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卷)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考卷)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田田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卷 【考卷】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高中 湘教版 地理 必修 第三 自然地理 环境 整体性 差异性 同步 测试 3.2 下载 _湘教版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读下图,回答12题。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A水文 B生物 C地貌 D气候答案:B解析: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3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地形 B人类活动C气候 D生物答案:D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
2、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4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答案:B解析: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3、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差D水分条件差答案:A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6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答案:C解析: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7以地理环
4、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答案:A解析:见下图8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答案:C解析:自然环境的要素还有动物、人类等,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极不协调的现象。地域差异为差异性,而不是整体性。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到今的
5、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导致该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生物C地形 D人类活动10在阶段,该大陆东侧最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9.C10.D解析:从图中地理环境的演变可知,该大陆随着地形的不断隆起,植被、气候等要素随之发生变化。45纬线位于西风带内,山地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最可能形成温带荒漠环境,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112题。11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
6、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答案:A解析: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植被这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故A项正确。本题只涉及一个区域,B、D项错误。图中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并未产生新功能,C项错误。12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各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
7、性 B整体性C开放性 D生产功能答案:B解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砍伐植被、开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综合题(共16分)13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
8、题。(8分)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12345678910111213老叶1 6263 1123 0023 3222 8111 5162 3921 7282 9193 4883 1382 5852 191成叶1 3412 4222 0252 0251 9969931 2461 0311 6782 2532 2242 1451 837嫩叶6201 2781 2671 7331 3234727496738861 6659951 2501 125土壤pH5.104.164.674.344.706.025.425.694.954.054.514.334.48(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9、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A矿物质 B有机质C水分 D空气(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_作用。(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正、负、不)相关。(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答案:(1)A(2)主导(3)负(4)酸性解析:(1)土壤中的矿物成分主要来自矿物质。(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4)由材料可知,土壤pH值越小,则茶叶锰含量越高,因此,茶树适宜种植在酸性土壤中。14下图为土壤与
10、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1)填写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含义。表示绿色植物的_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和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温_,土壤冻结时间_,微生物作用缓慢,使_积累起来。(3)简要分析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答案:(1)光合矿物质(矿物养分元素)(2)降水(水分)气温(热量)低长有机质(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