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35张)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35张)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部分 专题 论述 文本 阅读 135 课件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4-复习风向标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从命题形式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三个题目,不求对考查点的全面覆盖,而是突出重点。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5-预习做真题做真题,洞悉高考怎么考洞悉高考怎么考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2、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做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6-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
3、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的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7-“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
4、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5、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8-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答案解析解析关闭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
6、段结尾处和第四段第二句。答案解析关闭D-9-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由第四段可知文章重在谈“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联系,而不是差异。答案解析关闭A-10-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
7、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不符合文意,相关语句为第二段的“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做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C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绝对化,相关语句为第四段的“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D项,“从照着讲逐
8、渐过渡到接着讲”中的“逐渐过渡”错误,由第四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答案解析关闭B-11-二、(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
9、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12-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
10、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13-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11、。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扩大范围。“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12、,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B项,以偏概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排放问题仅是第二段的举例。C项,“要为后代设定义务”说法错误,原文是“而非为其设定义务”。答案解析关闭D-1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
13、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解析解析关闭C项,“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理解错误,从全文内容看,作者的观点是立足现在的,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倡导“气候正义”。答案解析关闭C-1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解析解析关闭B项,“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
14、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答案解析关闭B-17-三、(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
15、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18-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
16、了。-19-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
17、为最明显的例子。-20-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2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
18、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答案解析解析关闭C项,误解了王国维的本意,颠倒了“疑古”与“利用史料”的逻辑关系。王国维的本意是,过分地“疑古”,甚至怀疑尧、舜、禹的存在,就无法充分利用古史材料。答案解析关闭C-2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
19、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是可以从纯粹的文艺作品(包括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发掘史料的,但不能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答案解析关闭D-2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
20、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史学价值没有被史学界认识,而不是因为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答案解析关闭B-24-学案
21、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研习研方法研方法,聚焦考题怎样答聚焦考题怎样答追根溯源熟知命题的六大方式与八大陷阱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题型稳定,选项设置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律,不明白命题人设置的陷阱,答题时就找不到重点,看不出错误。总结近几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命题特点和设误类型,可归结为六大命题方式、八大设误陷阱。-2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一、六大命题方式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包括“删”“添”“调”“改”“漏”“凑”。运用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而改变了原文意思的,就
22、是“不正确的”。-2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2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二、八大设误陷阱1.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混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从而迷惑考生。-28-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原文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删掉了“初”字,扩大了范围;“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而原文是“明初文化的兼容性”,偷换概念。-29-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2.张冠李戴命题者错置相关信息,把属于甲的特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属于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等等。-30-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
23、难特训张冠李戴。“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理解错误,“学衡”派是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31-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3.无中生有有些内容在原文中没有出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却故意将这些内容放到选项中。“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文章末尾说“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是意义重大的”,只说对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没说“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32-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4.混淆因果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
24、”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33-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强加因果。“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史学价值没有被史学界认识,而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3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5.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或程度的词语,形成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等干扰项,扰乱考生的判断。-3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排放问题仅是第二段的举例。“就是”一说,
25、以偏概全。-3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6.断章取义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3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错,原文说“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断章取义。-38-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7.混淆时态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混淆已然和未然。要重点关注的词语有: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等。-39-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是“可能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