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5 生物的进化.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课件专题15 生物的进化.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天津 高考 生物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15 进化 下载 _二轮专题突破_高考专区_生物_高中
- 资源描述:
-
1、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9天津理综,6,6分)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答案 B 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 因频率= 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
2、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 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 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 D、d基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 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素养解读 本题借助基因频率的计算,考查考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 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试题中对基因频率与分离定律的考查,体现了科学思维
3、素养中的分析与推断要素。,方法技巧 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2)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3)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进行计算: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pq是 Aa(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q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2013天津理综,4,6分)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 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 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
4、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 D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家蝇神经细胞膜上通道蛋白 中氨基酸的改变最可能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2%+1/2 20%=12%;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不能推断出抗性基因突变率的大小关系;自然选择可 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8江苏单科,4,2分)
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 A 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 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 后,与原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基因 频率改变,D错误。,知识归纳 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时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种群非常大、所
6、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 后代、无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无作用、无遗传漂变等。,2.(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 A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 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
7、自然选择或人工 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 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 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3.(2016北京理综,3,6分)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 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 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8、,答案 A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 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 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 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 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解题思路 注意剔除冗余信息,提炼关键信息“F区豹种群仅剩25只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 豹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此可推知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答案 C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9、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 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 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 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 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易错警示 抗药靶位点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的结果,杀虫剂起 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可根据两种生物是不是同一物 种判断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5.(2015安徽理综,5,6分)现
10、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 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 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 B.50% C.42% D.21%,答案 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 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 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
11、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解题思路 利用取平均值法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子 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该题的易错点。,6.(2015课标全国,32,9分,0.720)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 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 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 该结果最合
12、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 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答案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分离定律的辩证关系。(1)在不考虑基 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 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 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 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
13、第一代 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 比例为:(21/32/3)(2/32/3)=11。,素养解读 本题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属于科学思维的考查。,知识拓展 致死基因会导致异常分离比。若Aa自交后代隐性纯合致死,则AaAA=21(只 有一种表现型);若Aa自交后代显性纯合致死,则Aaaa=21;但若A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则Aa 自交时,只能产生一种成活的a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有两种基因型,即Aaaa= 11。,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2018海南单科,18,2分)为判断生活在不
14、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 合理的是 (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答案 B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 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正确。,2.(2018海南单科,24,2分)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
15、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B 根据共同进化的观点,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 多样性,B错误。,3.(2018课标全国,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 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 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
16、生命活 动所需的能量。,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 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1)大自然中猎物与捕食者在逃脱被捕食和捕食 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根据“收割理论”分析: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 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食性广捕食者 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太阳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态系统,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
17、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知识归纳 从不同角度理解共同进化 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 可以通过不同生物间的种间互助(如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与生有细长口器的蛾)或种间斗 争(猎豹与斑马)实现。,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海南单科,23,2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 A.331 B.441 C.120 D.121,答案 B 该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AA和
18、Aa分别占1/3、2/3,故A、a基因频率分别为2/3、 1/3,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Aa和aa分别占2/32/3=4/9、2/31/32=4/9、1/31/3=1/9,B正 确。,2.(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 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 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
19、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 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 药性无关,C、D错误。,3.(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 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 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
20、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 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 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 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 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4.(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 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
21、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 C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 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 长,D错误。,5.(2010全国,4,6分)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 是 (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答案 B 遗传漂变和迁
22、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在自然 条件下,通过选择作用,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 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选项A、C、D均正确。,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三年模拟,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9广东湛江高三调研,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金丝猴的进化,合理的叙述是 ( ) A.自然选择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B.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必然改变 C.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隔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
23、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新 物种形成过程一定发生了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种群是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2.(2019福建福州期末,2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自由交配是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的充分条件 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 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答案 A 在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 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条件下,种群基因频率不变,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对
24、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进行选择,B正确;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精明的捕 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有利于保持生物 多样性,D正确。,知识拓展 “收割理论”与“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 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 告诉我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避免受到自然惩罚。,3.(2019湖北恩施一模,6)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