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江苏 高考 历史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十八 现代 中国 政治 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 关系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2019江苏单科,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 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答案 D 本题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通过对漫画的解读,考查学生理解图文材料、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 “1949年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此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
2、、包围的政策,国际社会还没有普遍承认新中国,故D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图中飞翔的和平鸽表明新中国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此时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A、B、C三项理解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时间信息,结合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和 外交环境进行分析。,考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考点四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1.(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 带来矛盾
3、,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 心内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 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 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命
4、题评审 本题属于容易题,误选B、C、D项的比例分别为6.65%、6.76%、4.24%。误选B项 的原因在于时空观念不强,未能搞清中苏两国友好局面的开创是在1950年,而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提出是在1953年。误选C项的原因在于夸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理解选项中 “消除了”的含义,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程度不同 而已。误选D项的原因在于理解能力和时空观念存在欠缺。,2.(2017江苏单科,12,3分)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 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 缓和目前存在
5、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 B 阅读材料可知,其中的“上述原则”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 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能遵照“上述原则”办事,则有利于缓和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 此判断,“上述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主要是解决亚非 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是中苏之间签订的互助条约。,误区警示 本题误选A项的考生相对较多,这表明考生对万隆会议的名称较为
6、熟悉,但对会议 的召开情况、主题及成果等内容识记较为模糊。万隆会议是多边会议,而题干中的外交声明 是两国总理的双边外交活动成果,尤其是强调“原则”,由此可联想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 题得分率不高,说明部分考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相关史实的掌握还存在表面化现象,没能深入 了解其内容和特点。,3.(2016江苏单科,12,3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 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 A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
7、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会议讨 论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从题干中“越南”“法军”“美国干涉”等可以判断出此 次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项正确。B项讨论的是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排除;C项中国政府 未参加,排除;D项主要讨论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事宜,排除。,知识拓展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诞生。法国入侵越南,力图恢复其一度失去的殖民统 治,并得到美国某种程度上的公开支持。出于对美国可能介入印度支那战场危险性的估计,当 苏联政府提出在印度支那也照朝鲜一样划界停战的设想后,中国政府自然趋向于支持和平的 选择。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了旨在和平解
8、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的外长会议。,4.(2015江苏单科,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 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 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答案 D 注意时间信息“万隆会议期间”。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 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 在接见
9、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 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B 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只是走上国际舞台,并没有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C项错误。 “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 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表明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D项正确。,误区警示 本题多数考生误选B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史实记忆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 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是在万隆会议之前,万隆会议是这一原则的外交实践。在教材 中,台湾问题在20世纪70
10、年代中美外交关系时才涉及,与其相关的更多内容的涉及是在改革开 放以后。与本题相关的史实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考生受制于教材时序安排,认为似乎50 年代的外交只有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史实。,考点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2019江苏单科,13,3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 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答案 C 本题以中美关系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
11、国际局势,同时考查学生完整、准确解读历史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世界政 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当时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并未改变,A项错误;当时各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依然存在,B项错误;D项中“决定”的表述错误。 解题方法 解答本题,一要着眼于两极格局的变化,二要理解中美面临的共同威胁,三要正确把握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考点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B组 统一命题
12、、省(区、市)卷题组,1.(2019北京文综,18,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 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 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 想的是 ( ) 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集中制 A. B. C. D.,答案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毛泽东的言论为载体,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与民主
13、人士的合作至关重要,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共 同纲领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无法体现该思想。故选C项。,2.(2018课标,30,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 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提出健全法制。结合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
14、主义即将展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发生变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时代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进行,故选C项。A项错在“开始”和“制度化”;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巩固,排除B项;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题干时间明显不符,D项错误。,考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8天津文综,11,4分)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 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A. B. C. D.,答案 B 中共十
15、二大的主题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材料信息看, 中“社会主义”“人民”“国家”“阶级”出现次数较多,这与中共八大召开时中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变化相符,故为中共八大;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出现次数 较多,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情,故为中共十二大;中“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发展”出现次数较多,而“阶级”一词出现次数减少,这与中共十四大提 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中“阶级”“革命”出现 次数最多,反映了当时受“阶级斗争”影响较大,故应为“文革”时期召开的中共九大。故 选B项。,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6、1.(2019北京文综,19,4分)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 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 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 这一举措 (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答案 B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问题的认识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
17、国的认同感。 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政府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 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最终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该举措可以防止将香港、澳门问题复杂化,使中国政府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排除;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C项与史实及材料均不符,排除;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排除D项。,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中国的外交概况不熟悉。,2.(2015北京文综,19,4分)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
18、间先后 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答案 C 发生于1958年,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发生在1954年, 发生在1997年,故正确选项为C。,3.(2015浙江文综,38,12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 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 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 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
19、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 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 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10分) (4
20、)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2分),答案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 两制”。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 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4)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 解析 (3)第一小问主要回答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注意是“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 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方针和主张。第二小问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归纳。(4)综合三则材 料,抓住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进行概括。,考点四 新中国初期的对
21、外关系,1.(2018课标,30,4分)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 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 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 认。这反映出 (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 A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从材料信息可知,解放战争后期,针对英、法、 美等国对即将成立的新政府的外交“试探”,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22、, 即不能够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换取外国承认,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故选A项。19481949年夏,西方国家并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排除B项;中国冲破了美 国的外交孤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新政府尚 未建立,且材料信息旨在强调不通过牺牲国家利益换取英、法、美等国的承认,不能将其等同 于“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排除D项。,2.(2016课标,31,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 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23、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 B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这是中苏关系 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 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 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题干时 间不符。,3.(2015上海单科,30,2分)“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 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
24、基础,我们就 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答案 C 从题干信息可知“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有着共同的遭遇与追求“解除 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在这一点上,亚非国家应该团结合作,“互相了解同情和支持”, 此即亚非会议上的“求同存异”。,4.(2015广东文综,17,4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 (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