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北京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北京 高考 历史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古代 中国 经济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五年高考,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1.(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 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 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B. C. D.,答案 B 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驱 使及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
2、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 格局,因此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本题选B项。,方法技巧 巧用排除法解题 本题最简便的解法是用排除法,解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信息“南宋初年”,排除 即可。,2.(2012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 类社会的进程。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 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3、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 (4)示例: 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筒车、水力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漕渠 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发明 的水力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 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力发电的代表之一。,解析 第(4)问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关键词并提炼主题,根据提 炼的主题补充关键词,在阐释主题时要遵循史论结合的原则。,方法技巧 本类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新
4、性,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要求、言之 有理即可得分。解答本类题目时要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与归纳,将题目所给的看 似无联系的若干关键词进行归类,结合所学知识,找到其中的联系并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行阐 释。解答时要按照题目要求,主题明确,所选关键词符合主题,文字阐释逻辑清晰。,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 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 A 本
5、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 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料信息看,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 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6、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 和玉饰”不等于礼崩乐坏,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2.(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 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 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以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 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 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
7、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 家观念。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 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 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 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 项错误。,知识拓展 租佃关系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金。战国时期产生;到汉代,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
8、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 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3.(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 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
9、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 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 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误区警示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是外国商品冲击的结果。(2)家庭副业的发 展是否影响主业,并导致其衰退,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4.(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
10、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 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 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 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是否 提高,C、D两项错误。,5.(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 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经济严重衰退 B.
11、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 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 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 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6.(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 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12、)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 C 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 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 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7.(2016上海单科,5,2分)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 原因 结果 周王室式微,列国纷争 中国历 史上一 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次重大 社会转型 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农民起义频繁 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 B.,C. D.,
13、答案 D 从表中“周王室式微”“百家争鸣”等信息可判断出该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这 一时期中国出现铁犁牛耕,故正确;同时在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故正确。故选D项。,8.(2015课标,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 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 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
14、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 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 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 关键是分析农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分辨备选项的内涵。,9.(2015课标,27,4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 B 读表可知,唐宋时期,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多于江苏科举考试状元
15、人数,但到了明 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大大超过了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 期江苏较河南文化更兴盛,这是由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理学不仅在江苏有 影响,在河南也有较大影响,故A项并不能导致表中数据的变化,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但并不能说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政治重心依然在北 方,故D项不正确。,评析 本题考查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 能力。难度适中。注意从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思考回答。,10.(2015课标,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
16、已移至江南。促成 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 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 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11.(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
17、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声”“水阔人间熟稻 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射出政府的不作为,由此判断B 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2.(2018课标,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 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
18、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 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 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 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 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 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 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
19、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 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 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 地区”“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各式各样的豆制品”“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 期的实践经验与其他
20、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等关键信息概括即 可。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送至 南方救灾、备种”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13.(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 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 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 高的外来因素。(4分)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
21、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 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 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 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 “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 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
22、农业发展 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 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 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 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
23、,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 进入工商领域。,解析 (1)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 形势加以分析。 (2)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强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 济的优点分析。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 (3)第一小问要从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 点、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方法技巧 背景原因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 (
24、2)审题: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本知识,因 此课本上相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 联系,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 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14.(2015四川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 “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
展开阅读全文