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环境地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地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内容介绍内容介绍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Introduction2.第二章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Earth3.第三章第三章 岩石圈岩石圈 lithosphere4.第四章第四章 大气圈大气圈 Atmosphere5.第五章第五章 水圈水圈 Hydrosphere6.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圈土壤圈 Pedosphere7.第七章第七章 冰冻圈冰冻圈 Cryosphere8.第八章第八章 智慧圈智慧圈 Noosphere9.第九章第九章 复合系统中各圈层的互动与耦合复合系统中各圈层的互动与耦合10.Interacting and Coupling among spheres in th
2、e Complex System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环境 环境系统环境系统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The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s第三节环境地学与环境科学第三节环境地学与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geosciences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环境、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一、发展中的环境概念一、发展中的环境概念哲学角度哲学角度:环境是对中心主体周围的空间事物而:环
3、境是对中心主体周围的空间事物而言的,中心主体与周围环境两者是既相互依存、言的,中心主体与周围环境两者是既相互依存、相互限制,又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相互限制,又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1979):本法:本法所指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所指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成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然和经过人工改造成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自然遗迹、自然保护
4、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村等。(一)环境的时间概念(一)环境的时间概念人类未出现前,环境是相对生物这一主体而人类未出现前,环境是相对生物这一主体而言的。言的。现代环境也是过去历史环境的延伸和继续现代环境也是过去历史环境的延伸和继续(二)环境的空间概念(二)环境的空间概念1.1.地球环境系统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地球环境系统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地球环境系统实质是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地球环境系统实质是由由地表圈层系统地表圈层系统与与内部内部(深部)(深部)圈层系统圈层系统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所谓人地复合系统是说这一环境系统除受所谓人地复合系统是说这一环境
5、系统除受自然法则的制约和影响外,还受人咯社会自然法则的制约和影响外,还受人咯社会经济与政治法则的制约和影响。经济与政治法则的制约和影响。2.2.地球环境系统是日地空间环境系统的组成地球环境系统是日地空间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部分地球环境实际属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星球环地球环境实际属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星球环境境。地球、太阳及其行星体系在宇宙空间。地球、太阳及其行星体系在宇宙空间中复杂的自我运动和相对运动是地球环境中复杂的自我运动和相对运动是地球环境变化多种周期韵律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变化多种周期韵律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地球环境从属于更高级和更为复杂的日地空地球环境从属于更高级和更为复杂的日地空间环境系统的
6、一个组成部分。间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关注的目光,一方面关注人们关注的目光,一方面关注全球环境环境全球环境环境变化变化的机理、的机理、资源资源的合理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及其,及其控制和管理控制和管理的途径和措施的研究;的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另一方面,就是转向另一方面,就是转向地外探测地外探测,寻找地外生,寻找地外生命和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其他类地环境。命和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其他类地环境。二、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解析二、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解析(一)空间框架体系(一)空间框架体系依据地球环境系统物质组成圈层结构及其互依据地球环境系统物质组成圈层结构及其互动、耦合的相关性动、耦合的相关性1.
7、1.地球内部环境系统(包括地核、地幔、岩石圈系统)地球内部环境系统(包括地核、地幔、岩石圈系统)主要研究内容是内部圈层之间发展演化、互动与耦主要研究内容是内部圈层之间发展演化、互动与耦合及其整体性和相关性。合及其整体性和相关性。2.地表环境系统地表环境系统 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土壤圈和智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土壤圈和智慧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慧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对地球表层地理综合体的范围的不同划分:对地球表层地理综合体的范围的不同划分:a.广义广义:上限为大气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上限为大气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顶部岩顶部,平均厚度为,平均厚度为3035
8、km。b.侠义侠义: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的交接面,: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的交接面,是生物和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c.c.钱学森钱学森: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其范围: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其范围大致上至大气对流层、下至岩石圈上部大致上至大气对流层、下至岩石圈上部 。地球表层为地球表层为组成地球系统组成地球系统的岩石圈、水圈、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与人类技术文化圈的大气圈、生物圈与人类技术文化圈的交界交界面面。d.d.地球表层学是地球表层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侠义内容地球系统科学的侠义内容。e.e.美国美国NASANASA所提出的地球系统体系则是地所提出的地球系统体系
9、则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广义理解球系统科学的广义理解。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与内部环境系统比较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与内部环境系统比较相同点相同点:都强调圈层界面过程都强调圈层界面过程(物理的、化(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通学的和生物的)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通过模型的建立对未来地球环境系统行为和过模型的建立对未来地球环境系统行为和全球变化进行预测、报警和预报。全球变化进行预测、报警和预报。不同点不同点:a.a.组成、过程、动力学行为和复杂性与自组组成、过程、动力学行为和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不同织临界性不同b.b.地球内部系统地球内部系统强调内部圈层对地球整体变强调内部圈层对地球整体变化化较长
10、时间尺度行为的理解较长时间尺度行为的理解,更侧重固体,更侧重固体地球较长时间尺度的历史演化过程的研究。地球较长时间尺度的历史演化过程的研究。地表系统地表系统则侧重于地球则侧重于地球近代历史演化过近代历史演化过程和短时间程和短时间尺度的动态变化研究,不仅着眼于地球整体行为尺度的动态变化研究,不仅着眼于地球整体行为和全球变化,也重视区域性演变过程的研究。和全球变化,也重视区域性演变过程的研究。c.动力学机制不同动力学机制不同,地球内部系统地球内部系统主要强调主要强调自然驱自然驱动力动力,地表地表环境系统能量来源于环境系统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以,以及及人类活动人类活动。d.地表环境系统未
11、来行为模型中人类活动是重要驱地表环境系统未来行为模型中人类活动是重要驱动因素。动因素。3.日地空间环境系统日地空间环境系统空间科学家将太阳上层大气、行星际空间、地球空空间科学家将太阳上层大气、行星际空间、地球空间、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上层大气构成的整体间、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上层大气构成的整体系统称为日地空间环境系统。系统称为日地空间环境系统。磁层、电离层和中磁层、电离层和中上层大气称为地球空间环境上层大气称为地球空间环境(Geospace)(二)、时间框架体系(二)、时间框架体系时间框架体系是对地球环境系统过程周期性和时间尺度研究的划分。时间框架体系是对地球环境系统过程周期性和时间尺度研究的
12、划分。地球环境系统科学研究对象是在所有时间尺度上的地球环境地球环境系统科学研究对象是在所有时间尺度上的地球环境 演变。演变。1.1.百万年至几十亿年百万年至几十亿年主要指地球环境形成与演化过程的阶段性。主要指地球环境形成与演化过程的阶段性。2.2.从几千年到几百万年从几千年到几百万年主要是指固体地球由内能驱动并受外力影响的那些不可抗拒的地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固体地球由内能驱动并受外力影响的那些不可抗拒的地球自然环境变化过程。变化过程。3.3.从几十年到几百年从几十年到几百年主要指地表环境系统内运行着两个大类过程:物力气候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主要指地表环境系统内运行着两个大类过程:物力气候过程和生物
13、地球化学过程过程4.4.从几天到几个季度从几天到几个季度主要指由太阳日照和年循环调节等所控制的大气现象主要指由太阳日照和年循环调节等所控制的大气现象5.5.几秒至几小时几秒至几小时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各圈层之间及其内部组成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各圈层之间及其内部组成物质与能量的变化三、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中的环境问题三、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或环境危机是相对于环境的中心主体而言,指环境环境问题或环境危机是相对于环境的中心主体而言,指环境(自然、社会)条件和过程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利于(自然、社会)条件和过程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利于地球生物进化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
14、响等问题。地球生物进化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等问题。(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1.1.第一生物进化和环境危机第一生物进化和环境危机第一生物进化:第一生物进化:有机物有机物 化学能营养物质化学能营养物质 最原始生物最原始生物第一环境危机:第一环境危机:有机物减少有机物减少海洋海洋无氧无氧供给供给2.2.第二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第二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第二生物进化:第二生物进化:有机物有机物 CO CO2 2+H+H2 2O O 化学能有机物化学能有机物 好氧性自养生物好氧性自养生物第二环境危机:第二环境危机:厌氧性自养生物厌氧性自养生物 氧氧3.3.第三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第
15、三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第三生物进化:第三生物进化:好氧性自养生物好氧性自养生物 好氧性异氧生物好氧性异氧生物 多细胞植物和多细胞植物和动物动物 陆地生物陆地生物 哺乳类哺乳类 灵长类灵长类 人类人类第三环境危机:第三环境危机:人类破坏环境人类破坏环境发酵作用发酵作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二)人类发展历史中的环境问题(二)人类发展历史中的环境问题1.1.人类历史初期的第一个环境问题人类历史初期的第一个环境问题原因:可能由于过度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地区的许多物原因:可能由于过度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地区的许多物种,破坏了食物来源种,破坏了食物来源解决办法:迁移解决办法:迁移环境恢复:依靠自组织性加以调
16、整和修复环境恢复:依靠自组织性加以调整和修复2.“2.“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及其环境问题及其环境问题原因:以二百多年前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原因:以二百多年前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许多国家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兴起了使许多国家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兴起了“第二次第二次浪潮浪潮”许多工业化国家盲目增加生产,不惜一切,提高国许多工业化国家盲目增加生产,不惜一切,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因此,民生产总值。因此,“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的兴起和发展使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使社会取得的每一进步,几乎都是以对资源环境的不断索取、掠取得的每一进步,几乎都是以对资源环境的不断索取、掠夺
17、和破坏为代价的。夺和破坏为代价的。解决办法:环境治理解决办法:环境治理环境恢复:不能依靠自组织性加以调整和修复环境恢复:不能依靠自组织性加以调整和修复3.“3.“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及其环境问题及其环境问题第三次浪潮是以第三次浪潮是以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开始的电子工程、生物遗传年代开始的电子工程、生物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兴起的,使工业社会步入到信息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兴起的,使工业社会步入到信息社会阶段。社会阶段。其对环境的重要意义其对环境的重要意义:高新技术革命与应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西亚利用率,从高新技术革命与应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西亚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
18、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高新技术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有利于解决高新技术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有利于解决“第二次浪第二次浪潮潮”产生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环境问题人们对地球环境系统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产生并提出人们对地球环境系统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产生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但但“第四生物进化和环境危机第四生物进化和环境危机”还难以预测。还难以预测。二、地球科学?二、地球科学?(一)地球科学的概念(一)地球科学的概念1.地球科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
19、机制的学问;是研究所有关于地球的科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学问;是研究所有关于地球的科学,包括地球的内部、地表的陆地与海洋,围绕地球学,包括地球的内部、地表的陆地与海洋,围绕地球的大气及气圈以外的太空等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的大气及气圈以外的太空等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广义的地球科学包括了:天文学、太空科学、大气科学、广义的地球科学包括了:天文学、太空科学、大气科学、海洋学、固态地球科学及地球科学系统等部门。海洋学、固态地球科学及地球科学系统等部门。地球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环境紧密结合的基础科学,主要包地球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环境紧密结合的基础科学
20、,主要包含了地质学含了地质学geology、地理学、地理学geography、气象学、气象学meteorology、水文学、水文学hydrology和土壤学和土壤学soil science等领域。等领域。2.2.地球科学的特点地球科学的特点 1 1)宏观与微观(用波浪状镶嵌构造照片举例,用张伯声)宏观与微观(用波浪状镶嵌构造照片举例,用张伯声院士地质科学思维说明);院士地质科学思维说明);2 2)整体性与差异性(人造卫星上看地球,用华北与华南、)整体性与差异性(人造卫星上看地球,用华北与华南、俄罗斯地台与华北地台等事例说明);俄罗斯地台与华北地台等事例说明);3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渐变
21、与灾变举例,如恐龙、)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渐变与灾变举例,如恐龙、EdicalaEdicala动物群绝灭等);动物群绝灭等);4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规律性(用地史古生物演化说)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规律性(用地史古生物演化说明)。明)。(二)学习地球科学的意义(二)学习地球科学的意义 学习地球基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学习地球基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吴阶平吴阶平 院士院士 使人使人“胸襟开阔,知识丰富胸襟开阔,知识丰富”,“地相的错综,地层的地相的错综,地层的累积,以及古生物进化的痕迹,既可了然如在指掌之上;累积,以及古生物进化的痕迹,既可了然如在指掌之上;更能穆然起深远神秘的思想,作
22、人格修养之大更能穆然起深远神秘的思想,作人格修养之大助助”。许寿裳许寿裳 1923 1923 胡适胡适从哲学的角度,体会到地质学、古生物学在形成正从哲学的角度,体会到地质学、古生物学在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上的重要作用。确的时空观上的重要作用。地球科学已成为保障人类生存的科学。发展与普及地地球科学已成为保障人类生存的科学。发展与普及地球科学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荣昌球科学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荣昌盛。盛。郝诒纯院士郝诒纯院士1.1.理论意义理论意义当代自然科学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地球科学当代自然科学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如天体演化、生命的起源、的研究,如天体演化
23、、生命的起源、克隆羊克隆羊、西北大学地、西北大学地质系舒德干教授的质系舒德干教授的“生命大爆炸生命大爆炸”等等。等等。2.2.实际意义实际意义a.a.在寻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有重要作用,如李四光部在寻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有重要作用,如李四光部长发现大庆油田,张伯声院士发现河南巩县小关铝土矿、长发现大庆油田,张伯声院士发现河南巩县小关铝土矿、平顶山煤矿等等;平顶山煤矿等等;b.b.预测预报各类自然灾害,如地震、西安地裂缝、滑坡、沙预测预报各类自然灾害,如地震、西安地裂缝、滑坡、沙漠化、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等;漠化、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等;c.c.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如温室效应
24、,大气、水资源污染等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如温室效应,大气、水资源污染等等。等。d.d.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破除迷信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破除迷信(三)、发展简史与展望(三)、发展简史与展望 1.1.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1(1世纪以前)世纪以前)1 1)中国)中国禹贡、山海经、管子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公禹贡、山海经、管子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元前770-221770-221年年)的最早的有关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的著作。的最早的有关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的著作。水经注水经注著名地学著作(著名地学著作(512-518512-518)。)。梦溪笔谈梦溪笔谈百科
25、全书式的著作(沈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沈括,1031-1031-10951095)。)。包括陨石、地震、矿物、矿床、化石、河流、地下水、海包括陨石、地震、矿物、矿床、化石、河流、地下水、海陆变迁、地形测量、制图等。陆变迁、地形测量、制图等。如: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如: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华北平原的形成华北平原的形成 太行山东麓山崖间的海生螺蚌化石的成因太行山东麓山崖间的海生螺蚌化石的成因 根据化石推测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根据化石推测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 -早于意大利人达早于意大利人达芬奇芬奇的观点的观点400400年年古今类比法古今类比法-早于莱伊尔地质学原理应用的早于莱伊尔地质学原理应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