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第4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工学]第4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学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抗震 设计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土木工程抗震B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朱俊锋朱俊锋第第4 4章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 四、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四、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五、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五、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基本内容基本内容】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1 1、框架梁的震害、框架梁的震害u震害一般发生在梁端。纵向梁的破坏重于横向梁。在竖向震害一般发生在梁端。纵向梁的破坏重于横向梁。在竖向荷载与地震作
2、用下,梁端承受反复作用的剪力和弯矩,出现荷载与地震作用下,梁端承受反复作用的剪力和弯矩,出现上下贯通的垂直裂缝或者交叉斜裂缝。上下贯通的垂直裂缝或者交叉斜裂缝。u当梁内抗剪钢筋配置不足时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梁端附近当梁内抗剪钢筋配置不足时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梁端附近产生斜裂缝产生斜裂缝;u当梁内抗弯钢筋配置不足时发生弯曲破坏当梁内抗弯钢筋配置不足时发生弯曲破坏;u当梁主筋在节点内锚固不足时发生锚固破坏当梁主筋在节点内锚固不足时发生锚固破坏(拔出拔出)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2 2、框架柱的震害、框架柱的震害u柱顶:在弯矩、剪力、轴力的复合作用下,柱顶周围有水柱顶:在弯矩、剪力、轴力
3、的复合作用下,柱顶周围有水平裂缝或交叉斜裂缝,严重者会发生混凝土被压碎,箍筋拉平裂缝或交叉斜裂缝,严重者会发生混凝土被压碎,箍筋拉断,纵筋受压屈曲呈灯笼状。断,纵筋受压屈曲呈灯笼状。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绵竹市武都镇某建筑底层柱上端破坏绵竹市武都镇某建筑底层柱上端破坏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u柱底:震害相对于柱顶较轻。柱底:震害相对于柱顶较轻。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u短柱短柱(柱剪跨比不大于柱剪跨比不大于2 2或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小于或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小于4 4的的柱柱):刚度较大,分担的水平地震剪力大,而剪跨比较小,容:刚度较大,
4、分担的水平地震剪力大,而剪跨比较小,容易导致脆性剪切破坏。易导致脆性剪切破坏。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u角柱:处于双向偏压状态,受结构整体扭转影响大,受力状角柱:处于双向偏压状态,受结构整体扭转影响大,受力状态复杂,而受横梁的约束相对减弱,震害比内柱严重。态复杂,而受横梁的约束相对减弱,震害比内柱严重。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3 3、梁柱节点破坏、梁柱节点破坏u在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处于剪压复合应力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处于剪压复合应力状态。态。u当节点约束箍筋过少或梁筋锚固长度不足时,会出现交叉斜当节点约束箍筋过少或梁筋锚固长度不足时
5、,会出现交叉斜裂缝,导致剪切破坏。裂缝,导致剪切破坏。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4 4、填充墙的震害、填充墙的震害u破坏原因:墙体受破坏原因:墙体受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墙体与框架缺力小,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乏有效的拉结。u破坏规律:框架结破坏规律:框架结构的下部填充墙破坏构的下部填充墙破坏重于上部重于上部(框架结构的框架结构的变形为剪切型,下部变形为剪切型,下部层间变形大层间变形大)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二、框架结构
6、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1 1、框架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框架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结构结构类型类型非抗震非抗震设计设计设防烈度设防烈度6 6度度7 7度度8 8度度(0.20g)8 8度度(0.30g)9 9度度框架框架706050403524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注: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板的高度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板的高度(不包括局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部突出屋顶部分);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超
7、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的加强措施。2 2、框架结构房屋适用高宽比、框架结构房屋适用高宽比 结构体系结构体系非抗震非抗震设计设计设防烈度设防烈度6 6度、度、7 7度度8 8度度9 9度度框架框架5 54 43 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3 3、框架结构抗震等级、框架结构抗震等级u抗震等级: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抗震等级: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别将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抗震设计,以体现在同样烈别将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8、进行抗震设计,以体现在同样烈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不同场地条件有不同的抗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不同场地条件有不同的抗震要求。震要求。结构类型结构类型设防烈度设防烈度框架框架结构结构6 6度度7 7度度8 8度度9 9度度高度高度(m)(m)24242424242424框架框架四四三三三三二二二二一一一一大跨度框架大跨度框架三三二二一一一一u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的框架。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3 3、框架结构抗震等级、框架结构抗震等级u抗震等级: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抗震等级:根据结构
9、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别将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抗震设计,以体现在同样烈别将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抗震设计,以体现在同样烈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不同场地条件有不同的抗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不同场地条件有不同的抗震要求。震要求。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u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u
10、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4 4、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 (1)(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时不应小于于100mm;高度超过;高度超过15m时,时,6 6度、度、7 7度、度、8 8度和度和9 9度分别每增度分别每增加高度加高度5m、4m、3m和和2m,宜加宽,宜加宽20mm。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u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
11、响,将建筑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4 4、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u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2)(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确定;的结构类型确定;4 4、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 二、框架结构
1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u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3)(3)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屋高度确定。(4)(4)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4 4、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u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
13、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5)(5)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宽度。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宽度。(6)(6)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要求。要求。5 5、框架结构布置、框架结构布置(1)(1)框架结构中,框架应双向设置,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框架结构中,框架应双向设置,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
14、。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2)(2)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5 5、框架结构布置、框架结构布置(3)(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梯间、水
15、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5 5、框架结构布置、框架结构布置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4)(4)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u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9 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
16、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68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柱截面在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该方向宽度的1/4。5 5、框架结构布置、框架结构布置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5)(5)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u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u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而造成的结构扭转。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而造成的结构扭转。(6)(6)框架单独柱基
17、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框架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基础系梁:l一级框架和一级框架和IVIV类场地的二级框架;类场地的二级框架;l各柱基础底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压应力差别较大;各柱基础底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压应力差别较大;l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l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或严重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或严重不均匀土层;不均匀土层;l桩基承台之间。桩基承台之间。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6 6、框架结构设
18、计原则、框架结构设计原则(1)(1)强柱弱梁强柱弱梁u强柱弱梁:使框架结构塑性铰优先出现在梁端而非柱端的强柱弱梁:使框架结构塑性铰优先出现在梁端而非柱端的设计原则和要求。设计原则和要求。(2)(2)强剪弱弯强剪弱弯u强剪弱弯:使构件中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对应的剪力低于强剪弱弯:使构件中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对应的剪力低于该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能力的设计要求。该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能力的设计要求。(3)(3)强节点弱构件强节点弱构件u强节点弱构件:使连接节点的抗弯、抗剪、抗拉等承载力强节点弱构件:使连接节点的抗弯、抗剪、抗拉等承载力大于构件承载力,保证节点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保证结大于构件承载力,保证节
19、点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保证结构整体性的设计要求。构整体性的设计要求。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1 1、框架计算单元、框架计算单元u计算单元:取相邻两框架柱距的一半。计算单元:取相邻两框架柱距的一半。l横向承重方案:取横向框架作为计算单元,认为全部竖向横向承重方案:取横向框架作为计算单元,认为全部竖向荷载由横向框架承担。荷载由横向框架承担。l纵向承重方案:取纵向框架作为计算单元,认为全部竖向纵向承重方案:取纵向框架作为计算单元,认为全部竖向荷载由纵向框架承担。荷载由纵向框架承担。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1 1、框架计
20、算单元、框架计算单元u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各方向的水平力全部由与该方向平行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各方向的水平力全部由与该方向平行的框架承担,与该方向垂直的框架不参与工作,即横向水平的框架承担,与该方向垂直的框架不参与工作,即横向水平力由横向框架承担,纵向水平力由纵向框架承担。力由横向框架承担,纵向水平力由纵向框架承担。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u水平力为风荷载时,每榀框架只承担计算单元范围内的风水平力为风荷载时,每榀框架只承担计算单元范围内的风荷载值。荷载值。u水平力为地震作用时,每榀框架承担的水平力按各榀框架水平力为地震作用时,每榀框架承担的水平力按各榀框
21、架的抗侧移刚度比例分配。的抗侧移刚度比例分配。1 1、框架计算单元、框架计算单元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2 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1)(1)分层法分层法u基本假定:基本假定:l框架的侧移忽略不计,即不考虑框架侧移对内力的影响;框架的侧移忽略不计,即不考虑框架侧移对内力的影响;l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它层梁、柱内力的影响忽略不计,仅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它层梁、柱内力的影响忽略不计,仅考虑对本层梁、柱内力的影响。考虑对本层梁、柱内力的影响。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2)(2)弯矩
22、二次分配法弯矩二次分配法u假定:某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对与该节点相交的各杆件假定:某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对与该节点相交的各杆件的远端有影响,而对其余杆件的影响忽略不计。的远端有影响,而对其余杆件的影响忽略不计。u计算时,先对各节点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并向远计算时,先对各节点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并向远端传递端传递(传递系数均取传递系数均取1/2),再将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再将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整个弯矩分配和传递过程结束。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整个弯矩分配和传递过程结束。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u计算步骤
23、:计算步骤:l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各跨梁的固端弯矩,并将各节点不平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各跨梁的固端弯矩,并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l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取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取1/2。l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使各节点处于平衡状态。分配,使各节点处于平衡状态。l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相加,得到各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相加,得到各杆端弯矩。杆端弯矩。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
24、3 3、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1)(1)反弯点法反弯点法u基本假定:基本假定:l梁的线刚度无限大,节点不发生转动。梁的线刚度无限大,节点不发生转动。l各柱反弯点位置固定:底层柱反弯点距柱底嵌固端各柱反弯点位置固定:底层柱反弯点距柱底嵌固端2/3柱高柱高处,其余各层柱反弯点均位于柱高处,其余各层柱反弯点均位于柱高1/2处。处。l不考虑梁、柱的轴向变形,同一层各节点水平位移相等。不考虑梁、柱的轴向变形,同一层各节点水平位移相等。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三、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2)(2)改进反弯点法改进反弯点法(D(D值法值法)u柱的侧
25、移刚度不仅与柱本身线刚度和层高有关,而且还与柱的侧移刚度不仅与柱本身线刚度和层高有关,而且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柱的反弯点高度不是定值,随梁柱线刚度梁的线刚度有关;柱的反弯点高度不是定值,随梁柱线刚度比、该柱所在层位置、上下层梁间的线刚度比、上下层层高比、该柱所在层位置、上下层梁间的线刚度比、上下层层高一级房屋总层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级房屋总层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212ciDh称为柱的侧移刚度系数,反映了节点转动降低了柱的抗称为柱的侧移刚度系数,反映了节点转动降低了柱的抗侧移能力。侧移能力。u优点:考虑了节点转动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考虑了柱优点:考虑了节点转动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考虑了柱反弯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