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必考古代诗歌阅读(二)(11分) (人教版高三).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3625928
  • 上传时间:2022-09-27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5.5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必考古代诗歌阅读(二)(11分) (人教版高三).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必考古代诗歌阅读二11分 人教版高三 春人教 高考 二轮 专题 复习 语文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学 设计 必考 古代 诗歌 阅读 11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必考古代诗歌阅读(二)(11分) (人教版高三)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虞美人 秦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

    2、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选BCB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C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 参考答案:碧桃的特点: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每点1分) 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1分)寄托了无人赏识

    4、、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 第2课时诗歌鉴赏之“形”类考点 一、诗歌之“言” 常考题型(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炼字1.常见设问 (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 2审题定向 (1)题干中有明确的“”字(词)字样; (2)题干中有“诗眼”或“关键”字样。题目(2017.山东高考)“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释义明法)凸显了江

    5、崖陡峭、峥嵘之势。(说作用) “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释义明法)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说作用)炼字题答题3步骤 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骤省略) 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运用了手法,须点出所运用的手法。 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赏析 句子1.常见设问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2审题定向 句子

    6、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可以规定赏析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联,也可以自选角度。题干一般会带有“赏析”二字。题目(2017.江苏高考)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明早还是去烟雨笼罩的桐江岸边,在那红枫树下系好小船垂钓吧。(理解诗意,描述诗句内容)尾联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明手法,析意蕴)赏析句子题答题2步骤 明大意: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明特色,析意蕴: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语言 风格1.常见设问

    7、(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2审题定向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题目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平易质朴(平白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明特色)“与谁同赏”“莫学衰翁样”,接近口语,朴实自然。(列例证)这是一首小令,篇幅不长,却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析效果)语言风格题答题3步骤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例一阅读下面

    8、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题目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加以赏析。(5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含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生动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我来评卷(错多

    9、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词语选择正确1分,具体赏析4分。 我来评分: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炼字缺乏多维意识 该答案遵循着解答炼字题的基本思路,先明观点,再释义明法,并分析作用效果,思路较为清晰。但是没能够明确地从景情关系角度分析,在手法分析上也有不足。故本答案只得2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炼字要有多维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

    10、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如对春日即事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维分析与鉴赏的结果。 例二.2017.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题目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尝试答题 参

    11、考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能从修辞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赏析各2分,情感表达角度赏析2分。 我来评分: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不能全面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考生知晓赏句题要将句子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出来,并且分析的也比较到位,但是遗漏了“情感”这一答题角度。故本答案只得4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角度” 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12、,要挖掘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2表达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 句子的表达效果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 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 尾句或点题,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随堂巩固落实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巫山高 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

    13、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注神女馆:神女庙,据说楚怀王游高唐遇神女,过后怀王思念神女,为之立庙。九秋:深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说巫峡位于巴东,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出了巫山高耸入云的状貌。 B颔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 C颈联从时间上来展现巫山的景物,其中“朝暮”指一天,“寒暄”泛指一年四季。 D尾联说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传来,流露出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E全诗辞采清丽,

    14、情意委婉,写出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 解析:选BDB项,“悲凉的氛围”错,颔联化用典故,是为了渲染巫山的神秘色彩;D项,从诗歌内容来看,此联并没有流露“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2)颈联中的“落”“同”二字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落”是“落下”的意思,指从早到晚泉水不停地落下,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落”从听觉的角度把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写得先声夺人,未见泉水,先闻其声。“同”是“相同”的意思,指不论寒冷还是温暖,树色都相同。“同”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巫山四季树色的苍翠、浓郁,富有生机。(每点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15、)(2)题。(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

    16、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诗的双重主题。 解析:选BCB项,“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C项,“直接表现”错误,应该是委婉含蓄地表现。 (2)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2分)诗人借此

    17、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 二、诗歌之“技” 常考题型(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修辞手法1.常见设问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2.审题定向 (1)题干中一般有“修辞”二字; (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修辞是针对语句而言。题目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颔联。 参考答案颔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明技巧)薄暮中,远山显得端庄稳重;清秋中,高柳显得怯弱惊惧,

    18、(释运用)写出了远山和高柳的情态,为全诗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析作用)修辞手法题答题3步骤 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关注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 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析作用: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 表达方式1.常见设问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2.审题定向 (1)题干中有“表达方式”字样; (2)

    19、题干中有“描写(描绘)”“抒情”字样。 (高考在考查表达方式方面,一般就在“描写方法”和“抒情方法”等角度设题。)题目颈联是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明技巧)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释运用)表现了景物的凄冷萧条。(析作用)表达方式题答题3步骤 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 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表现手法1.常见设问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

    20、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 (3)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试简析。 2.审题定向 (1)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2)题干中一般有“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等字眼。题目(2017.天津高考)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参考答案虚写。(明技巧)“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释运用)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析作用)以景结情。(明技巧)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释运用,析作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明技巧)闲适之情与

    21、“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释运用,析作用)(任选一种)表现手法题答题3步骤 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重点关注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析作用: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构章法1.常见设问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2.审题定向 (1)题干中一般有“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

    22、 (2)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运用”“技巧”等字样。题目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明技巧)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释运用)结构章法题答题3步骤 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 释运用: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析作用: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例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

    23、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题目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准确答出其中一种修辞,并准确分析2分。 我来评分: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混淆表达

    24、技巧 该生修辞手法判断错误,混淆了“拟人”与“拟物”的区别,混淆了“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导致只能得0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准确判断表达技巧的4大策略 准确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涉及古诗鉴赏的方方面面。当然,最基础的工作是构建一套有关它的知识网络体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内容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对于判断所用的技巧最为必要。判断不准,不是你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而是对所给语言材料未读懂,或未读准。 2切准角度 读懂了内容,我们还要善于对所给语言材料切准几个判断角度: (1)从写作对象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

    25、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手法);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2)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好多常用技巧来。 (3)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

    26、便不同。如词、句、联的判断,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一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4)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5)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3审准题意 表达技巧赏析题

    27、的题干总在规定着赏析的角度、技巧的数量、答题的步骤,不少考生判断不准,问题有时也出在审题不准上。如要求你答修辞手法,你却答成了表现手法;要你答一个,你却答成了两个等。 4准确区别常见易混表现手法 (1)借喻与借代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

    28、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主要区别: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拟人与拟物 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

    29、为动作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人(物)当作某一物(另一物)来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二是把此物拟成另一物。 (5)对偶与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

    30、句的表现手法。 (7)渲染、烘托与衬托 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虽在叙述此事物,但目的是说明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

    31、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边 唐栖蟾 边云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煖注色中。 注煖:同“煊”,温暖。 题目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5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尾联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这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反衬了边地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2分,效果2分。 我来评分: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技巧效果分析不到位 该考生对技巧的效果分析不到位,其原

    32、因在于对“全诗”内容把握不全面。首联写战士的艰苦生活,颔联写环境的恶劣,颈联写战事的惨烈。将这三层内容与尾联内容一联系、一比较,再联系全文的主旨情感,“效果”就能分析透彻全面。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技巧效果赏析3大增分策略 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赏析题,都要有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达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赏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赏水平。那么,如何赏析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1)紧贴表达目的赏效果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

    33、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任何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析得具体细致深入。 (2)紧扣位置赏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试以句子为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

    34、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3可以适当地套用一下“效果套路” 赏析表达效果本无什么答题套路,只要能把效果说准、说全、说

    35、清楚即可。有时适当地套用一下套路,能使表述更流畅,答案更规范。这个套路有两个要点,一是掌握两种语言表述大致形式:生动形象(技巧自身效果)地描写出景象(诗歌自身效果);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诗歌自身效果)使这种情感更加哀婉动人(技巧自身效果)。二是注意“效果术语”的精当使用。 随堂巩固落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铁如意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如意:象征吉祥的陈设品,长柄微曲,可供赏玩。

    36、诗人与友人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歌毕如意和石头俱碎。这首诗乃记录此事。青薜萝:语出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四句从“影”“音”的角度写仙人月下歌舞的情景,诗人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 B五、六两句强调了仙人跳的是楚舞,唱的是楚歌,诗人把文天祥比作屈原,突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C七至十这四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其中的动作描写主要是仙人击碎珊瑚树的枝条、仙人夺走如意等内容。 D十三、十四两句描写了一位身挂青薜萝、独自用手击打节拍的仙人,“独”和“挂青薜萝”表现

    37、了他性格的孤僻。 E诗歌前十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快、祥和的氛围,为最后两句的抒怀蓄势。 解析:选ADA项,“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错误,开头四句是单纯地写仙人。D项,“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错误,表现的应是他的超群脱俗。 (2)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诗句描写了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表达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对比。这两句诗人的“愁”与前文仙人歌舞的欢乐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殉国的悼念。(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

    38、)(2)题。(11分) 长安月夜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帝王州:指都城长安。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

    39、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解析:选BDB项,“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无心逐胜游”是因为“羁病”的处境;D项,“诗中的两处三五夜也是相同的”错,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

    40、凡,“万人行乐”;而作者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3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作者以己心推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3分,意思对即可) 专题过关训练 “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 (时间:60分钟满分:143分) 题组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几度:几次,此处犹言“几年”。翻:反而。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写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必考古代诗歌阅读(二)(11分) (人教版高三).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2592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