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逍遥游》名师获奖课例赏鉴.docx

  • 上传人(卖家):田田田
  • 文档编号:370336
  • 上传时间:2020-03-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1.3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逍遥游》名师获奖课例赏鉴.docx》由用户(田田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逍遥游 逍遥 名师 获奖 赏鉴 下载 _其它资料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逍遥游课例赏鉴【课例实录】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对逍遥游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大致了解了文意。那么,今天让我们走入文本深处,一起来探寻,在这短短的三段文字中,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要解读其中的玄机,我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也就是于全文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这意象是什么呢?(生思索)生1:大鹏吧!我们从一开篇就看到了它,作品讲的就是关于它的寓言故事。师:聪明,正是这只大鹏带我们一起去探求庄子笔下的“逍遥”境界,这一意象就是全文的穴位所在!那么庄子又是怎样描写这只大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并大声地朗读出来,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

    2、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1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来说说。(生交流1分钟)生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点出大鹏是从何物变化而来的,说明它变化神奇莫测的特点。生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说明它形体硕大无比。生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一句描写它奋起而飞时的气势,体现了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壮美。生5:“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它不仅奋飞时气势壮美,而且迁徙时也磅礴壮观。师:好!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开篇的三句话,再度领略一下这只

    3、来历不凡、一飞冲天的巨鸟飞翔的雄姿吧。(生朗读“北冥有鱼其翼若垂天之云”)师:读得不错,但如果感情再充沛些,就更能体现大鹏鸟展翅高飞的气势。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在表现大鹏的同时为何又要加入“蜩”与“学鸠”的一段描写?生5:作者用“蜩”“学鸠”是为了反衬鲲鹏的志向高远、气质超凡,非蜩与学鸠这样的小动物所能理解!师:你是根据哪句话得出上面的结论的呢?众生:因为作者说“之二虫又何知”!师:是啊,这确实是一个幻化神奇、志存高远、非一般动物所能比拟的神鸟啊!如果有可能,让你也变成这只大鹏鸟,你愿意吗?为什么?生6:愿意。可以翱翔于九万里高空,那是怎样的惬意啊!生7:愿意。一飞

    4、冲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多自由啊!生8(犹疑状):我不,我不愿意。师:不?很意外的答案。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鹏的就是这篇庄子逍遥游。庄周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一只如此的巨鸟啊!在庄子的眼中,大鹏威武壮美,有着高远的理想,可见庄子对大鹏这一形象寄予的深情厚爱。你竟然说“不”,这是为什么呢?生8:因为无论它多么神奇,它也只是一只鸟而已,作为一只鸟它并不是绝对自主的。师:嗯,有意思,还有没有同学跟他观点一致?(生低声交流)生9:我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从行文来看,庄子认为大鹏根本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师:看来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他关注到文章的题目了。不过,大鹏南徙时可是“水击三千里”,“抟

    5、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气势是何等的磅礴,这一“击”一“抟”就是“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还不逍遥吗?众生:不!它要靠巨风才飞得起来,没有巨风它寸步难行!师:能引文为证吗?生10:文中第一段说,“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海运”即海动,海动必有大风;“扶摇”是旋风,而“六月息”就是六月的大风。这些都说明没有风,大鹏就无法翱翔,就谈不上逍遥游。师:那你们认为怎样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生仿佛有些犹豫,不知怎么作答)师:看来我们还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逍遥”是一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悠远舒长的意境。根据课文后的注

    6、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指的是优游自在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那么,根据这个词义,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鲲鹏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了吧?谁能结合文中的语句再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生11:文中说大鹏“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些都是说明大鹏虽然能在九万里高空翱翔,没有阻碍,看似自由自在,其实它还需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它寸步难行!师:很好。那么庄子有没有在第二段中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众生:没有。第二段的内容是第一段的重复。师:仅是简单的重

    7、复吗?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大家讨论一下。(生讨论)生12:这一段所举的例子不仅有大鹏、蜩、学鸠,还新增了朝菌、蟪蛄、大椿等,进一步突出了小与大的区别。生13:这一段不仅举了自然界的例子,还用普通人与彭祖进行对比,还是为了突出小大之别。生14:这一段大鹏南飞的故事,是从“汤之问棘”的角度重复的。作者可能是想借古代圣贤之口来强调此事。师:同学们的眼光真敏锐,而且观照仔细全面。但是,我们还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这种对“小大之辩”的不厌其烦的重复,究竟要说明什么?(众生小声议论)生15:这一段中所写的事物,归结起来就是大和小两类。根据文意,庄子认为不管你是大是小,是长寿还是短命,都不可能摆脱外在的束缚而

    8、达到完全的自由。师:你的意思是他们都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看来,还是回到了那个初始命题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现在我们来研读文章第三段,一起从中寻找答案吧。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在文章第三段中筛选一下信息,看看庄子为我们写了几类人。(生默读、勾画、筛选信息)师:谁来展示一下筛选的结果?生16:四类人,分别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17:我不同意。作者写道“宋荣子犹然笑之”,可见还有宋荣子。师:也就是说,你不同意把宋荣子跟前面提到的四类人归为一类了。那你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生17:“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应该是官场上的风云人

    9、物吧。宋荣子应该是比较清高的那种人。师:宋荣子“犹然笑之”,他笑什么?生17:他应该笑他们太看重名利,为名所累,为利所困。师:“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和文中所举的哪些例子相类似?生17(看书,思考):应该是“蜩”“学鸠”“朝菌”“蟪蛄”等小生物,他们往往自视甚高,其实鼠目寸光。师: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庄子就肯定了“宋荣子”这样的人?众生:不是。师:为什么?(生议论纷纷)师:大家来思考一下这句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说明宋荣子这样的人心中还有什么观念存在?生13:哦,我知道了,这说明宋荣子内心还是不忘记分清物与我,

    10、荣与辱。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忘却荣辱。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宋荣子之后庄子又写了谁。众生:列子。师:与宋荣子相比,列子道行如何?众生:高多了,他能御风而行,来去自由。师:真的自由吗?众生(先是一愣,然后纷纷摇头):不,不,他还是要依赖于风。师:对了,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犹有所待也”。宋荣子也好,列子也好,不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大椿、彭祖一样吗?虽比众小高一等,仍然“有所待”,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啊!现在让我们请一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作品的最后两句话,为我们解开“逍遥游”的谜底吧。(请一生朗读“若夫乘天地之正圣人无名”)师:你读后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了吗?(朗读的学生怯生生地摇了

    11、摇头)那么谁来说说他的理解?生11:庄子的“逍遥游”应该是指摆脱一切束缚,顺应六气变化,在宇宙间来去自如的境界吧。师:哦,也就是遨游太空了。(众生笑)那最后一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该怎样理解?(众生思考)生15:看来,庄子要告诉我们,他这里所说的“逍遥游”并不是遨游太空,而是提醒我们要抛开名利思想。师:观点从何而来?生15:庄子不是说了吗?“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忘记自己的人,“神人”就是抛弃功名的人,“圣人”就是无视荣辱的人。这就是“无己”“无功”“无名”吧。师:漂亮!同学们的发言实在精彩。所以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是“至人”,无欲无为抛弃功名利禄

    12、的是“神人”,隐姓埋名鄙视是非荣辱的是“圣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庄子所谓的“有待”和“无待”,应该是说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束缚了人,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了。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对于庄子的思想,对于“逍遥游”,你们能接受吗?有怎样的看法?生18:我蛮佩服庄子的,他的想象非常大胆。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内就是外,荣就是辱,人不要去分辨它。但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就更佩服庄子了。生12:我个人觉得这种“逍遥游”是

    13、难以实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认为那是太空、太虚的理想。生13:我不这样认为。“逍遥游”,应该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境界,是一种抛弃功名利禄、精神完全自由的最高境界,而且在充溢着物欲气息的当下,这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师:我来发表一下我的观点。俗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子的思想,消极地看是消极避世、全身远害的养生之道;而积极地看,则是“判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至刚至柔的“人情化”的宇宙论,抛开物质的束缚,达到精神的自由,用他开阔的眼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他看来,不是人的物质条件束缚了人自身,恰恰相反,是人的思想束缚了人自身,因而无法达到“逍遥游”。他

    14、所追求的“逍遥游”并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自由。庄子生活在一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其在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就借助于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表达自己无欲无求、保持恬淡宁静心境的思想。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虽然充满理想主义,但其内蕴实质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非凡的启示。如果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课领悟到庄子精神境界之美并有所感悟,我想,我就已经满足了。【执教感言】该篇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然而庄子“逍遥游”的绝对境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混沌,不知所云;庄子的写作风格也会给人一种荒诞可笑、故弄玄虚的感觉。因此,课前我反复阅读文本,试着从学生的角度

    15、去体会他们产生误解的根源,并尝试寻找正确解读的钥匙。赛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为本节课铺平了道路。一开始,我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也很没底气,我一直纠结于我是否对文言知识的处理太过淡化。然而最终我还是坚持了最初的设想。我认为,教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文言教学的唯一任务,甚至不是重要任务,重要的是如何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思想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捕捉和领悟文本的内蕴,给他们以思想的启迪。新课标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更大程度地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我从一开始的导入着手,处处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找出赏析文中意境的钥匙。

    16、分析文本环节,我针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设计了层层跟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找出文中生动的句子后说出自己的感想,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对庄子思想的正确感悟理解。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文言的一个有效手段诵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诵读分析,自主探寻、归纳,得出结论。从整堂课来看,学生活动的反响较好,学生有话说,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个别同学的发言更是大胆质疑,精彩独到。这更让我感受到了新课标下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我也为此感到骄傲和庆幸。“三笑”突破逍遥游逍遥游一文,先是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后来调整到第四册,这样的“位移”说明了这篇课文的

    17、难教和难学,但即使作了这样的调整,还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出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我想,如果学生眼前的“混沌”能够膨胀为宇宙的清澄,那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课堂上也就能够达到学习的“逍遥”境界。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教

    18、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我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范读全文前,我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读毕,师:蜩与学鸠

    19、为什么要笑鲲鹏?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读完,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生:同样是反对、反驳。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20、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师: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读完,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

    21、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生:也都作了否定。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逍遥游》名师获奖课例赏鉴.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033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