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血证精选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内科学血证精选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血证 精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血 证一、概述(一)概念: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也即是说,非生理性 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早在内经即对血证所涉及到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便血等有关病证就做了论述。明代虞天民在所著的医学正传血证中才把多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统称为血证。有关血证产生的病因病机,内经强调其发病与饮食、起居、伤力等因素有关。灵枢百病始生曰:“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张氏医通诸血门发挥:“究其所脱之源,或缘脏气之
2、逆,或缘腑气之乖,皆能致病。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膀胱下达耳。”宋代济生方吐衄则强调血证“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该书特别强调火热在血证发病中的作用:“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金元医家朱丹溪在平治荟萃血虚阴难成易亏论中强调阴虚火旺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明代医家张景岳则特别强调“火”与“气”在血证发病中的作用,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中指出:“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对临证辨别血证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于血证的治疗,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3、篇中,创立了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有效方剂。备急千金要方则收录了诸如犀角地黄汤等治疗血证确有其效的著名方剂数首。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这三种治法,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清唐容川血证论吐血在论及血证的治疗时则提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唐氏提出的上述止血、祛瘀、宁血、补虚等四法,仍为目前临床医家治疗血证经常使用的方法
4、。(三)、范围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多种(二)病机:迫血妄行,气虚不摄 “火盛,气伤”(三)预后二、病象咳、吐、(鼻、齿、肌)衄、尿、便热:血色鲜红+热象(实热、虚热)虚:血色淡红+气虚(疲乏、气短、脉虚)瘀:出血夹有血块+瘀主证(颜面黎黑,皮肤干涩,舌有瘀斑)三、病位咳血在肺衄血在五官、皮肤吐血在胃便血在胃及在肠尿血在肾与膀胱四.病性有虚有实实以热、瘀为主虚为气虚或阴虚火旺六、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酒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大病久病之后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之于外而导致血证的发生。1外感六淫 外感风热燥
5、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血、鼻衄;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便血;热邪留滞,侵及下焦,损伤尿道,络脉受损,导致尿血。2酒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一则湿热蕴积,损伤胃肠,熏灼血络,化火动血,而致衄血、吐血、便血。二则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摄,统血无权,血溢脉外也可导致出血。3情志过极 七情所伤,五志化火,火热内燔,气逆于上,血随气逆,溢于脉外而致出血。如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刑金,损伤肺窍及肺之络脉可致鼻衄和咳血。郁怒伤肝,肝火偏亢,横逆犯胃,胃络受伤,以致吐血。4劳倦过度 心主神明,神劳伤心;脾主肌肉,身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可致心、脾、肾之气阴损
6、伤。气虚失摄,阴虚火旺均可致血溢脉外而致衄血、尿血、紫斑。5病后诱发 久病热病之后,一则可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火迫血行而致出血;二则由于正气损伤,气虚失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三则久病人络,瘀血阻滞,血难归经,因而出血。三、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l1.鼻衄l2.齿衄l3.咳血l4.吐血l5.便血l6.尿血l7.紫斑出血的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以归纳为火热偏盛,迫血妄行和气虚失摄,血溢脉外这两个方面。火热之邪中又分实火和虚火,其中外感风热燥邪、湿热蕴积和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导致的火旺则为虚火。气虚之中又分为单纯气虚和气损及阳而致阳气虚衰等两种情况。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而由
7、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实证可向虚证转化。血证始为火热偏亢者,若反复发作,阴分必伤,虚火内生;或火热伤络,反复发作不愈,出血既多,气亦不足,气虚阳衰,更难摄血。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属实的火热之邪引起的反复不止的出血,可以导致阴虚和气虚的病理变化;而阴虚和气虚又是导致出血日久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病因。如此循环不已,则是造成某些血证缠绵难愈的原因。诊断: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腔溢出者,都可诊断为鼻衄。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咳血 1咳血前常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红鲜血,间夹涎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2患
8、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疾患的病史。3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Cr检查、支气管镜或造影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痰细菌培养、痰抗酸杆菌检查和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等均有助于明确咳血的原因。吐血 1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先兆症状。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癥积等宿疾。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大便潜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和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便血 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
9、痢疾等宿疾。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 断。紫斑1四肢及躯干部肌肤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常反复发作。2临床应做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束臂实验等检 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二)病证鉴别l1.鼻衄:内科与外伤l 内科与倒经l2.齿衄与舌衄l3.咳血:咳血与吐血l 咳血与口腔出血l4.吐血与鼻腔 口腔出血鉴别:鼻衄 1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自外伤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
10、般不再复发,也无全身症状。2经行衄血: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内出现,也称逆经或倒 经。齿衄 舌衄:出血来自舌面、舌边、舌根或舌系带处,有时在舌面上可见针尖状出血点。咳血 1与吐血:咳血与吐血均为血液经口而出的病证,但两者区别明显。(1)病位不同:咳血的病位在肺与气道,而吐血的病位在胃与食道。(2)血色不同:咳血之血色鲜红,常伴泡沫痰液;吐血之血色紫暗,常混有食物残渣。(3)伴随症状不同:咳血之前多伴有喉痒、胸闷之兆,血常随咳嗽而出;而呕血常伴胃脘不适、恶心等症状,血随呕吐而出。(4)出血后症状不同:咳血之后常持续多日的痰中带血症状,但大便不黑;而呕血则无痰中带血症状,而大便
11、常呈黑色。(5)旧疾不同:咳血的病人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心悸等旧疾;而呕血则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臌胀等既往史。*2与肺痈:因肺痈也有咳血表现,故应加以鉴别。但肺痈初期常可见风热袭于卫表之症状,当病情进展到成痈期和溃脓期时则常有壮热、烦渴、咳嗽、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等症状,而咳血是以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的病证,与肺痈截然不同。吐血 1咳血:见咳血的鉴别诊断。2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常为鲜红色或随唾液而出,血量较少,不夹杂食物残渣。除此之外,这些病证还常有相应的口腔、鼻咽部的病证存在,可经口腔、五官科检查确诊。便血 1痔疮:便
12、血在便中或便后,常伴肛门疼痛或异物感,作肛门或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 痔或外痔。2痢疾:下血为脓血相兼,常伴腹痛、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等症状。病初常有发热恶寒等外感表现。3便血的自身鉴别 近血:为先血后便的病证,病位在肛门及大肠。远血:为先便后血的病证,病位在胃及小肠。肠风:为风热客于肠胃引起,证见便血,血清而鲜者,病属实热。脏毒:为湿热留滞肠中,伤于血分引起,证见便血,血浊而暗者,病属湿热偏盛。尿血 1血淋:尿血与血淋均为血随尿出,但以排尿时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即血淋者有尿道疼痛,而尿血者则尿道不痛。2石淋:石淋者可先有小便排出不畅,小便时断,伴有腰疫绞痛,痛后排出砂石并出现尿血症状;尿血者尿
13、道不痛,亦无砂石排出。紫斑 1出疹:紫斑与出疹均为出现在肌肤的病变,而紫斑中有点状出血者须与出疹相鉴 别。一般说来,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而出疹点则高于皮肤,压之退色,触之碍手。2温病发斑:紫斑与温病发斑在肌肤上的改变很难区别。但临证上温病发斑的发病急骤,常伴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有时抽搐,同时可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其传变迅速、病情险恶;而紫斑常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史,但一般无舌质红 绛,也无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辨证要点 1辨病证之不同 血证常有明显的出血证候,一般容易诊断。但应根据其出血的部位及原因辨识不同的病证。如同为口中吐出血液之证,既有吐血和咳
14、血的不同,又有齿衄和舌衄的不同;同为小便出血则有尿血与血淋之不同;同为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痢疾、痔疮之不同。2辨病位之不同 同为一种血证,可由不同病变脏腑引起,其病位是不同的。如咳血有在肺、在肝的不同;齿衄有在肺、在胃和在肝的不同;齿衄则有在胃、在肾的不同;尿血则有在肾、在脾和在膀胱的不同。3辨证候之虚实 血证中的实证,多由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但火热之证,有实火与虚火之不同。其实火为火热亢盛,虚火一般由阴虚导致,而后者属虚中夹实证。血证中的虚证,一般由气虚失摄,血不归经所致。此外,初病多实,久病多虚,而久病人络者,又为虚中夹实。治疗原则 1治火 火热亢盛,迫血妄行,血不归经,溢于脉外是引起血
15、证最常见的病因病机。由于火热之邪可分为实火与虚火的不同,故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2治气 一则气为血帅,气能统血,气行血行,气脱血脱;二则气有余便生火,火热偏则扰动血脉,血不归经。故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3治血 血证既为出血之证,因此一定要根据出血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的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止血方法。如实火亢盛,扰动血脉者当凉血止血;气虚失摄,出血不止者当收敛止血;瘀血阻络,血难归经者当活血止血。除了上述治疗血证的三项原则以外,还应根据出血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如血证初期,出血较多较急,应急塞其流,以治其标,即采取“止血”的治疗方法;血止之后,应祛除病因,以澄其源,即
16、采用“宁血”的治疗方法;善后应补养气血,以扶其正,即采用“补虚”的治疗方法。因此止血、宁血和补虚三个治疗方法,常应用在治疗血证的不同阶段中。血证的初期,应积极采用塞流止血的方法,立即服用云南白药、十灰散或花蕊石散、血余炭、蒲黄炭等以求迅速止血。如证属火热偏盛者,临床多使用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以水牛角代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临床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白茅根、栀子、丹皮、白及、侧柏叶、茜草根、仙鹤草、地榆、大小蓟等清热凉血之品;如阳气虚损,气失统摄者,应立即服用三七粉、艾叶炭以温经止血。如出血过多,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心悸不宁,甚至神识不清,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之危候,急以益气固
17、脱的独参汤煎服,或使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鼻衄 鼻衄以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为多。其中以肺热、肝火、胃火最为常见;有时也与正气不足,气不摄血有关。1 热邪犯肺 主症:鼻燥流血,血色鲜红。兼次症:身热不适,口干咽燥,咳嗽痰黄。舌象:舌质红,苔薄黄或黄燥。脉象:数。分析:鼻为肺窍,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上循其窍,故鼻燥流血;火为阳邪,故其血色鲜红;热耗肺津,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发热为热邪犯肺所致;热邪亢盛,灼津为痰,肃降失司故咳嗽痰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为热邪偏盛之表现,若热盛伤津则苔黄燥。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方药:桑菊饮。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透表,宣散风热;杏仁、桔梗、甘草宣降 肺气
18、,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为加强凉血止血之力,可酌加栀子炭、白茅根、丹皮、侧柏 叶;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可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桑白皮以清泻肺热;咽喉痛者加玄参、马勃以清咽利喉;咽干口燥者加麦门冬、玉竹、沙参、天花粉以养阴生津;咳甚者加象贝母、橘红以润肺止咳。2肝火上炎 主症:鼻衄目赤,烦躁易怒。兼次症:头痛眩晕,口苦耳鸣。舌象: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弦数。分析: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肝火循肺经上出其窍而为鼻衄;肝开窍于目,肝火偏盛故两目红赤;肝在志为怒,肝火盛则烦躁易怒;肝火上炎则头痛、口苦、耳鸣;清窍为肝火所扰故眩晕。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数皆为肝火 偏亢之表现。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
19、:栀子清肝汤加减。方中栀子、菊花清泻肝火,丹皮、赤芍凉血止血,柴胡清肝解郁。原方中川芎因其辛温升散,临证中可减去。但应酌加生地黄、藕节、白茅根以凉血止血;便秘者可加大黄通腑泻热;阴液亏耗者可加麦冬、玄参、旱莲草以养阴清热。3胃热炽盛 主症:鼻血鲜红,胃痛口臭。兼次症:鼻燥口渴,烦躁便秘。舌象:舌质红,苔黄。脉象:数。分析:胃热亢盛,上炎犯肺,迫血外溢,上出肺窍则鼻衄且血色鲜红;阳明经上交鼻颊,胃火上熏则鼻燥口臭,口渴引饮;热居胃中,气机不利则胃脘不适;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热伤津液,肠道失润则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皆为胃中有热之表现。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玉女煎。方中石膏清泻胃热,麦
20、冬养阴清热,生地凉血止血,川牛膝引血下行。可加山栀子、丹皮、藕节、白茅根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大便秘者可酌加大黄、瓜蒌以通腑泻热;阴津被伤而见口渴,舌质红,少苔者,可加沙参、天花粉、石斛等益胃生津之品。4气血亏虚主症:鼻衄或兼肌衄、齿衄,血色淡红。兼次症:心悸神疲,气短乏力,面白头晕,夜难成寐。舌象:舌质淡,苔白。脉象:细或弱。分析:气为血帅,气虚失摄,血脱于外故见鼻衄、肌衄及齿衄;气血亏虚,气不摄血则鼻衄,血色淡红;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故见心悸神疲、夜难成寐;正气亏虚则气短乏力;气血不能上荣头面故面白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表现。治法:益气摄血。方药:归脾汤。方中以人参、白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