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7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心理学7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家庭生活 中的 人际关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7章章 家庭生活中的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2009.2-第7 章 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2 0 0 9.2-7章章 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v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如何从一个生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一在这一与他人相互作用与他人相互作用(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科学研究的学科v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互之间的情感联系情感联系(类
2、别类别)社会人社会人自然人自然人社会化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死亡死亡家庭家庭学校学校社会社会第第1节节 被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被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第第2节节 自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自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7 章 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社会化的因素(途径、条件)社会化的因素(途径、条件)v孙时进孙时进:社会化的:社会化的途径途径内在途径:内在途径:遗传因素、自主性因素遗传因素、自主性因素外在途径:外在途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工具v13所院校所院校:社会化的:社会化的因素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社会文
3、化、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大众传播媒介、网络v郑杭生郑杭生:社会化的:社会化的条件条件与主体与主体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v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社会化的社会主体社会化的社会主体v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v三字经: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先天因素);性相近,习相远(后天因素)人之初,性本善(先天因素);性相近,习相远(后天因素)社会化的因素(途径、条件)孙时进:社会化的途径人际关系的类型(杨中芳人
4、际关系的类型(杨中芳2005)血缘血缘姻缘姻缘地缘地缘业缘业缘亲子、手亲子、手足、亲族足、亲族夫妻、亲夫妻、亲家家同乡、邻同乡、邻居、街坊居、街坊同事、同同事、同学、同行、学、同行、师生师生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拟亲化拟亲化干亲家、义父母干亲家、义父母自己人化自己人化自己(家)人、熟人、自己(家)人、熟人、陌生人、铁哥们、莫陌生人、铁哥们、莫逆之交、好朋友、普逆之交、好朋友、普通朋友通朋友工具交换工具交换有用人、伙伴、提拔之恩有用人、伙伴、提拔之恩先赋性先赋性既定联系既定联系经验性经验性既定联系既定联系人际关系的类型(杨中芳2 0 0 5)血缘姻缘地缘业缘亲子、手足、1节节 被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被动
5、家庭中的人际关系v含义:指含义:指个体在父母亲为主个体在父母亲为主的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的家庭中的人际关系v中国人在被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中国人在被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五伦十教中的父慈五伦十教中的父慈子孝子孝(仁之根本、基础)(仁之根本、基础)五伦十教中的五伦十教中的兄友弟恭兄友弟恭v杨国枢:杨国枢:孝道的心理学研究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理论、方法及发现理论、方法及发现一、一、前前 言言:“孝孝”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二、二、有关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检讨有关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检讨三、三、孝道之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研究孝道之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研究四、四、孝道之认知结构与发展的研究孝道之认知结构与
6、发展的研究(五、(五、未来孝道研究的方向与课题未来孝道研究的方向与课题(六、(六、结语结语:孝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孝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1 节 被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含义:指个体在父母亲为主的家庭中的同心圆图解同心圆图解已已子子父父祖父祖父曾祖曾祖高祖高祖孙子孙子曾孙曾孙玄孙玄孙同心圆图解已子父祖父曾祖高祖孙子曾孙玄孙一、前言:一、前言:“孝孝”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位v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是以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是以儒家伦理儒家伦理为重心为重心以以行行仁为核心仁为核心仁则以行仁则以行孝为根本孝为根本。v儒家并非仅将孝道视为一种主要的家族伦理,而是扩儒家并非仅将孝道视为一种主
7、要的家族伦理,而是扩而充之,试图使其成为家族以外之广大生活领域中的而充之,试图使其成为家族以外之广大生活领域中的伦理基础,这便导致伦理基础,这便导致泛孝主义泛孝主义的结果(朝两个方向发的结果(朝两个方向发展):展):一是孝的宗教化一是孝的宗教化(神秘化神秘化)二是孝的政治化二是孝的政治化(功利化功利化)v传统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可以说是传统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可以说是以孝立国以孝立国 v时至今日,在各个中国社会内,孝道仍然是日常生活时至今日,在各个中国社会内,孝道仍然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或德行,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孝道中的重要价值或德行,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孝道仍会为中国人所重视
8、仍会为中国人所重视 一、前言:“孝”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二、有关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检讨二、有关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检讨v过去的人文学者在探讨孝道问题时,所着重的过去的人文学者在探讨孝道问题时,所着重的主要是孝道的哲学本质、伦理价值及历史意义主要是孝道的哲学本质、伦理价值及历史意义等,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孝经)等等,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孝经)等v从社会及行为科学的观点研究孝道问题,依其从社会及行为科学的观点研究孝道问题,依其所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所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建立测量孝道的标准化量表,然后用第一类是先建立测量孝道的标准化量表,然后用以探讨孝道与其他心理变项
9、的关系;以探讨孝道与其他心理变项的关系;第二类是编制以个别题目为单位的一般问卷,用第二类是编制以个别题目为单位的一般问卷,用以调查有关孝道的观念、态度及行为;以调查有关孝道的观念、态度及行为;第三类是采用类似第三类是采用类似Kohlberg(1958,1984)的研的研究方法,设计有关孝道的两难故事,据以进行个究方法,设计有关孝道的两难故事,据以进行个别访问,以了解孝道的认知结构及其类型。别访问,以了解孝道的认知结构及其类型。二、有关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检讨过去的人文学者在探讨孝道问题时,三、孝道之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研究三、孝道之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研究v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从现代社会心理
10、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特殊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特殊社会态社会态度度与与社会行为组合社会行为组合,亦即孝道是孝道态,亦即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v以父母为对象的以父母为对象的传统孝道的主要内涵传统孝道的主要内涵v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形成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形成三、孝道之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研究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孝道之社会态度孝道之社会态度v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孝道中之孝道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孝道中之孝道态度主要是发为孝道行为之前的孝思、孝念及孝行,主要是发为孝道行为之前的孝思、孝念及孝行,其心理内容也可分为三个成分或层次:
11、其心理内容也可分为三个成分或层次:v1 孝的孝的认知层次认知层次(孝知孝知):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认识、了解及信念。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认识、了解及信念。v2 孝的孝的感情层次感情层次(孝感孝感):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情绪与感受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情绪与感受(以敬与爱为主以敬与爱为主)v3 孝的孝的意志层次意志层次(孝意孝意):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行为意向或反应倾向。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行为意向或反应倾向。孝道之社会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孝道中之孝道态度主要是以父母为对象的传
12、统孝道的主要内涵以父母为对象的传统孝道的主要内涵v1.敬爱双亲敬爱双亲 9.使亲无忧使亲无忧v2.顺从双亲顺从双亲(无违无违)10.随侍在侧随侍在侧v3.谦亲以理谦亲以理(勿陷不义勿陷不义)11.奉养双亲奉养双亲(养体与养志养体与养志v4.事亲以礼事亲以礼 12.爱护自己爱护自己v5.继承志业继承志业 13.为亲留后为亲留后v6.显扬亲名显扬亲名 14.葬之以礼葬之以礼v7.思慕亲情思慕亲情 15.祖之以礼祖之以礼v8.娱亲以道娱亲以道以父母为对象的传统孝道的主要内涵1.敬爱双亲 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形成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形成v从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性格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几从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性格
13、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几乎所有以特定人、事或物为对象的复杂社会态度乎所有以特定人、事或物为对象的复杂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大都是经由学习与社会化与社会行为,大都是经由学习与社会化(socialization)历程而形成的,孝道态度与孝道历程而形成的,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当然也不例外。行为当然也不例外。v最可能的情形是:孝道态度系由三类因素共同配最可能的情形是:孝道态度系由三类因素共同配合而产生影响。合而产生影响。(1)社会化及学习的方式与强度社会化及学习的方式与强度(2)父母的性格、行为及其他特征父母的性格、行为及其他特征(3)子女的性格、行为及其他特征子女的性格、行为及其他特征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形
14、成从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性格心理学的观点来四、孝道之认知结构与发展的研究四、孝道之认知结构与发展的研究v我们从认知结构与发展的观点所从事的孝道研我们从认知结构与发展的观点所从事的孝道研究,即是以上述之认知结构的观念为基础。孝究,即是以上述之认知结构的观念为基础。孝道是一种道德道是一种道德v为了分别分析有关孝道认知结构各个方面的不为了分别分析有关孝道认知结构各个方面的不同特征,需要一套有系统的分析架构。为了建同特征,需要一套有系统的分析架构。为了建立这样一套概念架构,我们特将立这样一套概念架构,我们特将孝道行动分为孝道行动分为以下六个要素以下六个要素v个体在行孝之前的认知活动中所思考的内容,个体在行
15、孝之前的认知活动中所思考的内容,总是与孝道行动有关。因此,以孝道行动的六总是与孝道行动有关。因此,以孝道行动的六项要素来分析孝道认知活动,当可了解其各层项要素来分析孝道认知活动,当可了解其各层面的认知特征。面的认知特征。四、孝道之认知结构与发展的研究我们从认知结构与发展的观点所从孝道行动的六个要素孝道行动的六个要素v1.行动者行动者:发动或执行孝道行动的当事人,通:发动或执行孝道行动的当事人,通常是为人子女者。常是为人子女者。v2.规范原则规范原则:行动者在执行孝道行动时,所依:行动者在执行孝道行动时,所依据的信念或主张。据的信念或主张。v3.互动对象互动对象:行动者执行孝道行动时的作用对:行
16、动者执行孝道行动时的作用对象,通常是为人父母者。象,通常是为人父母者。v4.肇始原因肇始原因:发动孝道行动的起始条件或诉求动机发动孝道行动的起始条件或诉求动机v5.互动方向互动方向:行动者与行动对象双方间的对应:行动者与行动对象双方间的对应关系或沟通情形。关系或沟通情形。v6.目的结果目的结果:在孝道行动作用下的利益后果。:在孝道行动作用下的利益后果。孝道行动的六个要素1.行动者:发动或执行孝道行动的当事人,五、未来孝道研究的方向与课题五、未来孝道研究的方向与课题五、未来孝道研究的方向与课题六、结语六、结语:孝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孝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六、结语:孝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2节节 自主家庭
17、自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吸引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吸引v2.1 西方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对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的实验研究v2.2 影响人际吸引与否的主要因素包括:影响人际吸引与否的主要因素包括:接近效应(接近效应(propinquity):):Festinger熟悉(熟悉(familiarity):):Zajonc,Moreland,Perlman个人特征:个人特征:才能才能、外貌外貌、个性品质个性品质相似相似(similarity)与)与互补互补(complementarity)v2.3 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婚姻:Sternberg、Leev2.4 杨国枢:杨国枢:中国人人际关系中的缘观中国
18、人人际关系中的缘观2 节 自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吸引2.1 西方心理学对人际同心圆图解同心圆图解自己自己-妻子妻子子子父父祖父祖父曾祖曾祖高祖高祖孙子孙子曾孙曾孙玄孙玄孙同心圆图解自己-妻子子父祖父曾祖高祖孙子曾孙玄孙人际吸引的含义人际吸引的含义v人际吸引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的相互接纳和喜欢。vFreedman曾对不同人际关系状态及其作用水平曾对不同人际关系状态及其作用水平作了职下的描述作了职下的描述:人际吸引的含义人际吸引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a t t r aFestinger等
19、人(等人(1950)的现场研究)的现场研究232vFestinger、Schachter、Back等人用现场调查法探讨等人用现场调查法探讨了了“居住环境的邻近性居住环境的邻近性”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用v他们对居住在他们对居住在Westgate West公寓第公寓第17栋(共两层,栋(共两层,每层每层5间公寓)的住户的友谊情况作了调查。一开始间公寓)的住户的友谊情况作了调查。一开始搬进来时,这些住户彼此都不熟悉。一段时间后,搬进来时,这些住户彼此都不熟悉。一段时间后,研究者要求住户列出在整个住区中最要好的三位朋研究者要求住户列出在整个住区中最要好的三位朋友。友。v研究结
20、果研究结果:65%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栋建筑里(栋与栋之间并不很远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栋建筑里(栋与栋之间并不很远41%的人和隔壁邻居成为了好朋友的人和隔壁邻居成为了好朋友22%的人和隔壁两三家的人成为朋友的人和隔壁两三家的人成为朋友只有只有10%的人是和宿舍另一端的住户成为好朋友的人是和宿舍另一端的住户成为好朋友F e s t i n g e r 等人(1 9 5 0)的现场研究2 3 2 F e s t iZajonc的实验研究(的实验研究(1968)230v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探讨:探讨“熟悉熟悉”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v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单因
21、素重复测量方法 (自变量自变量: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v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中文词汇或照片:中文词汇或照片v被试被试:不懂中文的成年人:不懂中文的成年人v实验程序实验程序: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词汇或照片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词汇或照片看完所有的词汇或照片后,评价对所看过的词汇或照片的喜看完所有的词汇或照片后,评价对所看过的词汇或照片的喜欢程度(欢程度(因变量因变量)v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发现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发现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的喜欢。Z a j o n c 的实验研究(1 9 6 8 )2 3 0 研究目的:探
22、讨“熟实验结果实验结果01251025接触频率接触频率2.53.03.54.0喜欢程度喜欢程度实验结果0 1 2 5 1 0 2 5 接触频率2.5 3.0 3.5 4.0 喜欢Moreland等人的实验研究(等人的实验研究(1992)230v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探讨:探讨“熟悉熟悉”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v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 (自变量自变量:四位女学生在班上听课的次数,分别为:四位女学生在班上听课的次数,分别为1,5,10,15次)次)v被试被试:大学生:大学生v实验程序实验程序:社会心理学教师按正常课表为某班大学生上社会
23、心理学课,社会心理学教师按正常课表为某班大学生上社会心理学课,作为实验助手的四位女学生按预先安排分别在班中听不同课作为实验助手的四位女学生按预先安排分别在班中听不同课时的课时的课在学期末,通过幻灯片呈现各位女性,让学生们对其作出喜在学期末,通过幻灯片呈现各位女性,让学生们对其作出喜欢程度的评定(欢程度的评定(因变量因变量)v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发现被学生们看见次数越多的女生,越会被大家:发现被学生们看见次数越多的女生,越会被大家所喜欢。所喜欢。Mo r e l a n d 等人的实验研究(1 9 9 2 )2 3 0 研究目的:Perlman等人的实验研究(等人的实验研究(1971)231v研究
24、目的研究目的:探讨:探讨“熟悉熟悉”与对方性质这两个因素对人际吸与对方性质这两个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引的影响作用v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两因素重复测量方法:两因素重复测量方法自变量自变量1:人物照片呈现的次数;:人物照片呈现的次数;自变量自变量2:人物的性质:人物的性质v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带有身份说明的人物照片:带有身份说明的人物照片v被试被试:v实验程序实验程序: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人物照片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人物照片看完所有照片后,评价对所看过的照片的喜欢程度(看完所有照片后,评价对所看过的照片的喜欢程度(因变量因变量v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下面与中性对象的喜
25、欢水: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下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P e r l m a n 等人的实验研究(1 9 7 1 )2 3 1 研究目的:探实验结果实验结果01510呈现次数呈现次数-1135评价变化评价变化-3反面反面中性中性正面正面实验结果0 1 5 1 0 呈现次数-1 1 3 5 评价变化-3 反面中性正面个人特征:才能个人特征:才能talent 233v才能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才能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v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例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例v超越这个范围,其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