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3625983
  • 上传时间:2022-09-27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5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 荆轲刺 秦王 名师 导学案
    资源描述:

    1、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德育渗透目标 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

    2、,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二、背景资料 故事发

    3、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方法学习 一、字音识记 翦(jin)谒(y)於(w)髓(su) 揕(zhn)拊(f)袒(tn)扼() 淬(cu)忤(w)

    4、濡(r)徵(zh) 瞋(chn)遗(wi)陛(b)慑(sh)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 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8设九宾(通“傧”,傧相bnxi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n。)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三、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

    5、困难。 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 今义,能够,可能。 (5)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 不顾:古义,不回头看;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古

    6、义,跑; 今义,行走。 (9)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四、一词多意 陈述(恐惧不敢自陈) 陈通“阵”、列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回头看(荆轲顾笑武阳,) 接近、趋向(于是荆轲遂就(上)车而去) 就完成、达到(轲自知事不就) 挣着(自引而起,绝袖) 引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谒见(秦王必说见臣) 见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凸现(图穷而匕首见)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

    7、样) 2名词作动词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3形容词的意动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六、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

    8、,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

    9、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课文解析 一、要点赏析 1课文中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写这一形势有什么作用呢?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形势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这一形势既是铺垫,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使刺秦王计划的诞生。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破”“虏”“略”,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字写出了秦军之“强”,“旦暮渡易水”写出了燕国危机。 2荆轲刺秦王前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

    10、性格特点?你能从文中的描写看出他失败的原因吗? 荆轲主要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的头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的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但是从文中看,他对刺杀的成功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一是对刺杀细节没有提及,二是易水诀别大有一去不返的意味,三是他没有等到另一个人一同去。 3“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场面的?请作具体分析。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

    1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以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二、写作特色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

    12、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

    13、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

    14、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即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三、意旨探微 本文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完整过程,刻画了一个反抗强暴、扶弱救困、勇敢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为了捍卫自己国家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

    15、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王翦(jin)拊(f)心樊於(w)期 B徵(zh)音厚遗(wi)揕(zhn)其胸 C陛(b)下倚(y)柱被八创(chun) D瞋(zhn)目淬(cu)之夏无且(j) 2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B臣愿得谒之谒:拜见 C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丹不忍以己之私私见樊於期 B顾计不知所出耳终已不顾 C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 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

    16、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秦王必说见臣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王目眩良久 卒起不意非有诏不得上 唯大王命之秦王还柱而走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图穷而匕首见 AB CD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C断其左股D.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7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前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箕踞以骂曰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皆白衣

    17、冠以送之 8下列各组句式中不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群臣侍殿上者 B.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见燕使者咸阳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18、,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

    19、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1

    20、0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必说见臣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1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荆轲顾笑武阳顾野有麦场 B既已,无可奈何既克,公问其故 C轲自知是不就瞬息可就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图穷而匕首见 13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

    21、匣,以次进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4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和相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 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

    22、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

    23、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

    24、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8226;刺客列传) 注:厉:通“疠”,一种毒疮。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虽死不恨恨:仇恨。B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 C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D顾不易邪顾:难道。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居顷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其妻不识也拔其剑以击荆轲 C以子之才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去而事智伯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去而事智伯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是怀二

    25、心以事其君也我故国士报之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BCD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26、(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 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间何阔,逢诸葛。”上嘉其节,加丰秩光禄大夫。时侍中许章以外属贵幸,奢淫不奉法度,宾客犯事,与章相连。丰案劾章,欲奏其事,适逢许侍中私出,丰驻车举节诏章曰:“下!”欲收之。章迫窘,驰车去,丰追之。许侍中因得入宫门,自归上。丰亦上奏,于是收丰节。司隶去节自丰始。丰上书谢曰:“臣丰驽怯。陛下不量臣能否,拜为司隶校尉,复秩臣为光禄大夫,官尊责重,非臣所当处也。常恐卒填沟渠,无以报厚德,长获素餐之名

    27、。故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悬于都市,编书其罪,使四方明知为恶之罚,然后却就斧钺之诛,诚臣所甘心也。今邪秽浊混之气上感于天,是以灾变数见,百姓困乏。此臣下不忠之效也,臣诚耻之亡已。今陛下天覆地载,物无不容,使尚书令尧赐臣丰书曰:夫司隶者刺举不法,善善恶恶,非得颛之也。勉处中和,顺经术意。恩深德厚,臣丰顿首幸甚。臣窃不胜愤懑,愿赐清宴,唯陛下裁幸。”上不许。是后所言益不用。丰以春夏系治人,在位多言其短。上徙丰为城门校尉,丰上书告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上不直丰,乃制诏御史:“城门校尉丰,前与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在朝之时,数称言堪、猛之美。丰前为司隶校尉,不顺四时,修法度,专作苛暴,

    28、以获虚威,朕不忍下吏,以为城门校尉。不内省诸己,而反怨堪、猛,以求报举,告案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毁誉恣意,不顾前言,不信之大者也。朕怜丰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为庶人。”(节选自汉书8226;列传第七十七8226;诸葛丰)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不直丰,乃制诏御史 直:认为正直 B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 特立:有独特见地,与众不同 C丰亦上奏,于是收丰节 收:逮捕,拘押 D无以报厚德,长获素餐之名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食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丰以春夏系治人,在位多言其短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朕怜丰之耆老,不忍

    29、加刑,其免为庶人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C不内省诸己,而反怨堪、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D许侍中因得入宫门,自归上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诸葛丰“特立刚直”的一组是() 以明经为郡文学刺举无所避 间何阔,逢诸葛丰以春夏系治人 丰案劾章,欲奏其事 AB CD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丰性情特立刚直,皇上非常赏识他这种节操,先提拔他做了司隶校尉,后又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 B许章是皇上的外戚而且受到宠爱,诸葛丰因查证和弹劾许章的罪过而丢掉了司令校尉之职位。 C诸葛丰上书谢罪说:“现在奸邪

    30、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没有尽心尽责效忠朝廷的结果。” D皇上下诏给御史说,诸葛丰做司隶校尉时,不顺应时令,整饬法纪,专门从事残酷的惩罚,其目的是想以此获得虚假威名;他弹劾堪、猛二人是为了报复他们。 拓展练习 2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胳膊挖墙脚墨守成规卑躬屈膝 B骨骼莫须有囤积居奇以逸代劳 C.彗星座右铭鸠占雀巢在所不惜 D.慧眼吓马威星罗棋布面面俱到 25.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5分)

    31、 (1)姓名:_作品名:_ (2)按语:_ 提示:(1)夏瑜、药 (2)按语:回首辛亥,让我们恭敬地拿起坟前的白花,敬献于烈士的墓前。 质疑探究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代代流传,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那么究竟如何来评价荆轲呢? 思路提示一:肯定荆轲的人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8226;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思路提示二: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

    32、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你的观点: 开阔眼界 一、战国四大刺客 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33、。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二、文言常

    34、识: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

    35、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者”表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5.用“即”“

    36、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如:“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有标志

    37、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

    38、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2598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