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游褒禅山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褒禅山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游褒禅山记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
2、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 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认识作者“尽吾志”
3、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 生(齐声)游褒禅山记。 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 生醉翁亭记 师没错,醉翁亭记是 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辨能力。 师褒禅山,这个名字很陌生。那么,我们就请出王军小组
4、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座我们陌生而王安石却钟爱有嘉的山。 【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褒禅山】 褒禅山的介绍: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
5、”,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 师感谢王军小组。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褒禅山的确并不很有名,但因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而家喻户晓。可见名人和美文的作用了。下面,请李丽小组给我们介绍使褒禅山名满天下的作者王安石。 【学生展示课件,介绍王安石生平和作品】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以前,随父宦游,到过南北很多地方,目睹官僚、豪绅、地主对农民欺凌压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计艰难,加上北宋王朝对外采取屈辱妥协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国防和财政呈现严重危机。这些情况促使他立志改革政治,为以
6、后实行变法打下思想基础。 王安石一生著述甚多,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注本有宋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和清沈钦韩的王荆公文集注。 师从李丽小组翔实的介绍里,我们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了王安石和包括此文在内的他的作品。下面,我们听读课文,先理清文章的思路。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师再给大家2分钟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好,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 生文章应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
7、作时间,作者的籍贯、姓名。 师张玲同学分析得很准确。我们学习的重点自然在文章的前两部分。 师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那么,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生第四段,“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师王军同学的反应很快,他说得对吗? 生我觉得不对。 师为什么? 生这一段开头说“余于仆碑”,很显然,王军所说的这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与游洞有关。 师梁亮同学分析得怎样? 生对! 师是啊,梁亮同学的思路更清晰一些。那么,我们的范围就是第三段了,
8、应该是哪一句呢? 生“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生应该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师两种答案,大家说是哪一种? 生(齐声)第二种。 师议论文的论点通常出现在哪里? 生(齐声)开头和结尾。 师没错啦,比较这两种观点,很明显第二种是符合条件的。 师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生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师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生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师那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因此,我们可以说,“尽吾志”是全文的重点。 师大家看课后练习一,它可以说是我们游山的地图。我们今天的学习先放在记叙部分。请大
9、家一起朗读第一段。 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师答疑解惑的时间到了,请同学们交流疑难问题。 师有需要我帮助的吗? 生文章第一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 师问得好,谁来解决? 生华山是本名,褒禅山是别名。 师何以见得? 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说明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师说得好,还有证据吗? 生“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是作补充,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师补充得很准确。还有问题吗? 生“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 师看来
10、,李丽同学是急着去游洞了,谁来做导游? 生应该是后洞,在下文可证明。这句只是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师回答得很好,李丽应该也满意了。还有问题吗? 师大家没问题了,我还有问题:作者去游山,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而对山景却只字未提? 师大家一定只记得游山,忘了我提醒的要带好地图 生我知道啦。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师对啦,注意本文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好了,我们该进洞了。大家一起朗读第二段。 知识拓展、提升 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洞内情况,我们先把行程拟定好。这一段可以分成几
11、层? 生应该是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从“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师看来,王林可以做我们的导游了。文章重点描写了后洞的情况。那么,后洞的特点是什么? 生用文章的话说就是三个字:“窈”“寒”“深”。 师言简意赅。洞的深处又是怎样的情形? 生“愈深”“愈难”“愈奇”。 师没错,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一个字:“怠”。 师好,我们就抓住这些关键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争取把第一层背诵下来。 师时间到,我先请两个同学来试试。 师看来,抓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第二层的关键词是哪些呢? 生我们组是这样总结的:余所至洞又深力与火
12、既其出咎与悔。 师朗朗上口,好!大家就按他们的提示来背诵吧。 师全班一起把整段背一遍。 师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不错。 师洞,我们是游完了,可是,我们的收获可是不小。下面,我再给大家一份收获 【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二段重要文言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1.“卒”:死。“卒葬之”。终于。“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尽,尽
13、情享受。“极夫游之乐”。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二、词类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三、“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是重要的,背诵名句和美
14、文、积累常见文言知识点也是不可忽视的。今天,我们随王安石游览了褒禅山,虽不够尽兴,但却收获颇丰。 布置作业 作业自然是清点这些收获,为明天的学习作好准备复习一、二段,预习三、四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古文观止的编者 借题写己,神情高致,穷工极妙。 李光地 师以上都是后人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评价。文章表面是记游,实际却是论学。它是怎样论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啦。 师先请大家朗读第三段。 师我们开始分析:作者先借托古人,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15、也”。接着提出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深入广泛地探究问题这样一个问题。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的答案。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怎么样?有答案了吗? 生作者的议论还是紧扣住上段游山的经历进行分析的。 师好,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作者以游山为喻,先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 师说得好,这几句话又分别照应了上文的哪几句话呢? 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针对前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针对前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
16、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师对,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也是本文的特点,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 师是不是有“志”就可以登山、为学呢? 生(齐声)不是。 师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 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师这里作者既强调“志”这个主观条件,又不忽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师条件齐备了吗? 生差不多。 师这些条件中,哪个最重要呢? 生应该是“志”。 师何以见得? 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7、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师没错,作者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无悔”“无讥”。作者的游山所得,既是处事之理,也是事业成功之道。这一段,由实到虚,层层递进,随意自然,文笔极曲折跌宕。承记叙,启议论,水到渠成;借题发挥,深入浅出,记叙与议论的完美结合是这一段,也是全文的精华。 师这样的精华自然是要背诵的了。我们也把它分成两部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 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师大家按照两部分的联
18、系,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步骤来背诵,5分钟时间。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本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检查背诵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全班学生齐背;抽查个别学生背诵;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师下面先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再请两位同学背诵。 师这一段说理性比较强,背诵有一定难度,大家还要在课下
19、加强一下。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段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一词多义 1.“观”: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景象。“非常之观”。建筑物的一种,读gu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2.“得”: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心得、收获。“往往有得”。融洽。“与公甚相得”。得到,获得。“某得八焉”。(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平坦。“夷以近”。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帮助、辅佐,读xin。“无物以相之”。宰相、丞相,读xin。“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互相,读xin。“卒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