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品工艺绪-论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光伏产品工艺绪-论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品 工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绪论本书以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过程为导向,把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融入教学过程中,具有情景真实性、过程可操作性的特点。1.光伏电池的发电原理 光伏电池在没有光照时,其特性可视为一个二极管,在没有光照时其正向偏压U与通过电流I的关系式为图0-1半导体能带图图0-2光伏电池的理论模型图0-3理想光伏电池电路模型2.影响光伏电池发电的因素(1)标准测试条件1)光源辐照度:1000W/m2。2)测试温度:(2520)。3)AM1.5地面太阳光谱辐照度分布。(2)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1)理想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见图0-4)。相当于一个电流为Iph的恒流电源与一只正向二极管并联,流过二极管的正向电流称为暗电流Id,
2、流过负载的电流为I,负载两端的电压为U。2)实际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见图0-5)。由于漏电流等产生的旁路电阻Rsh,体电阻和电极的电阻产生的串联电阻Rs在Rsh两端的电压为图0-4理想的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图0-5实际的光伏电池等效电路Uj=(U+Irs)=Iph-Iooexp(qUj/A0kT)-1在负载短路时,即Uj=0(忽略串联电阻),便得到短路电流,其值恰好与光电流相等,即=Isc-Iooexp(qUj/A0kT)-1当负载R时,输出电流0,便得到开路电压Uoc,其值由下式确定:图0-6不同辐照度下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3)伏安特性曲线(见图0-6)。受光照的光伏电池,在一定的温度和辐照度以及
3、不同的外电路负载下,流入负载的电流I和电池端电压U的关系曲线称为伏安特性曲线。4)开路电压。在一定的温度和辐照度条件下,光伏发电器在空载(开路)情况下的端电压称为开路电压,通常用Uoc来表示。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与电池面积大小无关,通常单晶硅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约为450600mV,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与入射光谱辐照度的对数成正比。5)短路电流。在一定的温度和辐照条件下,光伏发电器在端电压为零时的输出电流称为短路电流,通常用Isc来表示。Isc与光伏电池的面积大小有关,面积越大,Isc越大。一般1cm2的光伏电池Isc值约为1630mA。Isc与入射光的辐照度成正比。6)最大功率点。在光伏电池伏安特
4、性曲线上对应最大功率的点称为最大功率点,又称最佳工作点。7)最佳工作电压。光伏电池伏安特性曲线上最大功率点所对应的电压称为最佳工作电压,通常用Um表示。8)最佳工作电流。光伏电池伏安特性曲线上最大功率点所对应的电流称为最佳工作电流,通常用Im表示。9)转换效率。受光照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与入射到该光伏电池上的全部辐射功率的百分比称为转换效率,通常用表示。=UmIm/AtPin(0-6)10)填充因子(曲线因子)。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与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乘积之比,通常用FF(或CF)表示:FF=ImUm/IscUoc(0-7)11)电流温度系数。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被测光伏电池温度每变化1K,光伏电
5、池短路电流的变化值,通常用表示。对于一般晶体硅电池,有=0.1%/K12)电压温度系数。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被测光伏电池温度每变化1K,光伏电池开路电压的变化值,通常用表示。对于一般晶体硅电池,有=-0.38%/K 图0-7常规光伏电池简单装置1839年,法国的Becquerel第一次在化学电池中观察到光伏效应。1876年,在固态硒(Se)的系统中也观察到了光伏效应,随后开发出Se/CuO光电池。有关硅光电池的报道出现于1941年。贝尔实验室Chapin等人于1954年开发出效率为6%的单晶硅光电池,现代硅光伏电池时代从此开始。硅光伏电池于1958年首先在航天器上得到应用。在随后的10多年里,
6、硅光伏电池在空间应用不断扩大,工艺不断改进,电池设计逐步定型。这是硅光伏电池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第二个时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个时期,背表面场、细栅金属化、浅结表面扩散和表面织构化开始引入到电池的制造工艺中,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硅光伏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而且不断扩大,到20世纪70年代末地面用光伏电池产量已经超过空间电池产量,并促使成本不断降低。20世纪80年代初,硅光伏电池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把表面钝化技术、降低接触复合效应、后处理提高载流子寿命、改进陷光效应引入到电池的制造工艺中。以各种高效电池为代表,电池效率大幅度提高,商业化生产成本
7、进一步降低,应用不断扩大。在太阳电池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过各种不同结构的电池,如肖特基(Ms)电池,MIS电池,MINP电池;异质结电池(如ITO(n)/Si(p),a-Si/c-Si,Ge/Si)等,其中同质PN结电池结构自始至终占主导地位,其他结构对太阳电池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1.地面应用推动各种新型电池的出现和发展晶硅电池在20世纪70年代初引入地面应用。1)背表面电场(BSF)电池。在电池的背面接触区引入同型重掺杂区,由于改进了接触区附近的收集性能而增加电池的短路电流;背场的作用可以降低饱和电流,从而改善开路电压,提高电池效率。2)紫光电池。这种电池最早(1972年)是为通信卫星
8、开发的。因其浅结(0.10.2m)密栅、减反射(Ta2O5短波透过好)而获得高效率。在一段时间里,浅结被认为是高效的关键技术之一而被采用。3)表面织构化电池。这种电池也称绒面电池,最早(1974年)也是为通信卫星开发的。其AM0时电池效率15%,AMI时18%。这种技术后来被高效电池和工业化电池普遍采用。4)异质结光伏电池。异质结光伏电池是不同半导体材料在一起形成的光伏电池,如SnO2/Si、In2O3/Si、(In2O3+SnO2)/Si电池等。由于SnO2、In2O3、(In2O3+SnO2)等带隙宽,透光性好,制作电池工艺简单,曾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目前因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者已不多,但
9、SnO2、In2O3、(In2O3+SnO2)是许多薄膜电池的重要构成部分,作收集电流和窗口材料用。5)MIS电池。这种电池是肖特基(Ms)电池的改型,即在金属和半导体之间加入1.53.0nm绝缘层,使Ms电池中多子支配暗电流的情况得到抑制,而变成少子隧穿决定暗电流,与PN结类似。6)MINP电池。可以把这种电池看做是MIS电池和PN结的结合,其中氧化层对表面和晶界复合起抑制作用。这种电池对后来的高效电池起到过渡作用。7)聚光电池。聚光电池的特点是电池面积小,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在高光强下可以提高电池开路电压,从而提高转换效率,因此聚光电池一直受到重视。比较典型的聚光电池是斯坦福大学的点接触
10、聚光电池,其结构与非聚光点接触电池结构相同,不同处是采用电阻率为200cm的高阻N型材料并使电池厚度降低到100160m,使体内复合进一步降低。这种电池在140个太阳下转换效率达到26.5%。2.晶硅光伏电池向高效化和薄膜化方向发展晶硅电池在过去20年里有了很大发展,许多新技术的采用和引入使光伏电池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1)新南威尔士大学高效电池。a.钝化发射区电池(PESC):PESC于1985年问世,1986年V形槽技术又被应用到该电池上,效率突破20%。V形槽对电池的贡献是:减少电池表面反射;垂直光线在V形槽表面折射后以41角进入硅片,使光生载流子更接近发射结,提高了收集效率,对低寿命衬底
11、尤为重要;V形槽可使发射极横向电阻降低至原来的1/3。由于PESC的最佳发射极方块电阻在150/以上,降低发射极电阻可提高电池填充因子。在发射结磷扩散后,m数量级厚的铝层沉积在电池背面,再热生长10nm表面钝化氧化层,并使背面铝和硅形成合金,正面氧化层可大大降低表面复合速度,背面铝合金可吸除体内杂质和缺陷,因此开路电压得到提高。PESC的金属化由剥离方法形成Ti-Pd接触,然后电镀Ag构成。这种金属化有相当大的厚/宽比和很小的接触面积,因此这种电池可以做到FF83%的填充因子和20.8%(AM1.5时)的效率。b.钝化发射区和背表面电池(PERC电池):铝背面吸杂是PESC的一个关键技术。然而
12、由于背表面的高复合和低反射,它成了限制PESC技术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PERC和PERL电池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用背面点接触来代替PESC的整个背面铝合金接触,并用TCA(氯乙烷)生长的110nm厚的氧化层来钝化电池的正表面和背表面。TCA氧化产生极低的界面态密度,同时还能排除金属杂质和减少表面层错,从而能保持衬底原有的少子寿命。由于衬底的高少子寿命和背面金属接触点处的高复合,背面接触点设计成2mm的大间距和200m的接触孔径。接触点间距需大于少子扩散长度以减小复合。这种电池达到了大约700mV的开路电压和22.3%的效率。然而,由于接触点间距太大,串联电阻高,因此填充因子较低。c.钝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