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IC 诊断 评价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DICDIC 的诊断与评价的诊断与评价内内 容容p概念及流调概念及流调pDICDIC进程及表现进程及表现p诊断标准及监测诊断标准及监测概概 念念 及及 流流 调调 首次提出:1967年,Donald McKay 早期描述 始于始于促凝物质释放激活凝血,进展进展为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导致导致重要脏器毛细血管和微小动脉及静脉血栓形成,继发纤溶酶系统激活导致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溶解释放降解产物,持续至凝血机制及舒缩血管物质恢复正常,纤维蛋白裂解产物从血中清除 概概 念念 McKay DGMcKay DG,et al.Am J Cardiol.1967;20:392-403.et al.Am
2、J Cardiol.1967;20:392-403.Baker WF,et al.Semin Thromb Hemost.Baker WF,et al.Semin Thromb Hemost.1989;15:1-571989;15:1-57 McKay DG,et al.New York,NY:Harper&Row;1965 McKay DG,et al.New York,NY:Harper&Row;1965 Cooper NR,et al.Hematology.3rd ed.New Cooper NR,et al.Hematology.3rd ed.New York,NY:York,NY:S
3、pero JA Spero JA,et al,.Thromb Haemost 1980;43:2833.et al,.Thromb Haemost 1980;43:2833.McGraw-Hill;1983McGraw-Hill;1983 概概 念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机体止凝血机制失衡失衡、凝血系统功能衰竭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纤溶系统紊乱、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病人最终可因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衰竭而死亡死亡 D Death eath I Is s C Coming
4、oming(首字母相同)新认识:不同原因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症,可来自或引起微血管体系损伤,如损伤严重,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p 强调了微血管体系,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 微血管体系的损伤p 强调终末损害为强调终末损害为MODSMODS,DIC只是各种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 病理环节p 未强调纤溶为未强调纤溶为DICDIC的必备条件,的必备条件,因纤溶属继发性,且DIC早期多无纤 溶现象 概概 念念Thromb Res.2010;126:1823Thromb Res.2010;126:1823Thromb Haemo
5、st 2001;86:132 730Thromb Haemost 2001;86:132 730 流调及预后流调及预后p 因诊断标准、基础疾病不同,发生率及死亡率存在差异存在差异pD.oh研究报道13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42例合并显性DIC(31.1%),17例合并非显性DIC(12.6%);合并显性DIC 28天死亡率为47.6%,较未合并DIC(9.2%)显著升高p三篇文献报道约20-40%20-40%严重脓毒症患者并发DICpSpero JA等研究纳入346脓毒症患者,其中合并显性DIC的患者死亡率为70%70%Thromb Res 126Thromb Res 126:18-23,201
6、0 Thromb Res 12518-23,2010 Thromb Res 125:6-11,20096-11,2009Br.JHawmatol 145:24-33,2009 Engl J med 341:586-592 1999 Thromb Haemost Br.JHawmatol 145:24-33,2009 Engl J med 341:586-592 1999 Thromb Haemost 1980;43:28331980;43:2833p 回顾性研究:评估美国明治州20042010ICU成人患者发生 DIC的发病率和预后,使用ISTH标准诊断q结果:8089例ICU患者共154例满
7、足DIC诊断标准,DIC的总体发生率从2004的26.2%降低至2010的18.6%;年龄越大和男性发生DIC风险较高;男性发生DIC的发生率由2004的41.6%降低至2010的21.2%,女性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79);总体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n结论:DIC的发生率逐年减少,特别是男性发生率,死亡率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没有显著变化Chest.2013 May 1;143(5):1235-42Chest.2013 May 1;143(5):1235-42流调及预后流调及预后 描述性研究:评估2010.12011.12日本医院各产科疾病发生 DIC的普遍性q结果:4334例产科入院患者,其中
8、40例(0.92%)(0.92%)患者诊断DIC;危险因素包括子痫(28例,70%)、胎盘早剥(7例,17.5%)、菌血症(3例,7.5%),全血细胞减少症(1例,2.5%)和前置胎盘诱发失血性休克(1例,2.5%);34例(85%)行剖腹产,3例(7.5%)行自然分娩,11例(27.5%)剖宫后行子宫切除术;孕妇死亡率为25%,新生儿死亡率为47.5%;大部分患者都在大部分患者都在ICUICU进行治疗进行治疗n结论:DIC激发于潜在病因出现的危及生命的综合征,需立需立即纠正病因即纠正病因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9、.2011 Oct-Dec;23(4):111-2011 Oct-Dec;23(4):111-3 3流调及预后流调及预后DICDIC进程及表现进程及表现 生理机制生理机制 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包括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溶解四个过程四个过程。p阶段:局部凝血激活,循环磷脂表面凝血酶生成,使凝血平衡向促凝方向转向促凝方向转换,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并激活抗凝蛋白Cp阶段:内皮、单核细胞、血小板参与使内皮、单核细胞、血小板参与使凝血进一步激活,产生大量凝血酶产生大量凝血酶 (箭头密度代表应激和反应的强度)p阶段:应激反应导致循环微粒及脂蛋白大量释放提供更多的磷脂
10、表面,凝 血激活并失代偿,广泛的凝血酶生成失代偿,广泛的凝血酶生成(箭头密度代表应激和反应的强度)病理生理机制病理生理机制Labelle CA,Kitchens CS.Cleve Clin J Med.2005 May;72(5):377-8Labelle CA,Kitchens CS.Cleve Clin J Med.2005 May;72(5):377-8新机制更强调凝血酶的激活爆发与细胞有形成分的参与 临床进程临床进程大部分情况下不会表现出凝血异常的临床表现血管内大量纤维蛋白形成,引起微循环阻塞,器官损伤坏死,大血管血栓形成(DVT、肺栓塞或外周血管栓塞)生理性凝血系统生理性凝血系统激活
11、阶段激活阶段隐匿性隐匿性DICDIC阶段阶段短暂的消耗性凝血病短暂的消耗性凝血病显性显性DICDIC(消耗性(消耗性凝血病)或紫癜凝血病)或紫癜凝血活性的蛋白消耗和肝脏合成失衡,抗凝机制进一步消耗受损,凝血瀑布异常放大,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如果去除原因中止炎症刺激,凝血网络可以自我控制紊乱,几小时或几天内可纠正凝血病抗凝系统崩溃,抗凝血酶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引起凝血失控,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严重出血Paul Knoebl.Wien Med Wochenschr.2010 Mar;160(5-6):129-38Paul Knoebl.Wien Med Wochenschr.2010 Ma
12、r;160(5-6):129-38 临床进程临床进程高凝状态临床表现为血液瘀滞部位的凝血趋势,如四肢静脉和肺血栓形成风险 凝血进展并激活炎症,广泛的血管内凝血导致重要脏器损害,伴随弥漫性的血管通透性改变表现为消耗性凝血和出血,由于正常的凝血因子消耗导致炎症和出血并继发纤溶亢进为特征 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F.William Blaisdell,et al.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2,Volume Blaisdell 72,Number F.William Blaisdell,et al.J Trauma Acute Care S
13、urg.2012,Volume Blaisdell 72,Number 6:1719-226:1719-22诊断标准及监测诊断标准及监测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p尚无国际统一的金标准尚无国际统一的金标准p第一代诊断标准(ISTH显性DIC评分和JMHLW评分)结合临床和常规实验室指 标,将DIC诊断量化,但指标偏晚期;p第二代(JAAM)诊断标准在赋分和指标上改进,提高了诊断敏感性p第三代(ISTH非显性评分和未来新的诊断标准)倾向于早期诊断,分子标记 物成为赋值指标 Expert Rev.Hematol.5(6),Expert Rev.Hematol.5(6),(2012)(20
14、12)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诊断评分系统诊断评分系统n日本卫生福利部(JMHW)评价系统n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显性和非显性DIC评分标准n日本危重病协会(JAAM)评分系统及其校正评分系统各评分标准侧重点不同,诊断各评分标准侧重点不同,诊断DICDI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同日本卫生福利部日本卫生福利部 (JMHW)(JMHW)评价系统评价系统(19881988)n建立于存在基础疾病、出血、器官衰竭和综合凝血试验的基础上。将基础疾病、出血、器官衰竭及各项凝血指标按权重不同赋值,根据总得分值判断DIC的存在n凝血指标主要包括FDP和FI
15、B,因脓毒症患者两项指标变化不明显,故该评分系统对脓毒症对脓毒症DICDIC的诊断欠敏感,对的诊断欠敏感,对Pre-DICPre-DIC诊断亦欠敏感诊断亦欠敏感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Special diseases designated by Japanes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3741(1988)Special diseases designated by Japanes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3741(1988)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ISTH)(2001200
16、1,英国),英国)n显性DIC和非显性DIC评分标准n与 DIC相关的潜在疾患是应用该计算法的先决条件,在在JMHWJMHW评分的基础上,评分的基础上,提议由延长的 PT、减低的血小板数、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纤维蛋白(原)裂解的相关的标记(D-D、SF或FDP)5分的累计积分为显性 DIC诊断标准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Thromb Haemost 2001;86:132730Thromb Haemost 2001;86:132730日本危重病协会日本危重病协会(JAAM)(JAAM)评分系统评分系统 (20062006)p采用SIRSSIRS标准并进行赋值标准并进行赋值取代前两种标
17、准中的基础疾病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检查方面主要选择常规凝血试验,并根据凝血紊乱的严重程度进行赋值,以血小板减少率代替血小板计数,进一步反应DIC动态的病理生理变化,对脓毒症DIC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Crit Care Med 2006;34:62531Crit Care Med 2006;34:62531Thromb Haemost 105:40-44,2011Thromb Haemost 105:40-44,2011JMHW、ISTH及JAAM关于DIC诊断的评分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273例血小板异常危重病人,根据JA
18、AM标准诊断的DIC患者几乎包括了所有由ISTH、JMHW标准诊断的患者(97%以上),提示提示JAAMJAAM评分的对危重病人评分的对危重病人DICDIC诊断敏感性高(临床意义显著)。诊断敏感性高(临床意义显著)。ISTHISTH最低,最低,28.2%28.2%。Crit Care Med 2006 Vol.34Crit Care Med 2006 Vol.34(3 3)625-631625-631三种DIC评分标准在危重病人DIC诊断中的比较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与评分系统统结果:JAAM评分与ISTH显性DIC评分比较,对于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早期DICDIC诊断阳性率显著
19、提高诊断阳性率显著提高,JAAM评分的总体敏感性为68.78%,特异性为76.42%。但对脓毒症严重程度无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价值但对脓毒症严重程度无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价值JAAM与ISTH显性DIC评分在严重脓毒症患者DIC诊断中的前瞻性研究Thrombosis Research 129(2012)e119e125Thrombosis Research 129(2012)e119e125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p方法:共纳入166例满足JAAM系统DIC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其中67例患者同时满足ISTH显性DIC诊断标准p结果:所有满足ISTH显性DIC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
20、均可通过JAAM系统诊断为DIC;上述患者28天死亡率为31.3%,总死亡率为40.3%,MODS的发生率为70.3%,约为仅满足JAAM系统DIC标准患者的1.5倍p结论:通过JAAM系统诊断为DIC的脓毒症患者,与ISTH显性DIC诊断存在相关性和连续性,采用采用JAAMJAAM诊断诊断DICDIC有利于脓毒症患者早期接受治疗有利于脓毒症患者早期接受治疗Thromb Res.2009 Mar;123(5):715-8Thromb Res.2009 Mar;123(5):715-8JAAM、ISTH评分对危重脓毒症患者DIC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 一项多中心
21、、前瞻性研究,纳入273例血小板异常危重病人(其中包括93例脓毒症患者),进行三种标准DIC评分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JAAMJAAM、JMHWJMHW、ISTHISTH评分与评分与SOFASOFA评分有显著相关性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0.521、0.334,p0.01多中心、前瞻性危重病人DIC评分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Crit Care Med 2006 Vol.34Crit Care Med 2006 Vol.34(3 3)625-631625-631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三种诊断评分系统诊断及预后价值比较结果 JAAMJAAM评分系
22、统诊断急性显性评分系统诊断急性显性DICDIC阳性率最高(阳性率最高(70.5%70.5%),判断死亡的),判断死亡的敏感性为敏感性为80%80%(但特异性为33.2%,OR值为1.99),三种标准诊断迟发性三种标准诊断迟发性DICDIC的阳性率无差异;三种评分系统对死亡预测无显著差异,的阳性率无差异;三种评分系统对死亡预测无显著差异,一旦诊断为DIC,死亡率超过30%;(迟发性DIC:入院时未诊断,一周后内诊断)Thromb Haemost 105:40-44,2011Thromb Haemost 105:40-44,2011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
23、分系统早期诊断早期诊断ISTHISTH非显性非显性DICDIC评分评分评价:5时则可能为“非显性”DIC(不肯定),提倡早期诊断提倡早期诊断。但特异性差,30%以上未进展为DIC1。该评分系统对该评分系统对“非显性非显性”DICDIC诊断无低限,临床容易达到诊断诊断无低限,临床容易达到诊断标准,无法筛选需要早期治疗的患者,临床应用缺乏指导价值标准,无法筛选需要早期治疗的患者,临床应用缺乏指导价值Levi M,Toh CH,Thachil J,Watson HG.Br J Haematol.2009 Apr;145(1):24-33.Levi M,Toh CH,Thachil J,Watson
24、HG.Br J Haematol.2009 Apr;145(1):24-33.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改良的非显性改良的非显性DICDIC评分评分(20102010日本血栓与止血协会)日本血栓与止血协会)评价:在原非显性DIC评分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引用了分子标记物,引用了分子标记物,增加了凝血检测变化率的指标,提高了非显性提高了非显性DICDIC的诊断敏感性。的诊断敏感性。Wada H,Hatada T,Okamoto K et al.;Wada H,Hatada T,Okamoto K et al.;Am.J.Hematol.85(9),691694 Am.J.H
25、ematol.85(9),691694(2010)(2010)方法:纳入613例DIC高风险患者(感染患者219例,实体瘤142例,血液系统肿瘤115例,动脉瘤29例,产科10例,创伤23例,肝病5例,其他70例)。评估改良非显性DIC评分对Pre-DIC的诊断价值。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Wada H,Hatada T,Okamoto K et al.;Wada H,Hatada T,Okamoto K et al.;Am.J.Hematol.85(9),691694 Am.J.Hematol.85(9),691694(2010)(2010)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与评分系统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