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考研考试大纲81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湖南农业大学考研考试大纲81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由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农业大学 考研 考试 大纲 810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概论
- 资源描述:
-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大纲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
2、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全书简称历史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
3、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观点,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二、新
4、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
5、基础。(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
6、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
7、民共和国。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的一个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人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列宁预言,
10、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毛泽东曾经用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的情况指出:“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社会主
11、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
12、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
13、意义。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
14、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初步探索的意义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2、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入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五、邓
15、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
16、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7、,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1、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18、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
19、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表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20、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七、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发展观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
21、不断充实丰富。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22、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第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第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第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七,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第八,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第九,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第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些历史性成就带来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
23、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24、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内涵: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意义: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