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谏逐客书》名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3625593
  • 上传时间:2022-09-27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7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谏逐客书》名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名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逐客 名师 导学案 设计 统编 版高一 必修
    资源描述:

    1、谏逐客书名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斯写的谏逐客书,“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先通过来动画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郑国为自己

    2、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而谏逐客书一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教学重点 1

    3、.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句的意思。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围绕中心论点选材,突出表现论点的方法。 3.探究李斯上书成功劝谏的原因。 一、朗读正音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

    4、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

    5、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

    6、,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二、重点研读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放弃逐客。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 1.释义,赏内容 【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解析: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这表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

    7、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解析: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

    8、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最后“成帝业”。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为什么要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这四位君主的例子呢? 作者列举四君的事例,一是因为秦穆公等在秦国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比较贤明的君主,是正面的例子,有影响力。二是因为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的人才这一因素。 此处作者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四君用客成功的事例来论证逐客的错误,示例典型可靠,容易得到君主的认可。而且此处四君用客(实笔)的描写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假设形成了对比,说服力论证更强。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一句反诘(客卿

    9、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段解:此段首言逐客为“过”,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作好了铺垫。宗室大臣抓住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客卿的贡献,李斯反其道而行,虽非直斥,暗地里却一寸不让,可谓明缓而暗紧。 【第二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解析: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其“致”“有”“垂”“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

    10、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王却“说之”,为何? 这里以珠玉等宝物为喻,设问作结,却只提出问题,并不立即回答它,但不答自明,更显得耐人寻味。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解析: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说明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

    11、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这是反面设辞,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几个“不”字连用,文气贯通,节奏明快,语气坚决。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解析:以音乐为喻,设问“弃”“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这一答同时回答了这一问和第一层的问题,对前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

    12、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解析:以人和物作比较,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做法的错误,论证符合逻辑,立意新颖不凡。 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逐客的本质错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言虽简,意甚明,撼人心。 段解:以生活中

    13、的现实事例为论据,说明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这一整段写法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第三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解析:作者再次设喻,从土地粮食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排比铺陈,论至“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用客治国”为上策,说明“纳客”之“利”。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

    14、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析:分析“逐客资敌”是“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与“用客治国”的结果对比,一“利”一“弊”,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高下立判,不言自明。 段解:从理论上论证“纳客”的“利”与“逐客”的“弊”,强调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别人。此段回扣第1段,引述儒家盛称的“德治”“五帝三王”进行理论论证,要言不烦,直击要害。 【第四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解析:最后一段总结了前文的意思:谈物的部分照应

    15、第二段,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恰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大。最后一段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段解:收束全文,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的结尾,包举全文,宏阔有力,掷地有声。 2.理结构,明主旨 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角度,也是从“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问题,深刻地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广纳贤才的主张,说明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去招揽人才,才能成就帝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用人策略。 李斯的奏疏谏逐客书是写给秦王看的。这篇文章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却要显出处

    16、处为秦国和秦王考虑,观点表达直截了当,却不刺伤秦王。 三、拓展探究 秦王在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就采纳了此谏议,取消了逐客令。有人认为这与该文章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有关。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 请你谈谈李斯的这篇劝谏被采纳的原因。 示例:谏逐客书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利国利民。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该文章是针对逐客这一事件而发的,全文紧扣逐客之事以论说其危害。文章的这种处理方式很高明。逐客之事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修筑灌溉渠”虽然也利国利民,但是确实耗

    17、资巨大,如果单就这种两面性都非常明显的事情进行辩解,显然是不明智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国造成的危害来论说,完全从有利于秦国的方面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 另外,李斯当时虽然是无辜受牵连,但是他在上书时完全没有言及个人进退,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即一字一句皆为民生国计着想。本文针对逐客对秦国的不利来论说,正是为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示例二:谏逐客书针对特定对象而发,有的放矢。李斯上书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专门给秦王嬴政看的。因此,李斯就要去揣摩秦王的想法,迎合秦王的心理需求,否则就很容易碰壁。当时秦王嬴政的最大愿望是统一天下,凡是违反这愿望的意见,就难以被他接受,凡是利于实

    18、现这一愿望的,就容易被他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文章的灵魂,贯串始终。李斯在论说的一开始便以秦王嬴政的祖先通过重用客卿所达到的成就去吸引秦王的注意,接着又把重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然后又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从而无敌天下的功业来打动秦王。总之,文章的每个层次都在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的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样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从而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收回逐客令,最终达到上书的目的。 1.通假字 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合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 而陛下说之,何也?说,同

    19、“悦”。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择,同“释”,舍弃。 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借给。 2.词类活用 强公室,杜私门使动,使强大 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状语,向西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名作状,向西,向北,向南 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状,向西 使之西面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 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娱乐 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使动,使愉快 故能明其德使动,使德明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使完成事业 3.重点实虚词 窃以为过矣私下 窃以为过矣过错 移风易俗改变 举地千里占领 拔三川之地攻取 包九夷吞并 制鄢、郢控制 遂散六国之从瓦解 功施到今延续 杜私门杜,堵塞、封闭。私

    20、门,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 932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前假使 932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 9324;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 9325;服太阿之剑佩带 9326;树灵鼍之鼓陈设 9327;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 9328;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 9329;非秦者去离开 9330;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 933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 12881;故能成其大形成,实现 1288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同“借”,借给 1288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送给,付予 12884;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 12885;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实现 4.特殊句式 东得百里奚

    21、于宛:状语后置 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 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 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 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 翻译下面两句话。 1.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译文: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 2.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译文: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以上两句的“西、北、南、蚕”都是名词,这里都活用作状语。谏逐客书一文中这种词类活用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这我们就名词的活用专门总结一些识别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名词活用的辨识技巧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

    22、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临时改变词性。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谏逐客书一文中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不一而足。仅就名词的活用情况来看,本文就有多处名词活用的现象。了解这些名词的活用类型,才能正确理解词义,理解文意。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23、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解析: 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去做任何事情,墨守前人制定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其中的“事事”就是在名词“事”之后又连用同一个名词“事”,那么这前一个名词“事”就活用作动词了,因此可将其翻译作动词“做”的意思。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

    24、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4)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3)“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例(4)“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四声。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宋史孙傅传)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其中的“可帝中国”的“帝”用在能愿动词“可”后面,是名词用作动词,称帝。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

    25、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或者介词结构之前,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5)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6)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5)、(6)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5)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其中的“光于前后”的“光”用在介词结构“于前后”之前,是名词作动

    26、词,光耀。 4.副词+名词 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 (7)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8)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7)中的“福”紧接在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例(8)中的“效”紧接在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宋书谢弘微传)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曜每言论”中的“言论”用在副词“每”之后,是名词用作动词,翻译

    27、为“发表议论”。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1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例(9)“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例(10)“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所馆”的“馆”用于“

    28、所”之后,是名词作动词,居住。 6.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 (1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11)“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例(12)“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旧唐书于休烈传)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

    29、深表庆贺。“罪己”的“罪”后加代词“之”,是名词作动词,归罪之意。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桓公问其故。对曰:“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解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桓公微服出访百姓家,有一个年老而自己料理生活的人,桓公问他什么缘故。老人回答说:“我有三个儿子,家里穷,无法为他们娶妻,出去当雇工还没有回来。”其中的“妻之”的“妻”是名词的为动用法,即“为他们娶妻”的意思。这里的“妻”活用为动词之后意为“娶妻”,后面的“之”是它的宾语,可见“妻”是名词用作了为动动词。 7.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

    30、动词。例如: (13)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我们知道“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动词,所以例(14)“王”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当“称王”讲。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三国志陈泰传)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泰)派人禀告郭淮,自己准备南渡白水,然后沿白水向东行进,让郭淮火速向牛头山进军,截断姜维的退路。其中的“循水而东”中的“东”用“而”跟“循水”相连,是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之意。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31、例如: (1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14)“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其中的“利民”意为使百姓获利,“利”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三)名词用作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5)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例(15)“忧愁”,名词的意动用

    32、法,以为忧愁。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岛上捕鱼砍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单当朋友。其中的“侣”和“友”分别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四)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常见有以下3种类型: 1.表示比喻意。 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例如: (1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

    33、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例(16)“狐鸣”作状语修饰动词“呼”,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一会儿,一只狠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其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例如: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17)“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 【牛刀小试】 翻译

    34、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都能像对待奴隶一样使唤他们。其中的“隶”意为像对待奴隶一样,是名词作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1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8)名词“廷”表示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 文言文中的名词用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比如东西南北经常用作状语,但是如何判断一个名词是否用作状语呢?结合以上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分析,我们知道,用作状语的名词它的位置都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因此,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充任句

    35、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牛刀小试】 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哪个是名词的活用。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意为“用箕畚”,用在动词“运”之前,是名词作状语。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宝:宝贝 B.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特指合纵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办法 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使成就霸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36、劳苦而功高如此 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 C.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 C.“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

    37、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是为了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

    38、。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 (2)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3)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4)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这样的不良印象。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39、2个字。 国君得知秦国有攻战韩国的野心,便派“水利专家”郑国赴秦为间谍,劝说秦国开凿泾水,从中山西起一直到瓠口,开一条河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可用河渠之水灌溉田地。以此达到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没有余力攻战韩国。后来阴谋败露,震惊朝野,引起轩然大波,于是秦国贵族,认为外国人不会真心为秦国着想,都暗地里忠心于他们的祖国。自然李斯也在驱逐之列,这篇文章不但文采斐然,而且说理性极强,从历史上列举实例,并用了许多非常恰当而有创意的比喻,可谓精美绝伦,无懈可击,平息了秦国贵族的排外风波。 答:_ _ _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

    40、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

    41、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谏逐客书》名师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2559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