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辛弃疾词两首》教学实录.docx

  • 上传人(卖家):田田田
  • 文档编号:370339
  • 上传时间:2020-03-1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8.6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辛弃疾词两首》教学实录.docx》由用户(田田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 实录 下载 _其它资料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辛弃疾词两首教学实录【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3、通

    2、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

    3、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

    4、示范朗读呢?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

    5、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

    6、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

    7、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

    8、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5、全体女生朗读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全体男生朗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 乐于归隐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 雄才大略桓温 叹时

    9、光流逝、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 乐于归隐_(正)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 雄才大略_(反)桓温 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

    10、,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

    11、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

    12、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

    13、实的心跳。八、小结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九、课后作业师: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九、板书:上片:江月山景落日 断鸿动作:看、拍、会、登下片:张翰 乐

    14、于归隐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刘备 雄才大略桓温 叹时光流逝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作者:辛弃疾牡丹江市第二中学语文组 皇彦革教学过程: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上课我就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典故”?生:就是经典故事吧!师:有道理!生:典故就是作者用一段故事、寓言、成语等等,来表达一种思想,就像寓言故事差不多,告诉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等。师:说得很好,很具体!生: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280页!(生笑)师:很好,能及时查阅词典,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这位同学说到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事物,这个定义告诉

    15、我们那些关于典故的信息呢?生:典故经常运用在诗文中!师:很好,再加上刚才同学的意见,我们就能明确典故在诗文中会启迪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典故总是蕴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内容,它的背后,常常牵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蕴深情的,或者哀惋的,或者壮烈的,或者凄惨的故事。使用典故必然地将唤起读词人与典故蕴涵相应的感情的共鸣,从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就用了很多典故,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板书题目、作者)师:首先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词!(领起)生:(齐读)师:在刚才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我听

    16、到有一个字是两个读音,就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是b(毕音)还是f,到底读那个音,同意b的同学请举手!那个同学能说说为什么读b的音,你从哪里得到的依据?生:昨天预习的时候,网上看到的,但也有说是读f音的,现在我不能确定读什么。师:好,请坐!能知道积极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说,我从另外的途径知道的,确定一点的答案?生:在宋词鉴赏辞典上看到的,上面说应该读b音。师:好,请坐!我们学习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这个字在古籍作品中的注音是b,这首词中也应该读“(b)佛狸祠下”。可见大家的预习是非常认真的!还有一个地方,大家在读的时候也是有一点问题的,就是在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17、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停顿是“封狼居胥”,大家想想,这里应该怎样停顿呢?生:这句话应该读“封狼居胥”。因为“狼居胥”是个地名,“封”是动词。汉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这件事。师:很好,他注意到了文章下面的注释内容。能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断句,这很好!所以大家在今后的预习中应该多注意作品的内容。提到了内容,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朗读的时候,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词中用了很多典故。现在,请大家再一次阅读这首词,看一看,这首词中用了几个典故?生:(默读,思考)师:谁先来回答?生:孙权;寄奴,刘裕的小名;廉颇师:好,他的思路很敏捷!他说了三个典故。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生:我认为有四

    18、个,还有一个就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失败,就是词中的“元嘉草草”。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我觉得有七个典故!分别是:孙仲谋处、寄奴、想当年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廉颇。师:他说有七个。我想问一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对谁的描述?生:刘裕!应该是六个典故!师:他及时修改了自己的答案,敢于自我否定,这是需要勇气的!大家想,他刚才的回答还有没有破绽?他说是六个典故,还有说三个、四个的,你同意吗?同学们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尝试,尝试其实就是一种挑战,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自信的表现!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故。师:为什么?

    19、生:这句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师:这位女同学语言十分坚定,她很自信!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她说是五个典故。生:(一部分肯定,一部分沉默)师:那让我们从前到后数一下吧,他们是: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指的是拓跋焘、还有廉颇,看来真的是五个典故。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告诉我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好,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自己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词中每个典故的内容!生:第一个是:孙权带兵打败曹操的军队;第二个是:刘裕为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第三个是:元嘉年,刘义隆没有准备好就草率出兵,结果“赢得仓皇北顾”;第四个是:拓跋焘击败宋文帝,在瓜步山建立行宫;第五个是:说廉颇年纪大了,不能

    20、打仗了。师:好,他回答得条理很清晰,语言很流畅!可是,我刚才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生接)生:用一句简洁、完整的话来概括!师:那看来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不够简洁、不够概括!谁能再来说说!生:第一个是:无觅英雄孙仲谋;第二个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第三个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第四个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第五个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师:这个同学是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的概括,可是我刚才是说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哪位同学还能来尝试一下!看来用词精炼准确也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有点理解古人为什么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了!生:第一个是:孙权败曹军;第二个是:刘裕建政权;第三个是:刘义隆望敌而逃

    21、;第四个是:佛狸击败宋文帝;第五个是:没有概括出来。师:第五个典故是没有概括出来!(生笑)不过这个同学概括得已经很好了,她的用词多么简练啊,而且还非常准确!谁能把第五个典故概括出来!真理的形成正是像同学们这样的探讨中得来的!生:年老廉颇不得重用。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比较好的掌握了这首词的五个典故。以前很多评论家在品评辛弃疾的作品的时候说,辛词用了太多的典故,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看来辛词中的典故却没有难倒我们的同学,看来大家是很善于思考的!同学们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词,又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很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这首词的题目上。我们知道“永遇乐”这是词的词牌(生答),“京口

    22、北固亭怀古”才是这首词的题目(生答)。以往的学习告诉我们,词和诗经一样,在题目的选择上往往就是它的第一句话,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是,这首词却有一个十分明确的题目,再想一下,卜算子咏梅。在词里面,单独命题的时候不多,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一般就比较明确了!这首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在什么地方(京口),做什么(怀古)!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大家刚才概括的典故,有几个典故是在京口发生的?生:我觉得应该是两个,一个是孙仲谋,他在京口建立了吴郡,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一个是寄奴,就是刘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了政权。师:他说是两个,如果只有孙仲谋

    23、和刘裕,那么其他的几个典故中的人是不是作者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呢?生:(摇头)师:很多同学都摇头,说不是。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生:孙仲谋和寄奴他们两个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个典故都联系起来了。师:我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他是说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的。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身世经历?生: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

    24、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降,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准水,到达建康(南京)。渡江之后,他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他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

    25、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于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这首词。师:今天我们又一次见识了杨金霖同学广博的文学史学知识!生:(掌声)师:这样看来词人并非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诗歌具有想象和联想的特点,但必须要注意联想和想象的辐射点,这些典故的辐射点就是京口这个地点。如果脱离了想象的辐射点,那就叫胡思乱想了。诗歌的想象力很不好培养,也正是刚才那位同学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辛弃疾运用典故的功力是极强的。还要注意一句话“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其中的“扬州路”是扬州的道路吗?生:路是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概念,“扬州

    26、路”就是扬州行省。师:她告诉我们“扬州路”是个行省。扬州和京口是一个地点吗?生:不是。师:那这两个地点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生:大概是京口就在扬州这个行省内。这是还不成熟的观点!(生笑)师:你很大胆,有质疑精神!好,请坐。还有其它的意见吗?生:在京口这个地方望见了扬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师:这位同学在这里提到了一个“望”字,词中也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个“望”字就使作品的意境阔大起来!作者没有局限于这个小小的亭子之上,而是联想到很多的内容;一个“望”字,使作品有了远与近的意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好,刚才我们一起把作品的典故串了一下,把作品中的地点也串联了一下。哪位

    27、同学能大胆的用你的语言把这首词的内容陈述一下!(提示:通过你的联想和想象把作品的内容陈述一下)(激发:现在需要同学们大胆的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了)生:很有感情的陈述了内容(上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下片)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

    28、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表达,感情很充沛!我们注意到在这个同学陈述的时候,有很多词之外的内容。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跳跃性!句与句之间不是很严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附加一些成分,才能把诗歌的意境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现在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掌握了,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细节我们也是要斟酌的。比如,词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你写“江山”用“千古”修饰吗?如果把“千古”换成了

    29、“千里”好不好?生:没有千古好,因为词的主题是怀古!他要站在京口联想到以前的很多典故,所以用“千古江山”比较好。师:这个同学告诉我们,辛弃疾之所以写“千古江山”是为了体现他的怀古之意!而这个“古”字更把时间的延续性给了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江山依旧,时间变化了!也才有了后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这就像“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词中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有一种时空磅礴之美!这就是说,我们要注意词的细节问题。起句短短的一句话,既点明了时间的线索,又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即“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这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常说到的“凤头、猪

    30、肚、豹尾”。下面我们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结尾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生:这是一个疑问句,以疑问结尾反映了作者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他是自比廉颇。师:哦,你说是自比廉颇。那廉颇这个典故是悲剧还是喜剧?生:悲剧师:好,请坐。如果说这个作品的起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已经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又自比了,看来作品是以悲结束的。这个“凭”字怎么来理解呢?生:我觉得应该是不服老,不服输。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辛弃疾是说,现在连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人都没有了。凭是靠的意思,就是靠谁来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以

    31、此来表现自己比廉颇的处境更加悲凉。师: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谈谈自己的观点?生:我赞同后一个同学的意见。因为在当时,廉颇已经老了,但赵王还想用他,派人去问他的身体情况。虽然廉颇最后没有被任用,但是辛弃疾的情况是朝廷已经没有再任用他的意思了,借此表现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师:好,请坐。我也比较赞同后面这种说法,他把这种悲凉加深了。辛弃疾在写了这首词之后两年就愤然离世了。这样我们才理解,当年他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极为悲愤的!廉颇那么老,不管有没有起用,还有人去问一问,可现在谁能问一问我呢!表现了辛弃疾悲凉的情怀!好,上面我们通过作品的起句和尾句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写、讲板书)一个“望”字用远和近的地

    32、点变化引发了他对当世的感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个“古”字点明了时间线索,由孙权到刘裕到刘义隆,并暗指了现在的南宋天下,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的变化。所以,这首词的主旨应该是怀古伤今之作。它不是简单的咏叹今天,而是伤今!这样,我们就比较好的理解了这首词的主题。好,我记得有人曾说过:成熟的文学,往往是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虽然我不确定这句话是否准确,但我却深有体会,不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不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都给了我这样的感叹!所以希望同学们学会品味悲剧,当然我不是让大家感受其中的悲伤,而是让大家读懂悲壮!在悲壮中感受这些人爱国爱民的情感!好,现在让我们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来重读这个作品。(领起)生:(齐读)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同学情绪都很激昂!大家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对词的阅读中,这也是诗词很好的鉴赏方法。下面谁能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朗诵一下这首词?生:(很踊跃)(读得很好)(掌声)师:好,我们再一次跟着这位同学感受了辛弃疾那悲愤的情怀,真为辛弃疾的报国无门而叹息。不过,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我们正坚定地奔向我们梦想的大学校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辛弃疾词两首》教学实录.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033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