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自考04729大学语文押题及答案汇总.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10月自考04729大学语文押题及答案汇总.docx》由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10月自考押题及答案
- 资源描述:
-
1、1、寡人之于国也1. 1. 下列寡人之于国也的语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 养生丧死无憾 D. 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比喻手法,也就是论证方法中的类比手法。文中主要运用比喻手法的有“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差别; “非我也,兵也”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故B项正确。2. 2.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 A. 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B. 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区别 C. 拿刀杀人却怪罪兵器 D.
2、 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比喻及其意义。孟子用“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差别。3. 3. 寡人之于国也具有( )的说理特色 A. 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B. 因势利导、辩论说理 C. 铺陈张扬、事实说话 D. 铺陈事实、双层对比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说理特色。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对梁惠王先抑后扬。善用比喻,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运用排比,作用是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故选A。4. 4. 下列人物中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周 D. 屈原 答案:
3、 B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孟子,名轲,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5. 5. 下列人物中是儒家代表的是 A. 孟轲 B. 庄周 C. 李斯 D. 贾谊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孟子,名轲,战国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代表作有孟子。6. 6.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 A. 庄子 B. 史记 C. 孟子梁惠王上 D. 孟子梁惠王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这篇文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7. 7. 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有 A. 反对兼并战争 B. 抑制农业、渔业、林业的发展 C. 注重
4、教育 D. 反对暴政,提倡实行仁政 E. 以民为本 答案: ACDE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实行王道的措施。文章阐述王道理想,所以反对兼并战争,A要选。反对暴政,提倡实行仁政,D要选。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所以E以民为本要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体现的是孟子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B“抑制”错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表明他注重教育,C要选。所以答案是ACDE8. 8. 寡人之于国也中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体现 A.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 B.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C. 大王喜欢打仗 D. 河内遇到饥荒 E. 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论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意思是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说明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9. 9. 寡人之于国也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 归纳法 B. 对比法 C. 类比法 D. 例证法 E. 演绎法 答案: ACE 解析: 1、本文运用的三种论证方法
6、归纳法:“不违农时”段一步一步提出具体措施 ,归纳出王道的标准。演绎法(三段式推理)孟子首先提出“王道”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但是梁惠王实际的做法就是在发生饥荒的时候转移百姓。所以得出梁惠王没有实行王道的结论。类比法(比喻)“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差别;“非我也,兵也”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2、大学语文中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1)归纳法,包括例证法概括法(2)演绎法(3)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寡人之于国也中用到的是归纳法中的概括法。10. 10. 下列关于寡人之于国也说法正确的是 A. 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B. 孟子对梁惠王先抑后扬
7、 C. 孟子对梁惠王先扬后抑 D. 善用比喻,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 E. 运用排比,作用是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 答案: ABDE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的说理特色。对梁惠王先抑后扬,先批评梁惠王的方法不对,然后告诉他具体的措施。C选项错误。11. 11. 寡人之于国也中运用排比的句子有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E.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排比手法。C、D句子运用排比,作用是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12. 12. 【高频考点】河东凶亦然凶 答案: 灾凶,指饥荒。 解析: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13. 13. 王无罪岁罪岁: 答案: 归罪于年成不好 解析: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你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14. 14.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答案: 只 解析: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逃跑了不到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啊!15. 1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 答案: 须发花白的人。(头发花白的人,老年人) 解析: 出自寡人
9、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须发花白的人也不用背上驮着东西,头上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16. 16.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 答案: 尽 解析: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17. 17.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A.请简要概括文字的内容和思想。 B.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C.孟子提出“王道”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 A.内容是使“民加多”的措施,阐述孟子的王道理想。B
10、.演绎法 、归纳法C.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解析: A. 本文结构:以“民不加多,何也”为线索展开论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这一段文字是具体的措施。孟子的王道的理想具体的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B、C演绎法和归纳法,“不违农时”段一步一步提出具体措施 ,归纳出王道的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18. 18.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
1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段文字孟子主要说明了什么?B这段文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C这段文字用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A.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民不加多”,这段文字孟子主要说明了“民不加多”的原因B.比喻,增强说理的生动形象性。C.类比法。 解析: A. 本文结构:以“民不加多,何也”为线索展开论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就是所选这段文字。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B、C“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差别;如果题目问用什么修辞手法,就回答比喻,问用什么论证方法,就回答类比法。2、秋水1. 1. 【高频考点】秋水中用
1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说明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这里运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A. 演绎法和例证法 B. 例证法和对比法 C. 对比法和类比法 D. 类比法和演绎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秋水的艺术特色。该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法和类比法,将“吾”与“天地”作对比,将“吾在天地之间”“小石小木之在大山”类比人的知识有限和宇宙无限。2. 2. 秋水中,与“中国之在海内”形成类比的是 A. 礨空之在大泽 B. 稊米之在大仓 C. 毫末之在于马体 D. 尔向之自多于水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的是秋水的艺术特色。运用类比法进行说明是本文的特色。文中写道:“计中
13、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文章将“稊米之在大仓”与该句进行类比。故选B。3. 3. 下列秋水(节选)语句中,被用作例证的是 A. 礨空之在大泽乎 B. 毫末之在于马体 C. 中国之在海内 D. 稊米之在大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秋水的例证法。文章句子分析:1、“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类比法和对比法都有,我在天地和小石头在大山类比,我和天地对比,小石头和大山对比。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i)仓乎?”这句话中类比法和对比法都有,四海在天地之间和礨(li)空在大泽类比,中国在海内和稊米在大(ti)
14、仓类比;四海和天地对比,礨(li)空和大泽对比。这句话中,例证是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中国之在海内。这句话还运用了反诘和排比。3、“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这句话运用类比法,人在九州和豪末在马体类比。这句话还运用了反诘。4. 4. 下列人物中,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文章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A. 孟轲 B. 庄周 C. 屈原 D. 贾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的作者。庄子,名周,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辞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5. 5. 庄子的篇目共有 A. 三十 B. 三十二 C. 三十三 D. 三十五
15、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作者的作品。庄子一共33篇。秋水选自庄子外篇,共7部分。6. 6. 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原因是 A. 庄子认为自己学问比孔子多 B.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无限 C. 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D.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无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论点。A、B、D都未提及。7. 7. 下列文章中,通篇运用寓言形式进行说理的是 A. 寡人之于国也 B. 秋水 C. 五代史伶官传序 D. 论毅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的题材。本文通篇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进行说理。故选B。8. 8. “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这句话表明 A. 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 B. 人的认识受到个人的习俗的限制 C. 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 D. 人的认识受到性格的限制 E. 人的认识受到所受教育的限制 答案: ACE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的分论点。根据语句可知,这句话表明人的认识和作为分别要受到时间、空间、后天教育的制约。9. 9. 下列属于秋水所用手法的是 A. 对话形式 B. 抑扬兼施 C. 逐层推进 D. 循循善诱 E. 大量排比句和反诘句 答案: ACE 解析: 本题考查秋水的说理特色。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说理。经过由小到大、再由
17、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通过援譬设喻,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鲜明透彻。运用大量排比句和反诘句,增加文章的气势,增强说理的力量。10. 10.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盈 答案: 满 解析: 这句话选自秋水,句子意思是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11. 11.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焉 答案: 于此(于万物之中) 解析: 这句话选自秋水,句子意思是个人只是万物中的一个。12. 12.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多 答案: 自我夸耀 解析: 这句话选自秋水,句子意思是: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13. 13.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 答案: 危险
18、 解析: 这句话选自秋水,句子意思是: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 14. 14.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A这段文字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写了他和谁的对话?B这段文字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C指出这段文字中的成语。 答案: A主人公是河伯,写他和海若的
19、对话。B开头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C欣然自喜、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任写两个) 解析: 3、谏逐客书1. 1. 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关键是 A. 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 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 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 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原因。四个选项都是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原因,但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关键是抓住秦王想尽快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欲望进行说理,故选D。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原因抓住秦王想尽快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欲望,这是关键。铺陈张扬,用无可辩驳的
20、事实说话。正反对比,利害对举,论证切中腠理。大量采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增强气势、感染力。2. 2.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 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 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 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文中,李斯开门见山地提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故选D。3. 3.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但是却不接受来自外国的人,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 归纳法 B. 演绎法 C. 对比法 D. 类比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文章正反对比、利害对
21、举,铺陈秦王所喜爱之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实则将秦王的重物与轻人作了对比,运用了对比法。故选C。4. 4. 行督责书的作者是 A. 贾谊 B. 屈原 C. 李斯 D. 欧阳修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战国时楚国人,秦代著名政治家,青年时得到秦王政的赏识,秦始皇时期做宰相。他的作品收录在史记李斯列传,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自罪书等。5. 5. 谏逐客书中,李斯铺陈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证实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强盛。其中秦昭王任用的客卿是 A. 百里奚 B. 范雎 C. 张仪 D. 商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谏逐客书的内容。四位君王及其君王分别是:秦缪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