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四首》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咏物诗四首》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物诗四首 咏物诗四首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学 设计 粤教版高二 下册
- 资源描述:
-
1、 咏物诗四首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
2、,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3、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言什么志。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学习课文: (一)子规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
4、)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主旨) 1)前二句“杜宇冤
5、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4、小结:子规表面写
6、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鉴赏要点: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 1、背景资料: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葡
7、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 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
8、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3)小结: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鉴赏要点: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
9、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2、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牡丹花二首)。 3、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
10、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
11、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4、鉴赏要点: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 1、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
12、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主旨) 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 2)“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 3)“时人不识凌云木,
13、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4、鉴赏要点: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四、归纳咏物诗步骤和方法: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
14、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2咏史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的特点,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4、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关注灿烂的中国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咏史诗的特点,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2、掌握诗歌中双关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 1.什么叫咏史诗?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2.回顾我们学过的咏史诗词:诗歌:蜀相、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15、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总结这些咏史诗的共同特色:(1)“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2)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4.咏史诗的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5.由咏史诗的特色你认为鉴赏咏史诗要抓什么关键内容?(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体会意图诗人的观点是什么?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领悟感情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4)有什么写作技巧? 二、学习课文 (一)、
16、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长卿(709一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 1)首联“三年谪宦此栖
17、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2)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
18、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鹏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鹏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详的鹏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3)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
19、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4)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3鉴赏要点: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
20、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二)、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李贺(789816),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昌)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受到赞誉。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
21、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全唐诗编诗五卷。 2基本解读: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主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威风无比的汉武帝,也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只留下虚幻的马嘶,拂晓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秋风客”,即秋风中的过客。汉武帝曾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
22、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特征。“夜闻”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夜”和“晓”前后照应,显出时代更迭的倏忽。这既是对上面“秋风客”一词最好的诠释,也为下句写汉宫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热闹无比,如今却是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袭人,三十六宫却早已空荡荡的,惨绿色的苔藓生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让人不忍目睹。 2)第二部分为中间四句,即“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之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