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题指导(实用!).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3680016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0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题指导(实用!).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题指导(实用!) 年高 语文 专题 复习 温习 论述 阐述 文本 阅读 浏览 答题 指导 指点 指示 实用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题指导一、课程标准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乎。(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2)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二、真题引领(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食客说起中华美食之道,往往喜欢引用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其实,孔子所言的“食不

    2、厌精,脍不厌细”,更侧重于祭祀时饮食的态度而非对味道的追求。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烹饪、碓舂、切肉工艺均相对原始,将“食”做“精”、“脍”做“细”,体现了厨人与食者严肃真诚的态度。孔子的饮食观背后,是其心怀的礼制。礼记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大意即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古代中国对食物的“淡漠”不仅出于食材的积累、交融的缓慢,更在于儒家对口腹之欲的“打压”。一方面,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让士大夫阶层往往远离庖厨而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士大夫阶层仕途通畅,“学而优则仕”也有着丰厚的现实回报。至晚在唐代之前,文人对于饮食之事是少有重

    3、视的。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尤其是宴席之风虽有较大发展,但在盛世文治武功的影响下,士大夫阶层的追求依然在“提笔安天下、马上定乾坤”之中,“烹羊宰牛”式的盛筵并没有孕育出与之相当的饮食文化。唐代盛极一时的烧尾宴,也只是公卿士大夫的盛宴,远非平民百姓所能享受。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导致读书人与日俱增以至于仕途门槛抬高,同时武功疲弱又令多少人壮志难酬;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便鼓励朝臣“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元朝统一后,汉族士人愈加边

    4、缘化。明清易代,朝廷中枢又多为满族垄断,“学而优则仕”的路途不再畅通无阻,文人的兴趣自然而然愈加转向声色犬马。如以“小品圣手”名世的张岱,便在陶庵梦忆中洋洋自得地夸口“越中清馋,无过余者”,从北京的苹婆果到台州的江瑶柱,从山西的天花菜到临海的枕头瓜,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美食竟尝了个遍。又如戏曲大家李渔,一边醉心于梨园之乐,一边也不忘鲜衣美食这一类“家居有事”,并在理论巨著闲情偶寄中加入“饮馔”一部,系统阐述其“存原味、求真趣”的饮食美学思想与“宗自然、尊鲜味”饮食文化观念。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饮食之人”不再被轻贱,于是一大批美食家在清代前半叶应运而生,在这一背景下,“食圣”袁枚登场了。袁枚在与薛

    5、寿鱼书中公然提出“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而他自己则将饮食之道视为堪与周公孔子之为相媲美的事业,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认为诗应直抒心灵,表达真意,这一主张也融合到了饮食中:他认为在烹饪之前要了解食材、尊重物性,注意食材间的搭配和时间把握;他反对铺张浪费,提出“肴佳原不在钱多”,食材之美更在于物尽其用;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强调烹饪理论的重要性,以为中国烹法完全依厨人经验不利于传承,为了给后世食客厨人树立典范,又煞费苦

    6、心撰写出了随园食单这部南北美食集大成之作,再一次为中华美食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随园食单之前,中国历代亦不乏饮食著作,但关于制法的记述往往过于简略,如隋代食经唐代烧尾宴食单之类甚至流于“报菜名”。宋元以降,饮食著作的烹饪方法逐渐明晰,但亦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而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如“须知单”“戒单”中梳理了物性、作料、洗刷、调剂、搭配、火候、器具、上菜等方方面面,“上菜须知”中的“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等,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在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之后,中国饮食文化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之后的百余年里

    7、,帮口菜渐渐发达,“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逐渐成形。(摘编自江隐龙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1下列对文中“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饮食文化跟礼仪关系紧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明饮食活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礼仪要求。B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与国家的强弱并不一致,而与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有较大关联。C中华饮食文化发展中,唐代以前的文人很少重视饮食,跟“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和“学而优则仕”的现实回报有关。D中华饮食文化在明清时代出现了“存原味、求真趣”的饮食美学思想与“宗自然、尊鲜味”的饮食文化观念。【答案】A【解析】A.“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明

    8、饮食活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礼仪要求”错误,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礼记所言大意即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可知,礼开始于饮食活动,而非饮食活动一开始被赋予礼。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食客喜欢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标榜中华美食之道,这八个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孔子时代把饮食做到“精细”并非易事。B两宋时期饮食风气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转折,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朝廷角度来看,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C袁枚将自己的饮食之道当作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媲美的不朽事业,饮宴饱食归来,都派自己的厨子去对方家学习。D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

    9、要物尽其用;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答案】A【解析】B.“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朝廷角度来看,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同时武功疲弱;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可知,两宋时期饮食风气发生转折,从个体角度来看的原因是,文化昌盛和武功疲弱;从朝廷角度来看的原因是,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朝廷鼓励朝臣享乐。并无提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原因。C.“袁枚将自己的饮食之道当作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媲美的不朽事业”错误,根据原文第七段“他自己则将饮食之道视为堪与周公孔子之为相媲美的事

    10、业”可知,袁枚是将“饮食之道”视为堪比“周公孔子之为”的事业,而非将“自己的饮食之道”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比。D.“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错误,根据原文第八段“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可知,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主要表现在“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这一方面,而“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这两方面是袁枚将“性灵说”的主张融入到饮食中的表现。3概括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答案】士人:兴趣从仕途转向饮食,促进饮食发展。技术:中华饮食历史悠久,明清时代饮食技术

    11、得到大发展。理论:长期的实践经验发展成系统理论。【解析】由原文第三段“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同时武功疲弱又令多少人壮志难酬;从朝廷角度来看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便鼓励朝臣。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第四段“元朝统一后文人的兴趣自然而然愈加转向声色犬马。如以小品圣手名世的张岱又如戏曲大家李渔在理论巨著闲情偶寄中加入饮馔一部”可知,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与士人的兴趣转移有关,从两宋开始士人的兴趣从仕途慢慢转向饮食,士人品味美食,阐述饮食美学思想和饮食文化观念,促进饮食发展。由原文第一段“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烹饪、碓舂、切肉工艺均相对原始”、第三段“

    12、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尤其是宴席之风虽有较大发展烹羊宰牛式的盛筵并没有孕育出与之相当的饮食文化。唐代盛极一时的烧尾宴,也只是公卿士大夫的盛宴,远非平民百姓所能享受”、第九段即倒数第二段“宋元以降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如须知单戒单中梳理了物性、作料、洗刷、调剂、搭配、火候、器具、上菜等方方面面,上菜须知中的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等,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可知,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与中华饮食有着历史悠久,明清时代饮食技术发展有关。由最后两段“宋元以降,饮食著作的烹饪方法逐渐明晰,但亦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而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

    13、论的最终蜕变。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在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之后,中国饮食文化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可知,由长期的实践经验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也是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三、“标”“理”“串”速读文本,高考文本怎么读把握论述类文本,理解是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关键词句、作者的基本理念态度以及行文结构是全部拿下三道选择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采用“标理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法:步骤一:标,边读边标关键词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养成“标注”的习惯。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标注关键词句。1关键词(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

    14、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2关键句(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以可

    15、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步骤二:理,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1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概括段落层次含意的常见方式有:(1)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括句及段中的衔接关联句等)。 (2)依据关键词概括。(3)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2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1)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2)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

    16、、并列、对照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步骤三:串,读完文本串思路文本读完后,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和梳理的每段含意及关系,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更利于做论证选择题。读文示范步骤一:标步骤二:理原文标注标注理由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1)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2)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3)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4)“对文学

    17、艺术创作者来说”点明创作对象,命题者可就范围方面来命题。提出本文论述的问题,这往往是论证方面出题时命题者的关注点。(3)以习近平主席的话充当论据来论述问题的重要意义。(4)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才”表条件关系,是命题者在句间关系方面命题的关注点第一段提出问题,运用习近平主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充当论据来论述其重要意义,然后提出本文论点题源定位(2)是第 2 题 A 选项的命题题源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5)然而,(6)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7)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18、(8)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9)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10)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用“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提出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两个条件, 观点明确。命题者可能在论点、论据方面命题。“然而”表转折关系,命题者可能在句间关系方面命题。“许多”表范围,命题者可能在混淆范围方面命题。作家、艺术家的观点,命题者可在说法方面命题。“远远”表明程度,命题者在程度方面命题所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点明时代背景,是命题者在混淆时态方面的命题点。分析议论,观点明确,命题者可在说法方面命题第二段重

    19、点论述了“艺术创作蓬勃生机”的两个条件: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就本段首句所写内容,下文分题源定位(5)是第 1 题 A 选项的命题题源(10)是第 3 题 B 选项的命题题源题源定位(5)是第 1 题 A 选项的命题题源(10)是第 3 题 B 选项的命题题源(9)(10)(11)是第 3 题 A 选项的命题题源(5)(11)是第 2 题 B 选项的命题题源步骤三:串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 分 析 问题”的逻辑顺序行文的。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原文标注标注理由本段首先引 用人民英雄 纪念碑碑文 内容,巧妙衔接了上

    20、下文, 也有力论证 了论点。接着分析论证后 得出结论。本段采用的是 分总关系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 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12)在新中国成立 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是时代的英雄, 是历史的创造者。(13)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

    21、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14)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字, 充当论据,论述“人民”的重要性, 这是命题者在论据的作用方面命题的关注点。“再次”“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表明行文衔接与句间关系,是命题者论证方面命题的关注点。“只有才”表条件关系, 突出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题源定位(12)(13)(14)是第 2 题 C 选项的命题题源(14)是第 3 题 B 选项的命题题源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15)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

    22、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16) 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17)(15)本段第一句话表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也告诉读者本文采用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方法,是命题者论证方面的命题关注点。(16)“无论还是都”是无条件复句,是命题者句间关系和说法命题的关注点。(17)“但”表明与

    23、上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是命题者句间关系命题的关注点;“不妨碍”是否定性词语, 是命题者“肯定否定”命题的关注点第四段第一句是本段中心句,接着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谈创作和情感的关系,实质就是创作和人民的关系题源定位是第 1题 B 选项的命题题源是第 1 题 C选项、第 3 题 C选项的命题题源(16)(17)是第 2 题 B 选项的命题题源步骤三:串这样就能迅速锁定三道题各个选项所 在 的 题源, 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断定第 2 题四个选项的正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1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19)诚

    24、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20),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本段的中心句,是命题者关注点之一。“不是而是”表并列关 系,命题者既关注句间关系,又关注强调点。“诚然”是肯定,是肯定否定方面关注点,“一部分”是范围方面的关注点。“这种认同”是观点和指代方面的命题点。“只有才”表条件关系, 是句间关系的命题关注点;这还是全文的结论句,是观点方面命题的关注点第一句是本 段的中心句, 接着分析写 作现状,以及怎样来解决 现状:做有责任的艺术家。本部分依然 是总分结构, 但分部分采 用了层层递 进的逻辑顺 序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

    25、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22)(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8)是第 2 题 D 选项的命题题源(18)(19)是第 3 题 D 选项的命题题源(20)是第 1 题 D 选项的命题题源(22)是第 3 题 B 选项的命题题源(21)(22)是第 1 题 B 选项的命题题源题源定位四、模拟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 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

    26、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7000 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 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 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

    27、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 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 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 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

    28、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 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9、)A.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C.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也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D.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清晰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B.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C.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

    30、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袪魅与建构。C.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D.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答案:1.C2.B3.C解析:1. C 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分析可知,“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有误,除了中华文明外,还有多元文化以及外来先进文明。2.B 项,结合文本后两节内容分析,“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有误,于文无据。3.A 项,对“礼”的认知与反腐倡廉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B 项,中华文明是依靠“礼”所衍化的制度而传承,并不是“礼”来帮助中华文明祛魅和建构;D 项,“礼的基因仍拖累了文明的进程”有误,最后一段说“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题指导(实用!).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8001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