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3625804
  • 上传时间:2022-09-27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7.5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 古诗 鉴赏 专题 羁旅诗讲 高考 复习 指导
    资源描述:

    1、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 【一】 羁旅诗略说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1、羁旅诗常见意象: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寒蝉悲凉。 猿猴伤感。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沙鸥飘零;伤感。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2、羁旅诗常见节令: 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

    2、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

    3、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二】 羁旅诗常见主题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思亲之情 示例一 汤显祖 秋发庾岭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因为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典史,这首秋发庾岭就写于赴任途中。 首联“枫叶”“凉蝉”点明时令特征,展现凄凉、萧条的景象,烘托内心的凄清伤感。颔联缭绕的暮霭、迷蒙的花露笼罩着几许愁绪,几许迷茫。尾联中南飞的“孤鹊”则是诗人的自喻,集中表现了被贬途中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伤感。 示例二 徐祯卿

    4、 济上作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前两句, “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此时秋日重阳佳节;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伤及思乡之情。后两句,借助眼前的“黄花”,将客居他乡,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寄寓在眼前盛开的菊花之中。 2、借旅途漂泊之苦,表达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示例一 汤式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山容瘦,老树替人愁。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

    5、旧风流。 “伤心”句运用了一个典故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借此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怀才不遇的悲叹;“山瘦”、“树愁”,赋予山、树人的情思,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常、人生易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情愁(对家人的思念)“问相知几个白头” ,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示例二 刘基 过南旺守闸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国,浮云少昊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该诗作于他弃官还乡之时。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须句:春

    6、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颔联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伤感,颈联是对繁华易逝的慨叹,首联和尾联则流露出了政治上的失意以及急于回乡的愁苦心情。 3、关注时事,表达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抒写诗人美好愿望。 示例一 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首联着重叙事,颈联借“草木变衰”“兵戈阻绝”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

    7、对时局的忧虑,颈联通过“清宵立”的细节表达了骨肉的怀念,尾联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示例二 杜甫 月圆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金:水波闪动着的金光。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 诗的前三联为我们勾画了动人的画面: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尾联则借助遥想中的故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并寄托了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

    8、望。 4、借助羁旅中的自然景物抒写人生感悟或寄寓生活哲理。 示例一 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冻雷:春天的雷声。 物华:泛指万物。 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颔联中的傲然挺立的“橘树”即将破土抽芽的“竹笋”暗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

    9、着诗人身处逆境坚强不屈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野芳虽晚不须嗟”则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 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首句写小船顺流而下,两岸花儿盛开;次句写船行迅速,半日而行百里。三句为细节描写:观云,神态极为专注。结句为观云的感受,以云的不动衬托船的迅速。从字面上看,诗人记写了“襄邑道中” 小船顺流而下、极其迅速的情景,透过一层,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行进的心情悠闲、愉悦;可以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怀豪情满怀,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 方法点拨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

    10、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旅舍)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

    11、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

    12、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13、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题指导: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

    14、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乡。全诗情致缠绵委婉,飘逸潇洒。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5能欣赏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如从对方着笔、反常写法、矛盾心理),感受诗美魅力。 【四】 练习精选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

    15、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

    16、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构图意识不强,缺少整体的画面感。2判断失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不到位,随意作答。3自己有一定的见解,但讲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联系诗歌本身来分析评价,只是无端猜想或无根据地归纳,答案牵强、生硬。4没有从羁旅诗的内容和特点去把握全诗,只是套用一些空泛的名词术语,表述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榛

    17、 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 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

    18、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19、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认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睥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参考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

    20、必取长途”。 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抓住,送带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

    21、(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晶莹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女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另: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

    22、么? 湿 寒 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六、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歌的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4分) 2.诗歌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4分) 1.首联写了历历可辨的细草、习习有声的微风、高高矗立的桅杆和夜泊江边的小舟。(1分)这些景物蕴含着浓厚的飘摇感和孤独感。(1分)颔联写了垂挂的

    23、疏星、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和浩荡的大江。(1分)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具有开阔辽远、气象博大的特点。(1分) 2.“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1分)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1分)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魄感,(1分)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1分) 七、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

    24、答案: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八、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参考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

    25、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九、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晚次西陵馆 高启 匹马倦嘶风,萧萧逐转蓬。 地经兵乱后,岁尽客愁中。 晚渡回潮急,寒山旧驿空

    26、。 可怜今夜月,相照宿江东。 【注】高启,元末明初重要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1诗歌哪些地方呼应题目中的“次”字,请选择两处加以说明。(3分)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马倦。晚渡。驿空。夜月。 2国家战乱的凄凉。元明之际,江山社稷在遭遇战乱之后,到处留下凄凉之感。羁旅思乡的孤独。诗人骑着疲惫之马,漂泊在外,又逢年终岁末,夜月相照,更添一份思乡孤愁。 十、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

    27、“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 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1分)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

    28、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 2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分)(评分: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 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

    29、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2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7 分)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人。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这支曲子中,“京口夜泊”是题目,“双调”是()名,“庆东原”是()名。(2分) 2找出能揭示这首元曲诗眼的词语,并阐释其具体含意。(2分) 3简要赏析

    30、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表达特点及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宫调,曲牌 2愁,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 3这三名胜由近及远地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以动衬静,渲染了作才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愁苦、愁思亦可)。(表达特点2分,作用1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8分)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 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4分) 2赏析

    31、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1分)他身处异乡,思亲念家;(1分)登高望乡,倍感孤独;(1分)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1分) 2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1分)“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1分)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2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山

    32、行警 张鸣善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1这首元曲题为“山行警”,联系全曲,是借“山行”警示了人们什么? 2“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表面上写的是时近傍晚,实际上写的是什么?(4 分) 3“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其深层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应珍惜时间,不要留下许许多多的人生遗憾。 2人到晚年。 3回首人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问题。 前调阊门.夜泊 【明】陈所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

    33、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注】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参考答案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分)。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1分)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1分)。 2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人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1分)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

    34、,有振起全篇之势。(2分) 十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

    35、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十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

    36、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答案 1. 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 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十八、阅读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

    37、情状? 2.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3.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4.“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江上怎样的特点?(2分) 5.从后两句来看,本诗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蕴涵了怎样的哲理?(2分) 答案 1. 暮云低垂,雨意浓重。 2. 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 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愁苦疑惑豁然开朗。 4.拟人。含雨的暮云低垂并缓慢移动。(2分,各1分) 5.寓理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寄寓人生感悟:不甘屈从阴暗,不怕青山阻隔,便能得到

    38、千帆竞渡的开阔心境,就能战胜眼前的迷茫与困难。(答“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也可,1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夜泊寄所思 权德舆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此夕相思意,摇摇注不暂忘。 注摇摇即遥遥。 (1)颈联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诗人为什么“觉夜长”?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颈联营造出空寂、清寒的意境。夜晚寂静,能听到远处的钟声和隐隐约约的捣衣声相互应和。拂晓时分,月光照着地上的白霜,令人感到清寒。 (2)因羁旅之愁。诗人漂泊在外,旅程遥远,内心愁苦。因相思之苦。诗人望月思乡,难以入眠

    39、。 二十、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 方翥 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 无因注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 夜宿浙江亭 曹既明 夜半潮声撼客床,卧听柔橹闹空江。 惊回倦枕乡关梦,海日烘山上晓窗。 注无因:没有机会。 (1 )曹诗的前两句有两字用得极妙,请指出并分析表达效果。 (2)两首诗的结尾一句都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并分别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 (1)“撼”和“闹”。“撼”为“摇撼”之意,“撼”字形象地表现出潮水气势之盛,力量之大。“闹”为“搅扰”之意,本是江水晃动船橹,这里偏说船橹搅扰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以乐景衬哀情(衬托)。方诗结尾

    40、句写除夕夜儿童燃放爆竹的热闹景象,衬托出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曹诗结尾句写窗外暖暖的太阳已升到了山上这一温暖的景象,衬托出诗人的内心的凄寒。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曹村道中 黄庭坚 嘶马萧萧苍草黄,金天云物弄微凉。 瓜田余蔓有荒陇,梨子压枝铺短墙。 明月风烟如梦寐,平生亲旧隔湖湘。 行行秋兴已孤绝,不忍更临山夕阳。 注亲旧:亲故,亲戚和故交旧友。行行:不断地走。 (1)首联描写了哪些景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1)首联描写了嘶叫之马、苍黄的野草、苍凉的云天,营造出萧索、苍凉的意境。 (2)远离亲故的离愁和相思。羁旅在外的孤独感。由眼前秋景引发的悲秋之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 二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重九 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 辛弃疾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2580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