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医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638703
  • 上传时间:2022-09-29
  • 格式:PPT
  • 页数:98
  • 大小:2.2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医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体 解剖 生理学 第三 高级神经 系统 功能 医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 1)辐散)辐散 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中联系方式称为辐散。元建立突触联系,此中联系方式称为辐散。2 2)聚合)聚合 许多神经元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许多神经元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方式称为聚合。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方式称为聚合。3 3)链锁状与环状联系)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链锁状联系链锁状联系是指神经元呈是指神经元呈链状接替联系在一起。兴奋通链状接替联系在一起。兴奋通过链锁状

    2、联系,在空间上扩大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其作用范围。其作用范围。环路式联系:环路式联系:一个神经元一个神经元通过其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通过其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发生联系,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发生联系,中间神经元的轴突返回,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神返回,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神经元,神经元间的这种联系方经元,神经元间的这种联系方式称为环路式联系。式称为环路式联系。感受器感受器传入传入NN中枢中枢传出传出NN效应器效应器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5 5个基本部分组成。个基本部分组成。1 1)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是将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感受器是将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

    3、化为神经冲动的换能装置。的换能装置。2 2)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的电位变化经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的电位变化经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又称为感觉神经元。统的神经元,又称为感觉神经元。3 3)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4 4)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是将中枢整合的信息通过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的运传出神经是将中枢整合的信息通过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动神经元。5 5)效应器:)效应器:效应器是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4、效应器是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2 2、反射活动的协调、反射活动的协调 1 1)诱导)诱导 诱导是反射活动协调的主要方式。诱导是反射活动协调的主要方式。负诱导负诱导 正诱导正诱导 2 2)最后公路原则)最后公路原则 3 3)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 4 4)反馈)反馈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内外外环环境境的的各各种种变变化化感感受受器器换换能能作作用用神神经经冲冲动动传导路传导路大大脑脑皮皮层层分分析析综综合合产产生生主主观观感感觉觉概概 述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感觉产生过程:躯体

    5、感觉的传入通路躯体感觉的传入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上行(感觉)上行(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下行(运动)下行(运动)传导通路传导通路躯体感觉躯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内脏感觉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特殊感觉特殊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一般感觉一般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传导通路特殊感觉特殊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一般感觉一般感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1 1、浅感觉、浅感觉 浅感觉是指皮肤与浅感觉是指皮肤与粘膜的痛、温、触、压粘膜的痛、温、触、压等感觉而言,它们的感等感觉而言,它们的感受器位置较浅。受器位置较浅。由这些感受器上行由这些感受器上行的感觉

    6、传导系统称为的感觉传导系统称为浅浅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三级神经元浅感觉的传导通路浅感觉的传导通路丘脑外丘脑外侧侧 核核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半月节半月节 2 2、深感觉、深感觉 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导通路即为导通路即为深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传导通路。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外丘脑外侧侧 核核延延 髓髓第一级第一级神经元神经元第

    7、二级第二级神经元神经元第三级第三级神经元神经元躯躯体体四四肢肢意意识识性性本本体体感感觉觉传传导导通通路路躯体四肢非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感觉传导通路路躯体一般感觉的传导通路具有下列共同特点:躯体一般感觉的传导通路具有下列共同特点:一般有一般有三个神经元三个神经元(第一级位于(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脊神经节内或内或脑神经节脑神经节内;第二级位于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脊髓后角或或脑干内脑干内;第三级位于第三级位于丘脑丘脑内)参与。内)参与。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经过丘

    8、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射到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对侧肢体浅感觉丧失对侧肢体浅感觉丧失(右腿)(右腿)轻触觉轻触觉痛觉痛觉温觉温觉脊髓半横断损伤脊髓半横断损伤同侧肢体深感觉丧失同侧肢体深感觉丧失(左腿)(左腿)深部压觉深部压觉位置觉位置觉运动觉运动觉脊髓半横断损伤脊髓半横断损伤丘脑核团分类丘脑核团分类 (二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定义定义:由丘脑由丘脑内侧核群内侧核群发出弥散地投射到大脑发出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皮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投射的特不具有点对点投射的特点点,主要功能是维持大脑皮层清醒状态。主要功能是

    9、维持大脑皮层清醒状态。(一一)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 定义定义:由丘脑的由丘脑的外侧核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内侧膝状等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等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特产生特定的感觉定的感觉,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投射系统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组组 成成功功 能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不引起特定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状态(上行激醒作用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传入丘脑前沿特定

    10、途径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群丘脑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射纤维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多次换N N元元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丘脑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特 点点多次更多次更N N换元换元投射区广泛投射区广泛(非点对点关系非点对点关系)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眠药物的作用原理)三次更换三次更换N N元元投射区窄小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点对点关系)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射系

    11、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两 种种 感感 觉觉 投投 射射 系系 统统 的的 比比 较较上行激动系统上行激动系统:指脑干网状结构向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丘脑的上传的系统。如果该系统功能如果该系统功能(应用催眠药、麻醉(应用催眠药、麻醉药药)皮层由兴奋状态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如:抑制状态。如: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系统););白天各种刺激白天各种刺激上传上传觉醒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晚上各种刺激上传上传睡眠睡眠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人类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的最高部位人

    12、类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的最高部位.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特的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定区域,经其精细分析和综合经其精细分析和综合,产生特定感觉。产生特定感觉。外侧面外侧面体表感觉区体表感觉区 =3-1-2=3-1-2区区(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岛叶岛叶(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本体感觉区本体感觉区 =4=4区区(又是运动区又是运动区)内脏感觉区内脏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听觉区听觉区 =41=41区区 +42+42区区 视觉区视觉区 =17=17区区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体内各种感觉装置传体内各种感觉装

    13、置传入冲动入冲动,均可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引起均可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引起电位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电位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1 1、主反应主反应:为一先正后负的电位:为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变化。主反应的潜伏期一般为主反应的潜伏期一般为5 512ms12ms 主反应主要是皮层锥体细胞电活主反应主要是皮层锥体细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动的综合表现。2 2、后发放后发放: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后发放后发放的节律在的节律在8 81212次次/秒。秒。后发放可能是皮层与丘脑转换核后发放可能是皮层与丘脑转换核(后腹核、内膝体、外后腹核、内膝体、外

    14、膝体膝体)之间的环路活动的结果。之间的环路活动的结果。家兔感觉皮层诱发电位家兔感觉皮层诱发电位主反应主反应后后 发发 放放皮层诱发电位可用来研究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皮层诱发电位可用来研究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一一).).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的投射区域。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 (3-1-2(3-1-2区区)位置:中央后回位置:中央后回 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 析不十分清晰。析不十分清晰。投射特点:投射特点:.左右交叉左右交叉 .倒置分布倒置分布 .精细正比精细正比 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位置: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

    15、之间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可能与痛觉有关。投射特点:投射特点:.双侧性投射;双侧性投射;.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叠区。(二二)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肌肉本体感觉的投射肌肉本体感觉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沟的前壁,与中央前回非常靠近。区主要在中央沟的前壁,与中央前回非常靠近。(三三)内脏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位于大脑皮质的体表第位于大脑皮质的体表第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质部分。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质部分。(四四)视觉代表区:

    16、视觉代表区:位置: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下缘(17(17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视网膜的视网膜的鼻侧交叉鼻侧交叉投射到投射到对侧枕叶,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投射到同侧枕叶。侧枕叶。视网膜的上视网膜的上(下下)半部投射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到距状裂的上(下下)缘缘;黄斑区黄斑区(周周边区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投射到距状裂的后(前前)部部。(五五).).听觉代表区:听觉代表区:位置: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颞横回和颞上回。投射特点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七七).).味觉代表区: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

    17、射区区 下侧。下侧。(六六).).嗅觉代表区: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边缘叶的前底部。(二二).).痛痛 觉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皮皮肤肤痛痛内内脏脏痛痛快痛快痛慢痛慢痛痛痛觉觉牵涉牵涉痛痛刺激后刺激后0.5-1.0s0.5-1.0s出现烧灼痛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常伴有情绪反应反应刺激后立了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刺激后立了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定定位准确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不伴有情绪反应内脏疾患

    18、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痛觉分类:痛觉分类:牵涉痛牵涉痛:皮肤(快皮肤(快、慢)痛慢)痛内脏痛内脏痛(包括躯体深部痛包括躯体深部痛)传导纤维传导纤维疼痛特点疼痛特点 产生和消失迅速产生和消失迅速定位明确定位明确、分辫能力强分辫能力强躯体传入纤维躯体传入纤维(快痛快痛AA,慢痛,慢痛C)C)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缓慢产生缓慢、持续久持续久定位不清定位不清、分辫能力差分辫能力差慢痛情绪反应明显慢痛情绪反应明显情绪反应明显情绪反应明显无牵涉痛无牵涉痛有有牵涉痛牵涉痛敏感刺激敏感刺激钝性刺激钝性刺激(牵拉牵拉、痉挛痉挛、炎

    19、症炎症、缺血等缺血等)锐性刺激锐性刺激(切割、烧灼等切割、烧灼等)自主自主N N传入纤维传入纤维游游 离离 N N 末末 梢梢(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和次级痛觉过敏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和次级痛觉过敏致痛物质致痛物质皮皮 肤肤 痛痛 与与 内内 脏脏 痛痛 的的 比比 较较电、机械、化学物质电、机械、化学物质(如如K K+、H H+、组胺、组胺、5-HT5-HT、PGPG等等)牵涉痛牵涉痛(referred pain)(referred p

    20、ain)定义定义: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敏现象。机制机制:.会聚学说会聚学说:患病内脏与某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角N N元元痛觉错觉。痛觉错觉。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患病器官 心心 胃、胰胃、胰 肝、胆肝、胆 肾脏肾脏 兰尾兰尾体表疼痛体表疼痛 心前区心前区 左上腹左上腹 右肩胛右肩胛 腹股腹股 上腹部上腹部 部部 位位 左臂尺侧左臂尺侧 肩胛间肩胛间 沟区沟区 或脐区或脐区会聚学说会聚学说.易化学说易化学说: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

    21、邻近躯体感觉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 N元的兴奋性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患病内脏患病内脏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躯体运动躯体运动,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的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的肌紧张和一定的姿势前提下进行的。肌紧张和一定的姿势前提下进行的。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级中枢对

    22、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几种主要驱体运动的反射几种主要驱体运动的反射 反反 射射 刺刺 激激 感受器感受器 中中 枢枢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伤害性刺激伤害性刺激 痛觉痛觉 脊髓脊髓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牵张刺激牵张刺激 肌梭肌梭 脊髓、延髓脊髓、延髓紧张迷路反射紧张迷路反射 重力刺激重力刺激 耳石器耳石器 延髓延髓迷路翻正反射迷路翻正反射 重力刺激重力刺激 耳石器耳石器 中脑中脑视翻正反射视翻正反射 视刺激视刺激 眼眼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跳跃反射跳跃反射 站立状态向一侧站立状态向一侧 肌梭肌梭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放置反射放置反射 视刺激及本体刺激视刺激及本体刺激 各种来源各种来源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一

    23、)脊休克(一)脊休克(spinal shock(spinal shock)定义定义: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脊动物)时,横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脊休克的特点:脊休克的特点: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恢复

    24、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 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屈肌反射屈肌反射(flexion reflex)(二二)屈肌反射与对侧伸反射屈肌反射与对侧伸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反射中枢在脊髓).).定义定义:屈肌反射使肢体离开屈肌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性意义。意义意义:脊动物肢体皮肤受伤脊动物肢体皮肤受伤害性刺激时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的该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屈曲的反射。使该肢体屈曲

    25、的反射。对侧伸反射对侧伸反射(crossedextensor reflex)定义定义:对侧肢体的伸直,防对侧肢体的伸直,防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势的平衡。意义意义:受到伤害刺激一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反射活动。(三)牵张反射(三)牵张反射 定义: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而伸长时,能反射性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块地引起受牵拉的同块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可分为牵张反射可分为腱反射腱反射和和肌紧张

    26、肌紧张两两种类型。种类型。牵张反射的类型: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特点:了解神经系统的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如果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若腱若腱反射亢进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意义意义:腱反射是单突触反腱反射是单突触反 射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耗时约 0.7ms0.7ms。肌紧张肌紧张:定义定义:指缓慢

    27、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张反射。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躯体运动的基础。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正常姿势。意义意义: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轻微的收缩状态。特点特点: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一一)

    28、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 电刺激延髓脑干网状结构电刺激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不同区域,观察到存在:不同区域,观察到存在:抑制区:抑制区:加强肌紧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为易化区(范围较大范围较大)。易化区:易化区:抑制肌紧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为抑制区(范围较小范围较小).).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抑 制制 区区易易 化化 区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部 位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

    29、区构成易化系统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上级中枢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下传通路作作 用用特特 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抑制抑制N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肌紧张和肌运动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加强加强N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肌紧张和肌运动(二二)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动

    30、物中脑上下丘之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横断脑干切线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临床临床:中脑受压中脑受压(血肿、肿血肿、肿瘤瘤)、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的活动降

    31、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肌反射的亢进。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一一)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功能功能:参与维持身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其功能与前庭器动。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官密切相关。小脑的功能分区示意图小脑的功能分区示意图 临床临床:平衡失调综平衡失调综合症合症(身体倾斜,站立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运动意运动)。(二二)脊髓小脑脊髓小脑(小脑

    32、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小脑前叶小脑前叶-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前叶蚓部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抑制肌紧张.前叶两侧前叶两侧-易化肌紧张易化肌紧张.后叶中间带区后叶中间带区-加强肌紧张加强肌紧张,对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对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有协调作用。动有协调作用。临床临床:肌张力低肌张力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症状。小脑后叶的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小脑后叶的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随意运动指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有重要作用,如果小脑后叶损伤出现令有重要作用,如果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

    33、济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失调症状。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作才完成;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性);不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不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三三)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功能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如精巧

    34、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临床临床:精巧运动受损。精巧运动受损。(因皮层小脑贮存了一整套程序,(因皮层小脑贮存了一整套程序,当大脑皮层发动精巧运动指令时当大脑皮层发动精巧运动指令时从皮层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从皮层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将程序回输到皮层运动区将程序回输到皮层运动区锥锥体系发动运动)。体系发动运动)。学习后期学习后期:动作渐熟动作渐熟练练学习中期学习中期:动作渐协调动作渐协调(大脑皮层与新小脑之间不断进行(大脑皮层与新小脑之间不断进行 联合活动,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联合活动,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 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制)。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制)。学习初期学习初期:动作不协调动作不协调(因皮层

    35、小脑未发挥作用)。(因皮层小脑未发挥作用)。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一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纹纹 状状 体体尾尾 核核壳壳 核核苍苍白白球球丘脑底核丘脑底核 黑黑 质质 红红 核核 丘丘 脑脑 运动皮层运动皮层 脊髓脊髓 基基底底神神经经节节 新皮层新皮层基底基底神经节神经节丘脑丘脑运动皮层运动皮层 纹状体纹状体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GABAGABADADA两两个个环环路路(二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基底神经节功能基底神经节功能:调节肌紧张,与控制肌肉随意运调节肌紧张,与控制肌肉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

    36、等有关。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当纹状体内的当纹状体内的胆碱能胆碱能N N元兴奋元兴奋释放释放AChACh肌张力肌张力当黑质内的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多巴胺能N N元兴奋元兴奋释放多巴胺释放多巴胺 抑制纹状体内的抑制纹状体内的胆碱能胆碱能N 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纹状体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

    37、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病)。)。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病理研究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尚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发病机制发病机制:黑质受损时黑质受损时 多巴胺递

    38、质多巴胺递质 对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抑制作用对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抑制作用 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 肌张力肌张力 治疗治疗方案方案: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如左旋多巴)或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或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 (如阿托品等如阿托品等),可缓解上,可缓解上述症状。述症状。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临床病症:临床病症:如如舞蹈病舞蹈病和和手足徐动症手足徐动症等。等。病理研究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主要表现主要表现:肌紧张减低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头部和上肢不

    39、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样动作。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如利血平平),可缓解其症状。,可缓解其症状。纹状体病变纹状体病变 胆碱能胆碱能N N元和元和GABAGABA能能N N元功能元功能 黑质内多巴胺能黑质内多巴胺能N N元功能相对亢进元功能相对亢进 随意运动随意运动特征特征:交叉支配交叉支配 (除头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除头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倒置分布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功能定位精确功能定位精确五、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五、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一一)大脑

    40、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部位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部位)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辅助运动区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纵裂内缘及扣带回)设计运动动作设计运动动作部位部位:中央前回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和运动前区(4(4区区)(6)(6区区)功能功能: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执行随意运动指令肢体远端肌肢体远端肌肢体近端肢体近端肌肌双侧支配双侧支配第二运动区等第二运动区等(5(5、6 6、7 7、8 8、1818、1919区区)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第五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包括自主

    41、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内脏神经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系统与躯体运动神经系运动神经系统的区别:统的区别:自自主主神神经经系系统统的的分分布布特特征征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 脊髓骶段(脊髓骶段(2 24 4节)侧角节)侧角 (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 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几乎所有脏器几乎所有脏器)N N 纤维长度纤维长度 节前节前 节后节后 节前节前 节后节后 节前节前节后节后11111117 17 节前节前节后节后1212纤维数

    42、量比纤维数量比支配的效应器支配的效应器 较较 广广 泛泛 较较 局局 限限神经节位置神经节位置 离效应器远离效应器远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 T1T1L3L3灰质侧角灰质侧角 脑干(脑干(、对脑神经)对脑神经)中枢部位中枢部位 (中间)(中间)(两端)(两端)特特 征征 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释放递质 节前、节后纤维皆为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ACh少部分节前纤维为少部分节前纤维为AchAch大部分节前纤维为大部分节前纤维为(去甲肾去甲肾上腺素上腺素)NE)NE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

    43、1、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个别例外:个别例外:2 2、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个别例外:个别例外:3 3、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剧烈活动时:剧烈活动时:安静状态下:安静状态下: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副交感神经使其

    44、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4.4.二者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二者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的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和生殖功能能量储备系能量储备系统统。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所以称这一活动系统为多,所以称这一活动系统为迷走迷走胰岛素系统胰岛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围较广泛,其作用

    45、是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化能量动员系统能量动员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统为统为交感交感肾上腺素系统肾上腺素系统。二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如:如:脊休克脊休克时虽然出现各种反射消失与血压时虽然出现各种反射消失与血压下降等变化,但下降等变化,但脊休克过去后脊休克过去后,血压可恢复到原,血压可恢复到原有水平,一些躯体和内脏反射也有所恢复有水平,一些躯体和内脏反射也有所恢复(血管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

    46、反射、排便反射等);再破坏离断脊髓的下方再破坏离断脊髓的下方,则血压又明显下降。,则血压又明显下降。脊髓内有调节自主性功能的脊髓内有调节自主性功能的初级中枢初级中枢,可以完,可以完成一些低等反射。成一些低等反射。三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许多与中存在许多与内脏活动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内脏活动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支配脊髓,调节脊其下行纤维支配脊髓,调节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所以,许髓的自主神经功能;所以,许多基本生命现象多基本生命现象(如循环、消如循环、消化、呼吸等化、呼吸

    47、等)的反射调节在延的反射调节在延髓水平已能初步完成,因此髓水平已能初步完成,因此延延髓为基本生命中枢髓为基本生命中枢。脑干的自主性神经脑干的自主性神经通过周围自通过周围自主性神经系统影响内脏的活动,主性神经系统影响内脏的活动,如由延髓发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如由延髓发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头部的所有腺体、心脏、支气管、头部的所有腺体、心脏、支气管、喉头、食管、胃、胰、肝和小肠喉头、食管、胃、胰、肝和小肠等。等。延脑延脑: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中枢(呼吸呼吸,心血管和消化中枢心血管和消化中枢).).中脑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说明说明:四四.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

    48、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1、对体温的调节、对体温的调节 2 2、对水平衡的调节、对水平衡的调节 3 3、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4 4、对摄食活动的调节、对摄食活动的调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说明:说明: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饱中枢: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5 5、对生物节律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调节6 6、对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49、、对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五五.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一)新皮层新皮层: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还能: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例如:例如: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内侧面,会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内侧面,会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外侧面,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外侧面,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外侧面的底部,会出现消化运动和唾液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外侧面的底部,会出现消化运动和唾液分泌的变化。分泌的变化。说明新皮层与内脏活动有关说明新皮层

    50、与内脏活动有关,而且区域分布和躯体运动代表而且区域分布和躯体运动代表区分布有一致的地方区分布有一致的地方 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说明:说明:(二二)边缘叶边缘叶 1 1、边缘叶边缘叶指大脑半球内侧面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指大脑半球内侧面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包括扣带回环周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海马海马,齿状回等组成齿状回等组成.是调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重要中枢内脏活动的重要中枢.2 2、边缘系统定义边缘系统定义:是指边缘叶在结构和功能上和岛叶是指边缘叶在结构和功能上和岛叶,颞极颞极,眶回眶回,杏仁核杏仁核,隔区隔区,下丘脑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医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3870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