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0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90500
  • 上传时间:2022-09-22
  • 格式:PPT
  • 页数:304
  • 大小:2.3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区域 经济学 模型 案例 分析 课件
    资源描述:

    1、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主主 编编 刘耀彬刘耀彬 副主编副主编 张张 灵灵 封亦代封亦代第一章第一章 区域经济的学科属性区域经济的学科属性v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v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区域经济学的特征v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v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v(一)区域的概念v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v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v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社会聚落。v行政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v较能为大家所接受的概

    2、念:v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明为国民经济总锁链中的一个环节。v1、区域具有典型的二重性,它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v2、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且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一个城市工业区、一个大的经济地带、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v3、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客观性和动态性是区域最根本的两个特征。v(二)区域的类型v界定和划分区域的基本方法为向质性和集聚性,经济区域是按照经济条件的一致性或联系的紧密程度

    3、而划分的,按照区域各组成部分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把区域划分为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三类。v1.均质区 v以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为标准,按照其特征的相似性而界定的一群地区。v2.结节区v结节区又叫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是指一群虽然异质,但在功能上的关系却极为密切的地区,它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v3.规划区v规划区一般是建立在均质区或结节区之基础上的,也称计划区,是指政府在经济决策时,按照政策的目标而界定的区域。v二、区域经济的概念及本质二、区域经济的概念及本质v区域经济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具有不同特性和水平的区域经济

    4、,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联系,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v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v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v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v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v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

    5、流动性。v 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异首先决定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这种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各地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假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能够完全自由流动,各个要素的供给自然会从资源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以致要索价格、成本和收入就会趋于均等化,经济活动整合划一,也就不存在所谓区域经济。然而,事实上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具有不完全流动性,也就是具有全部或局部固定性的特点。v3.经济活动的集聚性v空间集聚经济大多可溯源于特定产业的规模经济。正是由于这种集聚经济的存在,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v4.转移成本 v空

    6、间是有距离的,从一端到另一端,不仅要耗费时间,而且要付出费用,克服空间分离的耗费即转移成本,也称为距离成本。由于转移成本的存在,使要素的空间流动或转移具有不完全流动的性质,必须克服空间距离的阻力。这些距离成本限制了自然天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得以实现的程度,使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它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v1.区域性v区域经济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的存在决定的。v2.综合性v从广义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所不包,所以区域经济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7、,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v3.实践性v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程的制约和影响,是关于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与区域组织的科学,其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v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v(一)古典区位论v1.农业区位论v 1826年,杜能在潜心经营特洛庄园10载,获得极为详尽和精确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他的传世之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v2.工业区位论

    8、 v韦伯是近代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把区位研究从农业拓展到工业,运用“区位三角形”研究了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此条件下再引入工资成本,使工业区位发生了第一次变形。v3.市场区位论v勒施在其受纳粹迫害的短促的一生中,对区位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区位论集大成的著作。v(二)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v1.新经济地理学v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是把区域经济问题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他先后发表了递增利益与经济地理、全球化和国家的不平衡发展和空间:新的边界等著作,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把微观区位分析与宏观区域空间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区

    9、域经济模型”的演绎证明区域经济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呈环形分布,在新的条件下运输费用仅受环境周长的影响。v2.新区域主义v新区域主义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它与传统区域主义观念的不同在于:这时世界已进入多边自由化时期,欠发达国家也放弃了闭关自守的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区域主义提出:世界区域贸易新格局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区域主义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多边贸易的自由发展?这方面的分析尽管是针对世界性的区域,但许多原理只要约束条件稍加改变,也可用于国内经济区域。v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v(一)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阶段v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效仿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

    10、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学术界也引进苏联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问题,主要是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分布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理论依据。v(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初步形成阶段v改革开放后,我国把过去以内地为建设重点、过分强调平衡布局的政策,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并在政策上给予大量的优惠条件。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带来了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v2、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多层次扩展和深入v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区域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区域经济学也逐渐扩展了研究领域。v3、西部、

    11、老工业基地、中部等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 v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际差距也随之逐渐拉大,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先后进行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讨论。v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出版了许多区域经济学专著,翻译了一些重要的西方区域经济学著作和文献,并把这些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走上了新的台阶。v(三)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蓬勃发展阶段v1、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v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为解决严重的地区不平衡问题,又不致影响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学术界提出了区域经济

    12、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v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非均衡发展并非单纯、孤立地发展少数地区少数优势产业,而是围绕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建立一个结构紧密、相互协调而又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区域产业体系。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确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v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区位与区位选择经济区位与区位选择v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v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v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v第五节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v第六节第六节 区域经济

    13、联系区域经济联系v第七节第七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v第八节第八节 区域规划与改革区域规划与改革第一节 经济区位与区位选择v一、经济区位一、经济区位v行为主体为了实现其特定经济目的而从事活动的场所称为经济区位,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区位都是经济区位。v1、区位单元v区位选择的行为主体,或者能够做出区位决策的自然人和法人,都称为区位主体;区位主体做区位选择时所考虑的活动单元称为区位单元。根据研究层次的不同,区位单元的具体内涵也不同。v2、区位因素v(1)地区性投入与产出v地区性投入:存在于某个区位,难以从他处移入原料、供应品和服务的投入。决定任意给定区位上这类投入供应状况的,只是该区为自身的

    14、条件。v地区性产出:必须就地处理的、不易输送的产出。差不多都消费于近在咫尺的市场。v(2)可转移的投入与产出v可转移的投入与产出不论产自何处都可输送到某个给定区位。若产业配置在距市场较近的地方,则利于销售。v(3)四类区域因素va.地区性投入: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vb.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情况。vc.输入的投入:从外部来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那些来源与该区位的运输成本。vd.外部需求:可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位与那些市场间的运输成本。v二、区位选择二、区位选择v1.地理区位 v2.

    15、生产要素 v3.基础设施 v4.交易成本 v5.聚集经济 v6.地方政府表现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v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是区域生产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类型、经济控制力等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综合反映。v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v1、点v也称之为节点,表现为一定区域范围经济活动内聚力极化而成的中心,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点状分布形态。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心所在,是区域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v2、线v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16、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各种类型的线均可以根据其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分成不同的等级,并在功能上相互依存和互补,共同完成某一类经济活动。v3、网络v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的点与线的载体,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衔接而形成。v根据内部要素构成的不同,可把网络分为单一性网络和综合性网络两种类型。v4、域面v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形态,表现为受经济中心吸引、影响的经济腹地,是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v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v三、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三、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v(一)极核式v极核式空间结构,亦称极化空间结构,是

    17、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增长极成为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区域内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v(二)点轴式v点轴式空间结构,亦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区域内的增长极与周围其他的经济活动集聚点,借助于交通、通信、能源供给等线路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彼此间具有紧密联系或功能互补的点轴状形态的空间结构。v(三)网络式v网络式空间结构是以点轴式空间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以各种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等线路为纽带,将区域内各地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与功能的经济活动集聚点相互连接和沟通而形成的网络状空间结构。v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四、区域

    18、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v区域经济空间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现象和过程。v空间结构理论通常认为,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总是最先从一些点开始,然后沿着一定的轴线在空间上延伸。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其结果往往在空间上沿着交通致联结成轴线,轴线的经纬交织形成经济网络。在节点的极化和扩散作用下,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均衡-不均衡-均衡的循环过程,遵循由“点”到“轴”,由“轴”到“面”的过程演变。v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相对均衡过程是空间集聚和扩散两股力量相互作用、彼此消长的结果。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v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

    19、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即生产能力或实际产出量的增加,一般以实际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它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v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v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一切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v2、劳动力资源: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的生命机体中的一种经济资源。v3、资本:以机器、设备及厂房为主的物质资本。v4、技术条件v5、制度条件v6、区际贸易v二、区域增长与区域发展二、区域增长与区域发展v区别:v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经济规模的扩大,即经济产出与能力的增加、扩张,仅指经济“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是

    20、指伴随并包括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变化,是在“量”的增长的基础上的社会经济“质”的改善。v联系:v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v其次,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发展。而没有发展的增长,则只能是“无效增长”。v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v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物质财富的增长方面以及人类发展的某些方面取得进步,但生活和环境质量的许多方面却发展滞后。v发展除了关注经济指标外,还包括经济和社会制度问题,应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为此经济增长必须演绎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能分开。v在持续的快速增长中提高增长的稳定性,是增长模式

    21、转型中的重要任务。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v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资源的不同分布,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增长潜力。而即使所有地区都在同等的资源条件下起步,由于地理上的集中,个别地区将会获得更集中的发展。v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v1、制度因素v2、人力资本因素v3、技术水平v4、政策因素v5、区位因素v6、文化因素v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社会影响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社会影响v1、积极影响v(1)一定程度的差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v(2)区际差异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v(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始终

    22、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客观事实。v2、消极影响v(1)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v(2)加剧区域经济矛盾。第五节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v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构成区域经济整体的各产业部门之间具有的质的内在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v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当配置和有序演进,使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合理的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区域产业结构状况标志着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v一、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研究内容一、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研究内容v(1)各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关系。v这一数量比例关系直接涉及的便是结构均衡问题,特别是产业产品间的积压

    23、与短缺的矛盾以及矛盾复杂程度。v(2)各产业之间关联方式。v这种关联方式,更直接涉及的是结构效益问题,由此引发出区域发展水平、方向及结构性矛盾产生的根源以及规划克服矛盾的方法与时序等。v二、区域产业的划分方式二、区域产业的划分方式v1、按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进行划分v即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相应地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v2、按三次产业进行划分 v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的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v3、按农、轻、重的部门进行划分

    24、v它将社会生产划分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产业大类,具体研究这三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v4、按统计口径的标准进行划分v这种产业分类标准由权威机构编制和颁布,产业分类应尽可能地详尽 v5、按生产结构进行划分v以研究再生产过程中产业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为目的的产业分类法。v依据不同的分析目的,这种分类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分类。v6、按工业结构进行划分v使用“轻、重工业分类法”或“轻、重、化学工业分类法”。v7、按生产要素得密集度进行划分v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v8、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划分v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v9、按产业功能进行划分v从产业链的角度出

    25、发,着重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三大类。这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简称为地区经济的三环同心圆结构。v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v1、区域自然资源v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面积、土壤和气候条件、矿藏的种类及丰度,都是区域的自然资源。它们是构成区域优势的最基本条件。v2、区域人力资源v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区域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v3、区域资金供给状况v区域资金供给状况是指可供区域投资的资金量及其使用价格的状况。区域产业结构的演

    26、变与资金供给状况高度相关,即便存在区外资金的流入,其融资价格的高低也直接影响这些资金的产业投向。v4、区域生产技术水平v科学技术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从技术角度来看,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区域生产技术水平及其结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v四、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四、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v1、产业转移v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v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各国或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v2、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v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v一方面,区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地区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

    27、后产业的包袱;另一方面,区域产业转移也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带来了机遇 v从区域产业分工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产业转移促进了各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并进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地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地区间的不断转移,最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第六节第六节 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联系v一、区际分工的产生一、区际分工的产生v区际经济分工,即一国内部的劳动地域分工。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各区域内部部门间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v区际分工的产生原因:v(1)各地

    28、区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秉赋的差异;v(2)各地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位置的差异;v(3)各地区原有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各种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的地区差异;v(4)充分利用生产专业化、集中化、集聚化、联合化效益的需要;v(5)需求结构的地区差异。v二、区际贸易的产生二、区际贸易的产生v区际贸易是区域之间的交易活动,以区际差异和区域分工为基础,是区域市场的进一步扩展。v区际贸易的产生条件:v(1)两地生产成本差异v(2)规模经济的存在v(3)地区间商品转运费用低于生产成本差异v三、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三、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v(1)要素供给v要素的供给包括区内生产要素的赋存条件和区外要素的流入两个方面。二者

    29、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区际贸易产品生产专业化的方向。v(2)外部需求v要素的供给为区际贸易的发展提供可能,而区外市场的需求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v(3)区位条件v贸易区位条件对区际贸易的影响,综合反映在区际要素流动的转移成本和区际商品贸易的运输费用上。v(4)经济体制和政策 v首先,国家经济体制的模式决定了区际贸易的实现机制。v其次,价格体系直接影响着区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v此外,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区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v四、区际贸易的类型四、区际贸易的类型v(1)垂直型:指甲、乙两地在同一或不同产业链条的不同产业水平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由此进行商品交换。v(2)水平型:指甲、乙两

    30、地在同一或不同产业链条的同一产业水平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由此进行商品交换。v(3)混合型:指从一个地区来看,它在全国民际贸易格局中既有“垂直型”贸易,也有“水平型”贸易的情况。v五、区际贸易的作用五、区际贸易的作用v(1)各地区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生产和输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v(2)通过引进区外的新技术、新体制、新管理方法,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v(3)促进了沿边、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v六、区际贸易保护六、区际贸易保护v贸易保护分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两种类型。v直接保护:主要是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对地区商品的输入与输出进行各种保护性的干预。v间接保护:

    31、是一种产业保护,它主要是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地对地区商品的输入与输出施加重要的影响。第七节第七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v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问题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问题v目前人类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可再生资源衰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加剧,酸雨问题遍及全球、人口爆炸。v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v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能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括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v可持续发展概念体现出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公

    32、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应是共同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当是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共同行动。v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v(一)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v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以一定的经济和自然区域为空间载体。v在空间上强调局部和整体的统一,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不能为了自身的局部的利益去损害整体的利益,但也不能借“整体”的利益去侵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利益。v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v1、做好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人口适当控制、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v2、现区域增长方

    33、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可持续产业协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v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地域空间上实现地区之间的非均衡协调发展。v三、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开发三、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开发v(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开发的内涵v区域经济开发是指经济主体对特定区域,通常是后进区域、“问题区域”或规划中的先行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经济活动。因而,开发属于特定条件下的超常规发展,也应是可持续的开发,是在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条件下的经济开发。v(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开发的特征v1.时空性v 任何

    34、区域开发都是在特定空间和时间条件下进行的,区域经济开发的地域空间,一般是指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经济衰退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区以及战略上的重点、先行地区等。v2.战略性v 区域开发是一种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和相对稳定的战略举措。它必须符合国家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全国国土开发的总体布局,同时符合开发地区的实际情况 v 3.综合性v 区域开发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部门的综合体系。v 4.可持续性v区域经济开发必须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可能提供的有效供给为前提、为限度。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第八节第八节 区域规划与改革区域规划与改革v一、规划理论及

    35、其内涵一、规划理论及其内涵v(一)对区域规划的理解v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本质就是规划的一种。v目前国内对区域规划的表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v目的描述型,即通过阐述区域规划目的或目标来界定区域规划(最常见);v内容描述型,即通过列举区域规划的内容来界定区域规划的内涵;v性质描述型,即通过挖掘区域规划的本质属性来定义区域规划(日渐增多)。v(二)区域规划的基本特征 v1、未来导向性 v2、选择性v3、不确定性 v 4、公共性(公共政策性)v二、区域规划的目的及意义二、区域规划的目的及意义v现有研究按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集中于从两个方面探讨区域规划的目的和意义:v

    36、一是立足于发展,提出对一个区域未来发展的主动设想,以空间利用政策为规划框架,进行资源、人口、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空间配置,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v另一方面则是立足于问题和矛盾,尤其是区域内、区域间以恶性竞争为代表的市场失灵,市场作用导致的区域间非均衡发展,以及由于发展的过于随意,而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v三、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改革政策三、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改革政策v制定区域经济规划与改革政策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v第一,适度倾斜和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v第二,明确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和地区的主导产业。v第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完善和发展增长点,联“点”成“带”,形成广阔

    37、的产业带网络。v第四,协调好经济目标和其他社会目标的关系。第三章第三章 经济区位与区位选择分析模型经济区位与区位选择分析模型与案例分析与案例分析v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区位选择问题经济区位选择问题v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位选择模型经济区位选择模型v第三节第三节 案例案例第一节 经济区位选择问题v在现实中,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行为主体的区位选择主要建立在如下三个基础之上,即资源禀赋的丰度、聚集的经济性、稳定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规模的扩大。v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一个“理想区位”主要由投资回报率、收益水平所决定。这里的收益包括未来的利润和预期回报状况。v为了对特定种类的商业设施、家庭住所或公共设

    38、施等备选区位的相对优劣做出评价,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些区位单元的经济活动特征。v1、企业区位选择v在区域、亚区域和厂址选择各个阶段,都必须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并列举需要加以考虑的各种区位因子。各阶段所考虑的区位因子一般是不太一样的。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发生变化、生产程序发生变化、产出结构发生变化、供给链系统发生变化、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运输条件变化、或者上述变化的各种组合,都引起企业区位选择的变化。v2、公共设施区位选择v但公用事业生产的是公共物品,公共事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很小考虑货币收益,但必需考虑各种成本。v3、家庭区位选择v各种成本的降低是家庭区位选择时主要

    39、考虑的因素,这种成本包括房价、房租、宅地成本、维护费用,以及小孩上学、上班和购物时的交通成本。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区位选择模型经济区位选择模型v一、农业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v(一)杜能农业区位论v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分析了围绕城镇设址的农业生产情况,引入运输成本作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形成了农业区位论。他证明,假定生产者寻求最大收益,那么生产何种作物的决策由其所在地与市场间的距离决定。v假定条件:1、在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

    40、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矿都在城市附近。v如图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为,一般在城市附近种植相对于农产品价格而言,运费高、且笨重、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易于腐烂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生产相对于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最终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呈环状分布的圆心圈结构,即所谓的“杜能环”。v 图图3-1:杜能环:杜能环v(二)杜能农业区位的模式化v杜能理论认为,决定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地租。美国学者达恩把生产单一作物的地租用距离函数表示为:v (3-1)vR:每单位面积土地的地租;K:距市场的距离;E:每单位面积的

    41、产量;P:每单位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A:每单位该农产品的生产费用;F:该农产品每单位重量、距离的运费。v在(3-1)式中,地租R是因变量,距离k是自变量,并可得出地租消失的距离为k=(p-a)/f。其函数函数关系表示为图3-2。v当存在两种以上作物的区位竞争时(如图3-3),每种作物的最大利润和生产区位取决于边际地租与边际费用的均衡。图图3-2:地租函数:地租函数v v 图图3-3:两种作物的区位选择:两种作物的区位选择 v在相同地区,作物I的边际地租用AB表示,作物J的边际地租用CD表示。接近市场时,作物I在各地区每单位面积的地租增加额比作物J的地租增加额大,因此,作物I在市场附近生产。在同

    42、一地区作物J的地租产出的可能性就表示土地的替代利用性,这种替代利用性对于作物I而言,可看作是一种机会费用。这样CD对于作物I而言,就成为一种新的制约条件,对于作物I来说,在空间上边际地租、边界费用都成为了距离的函数,这两者相等点(E点)就是利润最大点,该点也成为作物I生产扩展的边界。对于作物J,市场发展到CD与AB相等处,AB在此就成为了作物J的边际费用,E点是作物J的内侧生产界线,其外侧生产界线与单一作物的均衡情况相同。因此,作物J在远离市场的区位生产较为有利。v(三)评价v杜能提出了抽象的孤立法并首次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v

    43、其局限性主要在于:v1、它建立在自然条件的非现实性基础上;v2、杜能环以商品性农业生产为前提;v3、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变小;v4、在杜能的孤立国中,只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v二、工业区位论二、工业区位论v(一)韦伯的最小费用区位理论v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最小费用学派的代表。v它有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v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v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生产规模;v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点的劳动费用水平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费用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是无限的。v韦伯认为影响企业区位抉择的因

    44、素不仅包括运输成本,而且还包括劳动力、集聚因素和总体因素,并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区位抉择模型。v1、运输费用指向论v(1)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v运费指向论主要是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指向。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只在特定场所存在的原料)重量之比,即:v (3-2)v式中,Mi表示原料指数;Wm表示局地原料重量;Wp表示产品重量。v原料指数大小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v从上式中可知原料指数是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时所需局地原料的数量。而在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重量之和。每单位产品的需要运送的总重量,是区位重量Lw,有:v (3-3)v(2)最小运费原理v在生产工艺

    45、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最小运费原理认为:1、只使用普遍原料时,在产品消费地布局比在原料地布局运费节约大,属于消费地指向性区位;2、只使用损重原料时,属于原料地指向性区位;3、仅使用局地原料,且用纯原料时,在原料地和消费地、或者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点其运费都相同,属于自由指向性区位。v上述原理,可以用原料指数(Mi)以及区位重量(LW)来表示,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即:v当Mi 1,LW2时,属于原料地指向性区位,如水泥工业等;v当Mi 1,LW 0,为了维持一定的效用,与收入增加平衡的地租增加是必要的。(2)意味着drH/du0,收入等条件相等时,效用水平提高,地租必须下降。

    46、(3)意味着drH/dx0,它的经济意义可从区位均衡来分析。如果将区位点移动微小距离dx时,综合商品的消费量、住宅地租、住宅面积的消费量和交通费用分别变化dz、drH、dl、dT。v不管任何一个区位点收入是一定的,因此,由(3-11)式可得到:v (3-15)v把由效用最大化推导出的(3-12)式代入上式,可得到:v (3-16)v上式表示住宅面积和通勤费用的相抵消的区位均衡条件。它表示在城市内的任何地点在消费支出中,地租的支付额的变化与通勤费的变化相互抵消。在(3-16)式中,l和dT的值是正的,因此,drH的值为负的,即drH/dx1表示工人在现代部门得到的工资率与传统部门得到的工资率之比

    47、。v(2)技术。假设该经济生产N种产品,N是一个相当大的数。我们选择适当的单位,使得传统部门生产所有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是1。在现代部门中,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递减。为简化起见,假设递减的成本采用一种线性形式。设Qi表示现代部门生产产品i的产量。那么若现代部门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可以用下式表示:v (5-25)v其中,c Q1。v 图图5-4 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生产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生产v我们发现,只要现代部门生产的边际成本优势足够大,或者固定成本不太大,就会出现图中的情形。v但是,即使该经济使用现代方法生产的更多,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企业会这么做。只有考虑

    48、到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w以及所有其它企业家的决策等因素之后,生产仍然有利可图时,现代部门的企业家才会决定生产。v假定一个企业开始用现代技术进行生产,而其他所有产品仍采用传统技术进行生产。该企业的定价会和其他产品相同,因此销售数量也相等;因为产品种类很多,所以我们可以不考虑任何收入效应,假设每一种产品的销量仍为Q1。那么该企业生产的产量和雇佣的工人数量如图中A点所示。v这样的行为是有利可图的吗?该企业使用的劳动数量比采用传统方法所使用的劳动数量更少,但必须付给工人更高的工资。从原点出发作一条射线,其斜率为现代部门的相对工资w,如图中的OW线所示。那么,给定其余企业用传统方法生产,当且仅当OW线位于

    49、A点下方时,该企业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才是有利可图的。如图所示,这个条件不成立,即一个企业单独使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是无利可图的。v另一方面,假定所有企业同时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那么,每一个企业都生产Q2,产量和工人数量如图中B点所示。同理,当且仅当OW线位于B点下方时,企业才有利可图。如图所示,这个条件可以满足。v由此可见,该经济可能出现三种均衡。如果工资差距w1较低,经济会实现“工业化”;如果较高,永远不会实现“工业化”;如果取中间值,则低水平均衡与高水平均衡并存。v3、大推进模型的实质v大推进模型的主要特点在于:v说明部门间互补性的重要意义;v体现现代部门中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性;v

    50、主要由产品之间的后向关联驱动,现代部门生产的每一种产品都扩大了所有其他产品的市场。v大推进思路的实现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v投资可能相当巨大,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这可能需要注入很大的外部援助;v政府很难获得如何在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投资的信息,也很难获得足够的信息去运营这些部门。v(三)不平衡增长v1、不平衡增长思想v赫希曼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的思想。他指出,不用寻求与“平衡增长”相似的推进政策,政府可以有意寻求一种不平衡增长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有选择地促进经济中某些关键部门的发展,而一旦这些关键部门所创造的产业联系出现之后,市场就将会对这种不平衡状况做出反应,其他的投资就会同时跟进。v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9050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