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92103
  • 上传时间:2022-09-22
  • 格式:PPTX
  • 页数:68
  • 大小:5.5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 小区 雨水 控制 利用 工程技术 规范 要点 介绍 课件
    资源描述:

    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 要点介绍一、本规范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二、修编概况三、主要修编内容一、本规范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规范海绵城市技术的主要构成海绵城市的技术路线系统治理过程控制源头减排源头减排: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情况表产汇流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城市各类建筑、设施、道路等硬质下垫面,必须从此入手,尽量将径流减排问题在源头解决。比例(%)32.229.75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20.0612.6911.10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商业与服务业设施用地物流仓储用地6.483.104.59公用设施用地海绵

    2、城市:多目标的低影响开发和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总量控制峰值 6章 入资源化控制渗系统污染控制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总量控制7、8章收集回用系统峰值控制资源化污染控制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总量控制9章 调蓄排放系统峰值控制污染控制入渗系统包含的技术渗入渗系统滞用蓄收集回用系统包含的技术蓄收集回用系统滞用净调蓄排放系统包含的技术总量控制调蓄排放系统峰值控制污染控制雨水收集与排除包含的技术排5章 雨水收集与排除滞净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扬安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

    3、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总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参编单位: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北京代表处北京恒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威文管道系统有限公司江苏河马井股份有限公司捷流技术工程(广州)有限公司亚科排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江苏劲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赵锂、赵世明、李幼杰、王耀堂、杨澎、毛俊琦、刘鹏、高峰、赵昕、白红卫、朱跃云、徐志通、彭志刚、张书函、黄晓家、王冠军、汪慧贞、孟德良、吴珊、王研、王可为

    4、、周克晶、柴宏祥、刘可、曹玉冰、陈雷、陈梅娟、何健、周敏伟、艾旭、赵万里、吴崇民、刘旸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姜文源、任向东、章林伟、王峰、郑克白、刘建华、曾捷、徐凤、刘巍荣、孙钢、黄建设二、修编概况1.编制过程:住建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2013年9月:召开规范修编启动会议。2014年12月:扬州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征求意见稿。2015年6月:西安召开全体会议,讨论返回意见处理。共350多条。2015年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专家审查会。2016年1月 住建部启动海绵城市建设10+1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修订情况:名称修改: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

    5、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编制单位增加:1个主编,6个参编(企业)规范条文234条(原267条)强条共8条(原4条)3.主要修订内容:1)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内容;2)扩展并细化: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工艺的规划量化计算;3)扩充:调蓄排放系统条款;4)细化、提高要求:入渗技术及设施;5)细化:收集回用技术及设施;6)增:组合拼装水池施工安装;三、主要修编内容1、增:海绵城市源头减排的要求与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体现: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住建部城建司)增加海绵城市建设条款。1.0.1 为构建城镇源头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或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

    6、染控制,使建筑、小区与厂区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1.0.3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各项技术。1.0.4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1.0.5 规划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包括雨水控制及利用内容。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1.0.6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1.0.7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结合室外总平面、园林景观、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相互配合设计。3.1.2 建设用地

    7、内应对年雨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规划控制指标要求。3.1.8 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的污染物总量宜进行控制。排入城市地表水体的雨水水质应满足该水体的水质要求。减排雨量减少污染物 弃流减少污染物4.1.4 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水体、湿地、坑塘、沟渠等;2 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3 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4.2.2 雨水控制及利用应优先采用入渗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当受条件限制

    8、或条件不具备时,应增设调蓄排放系统。4.2.7 同时设有收集回用系统和调蓄排放系统时,宜合用雨水储存设施。6.1.2 雨水入渗宜优先采用下凹绿地、透水铺装、浅沟洼地入渗等地表面入渗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装的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2 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3 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下凹绿地面积占全部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宜低于50%。4 非种植屋面雨水的入渗方式应根据现场条件,经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确定。传统开发:绿地高于道路,道路下面铺设雨水管道28海绵体(LID):绿地

    9、低于道路,地下无雨水管道无传统雨水排水设施雨水积蓄利用,提升景观效果29302.扩展并细化: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工艺的规划量化计算3.1.3 建设用地内应对雨水径流峰值进行控制,需控制利用的雨水径流总量应按下式计算。当水文及降雨资料具备时,也可按年分析确定。W=10(-)h F(3.1.3)c0yW需控制及利用的雨水径流总量(m3);c雨量径流系数;0控制径流峰值所对应的径流系数,应符合当地规划控制要求;hy设计日降雨量(mm);F 硬化面汇水面积(hm2),应按硬化汇水面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工程中三种基本系统3.2 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和水质3.2.1 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

    10、循环冷却水补水等的最高日用水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执行,平均日用水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执行。3.2.6 渗透设施的日雨水渗透(利用)量应按下式计算:Ws K JA t(3.2.6)s s式中W 渗透量();3s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K土壤渗透系数(/s);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1.0;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按24h计。4.3 系统设施计算4.3.1 单一系统渗透设施的渗透能力不应小于集水面需控制及利用的雨水径流总量,当不满足时,应增加入渗面积或加设其他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入渗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11、A=W/(K J t)(4.3.1)ss4.3.5 单一雨水回用系统的平均日设计用水量不应小于集水面需控制及利用雨水径流总量的30%。当不满足时,应在储存设施中设置排水泵,其排水能力应在12h内排空雨水。4.3.6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储存设施,其储水量应按下式计算。当具有逐日用水量变化曲线资料时,也可根据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Vh=W-Wi(4.3.6)Vh收集回用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m3);Wi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m3),应根据本规范式5.3.5计算。4.3.7 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降雨过程中排水时,应按下式计算:Q=0 q

    12、F(4.3.7)式中:Q出水管设计流量(L/s);0径流系数,宜取0.2;q暴雨强度(L/s.hm2),按2年重现期计算。2当降雨过后才外排时,宜按6h12h排空调蓄池计算。4.3.8 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降雨过程中排水时,宜根据设计降雨过程变化曲线和设计出流量变化曲线经模拟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按下式计算:601000V m ax(Q Q)tm(4.3.8)Vt调蓄排放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m3);tm调蓄池蓄水历时(min),不大于120min;Q调蓄池进水流量(L/s);Q出水管设计流量(L/s),按4.3.7式确定。2 当雨后才排空时,应按汇水面雨水设

    13、计径流总量W取值。4.3.9 当雨水控制及利用采用入渗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的组合时,入渗量和雨水设计用量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KJA t+q n t=W(4.3.9-1)(4.3.9-2)(4.3.9-3)s si i yKJAsts=W1q n t=Wi i y2式中:ts渗透时间(s),按24h计;对于渗透池和渗透井,宜按3d计;qi第i种用水户的日用水定额(m3/d),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计算;ni第i种用水户的用户数量;ty用水时间,宜取2.5d;当雨水主要用于小区景观水体,并且作为该水体主要水源时,可取7d甚至更长时间,但需同

    14、时加大蓄水容积;W1入渗设施汇水面上的雨水设计径流量(m3);W2收集回用系统汇水面上的雨水设计径流量(m3)。4.3.10 当雨水控制及利用采用多系统组合时,各系统的有效贮水量应符合下式要求:(V+W)+V+V=W(4.3.10)sx1ht式中:Wx1入渗设施内累积的雨水量达到最大值过程中渗透的雨水量(m3)。4.3.11 建设场地日降雨控制及利用率应按下式计算:f=1-W/(10h F)(4.3.11)kpp zfk建设场地日降雨控制及利用率;Wp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m3);hp日降雨量(mm),因重现期而异;Fz建设场地总面积(m2)。4.3.14 各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或设施的有效截留

    15、雨量应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并应根据下列影响因素为确定:1 渗透系统或设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有效储水容积、汇水面日径流量、日渗透量。当透水铺装按表3.1.4取径流系数时,可不计算截留雨量。2 收集回用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雨水蓄存设施的有效储水容积、汇水面日径流量、雨水用户的用水能力。3 调蓄排放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调蓄设施的有效储水容积、汇水面日径流量。3 扩充:调蓄排放系统条款9.0.2 自然水体和坑塘应进行保护。景观水体、池(湿)塘、洼地,宜作为雨水调蓄设施,当条件不满足时,可建造调蓄池。9.0.3 雨水调蓄容积应能排空,且应优先采用重力排空。9.0.6 雨水汇水管道或沟渠应接

    16、入调蓄设施。当调蓄设施为埋地调蓄池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雨水进入埋地调蓄池之前应进行沉沙和漂浮物拦截处理;2 水池进水口处和出水口处应设检修维护人孔,附近宜设给水栓;3 池内构造应保证具备泥沙清洗条件;4 宜设溢流设施,溢流雨水宜重力排除。9.0.7 调蓄池设于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池;设于非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宜采用装配式模块拼装组合水池,并采取防止机动车误入池上行驶的措施。9.0.8 模块拼装组合调蓄水池应符合下列规定:1 池体强度应满足地面及土壤承载力的要求;2 外层应采用不透水土工膜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包覆;3 池内构造应便于清除沉积泥沙;4 水池应设混凝土底板。当底板低于地下

    17、水位时,水池应满足抗浮要求。9.0.9景观水体和湿塘用于调蓄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常水位的上方应设置调蓄雨水的空间;2 雨水调蓄空间的雨水应能够排空,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的常水位处;3 景观水体宜设前置区,并能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前置区和水体之间宜设水生植物种植区;4 湿塘的常水位水深不宜小于0.5m;5 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4 入渗技术及设施细化、提高要求雨水入渗埋地入渗表面入渗拦污雨水口下凹绿地泥沙分离装置渗透管沟(渠)渗透管-排放系统埋地入渗池透水铺装植被浅沟与洼地生物滞留入渗池塘入渗井绿化屋面6.1.7 雨水入渗系统

    18、宜设置溢流设施;雨水进入埋在地下的雨水渗透设施之前应经沉沙和漂浮物拦截处理。6.2.3 植被浅沟与洼地入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面绿化在满足地面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宜设置浅沟或洼地;2 积水深度不宜超过300mm;3 积水区的进水宜沿沟长多点分散布置;4 浅沟宜采用平沟,并能储存雨水。有效储水容积应按积水深度内的容积计算。6.2.4 生物滞留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生物滞留设施从上至下应敷设种植土壤层、砂层,也可增加设置砾石层;2 生物滞留设施的浅沟应能储存雨水,蓄水深度不宜大于300mm;8 有效储水容积应根据浅沟的蓄水深度计算。52535 细化:收集回用技术及设施7.1.3 雨水进入蓄水池、

    19、蓄水罐前,应进行泥沙分离或粗过滤。景观水体和湿塘宜设前置区,并能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55577.2.4 蓄水池设于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池。设于非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可采用塑料模块或硅砂砌块等型材拼装组合,且应采取防止机动车误入池上行驶的措施。7.2.8 塑料模块和硅砂砌块组合蓄水池应符合下列规定:1 池体强度应满足地面及土壤承载力的要求;2 外层应采用不透水土工膜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包覆;3 池内构造应便于清除沉积泥沙;4 兼具过滤功能时应能进行过滤沉积物的清除;5 水池应设混凝土底板。当底板低于地下水位时,水池应满足抗浮要求。7.2.9 景观水体和湿塘用于储存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

    20、定:1 储存雨水的有效容积应为景观设计水位或湿塘常水位与溢流水位之间的容积;2 雨水储存设有排空设施时,宜按24h排空设置,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的常水位处;3 前置区和主水区之间宜设水生植物种植区;4 湿塘的常水位水深不宜小于0.5m;5 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8.1.2 雨水进入蓄水储存设施之前宜利用植草沟、卵石沟、绿地等生态净化设施进行预处理。616263648.1.3 生态净化设施预处理满足下列要求时,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可不设初期径流弃流设施:1 雨水在植草沟或绿地的停留时间内,入渗的雨量不小于初期径流弃流量;2 卵石沟储存雨水的有效储水容积不小于初期径流弃流量。8.1.5 雨水用于景观水体时,宜采用下列工艺流程:雨水初期径流弃流景观水体或湿塘。景观水体或湿塘宜配置水生植物净化水质。8.1.6 屋面雨水用于绿地和道路浇洒时,可采用下列处理工艺:雨水初期径流弃流雨水蓄水池沉淀管道过滤器浇洒8.1.7 屋面雨水与路面混合的雨水用于绿地和道路浇洒时,宜采用下列处理工艺:雨水初期径流弃流沉砂雨水蓄水池沉淀过滤消毒浇洒8.1.8 屋面雨水或其与路面混合的雨水用于空调冷却塔补水、运动草坪浇洒、冲厕或相似用途时,宜采用下列处理工艺:雨水初期径流弃流沉砂雨水蓄水池沉淀絮凝过滤或气浮过滤消毒雨水清水池Thanks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9210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