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高考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616967
  • 上传时间:2022-09-26
  • 格式:PPTX
  • 页数:93
  • 大小:1.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考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 高考 语文 专题 文言文 阅读 课件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第2 2部分部分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u专题4 文言文阅读l 600600分基础分基础 考点考点&考考法法p 应试基础必备p 应试必备清单专题1 链接l高考真题高考真题 解法实例解法实例l 700700分综合分综合 考法解析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 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 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 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 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l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p 应试必备清单p 应试基础必备l700分综合 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

    2、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 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 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 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 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l600600分基础分基础 考点考点&考法考法p应试基础必备1 1 文言字音和字形2 2 文言实词3 3 文言虚词4 4 文言句式1 1 常考文言实词(120个)2 2 常考文言虚词(18个)3 3 文言文常见双音节词(100个)4 4 常考通假字(100个)5 5 常考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110个)6 6 常考文言固定句式7 7 高中教

    3、材重要古代文化常识8 8 高考常考重要古代文化常识p应试必备清单p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1 文言字音和字形文言字音多音字【锲而不舍(sh);求田问舍(sh)】异读字破音异读【雨(y)雪霏霏】通假异读【赢粮而景(yng)从】古音异读【夏无且(j);大月氏(zh)】文言字形古今字【至莫夜月明(莫暮)】异体字【泪涙;遍徧;群羣】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2 文言实词一一词词多多义义本 义引申义比喻义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本:树木的根)词的最常用的意义 (兵:兵器)又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方法、道理)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爪牙:坏人的党羽)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古今

    4、异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古古今今异异义义古今词义的变化偏义复词词义扩大(江、河、好)词义缩小(臭、饿、让)词义转移(涕、去、牺牲)感情色彩变化(卑鄙)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仅仅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作偏义复词。(备他盗之出入出入与非常也)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形容词用作动词4.动词用作名词5.形容词用作名词6.使动用法7.意动用法8.为动用法1.1.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1)表示时间。如:

    5、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2)表示方位。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表示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像翅膀一样)2.2.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登记)(2)名词补语。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吹风乘凉)(3)能愿动词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4)副词名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赐福)(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用眼睛看)(7)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开花)(8)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杀)(5)所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9)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权,然后知轻重。(称量)3.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且与宾语构不成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一般动词。如:素

    7、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鸿门宴)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4.4.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5.5.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8、6.6.使动用法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3)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令尹南辕反旆。(使向南行)(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7.7.意动用法意动用法8.8.为动用法为动用法(1)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等死,死国可乎?(为死)(2)名词的为动用法 如: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一)代词3 文言虚词 1.1.人人称称代代词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2)第二

    9、人称:女、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4)人称复数:“属”“辈”“侪”“族”“徒”等词放在人称代词后表多数。2.2.指指示示代代词词 3.疑问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2)远指代词:彼、夫、其。(3)旁指代词:他。(4)虚指代词:或、某。(5)无定指代词:莫、无。(1)代人:谁、孰。(2)代事物:何、胡、奚、曷。(3)代处所:安、恶、焉。(二)副词(二)副词 1.1.程程度度副副词词(1)轻微度:少、稍、略。(2)加深度:愈、益、弥、更。(3)极高度:最、极、甚、殊、太、至、绝、特等。2.2.范范围围副副词词(1)表总括:俱、毕、凡、皆、咸、举

    10、、悉、尽、率。(2)表仅限: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3)表共同:共、同、并、相。3.3.时时间间副副词词(1)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2)表示“以前”“当初”“过去”:向、初、曩、始、昔。(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常、素、雅、恒。(4)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会。(5)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6)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急、遽、猝、立、即。(7)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8)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4.4.语语气气副副词词(1)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2)表否定

    11、:不、弗、未、匪、非、靡、亡、否。(3)表禁止:毋、勿、莫、无。(4)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5)表反诘:岂、其、庸、独、宁。5.5.频频率率副副词词(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屡、数、辄、每、频、累。(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复、更、再、又、亟。6.6.谦谦敬敬副副词词(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7.7.指指代代性性副副词词(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相当于前置的“我”。(三)介词(三)介词(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

    12、以、因。(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5)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于、乎。(四)连词(四)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与、及、且、而、且 且、载载。(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非惟抑亦、非独亦、以。(3)表示选择关系:如、抑、其、或、非则。(4)表示承接关系: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5)表示转折关系:而、然、则、但、乃、顾、虽。(6)表示因果关系:以、为、因、故、是故、是以。(7)表示假设关系: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8)表示修饰关系:而、以。(五)助词(五)助词1.结构

    13、助词:之、所。2.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2)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3)感叹语气词:哉、夫。(4)句首语气词:唯、夫、盖。3.音节助词:之、者、其、言、有、止。叹词是表示强烈的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常见的有: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2)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之”是代词。(3)盍:相当于“何不”。(七)兼词(七)兼词(六)叹词(六)叹词4 4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者,阳城人也也。(2)用“,也”表示判断。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

    14、人也也。(4)用“,者也”表示判断。如: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3)用“者,”表示判断。如:四人者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5)用“为”“是”表示判断。如:如今人方为为刀俎,我为为鱼肉。(6)用副词“乃、即、皆、本、必、亦、诚、则”等修饰谓语,来帮助判断。如:当立者乃乃公子扶苏。(7)无标志的判断句。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如:而君幸于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见欺。吾长见见笑于于大方之家。(3)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为天下笑者,何也?不者,若属

    15、皆且为为所虏!贾家庄几为为巡徼所陵迫死。(4)用“被”表示被动。如:仍更被被驱遣,何言复来还!(5)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三)倒装句(三)倒装句1.谓语前置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如:不、毋、未、莫等。(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果作介词的宾语,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如:何、安、谁、孰、胡、曷、焉、奚、恶等。(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

    16、的标志。(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4.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3)介词结构“乎”置于谓语动词后。3.定语后置(四)省略句(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对话中省略。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 是什么。3.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4.省略兼语

    17、:“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被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中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为代词“之”。5.省略介词:于、以、自。p应试必备清单应试必备清单1 常考文言实词(120个)2 常考文言虚词(18个)3 文言文常见双音节词(100个)4 常考通假字(100个)5 常考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110个)6 常考文言固定句式7 高中教材重要古代文化常识8 高考常考重要古代文化常识以上内容详见以上内容详见600600分考点分考点 700700分考法分考法一书第一书第116116页至页至147147页。页。考例课标全国20181013,19分阅

    18、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选文类型】人物传记(史传)。【文本主旨】本文通过写传主鲁芝潜心学习典籍、捍卫边境、审时度势、劝谏曹爽等内容,赞颂其勤勉好学、治政有方、洁身自好、清廉忠诚的优秀品质,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榜样,对考生的成长有积极导向作用。p高考真题 解法实例【重点虚词】以、为。【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重点实词】别驾、更造、挟、坐、履正、作、塞。真题文本+阅读点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

    19、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答案】C【考点】文言文断句【应考思路】对于考查文言文断句的选择题,首先,把四项备选答案比较一下,找出断句区别点。在本题中,对比四个选项后可发现,有两处断句存在差异,分别是“芝坐爽下狱当死”和“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其次,分析断句不同处,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坐爽”意为因为曹爽而获罪,“下狱”是其结果,两者语意紧密相连,中间不应

    20、断开,排除A、D两项。“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结构相同,句式工整,应在“直”后断开,排除B项。再次,通读正确选项,理顺文意,确定答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答案】C【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应考思路】对于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选择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

    21、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本题C项,“践”意思是踩、践踏;“阼”意思是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践阼”指帝王即位,并不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

    22、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答案】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应考思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题文对照”。首先,快速浏览选项,抓住选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事件等关键信息,锁定其在原文中对应的区域。大体上,选项的顺序与原文的顺序是一致的。其次,细读选项内容,并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判断选项的概括、分析与原文中的表述是否一致。通过对比可知,A、C、D三项的表述与原文一致。B项的错误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

    23、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可知,“饱受侵扰,人口减少”的是“天水郡”,而非“蜀地”。注意,审读选项对人物性格与行为事件的概括是否准确,两者是否匹配。虽然命题者较少在这个方面设置错误选项,但是这一方面也不容忽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_(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_(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答案】【应考思路】对于翻译题,首先要字字落实

    24、。(1)第一个“以”:凭借。以为: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履正:躬行正道,行为端正。素:一向。其次,理顺句式。(2)“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应为“使军兵为(之)作五十间屋”参考译文参考译文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人。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豪族。父亲被郭氾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迁居到雍州,潜心学习典籍。后来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被州官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举荐鲁芝为孝廉,任命他为郎中。后鲁芝被授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升任尚书郎。曹真出京到关右督察,又任(鲁芝)为参大司马军事。曹真去世,宣帝代替曹真督察,便引荐鲁芝为参

    25、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进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横行,鲁芝尽心镇守捍卫,修建城市,几年间恢复了旧时边境。(鲁芝)调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敬慕(鲁芝的)德行,老幼入朝上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答应了。曹爽辅佐朝政,引荐鲁芝为司马。鲁芝多次有正直的言论和高明的谋略,曹爽未能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讨伐曹爽,鲁芝率领残部攻破城门,驰兵而出,赶赴曹爽所在,劝告曹爽说:“您身居伊尹、周公之位,一旦因罪被罢免,即使想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办到!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天子威势以羽檄征用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舍弃这些离去,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疑惑,不采

    26、用鲁芝的计谋,于是身受杀戮。鲁芝因曹爽而获罪下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存苟且赦免之念。宣帝赞赏他,赦免而不杀他。不久(鲁芝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被平定,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理。武帝即位,(鲁芝)调任镇东将军,晋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退休让位,上奏章表十多次,于是被征为光禄大夫,赐位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羊祜任车骑将军,于是让位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与人和睦而不盲从苟同,做官做到头生白发,以礼贯串始终,没有受到这样的任命

    27、,我反而超越他(任此职),怎能满足天下人的期望呢!”皇上不依从。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世,享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高声号哭以哀悼,谥号为“贞”,赐百亩坟地。l700700分综合分综合 考法解析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 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 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 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 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综合考法综合考法1 1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代入检验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实

    28、词的主要题型是选择判断四个选项中的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句中去,看这一解释能否使语句表意通顺。例 北京20179D不能易也 易:交换【解析】在原文中,“不能易也”前讨论的是“宗元之论”,说的是即使圣人再出现,“宗元之论”也不能改变,如将“易”翻译为“交换”代入,则语句明显不通顺,故“易”应解释为“改变”,而非“交换”。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应的语言现象有很多,在这样的对应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对应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和词义。例例山东20169B土事不文

    29、,木事不镂 文:花纹【解析】“土事不文”和“木事不镂”是并列结构,根据“镂”可推断,“文”在此处应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故应翻译为“装饰花纹”才正确。3.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常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常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因此,可以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例例山东20179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解析】句中的“奇”如翻译为“稀奇”,则是形容词,而在本句中,“奇”为动词才能说得通,故此句中的“奇”为意动用法,应翻译为“以为奇”。4.语境推断法 语境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

    30、语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含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例山东20159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解析】根据整句话的语境可知,“次”的意思应与行军打仗有关。同时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可推断此处的“次”是“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解释为“次序”不正确。5.通假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是在实词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音同、音近字求得该词的意思。例例江西201410C家之六雄鸡勿敢

    31、独校焉 校:较量【解析】根据句中的语法关系可推知,“校”在此处作动词。如果将“校”的动词常用义“校对”等代入原句,明显讲不通;结合上下文语境,可联想到与“校”同音的“较”字,解释为“较量”时,整句话就通顺了。可见,句中的“校”通“较”,二者是通假关系,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6.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例福建20142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解析】原文中此句之前的半句是“闽中法令严核”,由此可推知“绳”作“捆绑”之意是错的,而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即能推断出其意应为“约束,制裁”。7.课文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含义,其基础其

    32、实源于考生对教材课文中实词含义的理解,考生可通过对课文有关语句的对照确定实词的含义。当然这要求考生一定要立足课本,熟悉所学课文。例例天津20178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解析】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可判断“凶”应解释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而非“凶险”。综合考法综合考法2 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1.代入筛选法如果熟知某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例例山东201710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解析】首先将“若”的主要

    33、意义和用法列出:假如;或;与,和;而(表承接);至于;乃,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用在句首,无义。将以上义项代入,两句中的“若”均解释为“假如、如果”。2.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找到它的意义和用法了。例例浙江201517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解析】前一句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句的“何厌之有”很明显是宾语前置句,“之”在此处也是助词,

    34、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结构分析法(1)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可从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词语的词性和用法。例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解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4.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就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语境来推断。例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解析

    35、】推断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要了解整句话的大意。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即郑国对晋国无礼,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侯、秦伯共同出兵围困郑国。由此可知,这里的“以”为连词,表示原因。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和意义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例例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解析】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判断出“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句例比对法平

    36、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文言文或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顺利解题。例例安徽20145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前一句中的“以”,可以根据岳阳楼记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推知其为连词,表示目的;后一句出自课文六国论,“以”在句中是连词,表示结果。综合考法综合考法3 3 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2.查找,就是要审清题干,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综合考

    37、法综合考法4 4 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1.1.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就选文中的几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2.2.直接给语段断句直接给语段断句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求考生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一)文言文断句的题型(二)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1.读文段读文段,通文意通文意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反复推敲,然后根据内容,将大的层次划分出来,把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2.2.标名(代标名(代)词词,定主宾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代词和名词(如人名、地

    38、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代词和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将它们标出,有助于梳理语句的结构,判断语气停顿的所在。3.看虚词,找位置(1)“曰、云、言、谓”等词是对话的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的位置。(2)引出议论的词语“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39、”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6)“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特别注意】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

    40、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明语法,辨句式(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如:“其乎”“孰与乎”“见于”“何之有”等。(2)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如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只要抓住谓语,根据其位置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5.明修辞,巧判断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有的讲究对偶、

    41、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注意到这些修辞现象,将利于断句。6.懂文史,定句读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史常识,如名号、称谓、职官、科举、礼仪、地理等,无疑会对断句有帮助。综合考法综合考法5 5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1.通读选项,排查明显错误2.联系语境,通过语意判断3.联系课文或成语,联想判断综合考法综合考法6 6 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所提供选项的正误。4.回原文查对,将选项中用现代语言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

    42、照判断。5.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一)解题步骤(一)解题步骤1.张冠李戴2.无中生有3.曲解文意4.强加因果5.以偏概全6.时序错位7.夸大其词(二)设题陷阱综合考法综合考法7 7 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一)翻译原则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做到“信、达、雅”3.找准、译准句中的关键词(二)翻译方法1.顺,即顺语言环境2.断,即断句3.留,即保留特殊的名词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语5.补,即补充省略成分6.换,即替换7.调,即调整句序8.扩,即扩展(三)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中的“采分点”1.关注古今异义(“中国”古指中原地区)2.关注一词多义3.关注词

    43、类活用4.关注重要虚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目的等意义的虚词)5.关注通假字6.关注特殊句式7.关注固定结构综合考法综合考法8 8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文本时,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1.理脉络,抓住时间节点理脉络,抓住时间节点(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3)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2.2.明关系,把握传主时世明关系,把握传主时世“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传主是主要人物,其地位与价值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关联中显示出来的。由于进入正史的人物绝大部分是官员,这就决定了他有三个主要的关系:他与底层民众的关系;他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他与皇帝的关系。3.3.辨褒贬,明晓春秋笔法辨褒贬,明晓春秋笔法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在对人物事迹的介绍中蕴含了对人物的评价。中国又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国家,这种评价往往以道德评价为主。中国古代的史家,下笔如刀,往往一字以寓褒贬,这被称为“春秋笔法”。敬请期待下一专题!敬请期待下一专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61696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