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与妻书 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优秀 导学案 设计 统编 版高一 必修
- 资源描述:
-
1、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1911年春,林觉民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4月的一个夜里,想到自己之前未能将可能牺牲的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又担心没有只言片语的解释和安慰,老父和妻子无法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于是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禀父书 而另一封则是我们今天要研读这封的与妻书。 学习重点 1.深刻体会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 2.探究这篇“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广为流传,感动无数人的原因。 一、重点研读 此恨绵绵无绝期 体
2、会“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 林觉民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位民国热血男儿英勇就义的时候才24岁,风华正茂的年岁。他的生命就此停止,对妻子陈意映的爱却绵绵无绝期。 下面我们一起研读这封与妻书,感受林觉民在生命即将终结之前写下的对妻子最后的爱情告白,也是告别。 第一段: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解析:“以此书与汝永别”,开篇点明主旨,生离死别之巨大悲痛即刻弥漫开来,溢满篇首,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解析:一“人”一“鬼”,转眼已是生死永隔。一“吾”一“汝”,卿卿我我之间藏有无限辛酸。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
3、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解析:一个“恐汝”,两个“谓吾”,表现出作者自我情感的克制,为的是安慰挚爱之妻,使其明己之志,希望妻子能理解自己。情真意切,读来如在眼前。 【段解】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由生死离别、悲痛欲绝的恣肆到“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之”的克制,波澜起伏,其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悲伤与沉痛,还有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解析:“至爱汝”既是对妻子的真情告白,又为下文的说理做好充
4、分的铺垫。与后文中“爱”字的含义从爱一人扩展到爱天下有情人,再扩展为爱天下人遥相呼应。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解析:此处多处用典,婉而有致。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用“老吾老”“幼吾幼”的典故,表示
5、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段解】本段为全文中最主要的议论说理段。说理的关键词是“爱”,说理的思路是将“小爱”扩展为“大爱”,由自己的“愿意牺牲所爱”转化为妻子的“愿意牺牲所爱”。一般人会认为,“小爱”与“大爱”是矛盾的,但作者极力运用典故,表明“小爱”与“大爱”是相互补充的,并不矛盾。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从而为人民为国家“勇于就死”的革命信念与决心,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 第三段: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
6、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段解】第3、4段倾诉“吾至爱汝”的衷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三段追忆。 本段作者用“汝忆否”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身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 第四段: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解析:对婚房方位的细致描述,历历在目
7、,印证着“真真不能忘汝”之句。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解析:对新婚后不久环境的细节描写,渲染了清新柔美的氛围,衬托出夫妻的绵绵情意,真切感人。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字芳佩。她长相甜美,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父母教诲,喜爱吟诵诗书。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成婚,林陈二人的结合虽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殊为难得的是,他们这种包办式婚姻,夫妻感情竟也非常融洽。婚后二人住进福州闹市区的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植有蕉梅。夏赏雨打芭蕉落闲庭,冬看窗外疏梅筛月影。才子佳人,夫唱妇随
8、,琴瑟和鸣。 如此美好的婚后生活,伉俪情深,让林觉民怎能放心得下独留妻子一人空悲切?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解析:“既许汝”是指作者曾向妻子承诺把每次远行的安排告诉妻子。 在一开始我们说过。1911年春,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部)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
9、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想到自己归家当日未能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 一方面是自己牺牲的消息突然降临家人时给他们的打击和悲痛,一方面是提前告知可能牺牲的危险给家人带来的担忧和痛苦。让作者矛盾重重,痛苦万分。而妻子的有孕之身,更让作者万分担忧。 而后续的事实也印证了作者的担忧。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回福州老家。后陈意映收到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一个小包裹,她打开一看,里面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其中之一,就是与妻书: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
10、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果如其言!陈意映泣不成声地读罢此信,几欲寻死,只图立刻追随亡夫而去。后虽忍痛生下儿子,但仍语两年后抑郁离世。 “余心之悲”难以用笔墨来形容。作者将爱妻子的感情融于爱国家的感情之中读来感人至深。 【段解】承接上文的“汝忆否”,这里又用“回忆”“又回忆”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第二和第三段追忆:一为回忆夫妻在“双栖之所”甜蜜的新婚生活,点滴过往萦绕心头,表达对爱妻的“真真不能忘”;二为回忆六七年前自己“逃家复归”,妻子“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的“泣告”,讲述“前十余日”二人最后一见时,自己却未能把将要赴义的事情告知妻子的原因,表现自己的矛盾之感和椎心之痛。 这两段叙
11、写的三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想必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第五段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解析:“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但为什么作者又舍汝而就死呢?此句承上启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 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林觉民。 林觉民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安稳富足的大户人家,社会贫乱本可与他个人无关。 林觉民天性聪慧,掌握汉、日、英、德四种语言,是个典型的学霸,本可用学识救中国,同代学霸有很多人后来都在各自领域成就巨大,但他却选择了并无获胜希望的持枪上阵,慷慨赴死。为什么? 后面这个问题戳中了我们的痛点
12、。是的,林觉民本可以成为政治家去构想更加理性的社会,可以成为法学家去构筑更加公平的环境,可以成为经济学家、实业家去解救贫困,可以成为教育家去启迪一代人的心灵,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是具有更大价值的事业。而持枪上阵你就是个普通的兵,壮烈牺牲你就没有了更多作为的可能。我们今天的人都会算这笔账。我们今天的权衡更多是得失而远非生死,所谓留得青山的隐忍其实不过是猥琐苟活闷声发财的可疑借口,所谓远大的抱负不过是混迹江湖满足物欲的宽慰罢了。我们已经不习惯哪怕最微小的个体利益的损失。 但林觉民给死亡赋予了意义,他觉得这比活着更重要。其实,这就是高尚。而让他义无反顾趋向高尚的死亡的,就是前面的爱一人推及爱天下人
13、的仁者之思和后面他所说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将来。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解析: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解析:作者怕妻子反败说事情未必如上述可悲,又周全地设想不死而分别的情形,更主观地断定长久无望的
14、生离比死别更“苦”。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解析:全文主要陈述作者个人的牺牲,此处忽然补一句“有同志者在”,再一次体现了作者考虑的严密周全,那种革命党人必胜的信念已得到彰显。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解析:“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想及日后儿女的成长,虽以温情为主,尚不忘以父
15、志为志”,可见作者再一次把“小爱”与“大爱”融合为一。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段解】第5段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这一段可以说是第2段所述书信主旨的进一步阐释,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段尾处,提及对未出世孩子容貌的猜想和对妻子培育后代的嘱托,既包含了其自称的“甚幸”,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无尽的心酸和遗憾。 第2-5段,作者的缱绻儿女情和纵横英雄气交织映现,先由前面
16、的悲伤沉痛走向第2段的激昂悲壮,再进入第3、4段回忆恩爱的缠绵悱恻,又迈向第5段挥洒革命之情的激越和壮烈。文势上的跌宕起伏,极真实地映照了一位决心赴死,又至爱妻子、万般不舍的革命志士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 第六段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段解】前文从过去的承诺说,又从当时的形势说,又从日后儿女的成长说,到此处开头一句“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要给信收尾了,但作者情不能已,叙写希望自己死后灵魂伴妻,或与妻子有心电感应等超现实的幻想,闪烁着浪漫色彩,表达安慰
17、之意。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 古往今来,举凡能为家国天下慷慨赴死者,皆属殉难之人的大爱之举,理应死而无憾。尽管如此,却也难免情有挂碍,心存未甘,就如林觉民一样,只因他尚有挚爱孑遗人间。 他为此写道:“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甚至想象日后一旦死成终局,真希望自己还能化作魂灵赶回人间,日日相陪于爱妻身边。 说到底,私情是大爱的一个基础,回到一个个人最能够了解、最能够体谅,有切身之痛的那个私情的时候,他扩大出去的意义会比较不一样。而且,如果没有私情作为平衡,大爱会很盲目。一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其中那番直面死亡时仍有憾恨须
18、要言说的痛楚,那在大爱与私情间挣扎不已的人性,才是其真正动人心魄的调性与底色。 第七段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解析:交代参加革命党为国为民的志向,而不告诉妻子,是怕妻子每日为自己担忧,表明妻子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其实是最重要的。“为汝谋者惟恐未尽”一语道破前文如此顾虑周全的原因。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解析:“幸”与“不幸”道尽当时中国有情人的苦况。“卒不忍独善其身”显然把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排在妻子与中国之后,犹言
19、只要保全妻子与中国,自己的牺牲就值得了。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解析:前文已经是千言万语,无法更加周到,此处仍然说“所未尽者尚有万千”,希望妻子“模拟得之”,可见作者虽然主意已决,但是对于妻子确实难以割舍。如此思虑万千,照应前文“不能启口”与“日日呼酒买醉”,可见在写下这封与妻书前,作者确实不知从何谈起;由此又可见作者在书信开篇处不道出万千思虑,而劈头只说“永别”,已是痛不欲生。至此,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之情达到高潮。 【段解】这一段申述“未尝以吾所志语汝”的原因,慨叹夫妻二人的“幸”
20、与“不幸”,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 第八段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段解】“有不解处”从表面上看是对信中文字而言的,实际上还包括更深层的内容: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尽吾意”与第一段中的“察吾衷”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最后一段,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陈意映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她自幼识字读书,作文吟诗,看懂此信显然毫无问题,为何作者还要请“诸母”对其指教呢?也许是作者为了提醒“诸母”在自己为国捐躯后,能够多多陪伴、照顾、开导、劝慰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吧。在最后这简短的、看似不过是段补充说明的文字中
21、,亦可见作者为夫之细心,对妻子之深爱。 【主题归纳】 林觉民于决意取义赴死之际给爱妻写的这封遗书,抒写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深入探究 情动而辞发 探究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无数人的原因 林觉民写在巾帕上的与妻书,实为一份奇特的遗嘱,它不仅是一封遗书,还是一封情书。因其文字优美瑰丽,情感悲抑纠结,问世100年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献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情书”。 探究这篇“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广为流传,感动无数人的原因。 解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感情及感情抒发的方式来探究。 首先,从情感来说:
22、第一,爱妻之情生死诀别。与妻书是一封情书(“吾至爱汝”),而且是给自己挚爱的妻子的一封绝笔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从此生死两茫茫,这怎不让人痛哭流涕,泪尽血出啊。 第二,爱国之情英勇献身。信中,不仅有对妻子的深沉真切的爱,更有由此延伸出去的对国家民族的爱(“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作者面对小爱与大爱难以两全时,矛盾却又毅然为国献身的义举(“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怎不让人感动落泪却又心怀振奋呢。 其次,从情感抒发的方式来说: 第一,借助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件来抒发挚爱之情。 书信的语言情真意切,充满情致和生活气息,由“至爱”引申出一连串回忆。这一串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致,温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