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课标Ⅲ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新课标Ⅲ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新课 高考 历史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古代 中国 经济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五年高考,A组 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 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 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以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 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 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
2、同感和正确的国 家观念。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 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 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 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 项错误。,知识拓展 租佃关系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金。战国时期产生;到汉代,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
3、要经营方式。 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 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2.(2018课标,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 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 河中下
4、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 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 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 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3.(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 当地盛行以
5、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 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 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C、D两项错误。,1.(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 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
6、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 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料信息看,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 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
7、 和玉饰”不等于礼崩乐坏,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 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 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
8、项;材 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3.(2016课标,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 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 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 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 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4.(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
9、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 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 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 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 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所反映现象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5.(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
10、蛇天 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 “水车”是灌溉工具。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 可利用灌溉工具引水灌溉农田,这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车 自动灌溉,故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故C项错误;这种水车是自然经 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6.(2015课标,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 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11、,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 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 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的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 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7.(2015课标,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
12、已移至江南。促成 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 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 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8.(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 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依据材料“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
13、,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C为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意。,9.(2018课标,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 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 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 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 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
14、食 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 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 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 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 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
15、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 区”“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各式各样的豆制品”“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 的实践经验与其他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送至南方救 灾、备种”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10.(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
16、数增 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 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 高的外来因素。(4分),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 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 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
17、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 “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 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 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 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 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
18、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 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 进入工商领域。,解析 (1)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 形势加以分析。 (2)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强
19、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 济的优点分析。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 (3)第一小问要从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 点、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11.(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 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 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 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 数十
20、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 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 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 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 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
21、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
22、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 素的积极面。,解析 (1)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首先要划分出材料 一的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体 稳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第二小问注意从多个角度进 行分析,如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2)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改良 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一定要用专业的历 史语言加以概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
23、进行总体评价, 也可以对个人主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该主张的进 步性,又要认识到该主张的局限性。,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 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 C 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 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
24、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 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2.(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声”“水阔人间熟 稻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