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辨证论治纲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内科病辨证论治纲要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 辨证论治 纲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常见病辨证论治概要常见病辨证论治概要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 陈云华绪论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主要介绍中医内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与中成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能教系统地了解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中成药等内容,目的是为使学生对所学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更好地为日后的合理用药、中药调剂、经营、生产研发打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讨式讲授:分组学习:集中研讨约为6:3:1讲授第一篇讲授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二篇讲授感冒、不寐、胃痛、头痛、淋证、郁证、腰痛等14种病证,并结合附篇二中成药各论讨论学习相关中成药。分组研讨一喘证、厥证、痞满、呕吐、痢疾、便秘、胁痛
2、、阳痿、遗精、自汗、盗汗肥胖内伤发热痹证等选10种病证及附篇二中成药各论部分相关中成药采用自学结合小组汇报讨论方式学习,每组选1种病重点自学。第七周集中汇报讨论2学时。分组研讨二第三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调研整理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等的常见病20种,结合附篇二中成药各论部分相关中成药学习研讨。整理资料、制作PPT、分两次汇报讨论30%分组学习全班分组,每组7名,设立组长、副组长各一名。考核平时成绩20%集中汇报研讨30%大作业20%,课程总结论文30%。第一篇第一篇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常见病辨证论治概要常见病辨证论治
3、概要第一章第一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第一节 辨证原则1、全面分析病情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胆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 点进行辨证论治 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 辨病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4)辨体(5)专方专药在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证,称为“同病异证”。不同的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
4、,称为“异病同证”中医内科学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均以证为名,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辨证就能够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给予相应施治。尤其是在辨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可通过辨证取得疗效,解决问题。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辨病是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辨证论治,上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
5、,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辨体:王琦中国人九种体质专方专药:正确认识偏方第二节第二节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2、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3、明辨标本缓急原则 4、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6、据证因势利导原则 7、先期治疗未病原则 8、重视调摄护理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同病异治同病
6、异治”的应用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异病同治”的应用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至次、轻重缓急,而采取“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是指再病情缓和的
7、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标本同治标本同治: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外感方面的应用: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扶正以祛邪,使邪去正复。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内伤内伤方面的应用: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8、血、痰、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用;末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因时治宜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因人治宜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 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陪补人体得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
9、其传变 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 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 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 小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 最好的疗效。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第二章第二章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概述概述 一、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一、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六气:在正气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 是自然界 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六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
10、病邪。二、二、六淫的致病特点六淫的致病特点1、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2、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各体差异,虽在同 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3、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 4、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一、风(阴阳动变成风)一、风(阴阳动变成风)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四:1、风性轻扬 2、风性疏泄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
11、“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风寒风寒 风热风热 风入经络风入经络 症状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治法 疏风散寒 疏风清热 祛风通络 方药 荆防达表汤加减桑菊饮
12、或银翘散加减 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等加减二、寒(阴之极便是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的致病特点 寒邪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寒为阴邪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易伤阳气 二、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寒邪的致病特点 所谓“收引收引”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曲困难,如痹证中的痛痹;或寒邪侵袭,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头痛等症。此即素问举痛论所说“寒则气收”。所谓“凝滞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使气血凝结,阻滞不
13、通,不通则痛,而引起胃痛、腹痛等痛证。寒主收引寒主收引 其性凝滞其性凝滞寒邪侵表 中寒中寒 症状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痉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病机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阳之极便是暑)暑邪致病特点有三: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2、暑气通心: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
14、被扰,可出现高热昏 迷,不醒人事等症。3、暑多夹湿: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中暑暑热 暑湿 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每发生于盛夏或高温作业 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乏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粘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舌苔腻,脉浮数。病机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暑热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清
15、暑化湿 方药 人参白虎汤加减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藿香正气散加减 四、湿(阴阳交)四、湿(阴阳交)湿邪致病特点有四 1、湿为阴邪,粘滞固着,不易速去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2、湿性重着 3、湿性趋下 4、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 “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证,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舌苔垢腻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为病,多 见淋浊,带下,脚气
16、,足肿等下部病证。但外湿伤人,又可与风邪 相合,郁遏卫表,而致肢体酸重,肿痛。如湿毒浸淫肌肤,可出现 多种皮肤病。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 一定的联系,可以 互为因果。湿困卫表 湿滞经络 湿毒浸淫 症状 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大便稀溏,白色淡黄。舌苔白腻,脉浮数。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腰膝关节漫肿,转侧曲伸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湿毒郁表,浸淫肌
17、肤 治法 芳香化湿 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方药 藿朴夏苓汤加减 薏苡仁汤加减 二妙丸加味 五、燥(阴阳离)五、燥(阴阳离)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温燥: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凉燥:深秋有近东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燥邪的致病特点: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温燥 凉燥 症状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舌
18、干苔薄,脉象浮弦 病机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治法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方药 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杏仁豆豉宣肺透邪;贝母化痰;栀子清热;沙参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润燥;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化痰止咳。六、火(阴阳郁)六、火(阴阳郁)火邪的致病特点有三:1、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 表现为热证、实证,且最易耗伤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不寐。2、火性阳热,易生风动血: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状;火热太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等。3、
19、火性燥动,可扰乱神明:如内陷心包可见 神昏谵妄、不省人事等症;火热内扰,心神失守,可出现烦躁不安等精神失常症状 火热炽盛 症状 高热烦躁,面目红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色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脉实 病机 火热壅盛,充斥三焦 治法 泄火解毒 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减 六气复习阴阳动为风阴阳郁为火阳之极为暑阴阳交为湿阴阳离为燥阴之极为寒人体六气图第三章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概述概述一、内生五气的概念 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湿在痉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
20、的病理现象。二、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均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 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不同点前者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 、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所产生。后者 是在异常情况下,如气候突变,或人体抵 抗力下降,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 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一一、内风内风1、病因病机 肝病则风从内生,称为“肝风内动”。2、临床表现 轻则头晕目眩四 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3、病理属性 虚实 肝阳化风热极热风阴虚风动症状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或头痛如掣,语言不利,步履不实,面赤,甚则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舌红,苔薄,
21、脉弦,肝阳上旋,阳亢化风壮热如焚,头痛,两目上视,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颜面潮红,精神疲倦,手足心热,四肢瘈疭,肌肉瞤动,口干舌燥。舌红绛,少苔,脉大无力病机邪热亢盛,伤及营血,内陷心肝,煽动内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治法平肝息风潜阳清热凉肝息风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方药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加减羚羊钩藤汤加减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二、内寒二、内寒1、病因病机 脾肾阳虚而生,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2、病变脏腑及临床表现 表现为脾肾阳虚的证候。阴寒内盛脾肾阳虚症状形寒怕冷,四末不温,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或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呼吸缓慢,口鼻气冷,或神志迟钝,面肢
22、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面色苍白,腰膝酸冷,或呕恶频作,脘腹冷痛,畏寒喜暖,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印,脉沉细无力。病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治法助阳祛寒温补脾肾方药四逆汤加减附子理中汤加减 三、三、内湿内湿1、病因病机及病变脏腑 以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2、病理因素 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3、病理特点 内湿黏腻,更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4、临床表现 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由于湿热阻 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4、临床表现: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或口干口苦等。湿热郁结
23、肝胆,胆汁,胆汁泛滥肌肤,可发为黄疸。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肠络受损者,可出现泄 泻与痢疾。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寒湿中阻寒湿中阻湿热内蕴湿热内蕴脾虚湿困脾虚湿困症状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或腹痛,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濡缓。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或见目睛、肌肤黄染,周身瘙痒。舌苔黄腻,脉濡数。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数。病机寒湿内郁,困遏脾运
24、湿热蕴中,脾胃气滞脾虚不运,湿邪内停治法温中化湿清热化湿健脾化湿方药胃苓汤,实脾饮加减甘露消毒丹加减香纱六君子汤加减四、内燥四、内燥1、病因: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2、病机及病变脏腑: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耗,病变可涉及肺、胃、肝、肾 3、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故又称为“津亏”或“血燥”。肺胃津伤 肝肾阴亏 症状 时发低热,干咳无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或耳鸣耳聋,或五心烦热,或腰脊酸软,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病机 燥伤肺胃,津液亏耗 肝肾不足,阴虚内
25、热 治法滋养肺胃,生津润燥 滋补肝肾,养阴润燥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味地黄丸加减 五、内火五、内火 1、病因病机:多由情志抑郁,劳伤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之火”。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心肝气郁化火,或胃热 火盛,有火旺的一系列症状;虚火多为肺肾阴 虚火旺,表现阴虚特点。但火旺每易伤阴,与 阴虚有互为因果的关系。3、辨证要点:应以虚实为纲,结合脏腑病位,采取相应治法。实火虚火症状头痛,面红目赤,心烦燥怒,不寐,口苦口干,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吐衄出血,尿赤便秘。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数火弦数。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或耳鸣耳聋,或五心烦热,或腰脊酸软,盗汗遗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