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二氧化碳》课件(公开课专用)2022年沪教版(20)-2.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奇妙的二氧化碳》课件(公开课专用)2022年沪教版(20)-2.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奇妙的二氧化碳 奇妙 二氧化碳 课件 公开 专用 2022 年沪教版 20 _2
- 资源描述:
-
1、奇妙的二氧化碳PPT课件-(公开课专用)2022年沪教版-(20)你已经知道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1、人的呼吸2、动物的呼吸3、植物的呼吸4、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燃烧产生6、工业废气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联想与启示:我们呼出的气体中约含有4%的二氧化碳;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会有许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冒出;煤、石油、天然气、酒精等物质的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有些灭火器中也装有二氧化碳;人工降雨、舞台烟雾等都要用到二氧化碳。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二氧化碳的状态的变化(1)液态的二氧化碳:举例:装有液态二氧化碳
2、的灭火(2)气态的二氧化碳:举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3)固态的二氧化碳:举例:我们常说的“干冰”干冰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在常压下,温度高于-780C时,雪花状的固态的二氧化碳不需要变成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干冰”的名称也由此得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重,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溶解1L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你能简要叙述一下人工降雨的原理吗?人工降雨的原理:干冰在气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人造云雾,甚至降水。观察与思考 如图2-17所示,打开一瓶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
3、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1、实验现象:汽水瓶中有气泡产生,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现象解释:打开汽水瓶盖,再塞上橡皮塞后,瓶内压强减小,溶解在其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外逸,可以看到有许多气泡通过导管进入试管中,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活动与探究:(1)取两支试管,在试管A中加入2mL蒸馏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它遇到酸性的物质会变红)。在试管B中,加入几小块大理石(或石灰石),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迅速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气管伸入到试管A中(图2-18),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观察紫色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自己动手做实验,指出这个实验能说明什
4、么?实验现象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B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实验原理 1、盐酸与石灰石的反应 盐酸+石灰石 二氧化碳+氯化钙+水 HCl +CaCO3 CO2 +CaCl2+H2O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二氧化碳 +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使其颜色变红的原因解释:将二氧化碳通到含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原来说明生成了酸性的物质。反应生成的酸性物质是碳酸,它是溶解于水的少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活动与探究(2)加热试管A,使试管A中的液体沸腾,再观察颜色是否有变化(图2-19)。自己动手做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实验原理1、反应的原理:碳酸 二氧化
5、碳 +水 H2CO3 CO2 +H2O2、现象的解释: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加热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石蕊试液重新变成紫色。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举例: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2、分解反应举例:碳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交流与讨论 根据你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请举一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实例。二氧化碳与灭火 人们经常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来作灭火剂吗?活动与探究(1)请预测图2-20两个实验的结果。
6、(2)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3)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由此你能否试着说明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实验现象与结论现象:实验1中,燃着的火柴熄灭。实验2中,燃着的蜡烛熄灭。结论: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实验原理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CO3+HCl CaCl2 +H2O+CO2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烧的物质上,使其与氧气的接触面迅速减少,而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原理: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CO3+HCl CaCl2 +H2O+CO2 讨论1、为什么要用向上排空气
7、法收集二氧化碳?2、制取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装置?3、如何检验某集气瓶中已收集有二氧化碳气体?4、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气体的收集方法: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某种气体,主要取决于这种气体的性质。例如,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表2-3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对人的影响 1感到气闷、头昏、心悸 4-5感到气闷、头痛、眩晕 6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简易灭火装置1。水的物理性质如何。水的物理性质如何?(颜色,气味,颜色,气味,状态,溶点,沸点,密度,导电
8、性等。状态,溶点,沸点,密度,导电性等。)2。水、冰、水蒸气相互之间是怎样转化的。水、冰、水蒸气相互之间是怎样转化的?3。无色透明的自来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无色透明的自来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是由什么水是由什么组成组成的的实验实验 通电分解水通电分解水电极电极气体气体体积比体积比 质量比质量比正极正极负极负极氧气氧气氢气氢气1/2 8/1结论结论:水通电分解生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氢气和和氧气氧气水水 氢气氢气+氧气氧气通电通电H2OH2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得:水是由得:水是由氢元素氢元素和和氧元素氧元素组组成的成的O2海水、河水、湖水、
9、自来水、泉水、井海水、河水、湖水、自来水、泉水、井水水,水的名目那么多,其实都是一,水的名目那么多,其实都是一种东西,只是来源不同、里面含的杂质种东西,只是来源不同、里面含的杂质多少不同而已。多少不同而已。是谁首先揭开了水的是谁首先揭开了水的“庐山真面庐山真面目目”呢?呢?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常在朋友们面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常在朋友们面前表演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一个空前表演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一个空瓶子在朋友们面前晃几下,然后迅速地把瓶子在朋友们面前晃几下,然后迅速地把一支燃着的蜡烛靠近空瓶,一支燃着的蜡烛靠近空瓶,“啪啪”的一声的一声巨响,同时瓶口吐出长长的火舌,随后就巨响,同时瓶口
10、吐出长长的火舌,随后就熄灭了,朋友们都瞠目结舌,望着满脸惊熄灭了,朋友们都瞠目结舌,望着满脸惊诧、迷惑的朋友们,普利斯特利得意他说诧、迷惑的朋友们,普利斯特利得意他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瓶子里早已装满两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瓶子里早已装满两种没有颜色的气体种没有颜色的气体氢气和空气。氢气氢气和空气。氢气是个爆炸气,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火就会发是个爆炸气,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火就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出巨大的声响“爆鸣爆鸣”。这种混合气。这种混合气体,在化学上叫爆鸣气。体,在化学上叫爆鸣气。有一次,当他又表演完这个实验后,有一次,当他又表演完这个实验后,无意中发现瓶壁上有不少水珠,普利斯无意中发现瓶壁上有不少水
11、珠,普利斯特利起初以为是瓶子没有擦干,于是他特利起初以为是瓶子没有擦干,于是他用干燥的瓶子,又重新做了几遍。可一用干燥的瓶子,又重新做了几遍。可一次又一次的结果表明:氢气在空气中燃次又一次的结果表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将生成水。换句话说:水是氢、氧两烧将生成水。换句话说: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种元素组成的氢气氢气+氧气氧气 水水点燃点燃H2OH2O2得:水是由得:水是由氢元素氢元素和和氧元素氧元素组组成的成的 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能源,你是怎样想的?1 1水是水是 ()A.A.含有不溶物的液体含有不溶物的液体 B.B.含有可深物的液体含有可深物的液体 C.C.
12、纯净物纯净物 D.D.混合物混合物2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A.氧气氧气 B.B.水水 C C蛋白质蛋白质 D.D.脂肪脂肪 3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A.A.水是水元素组成水是水元素组成 B.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 4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了a a L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
13、,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 ()A.A.a a L L B.B.a a L L C C2 2a a L L D.D.无法确定无法确定5 5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A.无色、无味无色、无味 B.B.能够燃烧能够燃烧 C.C.难溶于水难溶于水 D.D.密度很小密度很小6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A.水电解水电解 B.B.蜡烛燃烧蜡烛燃烧 C.C.呼吸过程呼吸过程 D.D.酒精酒精挥发挥发8 8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置图。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置图。试回答问题:试回答问题:(1 1)电解一段时间后,)电解一
14、段时间后,A A、B B两管水位均下降,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其中 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 。(2 2)A A、B B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小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小于于1 1:2,2,则原因可能有:则原因可能有:;。按水在地球上存在的部位,可将水分为按水在地球上存在的部位,可将水分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植物水、地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植物水、地下水等下水等5 5种类型种类型。按水的纯净程度,可将水分为纯净按水的纯净程度,可将水分为纯净水和含有可溶性物质的水和含有不水和含有可溶
15、性物质的水和含有不溶物的水。溶物的水。按水的硬度,可将水分为硬水和软水按水的硬度,可将水分为硬水和软水 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盐类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盐类物质的含量,即钙盐与镁盐含量的多物质的含量,即钙盐与镁盐含量的多少。少。CaCa2+2+和和MgMg2+2+的总和相当的总和相当10mg10mg CaC1CaC12 2称之为称之为1 1“度度”。通常根据硬度的大小,。通常根据硬度的大小,把水分成硬水与软水。把水分成硬水与软水。8 8度以下的为度以下的为软水,软水,8 81616度的为中水,度的为中水,1616度以上度以上的为硬水,的为硬水,3030度以上的为极硬水。度以上的为极硬水。硬
16、水的危害硬水的危害 人类饮用人类饮用CaCa2+2+、MgMg2+2+浓度过高的水不利于浓度过高的水不利于健康,印染工业用水含健康,印染工业用水含CaCa2+2+、MgMg2+2+的浓度的浓度过大会影响印染的质量,特别是锅炉用过大会影响印染的质量,特别是锅炉用水,硬度过大会因水,硬度过大会因水垢水垢沉积于炉壁而影沉积于炉壁而影响传热甚至引起爆炸。响传热甚至引起爆炸。硬水洗衣时,它与肥皂作用生成硬脂硬水洗衣时,它与肥皂作用生成硬脂酸的钙、镁盐,均为不溶物。这种反应酸的钙、镁盐,均为不溶物。这种反应直到水中钙与镁除尽之后才会终止,到直到水中钙与镁除尽之后才会终止,到这时,肥皂才能起到去污剂的作用,
17、因这时,肥皂才能起到去污剂的作用,因而浪费了肥皂。而浪费了肥皂。(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硬水的软化硬水的软化主要方法:煮沸法:适用于暂时硬主要方法:煮沸法:适用于暂时硬水的软化。水的软化。石灰纯碱法:适于暂时和永久硬水,石灰纯碱法:适于暂时和永久硬水,使其中使其中CaCa2+2+、MgMg2+2+形成形成CaCOCaCO3 3、Mg(OH)Mg(OH)2 2沉淀除去。沉淀除去。水壶底部易结水垢、工厂锅炉发生爆炸、洗水壶底部易结水垢、工厂锅炉发生爆炸、洗过的衣服僵硬等生活现象,其共同的原因是过的衣服僵硬等生活现象,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水的硬度太大纯净水,也称纯水,是人们利用
18、蒸馏、逆渗透、电渗纯净水,也称纯水,是人们利用蒸馏、逆渗透、电渗析等方法对各种地表水,如江河湖泊水及自来水进行析等方法对各种地表水,如江河湖泊水及自来水进行处理,将水中的重金属、微生物、有机盐和微量元素处理,将水中的重金属、微生物、有机盐和微量元素一并去除后所得到的水。一并去除后所得到的水。矿泉水是深埋在地层深处的地下水资源,可能是矿泉水是深埋在地层深处的地下水资源,可能是山涧泉水,也可能是地下水。依据泉水的温度,可将山涧泉水,也可能是地下水。依据泉水的温度,可将矿泉水分为矿泉水分为4 4种类型:冷泉(温度低于种类型:冷泉(温度低于25 25)、温泉)、温泉(252537 37)、热泉()、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