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用户(悟卿)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丰台区 2019 2020 年高 上学 期期 语文试题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2020.01(本试卷共120分,作答时长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涂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圆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如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请保持答题卡卡
2、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一、多文本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 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近代的“国学”概念后来又相继演变出“国粹”“国故”等概念词。有感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清末民初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他们形成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学术文化思潮。_,
3、_,_,_,被称为“国粹派”,“国学”“国粹”两词难分轩轾,二者都流行于20世纪初年,蕴含爱国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意义。他们把文化传统冠之以“国”,包含了深厚的爱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国故”一词流行开来,大有取代“国学”之势,“旧派”“新派”国学家都使用了“国故”一词。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明确地将语言、文学、诸子学等一并纳入,进一步拓展了“国故”的传统涵义,大致勾勒出近代“国故”一词的涵盖范围。义和团运动后,西洋势力在中国迅速扩张,研究西学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为区隔于以往的旧学术,将他们研究的内容称为“新学”,而称固有的学术为“旧学”;另一方面,他们 以旧学之名,
4、称固有的学术,于是发行杂志,名为国粹学报,与外来的学术相抗。后来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固有的学术,也未必都为jng cu,于是又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随着“五四”新文化浪潮低落,“国学”一词在30年代得到普遍承认和运用,“国故学”的称谓则不翼而飞。(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材料二中国固有之学问,如经学、宋明理学、佛教、道教、孙子兵法、诗词歌赋,固然都可列入国学之林,而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也都可称为“国学”。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该是广义的大国学范畴,不是狭义的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的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5、。”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xi i的国学,而是集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专门到医院与季美林交流,二人一致认为“大国学”教育应以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大国学”蕴含着中国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民族家庭的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这个思想告诉并告诫我们,真正广义的“国学”,应该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核心思想的集萃,同时这所有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了整体的中国文化。很多学者认为,国学研究形成于20世纪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交流、融汇的历史时期,已经不可能完全脱离既有的话语
6、环境。国学可以理解为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中西不可分隔的对话的时代,不可能完全离开西方学术思想谈中国学术思想,而是应该在批判继承百年来国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重新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基础上,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同时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1. 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见仁见智B. 莫衷一是C. 难分轩轾D. 不翼而飞2.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顺序是文化保守特点尤为明显 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影响一边从
7、事政治与文化活动 一边进行学术研究A. B. C. D. 3.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处,正确的一项是A. 过渡情结不屑B. 过度情结不懈C. 过度情节不屑D. 过渡情节不懈4.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注音与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国子监(jin) 精髓(su) 精粹 挟隘B. 国子监(jin) 精髓(su) 精粹 狭隘C. 国子监(jin) 精髓(sui) 精萃 狭隘D. 国子监(jin) 精髓(su) 精萃 挟隘5. 下列涉及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经”一般指对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B. 荀子名况,字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出“性善论”,
8、代表作劝学。C. 律诗是近体诗中的一种诗歌体裁,讲究平仄和押韵,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D. 儒家思想也称儒学,以“仁”为核心,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众说纷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学没有独立的规范。B. 章太炎为弘扬儒学,拓展了“国故”一词的涵义,并明确界定了“国故”的涵盖范围。C. 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是汇聚多民族文化的“大国学”,不包含“汉学”“儒学”。D. 作者认为我们当今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所以我们应适当学习并吸收外来文化。7. 请给材料二中提出的“大国学”下一个定义。8. 根
9、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国学”一词内涵发展与变化。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9. 下列加点词
11、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不齿 看不起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师C. 郯子之徒 同类的人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全面10.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士大夫之族 蚓无爪牙之利B. 吾从而师之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D. 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1.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很多人,他们离圣人也远去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
12、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难道都出于这个原因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读不了解,疑惑就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继而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再提出择师的标准。B. 第段运用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突出其严重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C. 第段交代写作师说目的是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时”指“时间”,“古道”指“从师”传统。D. 本文以散句为主,运用多种不同句式,又兼以慨叹、质疑、讽刺等语气,语言错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