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基础理论(同名122).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641170
  • 上传时间:2022-09-29
  • 格式:PPT
  • 页数:60
  • 大小:185.2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同名122).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 基础理论 同名 122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同名122)绪绪 论论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及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一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

    2、,方,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穴)在内的整体药(穴)在内的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点。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主导思想主导思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精气,阴阳,五行 生理基础生理基础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 病理基础病理基础六淫,七情,饮食,劳

    3、逸六淫,七情,饮食,劳逸诊治特点诊治特点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代:战国时代:战国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标志:四部经典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标志:四部经典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难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道: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道: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 儒: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4、兵:用兵之道兵:用兵之道(2)医药知识的积累)医药知识的积累殷商时期:酒及汤液用于治疗疾病殷商时期:酒及汤液用于治疗疾病 西周时期:认识疾病,确立病名西周时期:认识疾病,确立病名。记载。记载38种种如疸、痹、腹痛、聋等如疸、痹、腹痛、聋等春秋时期:治疗技术发展(针、灸、药)春秋时期:治疗技术发展(针、灸、药)战国时期:扁鹊丰富诊断技术,文贽用怒治忧战国时期:扁鹊丰富诊断技术,文贽用怒治忧 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记载记载103病名、病名、283方、方、247种药名。种药名。(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采用解剖的方法观察。:采用解剖的方法

    5、观察。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1:35(现(现1:37)发现不同脏器及其位置,如肺、脾、肝、肾、发现不同脏器及其位置,如肺、脾、肝、肾、女子胞的位置。女子胞的位置。“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身之血脉”。整体观察法:分析类比推理的方法观察人体整体观察法:分析类比推理的方法观察人体逐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逐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整体观察法整体观察法以外测内:以外测内:“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内脏生理病理现象内脏生理病理现象-反应于外反应于外外在生理病理现象外在生理病理现象-测知于内测知于内五脏分证五脏分证-某些特定

    6、症状,归结为某脏的某些特定症状,归结为某脏的生理失常,治疗时,调理该脏生理失常,治疗时,调理该脏就能治愈该病。就能治愈该病。(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影响生命观影响生命观 阴阳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辩证法思想-推推五行学说动和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五行学说动和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部经典是确立的标志四部经典是确立的标志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

    7、著作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素问灵枢灵枢共共18卷卷162篇论文。篇论文。贡献:贡献:.强调整体观念(人自身,人与自然)强调整体观念(人自身,人与自然).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建立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建立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难经难经-秦越人(扁鹊)秦越人(扁鹊)81难难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补充著作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补充著作 贡献:贡献:.脉学发挥脉学发挥-创独取寸口脉的诊脉方法创独取寸口脉的诊脉方法 .命门说命门说-左肾右命左肾右命.无形三焦说无形三焦说后世后世“内难二经内

    8、难二经”并称。并称。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及作者:东汉成书年代及作者:东汉张机(字仲景)张机(字仲景)宋代林亿整理出版时分为宋代林亿整理出版时分为伤寒论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贡献:贡献: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奠基著作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奠基著作.伤寒论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创立六经辨证 11 112 2方方.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重在脏腑辨证重在脏腑辨证 262 262方方.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及作者:成书年代及作者:秦汉,原著佚名秦汉,原著佚名贡献: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贡献: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载药365

    9、种种上品无毒益气,中品疗疾,上品无毒益气,中品疗疾,下品有毒祛邪下品有毒祛邪。.提出提出“四气五味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的药性理论.提出提出“七情七情”的配伍理论的配伍理论单行、相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 晋晋-王叔和撰脉经是第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撰脉经是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隋隋-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候学专著 唐唐-孙思邈撰千金要方和

    10、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孙思邈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医学百科全书学百科全书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 宋代宋代-陈言(字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言(字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首论三因理论简称三因方。首论三因理论,对病因学的,对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宋代宋代-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开脏腑辨证先河,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开脏腑辨证先河,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贡献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贡献。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了中医学理论。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完素(字守真)字守真),倡导

    11、火热论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寒凉派”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倡汗、吐、下攻邪法(字子和)倡汗、吐、下攻邪法-“攻下派攻下派”李杲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言(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言“百病皆由脾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胃衰而生也”-“补土派补土派”。朱震亨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认为(字彦修,号丹溪翁)认为“阳常有余,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常不足”-为为“滋阴派滋阴派”。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明明-张介宾张介宾(字景岳)撰类经和景岳全书,(字景岳)撰类经和景岳全书,提出提出“阳非有余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真阴不足”,主张补养肾阳,主张补养肾阳和肾阴和肾阴。明明-赵献可赵献可(字养葵)撰医贯,认为(字养

    12、葵)撰医贯,认为“两肾之两肾之间为间为命门主持一身阳气。命门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命门主持一身阳气。命门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明明-吴有性吴有性(字又可),首倡戾气以别六淫,(字又可),首倡戾气以别六淫,戾气多从口鼻而入戾气多从口鼻而入。清清-叶桂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立卫气营血(字天士)号香岩,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辨证。清清-吴瑭吴瑭(字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字鞠通)创立三焦辨证 清清-王清任王清任(字勋臣)发展了瘀血理论(字勋臣)发展了瘀血理论。4.近代与现代近代与现代 近代近代-曹炳章曹炳章撰中国

    13、医学大成,收集和整理撰中国医学大成,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前人的学术成果。中西医学从论争汇通结合中西医学从论争汇通结合近代近代-张锡纯张锡纯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中西医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中西医汇通的专著汇通的专著。中医基础理论更加系统规范中医基础理论更加系统规范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内经讲义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中医基础理论论(三)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与前提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论的特色。()将中医学

    14、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将中医学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三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

    15、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环境的统一性。整体整体观念观念人体是一个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人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密切关系结构上结构上功能上功能上病理上病理上诊断上诊断上治疗上治疗上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协调,彼此为用彼此为用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察外知内察外知内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人与社会关系的密切性系的密切性季节气候变化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变化昼夜晨昏变化地理区域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社会动乱社会动乱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生理上的整体性(2)病理

    16、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概念: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概念: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结构:五藏,六腑,形体,官窍,在经络系统结构:五藏,六腑,形体,官窍,在经络系统联络下,形成五个生理系统联络下,形成五个生理系统。功能: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功能: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气行血心气行血,肝疏气机,肝疏气机,肺气宣降,脾气运化肺气宣降,脾气运化,肾气摄纳,诸脏赖于心神主宰肾气摄纳,诸脏赖于心神主宰心心心心肝肝脾脾肺肺肾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舌目口鼻耳二阴筋四肢皮毛骨脉五脏五体

    17、五官网络图*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形体形体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精、气、血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精、气、血 和津液。和津液。广义之神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 狭义之神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包括情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包括情 绪、思想、性格等心理活动。绪、思想、性格等心理活动。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 形为神之舍,神为形之象形为神之舍,神为形之象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精、气、神精、气、神“三宝三宝”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 神神-主宰主宰-五志变化

    18、五志变化 化化 驭驭 气气-动力动力-五脏功能化五脏功能化 化化 调控调控 精精-基础基础-藏于五脏藏于五脏(2)病理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局部反映整体局部反映整体眼疾眼疾肝之精气失常肝之精气失常 五脏之精气失常,脏腑之间影响五脏之精气失常,脏腑之间影响 如肝气疏泄失常如肝气疏泄失常1.影响肝本身功能影响肝本身功能2.影响脾气运化影响脾气运化 3.影响肺气宣降影响肺气宣降 4.影响心神、心血影响心神、心血(三)诊治上的整体性(三)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断诊断验舌验舌 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 测知脏腑精气的虚实(质)测知脏腑精气的虚实(质)推断疾病的

    19、轻重缓急和逆顺转归面推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逆顺转归面 望面色望面色测知脏腑精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所在测知脏腑精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所在(三)诊治上的整体性(三)诊治上的整体性治疗治疗强调整体层次上调整局部病变强调整体层次上调整局部病变“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局部与整体局部与整体1)口舌生疮,舌尖碎痛)口舌生疮,舌尖碎痛心火上炎心火上炎 治疗清心火,利小便治疗清心火,利小便 2)久泻不愈久泻不愈肾阳虚肾阳虚灸百会灸百会下病下病 上取上取 3)形神一体)形神一体调神可安体,治体可养神调神可安体,治体可养神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0、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分时间和空间自然环境分时间和空间 时间时间年、季、月、日、时年、季、月、日、时 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植物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植物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体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体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汗汗 天寒则腠

    21、理闭天寒则腠理闭尿尿 地域环境:地势、水土、物产、风俗习惯地域环境:地势、水土、物产、风俗习惯(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空间空间地域环境地域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多湿热,腠理多疏松江南多湿热,腠理多疏松 北方多燥寒,腠理多致密北方多燥寒,腠理多致密 水土不服水土不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机能失常,机能失常,不能适应气候变化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季节病:春多风病、夏多暑病、秋多燥病、季节病:春多风病、夏多暑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冬多寒病气候变化影响疾病气候变化影响疾病

    22、关节炎关节炎 时间变化影响疾病时间变化影响疾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昼安、夕加、夜甚”(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预防预防养生防病要顺应四时养生防病要顺应四时 “法于四时法于四时”“四气调神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治疗治疗“因时制宜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夏病冬治”(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时间针

    23、法时间针法-纳甲法和纳子法纳甲法和纳子法地域影响地域影响 西北地势高西北地势高寒凉干燥寒凉干燥少用寒凉少用寒凉 东南地势底东南地势底温热湿润温热湿润慎用辛热慎用辛热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大环境大环境 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小环境小环境 政治经济地位政治经济地位,对身心机能有对身心机能有 重重 要影响要影响(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尝贵后贱尝贵后贱”脱营脱营“尝富后贫尝富后贫”失精失精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导致人导致人的精

    24、神情志不稳定的精神情志不稳定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的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的 理论认识理论认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实验模式现代医学实验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生物心理心理社会社会 天人一体观天人一体观(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病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疾病疾病病

    25、因、病理、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鉴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鉴别点别点 疾病疾病某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某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举例举例感冒、肺痈感冒、肺痈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证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 型的病理概括型的病理概括。证证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 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 状和体征构成状和体征构成。证证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时相性时相性不同阶段的本质不

    26、同阶段的本质 空间性空间性不同类型的本质不同类型的本质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症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 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症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行为表现,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行为表现,如发热、呕吐、烦躁等如发热、呕吐、烦躁等。症症或是医生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苔黄、脉数等或是医生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苔黄、脉数等症症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依据。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依据。症症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疾病和证候。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疾病和证候。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

    27、又有联系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与证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 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 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证与症证与症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病与证病与证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

    28、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不同的疾病过程中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29、候的过程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病因辨病因审因论治审因论治用病因理论确立证候用病因理论确立证候病因病因病因证候病因证候治则治则方药(穴位)方药(穴位)如外感之风寒感冒如外感之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无汗脉浮紧。如内伤消渴之肾阴亏虚如内伤消渴之肾阴亏虚尿频,腰酸,口尿频,腰酸,口干,舌红脉数干,舌红脉数。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病位辨病位确定病证部位确定病证部位 外感病外感病外邪袭表外邪袭表 表证表证由表

    30、入里由表入里。内伤病内伤病情志、饮食、劳逸情志、饮食、劳逸直接伤及直接伤及 脏腑脏腑里证里证病变在里。病变在里。如水肿如水肿风水风水腰以上肿,头面眼睑浮肿腰以上肿,头面眼睑浮肿 在表,宜发汗在表,宜发汗。石水石水腰以下肿,两腿为甚腰以下肿,两腿为甚 在里,脾肾失调在里,脾肾失调宜利尿。宜利尿。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病性辨病性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有阴阳寒热之别邪气有阴阳寒热之别,正气有阴阳,正气有阴阳变化之异变化之异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

    31、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病势辨病势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不同疾病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不同疾病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 伤寒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传变规律六经辨证的传变规律 温病温病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内伤病内伤病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脏腑传变规律脏腑传变规律 精气血津液相互影响规律精气血津液相互影响规律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论治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则和方法 因证立法因证立法证候是辨证的结果,也是证候是辨证的结果,也是 立法的依据立法的依据 如风寒感冒证如风寒感冒

    32、证辛温解表法辛温解表法风热感冒证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法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随法选方随法选方方从法出方从法出方法方法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药物疗法 内服和外用内服和外用 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针灸和推拿针灸和推拿 药物药物方剂、药物、剂量、制法、服法。方剂、药物、剂量、制法、服法。针灸针灸穴位、刺法、刺激量、刺激时间穴位、刺法、刺激量、刺激时间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概念: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概念: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

    33、,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同病异治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治法不同病同证不同,治法不同 证有时相性证有时相性 一病有多证一病有多证 证有空间性证有空间性 一证见多病一证见多病如麻疹如麻疹 初期解表,中期清肺,后期滋阴初期解表,中期清肺,后期滋阴 感冒感冒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益气解表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概念: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概念: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

    34、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异病同治异病同治证同病不同,治法相同证同病不同,治法相同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中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治疗皆用补中益气法治疗皆用补中益气法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A.辨证与辨病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与辨病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B.辨证是辨析证候辨证是辨析证候以确立治法以确立治法 辨病是辨析疾病辨病是辨析疾病以确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确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C.辨证论治是特点,同时也有辨病论治,如辨证论治是特点,同时也有辨病论治,如“常山截疟常山截疟”“黄连治痢黄连治痢”肺痨、湿疹

    35、等肺痨、湿疹等 D.辨病是疾病的全过程诊治,辨证是疾病的阶辨病是疾病的全过程诊治,辨证是疾病的阶段性和类型性诊治,二者相辅相成段性和类型性诊治,二者相辅相成 E.临床上,运用辨病思维确诊疾病临床上,运用辨病思维确诊疾病总体认识;总体认识;再用辨证思维确诊证候再用辨证思维确诊证候当时的阶段性和类型当时的阶段性和类型性性“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藏象

    36、、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思维方法:四、思维方法: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哲学思维、功能联系。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哲学思维、功能联系。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2.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4.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5.整体观念的

    37、基本概念是什么?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6.人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人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请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请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7.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8.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9.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10.简述辨证论治。简述辨证论治。11.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12.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3.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同名122).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4117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