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十三 古代 诗歌 鉴赏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1.(2018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答案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6分)“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
2、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
3、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方法点拨方法点拨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
4、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乡念亲;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知识拓展何为“点染”?(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
5、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2.(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
6、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案答案(1)采地黄卖地黄(2)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
7、核心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和作用。这
8、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禾苗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禾苗受损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
9、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用来给马做饲料的。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
10、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3.(2016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 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
11、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解析(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
12、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古诗歌鉴赏能力,包含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把握两方面的内容。题目虽小,包容面广,对考生的要求较高。易错分析:回答本题,难在找不到角度,很容易答不完整,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容易漏掉。(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两首诗的叙事、描
13、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题目要求非常明确,答题思路的选择能体现考生的古诗词艺术修养。所以,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角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旦发现了本诗叙事中的对比因素、叙事口吻的特别之处和叙事与情感的关系,也就等于找到了答题思路。诗歌欣赏诗歌欣赏北来人二首是刘克庄在北宋灭亡后的感怀之作,诗中流露出亡国之恨与遗民之悲,将当时诗
14、人的心迹刻画得十分到位。题目平中显奇,朴朴实实的字眼,看似毫无新奇之处,却饱含着亡国之臣、离家之人的悲切之感。“北来人”就点明其是背井离乡之人。这两首诗所选物象皆饱含悲情。“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是以物感人,触景生情;“胡运占难久”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妆髺尚宣和”,作者通过写旧京女的妆髻还保留着宣和的样式,表达人民对于故国的怀念。“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对比叙事,表现孤独凄凉的处境。“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抒情,叙写背井离乡之苦,表达希望光复河山而不得的悲苦之情。这两首诗,以叙事诗的笔调写就,叙事所选细节、情景多显残败之象,多用对比手法,对比中表现流离之苦、亡国之悲。4.(201
15、5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7分)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案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
16、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解析(1)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考,写出与之匹配的相关诗句即可。(2)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第一句“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
17、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5.(2014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 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 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答案答案(1)猿声(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
18、“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解析(1)李诗“共听一声猿”借猿声表达与朋友的分离之愁;徐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2)李诗前两句描写了山色昏暗、暮雨繁密,寄寓愁情,寓情于景,并用“那堪”一词着意渲染;徐诗前两句描写清丽之境,后两句用典故写愁,从理性的角度点明:猿鸣声哀,自己不愁,却引人愁肠百结。1.(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野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
19、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答案(1)B(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
20、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易错警示易错警示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四大设错类型主题情感分析不当词句解说曲解原意表达技巧张冠李戴意象意境概括不当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赏析诗句的角度赏析诗句可以从内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入手。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
21、。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2.(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
22、答问题。(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 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D(2)第一个“酒”出
23、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
24、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方法技巧方法技巧理解诗句含意的方法技巧(1)鉴赏诗句离不开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2)了解诗句的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除了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
25、。(3)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方法技巧方法技巧鉴赏意象的方法技巧(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概括意象的特点。(2)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3)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宴之中消磨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