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学案(公开课).docx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3636213
  • 上传时间:2022-09-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7.6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学案(公开课).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消息二则 初中部 编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 消息 公开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第1课 消息二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区域( ) 溃退( ) 锐不可当( ) 芜湖( ) 歼( )灭 要塞

    2、( ) 督战( ) 芜湖( ) 阻遏( ) 管辖( ) 2.解释下列词语。(1)溃退: (2)要塞: (3)业已: (4)锐不可当: (5)摧枯拉朽: 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 ,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 、 、 事件发生的 、 、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答案】1.y ku

    3、 dng jin si d w xi2.(1)失败而退却。(2)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3)已经。 (4)锋利无比,不可抵挡。(5)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3.(1)消息,(2)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A、(真实性)B、(及时性)C、(准确性)(4)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合作探究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答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题: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

    4、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5.简要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的特点。 答: 【答案】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6.简要分析两则消息的电头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

    5、发展之中。7.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语言特点。 答: 【答案】“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8.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答: 【答案】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

    6、“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拓展延伸9.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计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答: 【答案】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同步小测1.下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督战(

    7、d ) 舆论(y) 歼灭(qin) 风平浪静 B.泄(xi)气 溃退(ku) 覆灭(f) 横度长江 C. 区域(y) 阻塞(si) 荻港(d) 摧枯拉朽 D.阻遏(ji) 纤维(xin) 签订(qin) 锐不可当1. 填空:(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

    8、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4.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

    9、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

    10、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5.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6. 文中的一段议论是:答: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答: 8.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 【答案】1. C 2.(1)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2)人物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3.C 4.较为 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5.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6.此种情况都很泄气。7.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8.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的有关

    11、常识。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自主突破1.通读课文,完成表格。渡江区域地点时间战况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答案:渡江区域地点时间战况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起的24小时已渡过30万人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35万大军已渡过2/3 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到22日已大部渡过,余部23日可以渡完 合作探究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答: 【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

    12、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 【答案】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

    13、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答: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答: 【答案】(1)“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

    14、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

    15、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同步小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溃退( ) 荻港( ) 摧枯拉朽(

    16、 )要塞( ) 歼灭( ) 锐不可当( ) 【答案】qin(签)订 xi(泄)气 d(督)战溃退(ku) 荻港(d) 摧枯拉朽(xi) 要塞(si) 歼灭(jin) 锐不可当(dng)qin(签)订 xi(泄)气 d(督)战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答

    17、案】A 【解析】A项中“是还是”是选择疑问句,中间连接的标点应为逗号)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B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C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D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答案】B【解析】:A项搭配不当,“提高”应改为“转变”;C项成分残缺,应在“达不到上场”后加“的要求”;D项成分赘余,“近”和“左右”应删去一个。)4填空。(1)新闻的五要素(五个

    18、W)是: 、 、 、 、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2)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有时兼有 、 。(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 、 、 、 和 五个部分。 【答案】(1)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2)叙述,议论、描写。(3)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52017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8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

    19、相应内容。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十分顺利?战斗英雄: 。 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战斗英雄: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战斗英雄: 。 (2)战斗英雄的叙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答: 【答案】(1)示例:总体上我们的渡江过程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战斗也十分激烈。战斗英雄:示例:渡江作战当天,我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全体人员不怕牺牲,乘着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地跨越长江。(能描述当时的场景即可)战斗英雄:示例:在这里我要向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奉献出自己生命

    20、的战友们致以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2)示例:我们中学生要铭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

    21、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

    22、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6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 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7结合全文,理解句子。(1)第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大半,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为什么?答: (2)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 8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

    23、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最后才写东路军?答: 9“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答: 10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答: 【答案】6这则消息的“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部分是第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锐不可当。7结合全文,理解句子。(1)第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大半,剩下的二十三

    24、日可渡完。”为什么?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一大半”与“三分之二”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更贴切,得体。(2)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概。尤其是“控制”这个动词的运用,十分准确地表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达到了意想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8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最后才写东路军?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这样安排,更能使文章涌起高潮。9“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意思对即可)10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议论的句子是第句;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学案(公开课).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3621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