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用户(悟卿)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阳泉市 2019 2020 年高 上学 期期 语文试题 解析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
2、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
3、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
4、人七律的桂冠。B. 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C. 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D. 孙绍振认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不同观点。B. 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C. 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D. 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
5、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B. 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C. 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D. 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答案】1. C 2. C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说法不符合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
6、“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此诗第一”意即出塞(其二)是最好的,并不是赞同其为唐绝句压卷之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说法错误,文章在分析“分期第一”和“无
7、第一”这两种观点时,并没有同时使用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推断错误,原文第一段称“
8、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第七段称“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作者主张做理想的读者用心读诗,读好诗,但是并没有说好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
9、”(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
10、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
11、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潘夫妇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寒暑不避昼夜颠倒地奔波在去往同一家工厂的道路上,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领回一份聊以糊口的微薄薪金,这样生活,今天是昨天的复制,明天又沦为今天的翻版,毫无惊喜亦毫无新意可言。 一度,我对这个乱哄哄的世界不再抱有希望。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时光。在那些日子里,
12、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随时准备着将满腔的愤懑射向试图向我靠拢过来的一切。同时,我的心灵更在徘徊与迷茫中找不到明确的归路。这种心境,直到我通过一碗热气腾腾、浇了卤汁和辣油的板面结识了老潘夫妇之后,才有了改变。 老潘和他的女人来自安徽,皆是知天命的年纪,他们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开了一家早点铺,主营安徽特色小吃“板面”,同时兼顾本地人的口味,也做些油条、豆腐脑、豆浆等杂食来销售。我和很多贪图便利的打工者一样,几乎每天都去光顾他们的面摊儿,久而久之,竟然由最初买与卖的关系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友。 老潘貌不惊人,瘦高的个子,手大脚大,皮肤黝黑,微微有些驼背,他性格木讷,平时话很少,看起来老实而古板。老潘
13、的娘子和老潘不同,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给人很乐观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身有残疾,她的左右脚很显眼的没有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使得她走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凡得接近于卑微的女人,却将自己沐浴在了人生的明媚阳光里,她让我看到了存在于人类生命中那份无比宝贵的理想与希望。 通过交谈我知道了,老潘夫妇的老家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遥远小城,家中年迈的父母尚健在,他们还有一个远在重庆高校攻读土木工程的儿子。为了赡养老人,更为了筹集儿子高昂的学费,他们远离亲人故土、在外地摆个小吃摊,辛苦是肯定的,每天和我一样起早贪黑,寒暑不避;但是他们坦然面对社会,努力劳作,没有抱怨
14、。 有一天,老潘的妻子跑过来很兴奋地对我说她准备考驾照了,现在正在温习理论试卷呢。我很诧异地问她,“你有买车的实力?”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早晚会有的!人活着不就得有个奔头吗?”那一刻,我被她感动了。是啊,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人生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想,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打拼出来的,而不是埋怨诉苦得来的。世界从来不够完美,然而正是那不完美才让我们的拼搏具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是老潘夫妇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教会了我该如何去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那就是:即使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也要学会好好地活着,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你应该去热爱的,别失去希望!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
15、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二段中“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失望与愤怒。B. 小说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了老潘夫妇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饱满、丰富。C. 小说中的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D. 小说通过写老潘夫妇为生活打拼从而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蕴味的人生道理:热爱生活,别失去希望。5. 小说开篇为什么要写“我”对生活的厌倦?6. 读了这篇小说后,你认为老潘夫妇身上有何优点?【答案】4. B 5. 衬托人物。用“我”对生活的厌倦凸显老潘夫妇的乐观态度;推进情节。为下文情节发展及“
16、我”的思想改变做铺垫;强化主题。是老潘夫妇教会“我”要热爱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6. 勤劳持家努力打拼。开板面铺起早贪黑却从不抱怨;生活艰难坦然面对。妻子身有残疾却心态阳光;热爱生活憧憬未来。买不起车先考驾照,生活有奔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小说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有误,小说没有用到心理描写。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句
17、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本题要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我”对生活的厌倦说明“我”对生活没有积极的态度,而老潘夫妇无论是生活艰辛,还是生命的悲凉,都体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用“我”对生活的厌倦,突出老潘夫妇的积极生活情怀。“我”对生活充满厌倦并非是一直如此,而是在后续发生了具体变化,开篇的这些内容,呈现出“我”对接下来的具体思想转变奠定基础,从而很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老潘夫妇看到“我”对生活厌倦,但对“我
18、”并没有放弃,而是教会“我”积极面对生活,要对生活充满自信,通过这些内容,能够使得主旨更为深刻。【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老潘和他的女人来自安徽,皆是知天命的年纪,他每天都去光顾他们的面摊儿,久而久之,竟然由最初买与卖的关系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友”写的是老潘夫妇开的是一家面馆,生活很是不易,起早贪黑赚个辛苦钱,但是始终没有放弃,从来不抱怨,展现出夫妇勤俭持家的美好品质。
19、“老潘的娘子和老潘不同,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给人很乐观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身有残疾,她的左右脚很显眼的没有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使得她走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写出了妻子的残疾特点,但是依旧积极面对生活,突出了生活艰难,但依旧保持阳光的心态。“有一天,老潘的妻子跑过来很兴奋地对我说她准备考驾照了,现在正在温习理论试卷呢。我很诧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想,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打拼出来的,而不是埋怨诉苦得来的。世界从来不够完美,然而正是那不完美才让我们的拼搏具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写出了老潘夫妇虽然买不起车,但仍然要考驾照,写出了对生活充满奔头,突出了夫妻热爱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
20、【点睛】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1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 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从作品的情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性格特点与品质;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
21、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
22、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
23、,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分裂。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B.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C.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D.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