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山东 高考 历史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十一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五年高考,考点一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A组 山东省卷、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 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 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 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 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
2、马 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 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 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 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
3、爵”制壮大了 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二十等爵”制和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五等爵”制,同时考查学生描 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 的角度认识中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 (1)结合秦朝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并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商鞅变法”“仿照周 礼”进行判断。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面向文武官员的 五等爵制确立”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政治、军事等角度分析其各自的作用。,2.(2018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
4、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 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 “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 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 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 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答案 (1)原纪
5、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 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 明做出贡献。,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特点及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中“将新君即位后的第 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概括汉武帝改革前纪年方 法的特征,根据“创制了元封年号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概括汉武帝改革后纪 年方法的特征。第(2)问,据材料信息,结合西汉初至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统治 和国家统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方面归纳。,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
6、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 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 明做出贡献。,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特点及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中“将新君即位后的第 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概括汉武帝改革前纪年方 法的特征,根据“创制了元封年号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概括汉武帝改革后纪 年方法的特征。第(2)问,据材料信息,结合西汉初至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统治 和国家统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方面归纳。,知识拓展 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新财经政策 (1)改革币制,禁
7、止郡国铸钱,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利于消除割据 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2)推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3)颁布算缗、告缗令,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地主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 财政收入。,3.(2016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 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 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
8、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 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 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 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 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 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
9、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 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 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解析 (1)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归纳时注意改革前后谱牒制度的不同,从不同中概 括出改革的内容。 (2)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皇室地位的作用。其次要从政权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 析作用。,评析 本题沿袭全国新课标卷的一贯风格,依然考查教材以外的改革,难度中等。只要掌握了 评价改革的一般方法,就可以轻松地解答此题。,4.(2015课标,45,15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 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 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 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 “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 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 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
11、币均称“通宝”或“元 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 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 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9分),解析 (1)提取材料信息“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回
12、 答。 (2)从唐代币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角度回答。如新的货币体系确立、不再标识重量 有利于非金属货币的产生、有利于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等。,失分警示 注意问题的设问,“根据材料”一定要根据材料信息,不要仅凭主观臆断回答;“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既要立足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的与材料信息相关的知识(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等),不能够仅仅罗列知识。,5.(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 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
13、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 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 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 系的变化。,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 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
14、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 评析 本题考查社会关系变化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阐述历史现象、论证历史事件内 在联系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对材料中社会关系的 变化产生了影响。,B组 课标、及其他省(区、市)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 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 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
15、,殆可谓 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 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 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 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16、(2分),答案 答案要点: (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 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描述 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 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1)根据材料一中“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
17、偏激”即可得出梁启超 及前人对待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原因可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意气偏激”“谋国 利民福”等分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3)主观原因主要从当时学界和政界人士的现实需要出发进行分析;客观原因主要从当时中国 的国内形势分析。,2.(2017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 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 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
18、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 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 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 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
19、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1)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胡乐”“胡舞”等的出现 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可直接作答。 (2)依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材料中“从方式上看, 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 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 (3)可以从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3.(2017课标,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
20、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 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 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 “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 “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 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 疏而不
21、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 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 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 本题以隋书的记载为切入点,全面考查考生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描述 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1)依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 死为生”,可概括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了刑罚;依据“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 沿革
22、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依据“删繁就简”“刑网 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结合开皇律与前代法律和后世法 制建设的关系、开皇律与隋朝发展强盛之间的关系和对法律文明程度的影响,多角度分 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解题方法 本题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实际上是要求完全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基本方法是熟读材料,将材料分句提取含义,进行合并,再用历史语言整理出答案。切忌离开材 料胡乱作答。,4.(2016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
23、中原传 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 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 “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 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 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 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
24、义。(7分),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 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 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解析 第(1)问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要从材料中去归纳概括,可从遵循的原则和礼制等方面 去概括。第(2)问,庙号改革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分析其意义时要将其放 到孝文帝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从全面融入中原、减少改革阻力、表明改革决心等方面作答。,评析 本题以“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和意义设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