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江苏 高考 历史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古代 中国 经济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考点一 农业,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 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 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
2、料信息看,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 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 和玉饰”不等于礼崩乐坏,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 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3、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 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谷物收入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虽然降低,但农耕技术 (种桑、采桑技术仍属于农耕技术范畴)依然在发展,并非衰退,B项错误;“蚕罢米”只是说明 地主因农户的收入构成变化而调整了收租时间,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 易错警示 本题误选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未能理解小农经济的内涵,且阅读材料
4、不细致, 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农户蚕丝收获”等信息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未开 始瓦解;二是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江南地区“桑蚕之利”的上升和谷物收入的下降是商品经 济发展造成的,不是农耕技术衰退导致的;三是未能正确理解收租时间的调整与剥削程度的减 轻之间的关系。,3.(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 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 首先,由材料中“衔尾鸦”“蜕骨蛇”“翻”“推”等可判断出是翻
5、车;再由“天 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翻车引水灌溉农田,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B 项正确。唐朝创制的筒车使用水力对丘陵山地进行灌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A项错误;利 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农业发展受土壤、气候、水文等多种自 然因素的限制,“水车”的使用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况,但远未能 “摆脱自然的束缚”,D项错误。,方法技巧 解答本题可分为两步:一是判断该“水车”是哪一灌溉工具;二是认识这一灌溉工 具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灌溉史上的地位。判定灌溉工具时应抓住“衔尾鸦”“蜕骨蛇”这两 个形容其形状的词语和“翻”“推”等体现其使用方法的
6、词语,由这些词语可以判定这一灌 溉工具是翻车。,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声”“水阔人间熟稻 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 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射出政府的作为不合理,
7、由此判断B项正确。A、C两项 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命题评审 本题中的史实在教科书中没有涉及。元朝以来,为确保对南方经济资源的控制,统 治者开辟了漕运和海运通道。为确保南北漕运的畅通,政府在淮北地区多次兴修大规模水利 工程,对淮北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淮北地区无法种植水稻的主要原因是工 程性缺水,而非资源性缺水。本题以淮北地区的水稻种植状况为切口展示该地区的农耕变化, 落脚于这种变化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所致。,考点二 手工业,1.(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 “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
8、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 B 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 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规律总结 就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历史试题命制,往往采用纵、横两种方式设计选项。如本题 的四个选项采用横向设计,涉及政治、思想文化、农业经济、货币金融、社会生活等方面。 因而复习备考时既要考虑专题,又要顾及通史,也就是要“打通三本书”,“通”了才能灵活运用。,2.(2015江苏单科,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 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9、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 D 材料中的“市”应是吴江地区丝织品的交易中心,它不是导致“机杼彻黄昏”现 象的主要原因,而是“机杼彻黄昏”现象的必然结果。将“水乡成一市”解释成“水上集 市”,概念表达错误,A项错误。家庭纺织工是在家从事生产的,他们到中原地区进行生产和销 售活动,就不是家庭纺织工了,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 尊”表明乾隆时吴江一带的老百姓崇尚物质利益,善于勤劳致富,他们尊敬、羡慕有实力的商 人,这样的社会风气引导和激励
10、着人们从事丝织业的生产,从而导致“机杼彻黄昏”的现象,D 项正确。,误区警示 本题误选主要集中于B项,原因有两点:一是对“罗绮走中原”理解偏差,“罗绮走 中原”反映了当时吴江地区的丝织品在中原地区的畅销,而不是家庭纺织工“走中原”。二 是对选项中家庭纺织工概念的忽略,当时还没有出现当下这样的农民工市场,而且他们一旦外 出打工,也就不属于家庭手工业者了。,考点三 商业,1.(2019江苏单科,4,3分)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 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
11、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 阐释的能力,同时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 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当涂县黄池镇商业发达,商人聚集,州县官所需之物都能够从该镇购买。据 此可知,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商税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扶持市镇经 济发展,故C项错误。,2.(2019江苏单科,5,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
12、期,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 B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 的能力。试题以学者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 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可知,人们对贫穷的态度由最初的“道德中立”转变为“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 的结果”。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导
13、致人 们对贫穷的认识发生变化,故选B项。明朝晚期,中国并未产生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 仅涉及对“贫穷”态度的变化,无法体现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 反正统思想,且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3.(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 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 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
14、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 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民间商人通过向政府纳税获取到城里市场上交易的 资格,意味着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选D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民间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政府不再监 管商业活动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误选A项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性不了解,且未能读 懂材料。中国古代抑商政策有的朝代严格,有的朝代松弛,但始终没有放弃。误选B项的原因 主要是时间观念不强,因为直到宋元以后商业市镇才真正崛起。误选C项的原因主要
15、是对中 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未能理解,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必然对商业活动进行监管。,4.(2017江苏单科,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 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 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 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 “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16、。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 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 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 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 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 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
1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 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 答案要点: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 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
18、济联系。,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第(1)问,紧扣材料一信息,迁移所学知识, 从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资本及商业群体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 中关键信息,从政府政策、商业贸易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新航路开辟、西欧国 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中外贸易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第(3)问,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流 通货币的变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角度分析。,命题评审 本题由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材料导入,引发考生 深思课本上提及的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必须联系 和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
19、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危机的史实。本题前瞻 性比较强,契合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热点。,5.(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 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 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 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 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 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
20、”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 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 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答案 答案要点: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
21、: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 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 商政策和惠商政策。,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简要概 括即可。第二小问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教材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2)实际要求考生划分材料二的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注意一定要使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
22、。 (3)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其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惠商”只是政 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据此回答二者的关系。,误区警示 解答材料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对材料进行适当概括,切忌照抄照搬材料原文,如第 (1)问中的“做法”部分,考生照抄“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原文,“成效”照抄“富商大贾周 游天下得其所欲”原文;第(2)问照抄“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原文。二是注意审题,如第 (1)问中的“后果”,有的考生忽略“汉文帝统治前”这个时间概念,答成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考点四 主要经济政策,考点一 农业,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27,
23、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 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 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以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 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 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 家观念。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
24、象,而佃户属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2.(2018课标,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