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docx》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教师 资格证 笔试 教育 能力 主观题 考前 必备
- 资源描述:
-
1、辨析题(必):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答:正确。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由此可知,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所以本题说法正确。2.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促进作用。(教育的发展必然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答:错误。教育的发展未必会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即教育大多时候是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但是有时也会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当社会发展了,而旧的教育思想不能适应新的政治发展要求时,教育对社会进步就起着消极作用。因此
2、本题说法错误。3. 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力水平低则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答:错误。生产力水平低并不意味这教育发展水平也低。因为虽然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等,但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4.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受教育者权利。)答:错误。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但是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的要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其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政治经济制度还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
3、利等。因此本题说法错误。5.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目的。答:错误。教育方针概念范围是大于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本题说法错误。6.基础教育就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答:错误。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修接受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从范围来看,义务教育小于基础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的
4、一部分。因此本题说法错误。7.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答:错误。教材虽然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核心是指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物质性课程资源,也包括精神性性课程资源,可见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因此本题说法错误。8.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环节。答:正确。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它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题说法正确。9.备课就是
5、钻研教材,写教案。答:错误。备考不仅仅是钻研教材,写教案。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它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具体来讲就是要研读课程大纲以及教科书等,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同时备课还要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单元加护、课时计划(教案),所以本题说法是错误的。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答:正确。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教师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懂得如何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
6、的主体能动性。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就越具有求知欲、自信心,学习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1.所有教学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答:正确。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也是指教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渗透着德育。教学传授的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不能脱离教学谈德育,教学和德育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2.教学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答:正确。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就是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
7、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如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的学习内容形成测试题,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以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的过程。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转移。答:错误。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转移是不同的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分配强调同时进行,而注意的转移强调先后顺序,因此注意的分配不是注意的转移。本题说法错误。14.注意的动摇就是注意的分散。答:错误。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动摇是不同的概念。注意
8、的动摇指的是当注意某一对象时,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动摇。而注意的分散就是指的“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所以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本题错误。15.负强化就是惩罚。答: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负强化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则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制止某类反应的过程。两者一个是为了增加积极行为发生概率,一个是降低消极行为发生概率,两者并不相同。所以本题说法错误。16.正强化能增加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则会减少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答:错误。正强化和负强
9、化都是增加积极行为概率的过程,只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正强化对于期望出现的积极行为给予一种正向刺激。负强化是对于期望出现的积极行为去掉一个负向刺激,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所以本题说法错误。17.外部奖励可以削弱内部动机。答:正确。根据行为主义动机观,外部奖励确实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著名的德西效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外部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时很可能削弱甚至损伤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8.正迁移即顺向迁移。答:错误。正迁移与顺向迁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10、顺向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正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性质作用,顺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时间方向,顺向迁移可能会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阻碍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19.远迁移即负迁移。答:错误。远迁移与负迁移是根据两种不同标准划分的。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由此可知,远迁移不一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0.近迁移即正迁移。答:错误。近迁移与正迁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近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与原先学习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近迁移侧重迁移两情境间的的相似度,正向迁移侧
11、重迁移的性质作用。近迁移可能存在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阻碍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1.操作技能经过练习一般不容易遗忘,而且练习的越多,效果越好。答:错误。操作技能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比知识的保持更牢固,但不是练习的越多,效果就越好。因为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高原现象,即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练习成绩到了动作发展的最后阶段,会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的现象。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2.道德结构的核心要素是德道行为。答:错误。道德心理结构的核心是道德认知。道德认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是整个道德心理结构的核心。而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在某种程
12、度上道德认识影响道德行为。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3.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即学生个体品德的自我发展过程。)答:错误。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因为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题干是对德育过程的片面理解,因而是错误的。2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答:正确。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
13、,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因此本题说法正确。25.学生个体品德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答:错误。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品德形成后还是有可能出现反复。26.个别教育是对后进生的辅导教育。(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是指做好优秀生的教育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答:错误。个别教育不仅仅是对后进生的
14、辅导教育,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教育。既包括先进生教育工作,也包括后进生的教育,同时中间学生也要辅导教育。题干是对个别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因此本题说法错误。材料分析题:教育学材料(2 个):1.教学原则类模板:(1)启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本案例中(2)直观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本案例中(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
15、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案例中(4)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本案例中(5)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本案例中2.德育原则类模板:(1)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本案例中(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
16、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本案例中(3)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案例中(4)灵活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要因人、因时、因境不同,而有的放矢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本案例中(5)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该原则是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本案例中心理学材料(9 个):1.抑郁症问:说明本案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答(1)本案例中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是一种不良情绪
17、即抑郁症。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郁郁寡欢、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材料中这位学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觉着别人都看不起她,遇到错事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从而整体处于苦闷状态,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当中,这种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表现都是抑郁所致。(2)中学生抑郁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等。学校环境的影响,如学校缺乏朋友等。个体影响,如个体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低,归因方式不当等。本材料中,该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觉着别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很笨,显然她的自我评价方式较低,长此以往在学校中朋友会很少,必然形成孤独的性格
18、。而且父母也没有及时跟她沟通交流,导致其更加孤单无助。(3)对于中学生抑郁的预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对中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第二,采取一些积极行为。如听音乐、读童话、培养业余爱好、结交几个知心朋友等。第三,请专业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环境疗法等。本案例中该女生可以尝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鼓励自己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帮助,多向同学倾诉心声,学会表达自己,那么她的抑郁情绪肯定会得到好转的。2.强迫症问:说明本案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答(1)本案例中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是强迫症。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
19、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材料中这位学生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对于他的课桌椅不能调换,如果换了,就再次偷偷换回来,这些思想和行为他知道没有必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就是强迫症的表现。(2)中学生强迫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等。学校环境的影响,如学校升学造成的压力等。个体影响,如具有好思虑的性格以及长期处于过度的心理紧张状态、心理负担过重等。本材料中,该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面对紧张的中考以及父母对其高期望的压力,迫使该生无法排解内心痛苦,长时间的紧张和过重的心理负担
20、导致了他强迫的性格。(3)对于中学生强迫的预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支持性的生活学习环境。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观察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微小变化,及时地进行沟通。本材料中的父母应该尽快与该生做一次彻底地谈话,消除其内心的紧张与痛苦。第二,采用日本的森田疗法。即对 该生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采用“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采用专业的治疗使其早日摆脱强迫。第三,调整心态,增强自信。比如以后换了椅子就换了不要在换回来了,鼓励自己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帮助,多向同学倾诉心声,学会表达自己3.创造性思维(1)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学生小明的课堂行为。答:小明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特征。创造性思维具有
21、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本案例中,小明在回答砖头的用途的时候能够想出比其他同学多很多的答案,说明其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都比较优秀。小明两次的课堂回答都没有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产生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本案例中,小明在回答砖头用途时候,突破了功能固着的思维;在回答桌角问题时,又通过两个方面来论述答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学生思维最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并且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本案例中,小明没有满足于老师和同学们的答案,能够运用假设推理,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2)这个案例对教师教学有何启发?答:
22、本案例中教师对小明的评价,体现了传统的教育评价观,作为新时代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次,改变教师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再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最后,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4.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思维、情绪情感、人际关系)(1)谈谈反映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哪些特点?答: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向心理的自我转变,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材料中,该男生觉得走进教室会有人盯着自己,见到女
23、生会脸红心跳;过分关注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他们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本材料中,该男生有许多情绪描述如如“欣喜若狂、垂头丧气;”“渴望交流、”“难以启齿”等可以看出其情绪的两极性。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凸显矛盾性。一方面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另外一方面又想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慰藉。材料中该男生抱怨父母还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不愿意和父母倾诉心事,另一方面又渴望想和同伴交流(2) 作为老师,你会对学生提出哪些建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中学生产生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