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10月自考04729大学语文押题及答案汇总.docx

  • 上传人(卖家):雁南飞1234
  • 文档编号:3598041
  • 上传时间:2022-09-23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123.1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10月自考04729大学语文押题及答案汇总.docx》由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年10月自考押题及答案
    资源描述:

    1、1、寡人之于国也1. 1. 下列寡人之于国也的语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 养生丧死无憾 D. 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比喻手法,也就是论证方法中的类比手法。文中主要运用比喻手法的有“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差别; “非我也,兵也”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故B项正确。2. 2.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 A. 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B. 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区别 C. 拿刀杀人却怪罪兵器 D.

    2、 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比喻及其意义。孟子用“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差别。3. 3. 寡人之于国也具有( )的说理特色 A. 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B. 因势利导、辩论说理 C. 铺陈张扬、事实说话 D. 铺陈事实、双层对比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说理特色。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对梁惠王先抑后扬。善用比喻,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运用排比,作用是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故选A。4. 4. 下列人物中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周 D. 屈原 答案:

    3、 B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孟子,名轲,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5. 5. 下列人物中是儒家代表的是 A. 孟轲 B. 庄周 C. 李斯 D. 贾谊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孟子,名轲,战国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代表作有孟子。6. 6.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 A. 庄子 B. 史记 C. 孟子梁惠王上 D. 孟子梁惠王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这篇文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7. 7. 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有 A. 反对兼并战争 B. 抑制农业、渔业、林业的发展 C. 注重

    4、教育 D. 反对暴政,提倡实行仁政 E. 以民为本 答案: ACDE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实行王道的措施。文章阐述王道理想,所以反对兼并战争,A要选。反对暴政,提倡实行仁政,D要选。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所以E以民为本要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体现的是孟子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B“抑制”错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表明他注重教育,C要选。所以答案是ACDE8. 8. 寡人之于国也中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体现 A.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 B.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C. 大王喜欢打仗 D. 河内遇到饥荒 E. 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论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意思是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说明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9. 9. 寡人之于国也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 归纳法 B. 对比法 C. 类比法 D. 例证法 E. 演绎法 答案: ACE 解析: 1、本文运用的三种论证方法

    6、归纳法:“不违农时”段一步一步提出具体措施 ,归纳出王道的标准。演绎法(三段式推理)孟子首先提出“王道”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但是梁惠王实际的做法就是在发生饥荒的时候转移百姓。所以得出梁惠王没有实行王道的结论。类比法(比喻)“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差别;“非我也,兵也”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2、大学语文中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1)归纳法,包括例证法概括法(2)演绎法(3)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寡人之于国也中用到的是归纳法中的概括法。10. 10. 下列关于寡人之于国也说法正确的是 A. 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B. 孟子对梁惠王先抑后扬

    7、 C. 孟子对梁惠王先扬后抑 D. 善用比喻,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 E. 运用排比,作用是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 答案: ABDE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说理特色。对梁惠王先抑后扬,先批评梁惠王的方法不对,然后告诉他具体的措施。C选项错误。11. 11. 寡人之于国也中运用排比的句子有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E.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排比手法。C、D句子运用排比,作用是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12. 12. 【高频考点】河东凶亦然凶 答案: 灾凶,指饥荒。 解析: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13. 13. 王无罪岁罪岁: 答案: 归罪于年成不好 解析: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你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14. 14.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答案: 只 解析: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逃跑了不到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啊!15. 1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 答案: 须发花白的人。(头发花白的人,老年人) 解析: 出自寡人

    9、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须发花白的人也不用背上驮着东西,头上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16. 16.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 答案: 尽 解析: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17. 17.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A.请简要概括文字的内容和思想。 B.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C.孟子提出“王道”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 A.内容是使“民加多”的措施,阐述孟子的王道理想。B

    10、.演绎法 、归纳法C.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解析: A. 本文结构:以“民不加多,何也”为线索展开论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这一段文字是具体的措施。孟子的王道的理想具体的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B、C演绎法和归纳法,“不违农时”段一步一步提出具体措施 ,归纳出王道的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18. 18.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

    1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段文字孟子主要说明了什么?B这段文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C这段文字用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A.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民不加多”,这段文字孟子主要说明了“民不加多”的原因B.比喻,增强说理的生动形象性。C.类比法。 解析: A. 本文结构:以“民不加多,何也”为线索展开论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就是所选这段文字。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B、C“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差别;如果题目问用什么修辞手法,就回答比喻,问用什么论证方法,就回答类比法。2、秋水1. 1. 【高频考点】秋水中用

    1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说明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这里运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A. 演绎法和例证法 B. 例证法和对比法 C. 对比法和类比法 D. 类比法和演绎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秋水的艺术特色。该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法和类比法,将“吾”与“天地”作对比,将“吾在天地之间”“小石小木之在大山”类比人的知识有限和宇宙无限。2. 2. 秋水中,与“中国之在海内”形成类比的是 A. 礨空之在大泽 B. 稊米之在大仓 C. 毫末之在于马体 D. 尔向之自多于水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的是秋水的艺术特色。运用类比法进行说明是本文的特色。文中写道:“计中

    13、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文章将“稊米之在大仓”与该句进行类比。故选B。3. 3. 下列秋水(节选)语句中,被用作例证的是 A. 礨空之在大泽乎 B. 毫末之在于马体 C. 中国之在海内 D. 稊米之在大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秋水的例证法。文章句子分析:1、“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类比法和对比法都有,我在天地和小石头在大山类比,我和天地对比,小石头和大山对比。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i)仓乎?”这句话中类比法和对比法都有,四海在天地之间和礨(li)空在大泽类比,中国在海内和稊米在大(ti)

    14、仓类比;四海和天地对比,礨(li)空和大泽对比。这句话中,例证是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中国之在海内。这句话还运用了反诘和排比。3、“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这句话运用类比法,人在九州和豪末在马体类比。这句话还运用了反诘。4. 4. 下列人物中,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文章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A. 孟轲 B. 庄周 C. 屈原 D. 贾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的作者。庄子,名周,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辞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5. 5. 庄子的篇目共有 A. 三十 B. 三十二 C. 三十三 D. 三十五

    15、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作者的作品。庄子一共33篇。秋水选自庄子外篇,共7部分。6. 6. 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原因是 A. 庄子认为自己学问比孔子多 B.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无限 C. 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D.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无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论点。A、B、D都未提及。7. 7. 下列文章中,通篇运用寓言形式进行说理的是 A. 寡人之于国也 B. 秋水 C. 五代史伶官传序 D. 论毅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的题材。本文通篇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进行说理。故选B。8. 8. “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这句话表明 A. 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 B. 人的认识受到个人的习俗的限制 C. 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 D. 人的认识受到性格的限制 E. 人的认识受到所受教育的限制 答案: ACE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的分论点。根据语句可知,这句话表明人的认识和作为分别要受到时间、空间、后天教育的制约。9. 9. 下列属于秋水所用手法的是 A. 对话形式 B. 抑扬兼施 C. 逐层推进 D. 循循善诱 E. 大量排比句和反诘句 答案: ACE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的说理特色。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说理。经过由小到大、再由

    17、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通过援譬设喻,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鲜明透彻。运用大量排比句和反诘句,增加文章的气势,增强说理的力量。10. 10.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盈 答案: 满 解析: 这句话选自秋水,句子意思是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11. 11.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焉 答案: 于此(于万物之中) 解析: 这句话选自秋水,句子意思是个人只是万物中的一个。12. 12.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多 答案: 自我夸耀 解析: 这句话选自秋水,句子意思是: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13. 13.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 答案: 危险

    18、 解析: 这句话选自秋水,句子意思是: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 14. 14.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A这段文字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写了他和谁的对话?B这段文字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C指出这段文字中的成语。 答案: A主人公是河伯,写他和海若的

    19、对话。B开头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C欣然自喜、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任写两个) 解析: 3、谏逐客书1. 1. 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关键是 A. 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 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 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 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原因。四个选项都是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原因,但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关键是抓住秦王想尽快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欲望进行说理,故选D。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原因抓住秦王想尽快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欲望,这是关键。铺陈张扬,用无可辩驳的

    20、事实说话。正反对比,利害对举,论证切中腠理。大量采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增强气势、感染力。2. 2.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 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 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 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文中,李斯开门见山地提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故选D。3. 3.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但是却不接受来自外国的人,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 归纳法 B. 演绎法 C. 对比法 D. 类比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文章正反对比、利害对

    21、举,铺陈秦王所喜爱之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实则将秦王的重物与轻人作了对比,运用了对比法。故选C。4. 4. 行督责书的作者是 A. 贾谊 B. 屈原 C. 李斯 D. 欧阳修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战国时楚国人,秦代著名政治家,青年时得到秦王政的赏识,秦始皇时期做宰相。他的作品收录在史记李斯列传,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自罪书等。5. 5. 谏逐客书中,李斯铺陈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证实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强盛。其中秦昭王任用的客卿是 A. 百里奚 B. 范雎 C. 张仪 D. 商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谏逐客书的内容。四位君王及其君王分别是:秦缪公

    22、任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秦惠王任用张仪。秦孝公任用商鞅。秦昭王任用范雎。6. 6. 阅读谏逐客书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

    23、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A.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B.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达到了什么效果?C. 这段文字句式有什么特点? 答案: A. 这段文字铺陈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证实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强盛。B. 例证法,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C. 铺陈张扬。 解析: 铺陈四位君王及其客卿就是在举例子,所以B论证方法就是例证法。7. 7. 阅读谏逐客书相关内容,回答问题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

    24、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A. 李斯罗列所喜爱的珠宝美色的目的是什么?B.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

    25、法?C.这段文字句式有什么特点? 答案: A. 铺陈秦王喜爱的珍宝美色,说明“重物轻人”不符合统一天下的大政方针。B. 对比法,“重物轻人”的对比。C. 排比句式。 解析: 排比句子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等。4、过秦论1. 1. 下列人物中,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的是 A. 李斯 B. 贾谊 C. 欧阳修 D. 韩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过秦论的作者信息。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作品见于现存的新书(贾子)。2. 2. 过秦论的主题思想有 A. 阐明秦帝国速亡

    26、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 B. 警戒当世君主记取教训 C. 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 D. 整理秦国的历史 E. 赞扬山东豪俊的伟大功绩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过秦论的主题思想。本文的主题思想有三,一是中心观点:秦帝国速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二是写作意图:剖析秦始皇的失误,以警戒当世君主记取秦帝国短命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三是文章主旨: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3. 3. 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说君主和客卿分别是 A. 秦始皇 B. 秦孝公 C. 商鞅 D. 张仪 E. 范雎 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查过秦论的内容。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

    27、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商鞅辅佐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4. 4.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此“四君”指的是 A. 信陵君 B. 平原君 C. 春申君 D. 孟尝君 E. 安平君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过秦论的内容。战国四君子指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5. 5. 过秦论运用例证法,列举到的史实有 A. 商鞅变法 B. 诸侯国采用连横的策略缔结盟约 C. 九国攻秦,成功 D. 秦始皇修筑长城,焚书坑儒 E. 陈涉起义 答案: ADE 解析: 本题考查过秦论的内容。B错在诸侯

    28、国采用的是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C项错在九国攻秦,还没开始联盟就瓦解了,“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6. 6. 过秦论中运用的对比有 A. 六国与秦国对比 B. 六国与陈涉对比 C. 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D. 秦孝公和秦始皇对比 E. 秦孝公和战国四君子对比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过秦论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对比法第一层是六国与秦国、六国与陈涉的对比。第二层是陈涉与秦国的对比。通过双层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和陈涉的微不足道,彰显了“攻守之势”的“异”,将教训鞭辟更加精审警策。7. 7. 过秦论的句式特点有 A. 骈赋体式 B. 对偶句式 C. 铺陈手法 D. 气势恢宏 E. 排比句式 答案:

    29、 ACDE 解析: 本题考查过秦论句式特点。骈赋体式,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气势恢宏。8. 8. 阅读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A.文字最后才点明主旨,这样写

    30、有何作用?B.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C.这种论证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A. 通过铺陈历史事实彰显意理,最后一句点明主旨,事实胜于雄辩。B. 双层对比论证C. 反衬秦国的强大和陈涉的微不足道,彰显了“攻守之势”的“异”,将教训被鞭辟得更加精深警策。 解析: A.考查通过作者最后一句点明主旨的作用,即通过铺陈历史事实彰显意理,事实胜于雄辩,更具有说服力。B和C考查文章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写六国与秦国、六国与陈涉的对比和陈涉与秦国的对比,运用了双层对比的论证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反衬秦国的强大和陈涉的微不足道,彰显了“攻守之势”的“异”,将教训被鞭辟得更加精深警策。5、五代史伶官传序1.

    31、1. 号称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宋初以来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的作家是 A. 欧阳修 B. 韩愈 C. 柳宗元 D. 苏轼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信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宋初以来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2. 2. 下列文章是著名史论的是 A. 五代史伶官传序 B. 种树郭橐驼传 C. 张中丞后叙 D. 前赤壁赋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题材。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张中丞后叙是一篇后叙。种树郭橐驼传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

    32、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故选A。3. 3.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 满招损,谦得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答案为B。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思是国家盛衰、事业成败取决于人事和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分论点:“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理论论据: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4. 4.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庄宗的例子证明论点属于

    33、 A. 事实论据 B. 理论论据 C. 类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据。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观点,是论证方法中的例证法,属于事实论据,同时先盛后衰是论证方法中的对比法。故选A。5. 5. 下列人物,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有 A. 欧阳修 B. 韩愈 C. 柳宗元 D. 苏轼 E. 杜牧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作者的信息。大学语文所学习的文章中,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是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所著的文章分别是五代史伶官传序张中丞后叙种树郭橐驼传前赤壁赋。6. 6.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运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A. 概括法 B.

    34、 演绎法 C. 对比法 D. 类比法 E. 例证法 答案: BCE 解析: 本题考查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证方法。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例证法、演绎法、对比法。例证法: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观点。演绎法: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唐庄宗是因为骄傲而亡国的道理。对比法: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在写法上也是欲抑后扬,先赞美庄宗成功时的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形式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源所在, 得出“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7. 7.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说理特色有 A. 对比 B. 由

    35、点及面 C. 欲扬先抑 D. 欲抑先扬 E. 行文跌宕顿挫 答案: ABDE 解析: 本题考查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说理特色。A和D对比、欲抑先扬,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在写法上也是欲抑后扬,先赞美庄宗成功时的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形式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源所在,得出“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由点及面。文章最后“岂独伶人也哉!”行文跌宕顿挫。8. 8.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 本 答案: 抑:或,还 本:推究本源 解析: 这句话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句子意思是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36、?9. 9.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 答案: 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解析: 这句话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句子意思是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10.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 其 答案: 乃:你的 其:语气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解析: 这句话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句子意思是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11. 11.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纳 答案: 放回 解析: 这句话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句子意思是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6、论毅力1. 1. 论毅力的核心观点是 A. 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 B. 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C. 人

    37、生历程顺境亦居十三四 D. 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强调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故选D。2. 2. 论毅力中引用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史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论毅力的理论论据。孔子“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譬如掘井”比喻无毅力而半途而废,事业终不会成功的道理,进而论述中心观

    38、点。3. 3. 论毅力一文中列举了五种人,运用了( )手法 A. 比喻 B. 排比 C. 层递 D. 对比 E. 类比 答案: BCD 解析: 本题考查论毅力的修辞手法。本文列举了五种人:“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强者”“更稍强者”,句子形成排比,运用的是层递手法,同时这五种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构成了对比。4. 4. 下列称呼属于梁启超的有 A. 卓如 B. 任公 C. 饮冰室主人 D. 梦阮 E. 震川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论毅力的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与康有为合称“康梁”,推动了维新运动。有饮冰室合集。5. 5. 及骤尝焉

    39、而阻力猝来及 答案: 等到 解析: 这句话选自论毅力,句子意思是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6. 6.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相间 答案: 相互穿插 解析: 这句话选自论毅力,句子意思是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7. 7.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 答案: 交替呈现 解析: 这句话选自论毅力,句子意思是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8. 8. 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

    40、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A概括这段文字对的内容B指出这段文字中使用的论证方法C指出这段文字中反驳论点的句子 答案: A. 顺逆两境可以相互转化。B. 对比法和类比法。C.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解析: A.考查文章的说理层次。文章共三层:人生必遇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以相互

    41、转化、贵在坚持。这一段文字说的是顺逆两境可以相互转化。B考查文章的论证方法。“更譬诸操舟”是类比,“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与“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对比。C考查反驳论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7、容忍与自由1. 1. 下列人物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A. 梁启超 B. 胡适 C. 朱光潜 D. 巴金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容忍与自由的作者。胡适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故选B。2. 2. 【高

    42、频考点】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 A.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B. 勿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C.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D.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故选A。3. 3. 容忍与自由中用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证明观点的方法属于 A. 例证法 B. 类比法 C. 对比法 D. 演绎法 答案: A 解析: 本文考查容忍与自由的论证方法。文章引用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的例子说明了容忍异己是最难得的,属于例证法。4. 4. 容忍与自由中,作者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其目的是什么 A. 论证“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B. 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C. 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D. 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容忍与自由的层次结构。“没有容忍,就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10月自考04729大学语文押题及答案汇总.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9804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