质建模6.1.1 6.1.1 可根据需要组建大小规模不等的研究组织,多学科共同参与地质建模。参可根据需要组建大小规模不等的研究组织,多学科共同参与地质建模。参加人员应基本来自地质、地震、测井、油田开发、油藏数值
23、模拟、油层物理等主要加人员应基本来自地质、地震、测井、油田开发、油藏数值模拟、油层物理等主要学科。学科。6.1.2 6.1.2 使用不同学科的数据时,应了解其测取的方法、原理和精度,同时应注意使用不同学科的数据时,应了解其测取的方法、原理和精度,同时应注意不同学科的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性的差异。不同学科的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性的差异。6.1.3 6.1.3 应了解、掌握相关学科有关研究报告的观点及结论。应了解、掌握相关学科有关研究报告的观点及结论。6 6、三维地质建模流程及技术标准、三维地质建模流程及技术标准6.2 6.2 地质模型规模的级别地质模型规模的级别6.2.1 6.2.1 基本要
24、求基本要求地质模型建立之前,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在能够充分反映油藏非均质性和复杂性,并地质模型建立之前,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在能够充分反映油藏非均质性和复杂性,并满足模拟区地质特征的研究和不同开发阶段需要的前提下,来确定地质模型规模的级别,可分满足模拟区地质特征的研究和不同开发阶段需要的前提下,来确定地质模型规模的级别,可分为油田级地质模型、储层级地质模型和砂体级地质模型。为油田级地质模型、储层级地质模型和砂体级地质模型。6.2.2 6.2.2 油田级地质模型油田级地质模型6.2.2.1 6.2.2.1 针对整个或部分油藏,能提供其范围内的典型地质情况,以表征宏观非均质性的特针对整个或部分
25、油藏,能提供其范围内的典型地质情况,以表征宏观非均质性的特点。点。6.2.2.2 6.2.2.2 能充分反映构造特征及断层分布、砂体连续性及连通性、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及分能充分反映构造特征及断层分布、砂体连续性及连通性、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及分布、流体类别和分布等主要情况。布、流体类别和分布等主要情况。6.2.2.3 6.2.2.3 必须把储层主要的地质、岩石和流体的特征利用沉积相分析、物理实验和其它方法必须把储层主要的地质、岩石和流体的特征利用沉积相分析、物理实验和其它方法识别、提取出来,并概括、填加到模型中去。识别、提取出来,并概括、填加到模型中去。6 6、三维地质建模流程及技术标准、三维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